第II章 爱琴文明
古希腊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爱琴文明。爱琴
文明的发展又分为三个小阶段,依次是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以及
多利亚人入侵后的“黑暗时代”。这一章,我将分别阐述爱琴文明这
三个小阶段的详细发展历程,包括它们产生的背景、考古发现、历史
分期以及它们的文化特征。第I节 爱琴文明的起点——克里特文明
前文提过,爱琴文明包括四个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克里特
岛。克里特文明不仅是爱琴文明的代表,也是该地区最早出现的文
明。特别是在公元前18世纪以后,它的文化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在爱
琴海甚至东地中海地区独领风骚,将整个爱琴海地区都置于它的文化
影响和政治控制之下,成为爱琴文明当之无愧的翘楚。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我们在古代东地中海地图中可以看到,地中海的西部比东部更为
开阔。欧洲大陆向南伸入地中海的半岛有三个,最东边的就是巴尔干
半岛,又叫希腊半岛。人类发祥最早的五个文明中,有三个诞生于东
地中海地区。而从东地中海的角度来看,克里特岛刚好处于中间位
置,不仅紧锁爱琴海的海口,而且与南边的埃及、东边的西亚、东北
边的小亚细亚,以及西北边的希腊大陆,距离都不算远,易于航海通
商。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里一度成为东地中
海地区的文明中心,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克里特文明的诞生,无疑受到了比它更加古老的文明的极大影
响。首先便是西亚文明,又称两河流域文明,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
的文明之一,迄今为止已有约5500年的文明史。其次便是地中海南岸
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至今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的东地中海地图
审图号:GS(2020)4745号
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都比诞生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克
里特文明更加古老,由于地理环境相近,克里特文明受它们影响的可
能性较大。
二、关于克里特文明的古老传说
对克里特文明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游
吟诗人荷马的史诗,这部分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会有更加详细的阐述。此处提到荷马,是因为他曾在史诗《奥德修纪》中提到过克里
特。
《奥德修纪》第十九卷描写了奥德修回到了阔别20年之久的故乡
伊塔卡的情景。当时,奥德修隐姓埋名,乔装打扮。刚开始,他的妻
子没有认出他,问他从哪里来,他回答道:
有一个地方名叫克里特,
在葡萄紫的海水中央,
地方美好肥沃,
四周被水环绕,
那里有很多居民,
多得数都数不清,
有九十个城镇,
不同语言的种族都杂居在一起…… [1]
《奥德修纪》所描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战争期间发生的故
事,史诗中的主人公奥德修在谈到克里特的情况时,用的是近似于传
说的口吻。由此可见,克里特繁荣昌盛的时代,比起《荷马史诗》中
讲述的奥德修的时代,要更加古老久远,以至于奥德修在谈到克里特
时,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关于克里特文明的传说古已有之,流传了几千年之久。尽管很多
西方人是听着克里特的神话传说长大的,但在20世纪之前,从科学理
性的立场出发,他们对克里特的故事往往持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认为那只是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而已,算不上明文正史。
那时公认的希腊文明史,往往都是从荷马时代开始的。至于荷马
时代之前的故事,大多属于传说之流,难登大雅之堂。当时大多数西
方人都认为他们的历史发祥于多利亚人入侵之后,尤其是从公元前8世
纪希腊城邦时代开始,才能算得上有了真正的文明史。其中很多人把
开始于公元前776年的奥林匹亚竞技会,视作西方文明历史的开端。
事情在20世纪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揭
开了克里特文明的神秘面纱。大量可信的考古资料将克里特文明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此后,人们便不再怀疑克里特文明的真实性。
三、克里特文明的历史分期
众所周知,想要断代某一个古老文明的历史分期,最科学的路径
就是考古发现。整个20世纪,有关克里特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在进
行。
迄今为止,考古学仍然面临不少难题。考古学涉及古代历史的分
期,如果仅仅根据一些遗址或文物来推断,就很难进行较为准确的划
分。在中国考古学家对夏商周进行断代的工作上,这种不确定性就表
现得比较明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考古界开启了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著名
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带队对夏商周进行断代考察。这一工程的主旨是
确定夏朝、商朝、周朝各朝代、各君主的具体情况。但在投入了大量
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之后,最终只确定了周朝各王的精确年代,商朝
盘庚以后的年代大体可定,但盘庚之前的早商时代却无法准确考证,
至于夏朝,则更是深处迷雾之中。
克里特文明处于同样的境地。从文明发生的时间来看,克里特文
明和中国的夏朝近乎同期,都在公元前21世纪前后。再往前追溯的历
史,更多地被划为历史传说的范畴,很难被界定为确切意义上的文
明。
(一)以新石器时期为开端的克里特文明
按照考古学的推论,克里特的文化之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
前后,也就是距今约10 000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发现,克里特文明最
下面的考古层挖出的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也就是说,克里特岛上人类活动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0 000年以前,但是在克
里特岛上从来没有发掘出旧石器时代的文物。
这就说明,克里特文明的最初建造者很可能是从别的地方迁徙过
来的。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所经历的时间要比新石器时代漫长得多。因
此,克里特岛上的人类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进入新石器时代,他们一定
是在其他地方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才来
到克里特岛。
最初人类走出蛮荒,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时,往往是就地取材,
因陋就简,找到一块顺手的石头,简单地磨一磨,便开始使用了。从
简单的就地取材到精心磨制,人类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这就
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过程。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要比旧
石器时代的历史短得多,而且没过多久就过渡到了青铜器时代和铁器
时代。
由于在克里特岛只发现了一些体现新石器时代工艺水平的石制工
具,找不到旧石器时代的器具,这就表明,最早的克里特人很可能是
从别处迁徙过来的。现在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认为,他们很可能是从西
亚或埃及迁徙过来的,因为他们的人种和身体形态比较接近西亚或埃
及人,而不像从北方来的希腊人。此外,克里特文化的诸多方面也明
显受到埃及文明的影响。
(二)真正进入文明的青铜时代
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克里特岛上开始出现了青铜器。这是一个
重要的飞跃。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正是人类所有古老
文明地区的一个共同标志。换言之,文明的产生往往以青铜器的出现
作为重要标志。新石器时代还不能称为文明,只能叫作原始文化或史前文化,只
有青铜器的出现才是文明产生的真正曙光。中国同样如此,夏商周就
处于青铜器时代,至于夏商周以前的时代,不管是三皇五帝,还是唐
尧虞舜,都属于文明的史前阶段。
考古学证实,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克里特新石器文化的基础
上,开始出现了青铜器文化。在克诺索斯地区(Knossos),也就是克
里特岛中间偏北的地方,产生了最早的国家形态,出现了作为文明所
必须具有的一些基本要件。比如,人类社会开始从氏族血缘关系走向
行政区域管理,产生了国家机器,有了社会分工和贫富分化,有了统
治阶级和管理者,最为重要的是产生了文字系统。正是在这些基础之
上,克里特文明才得以确立。
(三)米诺斯王朝一统克里特岛
青铜时代出现的国家分布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地区、费斯托斯
地区、马利亚地区及扎克罗斯地区,其中,克诺索斯地区的国家日渐
发展壮大。
公元前170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克诺索斯地区的米诺斯(The
Minoans)王国一枝独秀,最终吞并了其他国家,统一了整个克里特
岛。从此,米诺斯王国的文化开始扩散到爱琴海,乃至东地中海广袤
的地区。
公元前1450年以后,米诺斯文明逐渐走向衰亡。随后,建立了迈
锡尼文明的北方入侵者,越洋大举入侵克里特。这让本已衰落的克里
特文明雪上加霜,最终彻底毁灭。
这就是克里特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分期。由此可见,克里特真
正进入文明时代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而它走向衰落是在公元前15世纪中后叶,也就是说,克里特文明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历史发展时
期。第II节 克里特文明的巅峰——米诺斯王国
克里特文明的中心在克诺索斯地区,这个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国家
中心,建造了国王的宫殿。克诺索斯王宫常与一个统治者的名字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这个统治者叫作米诺斯。
据说正是这位米诺斯国王修建了著名的克诺索斯王宫,这座王宫
的结构非常复杂,像迷宫一样扑朔迷离,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去了就出
不来。米诺斯王宫的故事在西方流传了好几千年,克里特文明也由于
米诺斯国王和他的王宫而名声远扬,甚至被叫作米诺斯文明。
一、米诺斯文明的由来
米诺斯文明是整个克里特文明的巅峰。米诺斯文明的名称源自克
里特岛克诺索斯地区一个名叫米诺斯的王国。关于米诺斯文明的由
来,在西方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传说。
这段传说自克里特时代的宗教或神话中流传下来,是一段关于宙
斯化身公牛诱拐一位美女的故事。需要说明的是,这段传说讲述的虽
然是米诺斯时代的故事,但它真正流传的时期可能要稍晚一些。这是
因为关于宙斯以及与宙斯结伴相随的那些著名神祇的故事,都是较晚
时才产生的,是由古希腊人带来的神话传说。
(一)宙斯诱拐欧罗巴
这个传说讲的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东方腓尼基地区推罗国王的女儿欧罗巴貌美如花,众神之王宙斯
看上了她,于是他化身为一头公牛,出现在欧罗巴的面前。欧罗巴见
到这头健壮而温顺的公牛,情不自禁地跨到了牛背上。
公牛就带着她一路狂奔,离开了推罗,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
方,也就是克里特岛。宙斯的妻子名叫赫拉,是一位爱嫉妒的女神,
宙斯为了躲避妻子的耳目,就驮着欧罗巴来到四面环海的克里特岛。
然后,宙斯现了原形,与欧罗巴结合。欧罗巴为宙斯生了三个孩子,
长子就是米诺斯。因此,米诺斯及其后裔就成为克里特岛上的统治
者。
这就是关于米诺斯王国和克里特文明起源的一段著名传说。这个
故事流传甚广,在后世许多希腊艺术品中都可以看到以这个故事为原
型的作品。甚至希腊还铸造过刻有一头公牛驮着一个女孩子图案的欧
元硬币,表现的正是宙斯诱拐欧罗巴的故事。由此可见,这个传说的
影响之深远,它讲述了希腊文明甚至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不仅米诺
斯王国与这个故事有关,甚至欧洲的名称“欧罗巴”(Europe),也
是因这位被诱拐的美丽少女而得名。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是真是伪,见仁见智。不过,很多民族
的文化都是在传说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比如,罗马人说他们的祖先
是被狼奶喂大的罗慕路斯和雷穆斯,而我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黄帝和
炎帝,这些都带有神话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传说对一个民族
性格的塑造,以及对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奠基作
用。宙斯诱拐欧罗巴
(二)神秘的米诺斯王国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克里特文明及迈锡尼文明与后来的希腊城邦
文明存在一定差异。克里特和迈锡尼都有王国,国王地位很高,宏伟
的宫殿是国王权势的象征。
但是到了希腊城邦时代,国家制度变成了主权在民,没有国王,
或者国王的地位已经不再重要。所以,那时候很少再有宫殿,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神庙,也就是说,人们以对神的崇拜取代了对国王
的崇拜,这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作为宙斯和欧罗巴之子的米诺斯成为克里特的统治者。米诺斯可
能是一个统治家族的姓氏,也可能是克里特世代相袭的国王们的共同
称号,就像后来的“奥古斯都”和“恺撒”这类称号一样。之所以这
么认为,是因为米诺斯王朝持续的时间长达几百年之久,而它的统治
者都叫米诺斯,显然这不是同一个人。
据说开国之君米诺斯是一位英明的国王,他修建了一座非常恢宏
的王宫,这座王宫结构扑朔迷离、曲径通幽,有迷宫之称。
同时,他还身兼大祭司和审判者。他最早为克诺索斯地区的国家
制定了法律,成为米诺斯王国的创建者。克里特文明就是从米诺斯王
国的创建开始的,因此,这位米诺斯就像中国传说中的黄帝一样,成
为克里特的人文始祖。
在《奥德修纪》中,奥德修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险故事,其
中说到他在地狱中经历的事情。在游历地狱的过程中,奥德修不仅遇
王,他在地狱被冥王哈得斯任命为判官,手持金笏,正在那里铁面无
情地审判死人。这是《奥德修纪》第十一卷中记载的一段见闻。由此
可见,米诺斯不仅是一位英明的国王,还是一位公正的法官。
不过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米诺斯王国,国王不仅是最高的行
政首脑,同时也拥有非常高的宗教地位,身兼大祭司和审判官的职
责。这种情况几乎在所有的古老文明中都存在,例如古埃及的法老和
古巴比伦的国王,他们都身兼行政管理、司法审判和宗教祭祀之职。
公元前17世纪,米诺斯文明进入鼎盛时期。米诺斯文明不仅仅影
响了克里特岛,还通过爱琴海辐射到了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及整个爱
琴海地区,甚至还辐射了到西亚和埃及。二、米诺斯王宫的考古发掘
克里特文明或米诺斯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已经出现,在后
来的发展过程中,它也经历了许多坎坷。考古资料表明,在公元前
2200年的时候,克里特虽然还没有出现文明,但史前文化已经发展到
比较高的水平。因为考古学家在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居住中心被
烧毁的痕迹。
到了公元前2000年,克诺索斯地区开始出现宫殿建筑。但是大概
过了一两百年的时间,宫殿建筑被烧毁,其后还有过一两次兴废过
程。到了公元前1700年以后,在被毁掉的城市的废墟上,又出现了一
座新的城市,尤其是此处还建造了一座非常宏伟的宫殿。而人们常说
的米诺斯迷宫,就与这座公元前1700年以后建造的新宫殿相关。
(一)伊文斯的考古发现
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发掘出了这座王宫,它是一座非
常漂亮、壮观的宫殿。考古学家通过科学手段测定,它的建筑年代距
今有三千七八百年之久。这座宫殿的建造说明克诺索斯已经成为统一
的米诺斯王国的首都,而且克里特文明的影响力也辐射到了整个爱琴
海地区,此时的克里特已经确立了在爱琴海甚至东地中海地区的商贸
主宰和海上霸权地位。
伊文斯在1893年来到雅典,他在雅典的小商店里买到了一些女性
佩戴的饰物,但伊文斯发现这些饰物上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符号。作
为专业的考古学家,伊文斯具有一种职业敏感性,他一看到这些符
号,就认为它们可能是一种古代的文字,但他无法判断这到底是一种
什么文字,是哪个时代的文字,以及是什么人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
与欧洲人使用了几千年之久的字母文字完全不同,当时没有人认识这样的文字。伊文斯对这种神秘的符号充满了兴趣,他打听到,这些东
西来自克里特岛,于是他来到克里特岛寻找关于这种文字的线索。
在克里特岛,伊文斯买下了一块土地,他坚信这块土地下面埋藏
着古代的克诺索斯王宫。当时那个地方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十分荒
凉。伊文斯聘用了100多个当地人,运用他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前期的
准备资料,指导这些人进行考古发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的
努力,他们终于挖出了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以及大量精美的文物。
从1900年对克里特进行考古发掘开始,伊文斯在克里特待了36
年。为了这项巨大而艰苦的考古工作,他耗费了半生心血。1936年,
伊文斯发表了四大卷考古报告——《米诺斯王宫》,这是一部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考古学巨著。至此,关于克里特文明和米诺斯王宫的考古
成就被公之于世。
米诺斯王宫遗址局部
(二)占地22 000平方米的王宫遗址伊文斯发掘的米诺斯王宫并不是最初的王宫,而是在第一座王宫
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第二座王宫。现代考古学者通过航拍得到了米诺
斯王宫的俯瞰图,还拍摄了宫殿的断面图,并制作了遗址局部和全景
复原图。
从复原图上可以看出,米诺斯王宫建立在一个小山丘上,整体占
地面积约为22 000平方米,相当广阔。虽然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的王
宫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它当年的风采。
按照伊文斯考古报告的结论,米诺斯王宫有5层楼高,有1000多个
房间,房间复杂地相互贯通。在伊文斯考古报告的基础上,考古学家
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复原了这座造型精美、气势恢宏的古代宫殿。
(三)伊文斯对王宫遗址的破坏性复原
不可否认,伊文斯的考古发掘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成就,但这次考
古成果也让伊文斯遭到了许多非议。很多人认为,伊文斯在进行考古
发掘的时候,所做的选择有些主观和武断。他执意要找到《荷马史
诗》或古代文献里描述的东西,带着这样的目的进行考古工作往往会
给遗址带来极大的破坏。在伊文斯之前,被称为“现代考古学之父”
的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就犯过这样的错误,他
为了找到《荷马史诗》里描写的东西,出现了很多失误,毁坏了很多
遗址。
相对来说,伊文斯要比施里曼专业。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他虽
然没有犯施里曼那样的错误,但在发掘之后,他却主观臆断犯了一些
错误。为了表现自己发现的米诺斯宫殿的恢宏,他在挖掘出的废墟上
进行了很多重建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重建就是一种破坏。虽然废墟上都是残砖碎瓦,但那些是真实的,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遗
迹。
我们今天看到的米诺斯王宫,既是伊文斯发掘的米诺斯王宫,也
是被他局部复原重建的米诺斯王宫。克里特遗址中有些东西是几千年
以前的,有些东西却是后来人按照想象复原的,它们混杂在一起,让
人真假难辨。
(四)克里特人以红蓝为主的壁画
尽管遗址中有些部分是后来重建的,但这依然不能更改克里特文
明的辉煌过往。去过米诺斯王宫遗址的人都会感叹,有些东西竟然可
以保存得如此完整,比如墙上那些漆和壁画,有些印迹至今仍色彩鲜
艳,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在用色方面,克里特人尤其喜欢红色和蓝色这两种颜色。因此在
米诺斯王宫遗址中,这两种颜色很常见。红色和蓝色之所以被如此重
用,可能是因为这两种颜色的颜料是人们从海洋生物里提取出来的,
其特点是一旦上色,便经久不褪。
这种说法是有据可考的。当时,东方的腓尼基就是用颜色来命名
的,腓尼基(Phoenicia)这个词的本义是紫色。腓尼基处于地中海东
岸,这里有许多毗邻地中海的城邦国家,如西顿、推罗等。当时,这
里的人从海洋贝类中提取了一种紫色的颜料,这种紫色颜料极其艳
丽,而且长年不褪色,腓尼基因此得名。克里特人偏爱红色和蓝色的
原因,应该与此相似。
(五)代表权力的双面斧和王座遗址米诺斯王宫里有1000多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功能,有国
王和王后的寝宫、侍者的居所、贮藏物品的仓库、逗牛嬉戏的表演场
所,还有米诺斯国王办公的殿堂。
国王办公的殿堂叫作双面斧厅,双面斧是米诺斯国王的神圣象
征,是政治权力和宗教仪式的重要标志。双面斧厅里陈列着一把巨大
的双面斧,按照语言学家的考据,“双面斧”一词在词源上与迷宫有
关,此外,这个词也代指埃及法老的王座,因此双面斧与迷宫、王座
在词义上具有相似性。
这个双面斧厅里还保存着当年米诺斯国王所坐的王座,四面墙壁
上绘有复原的彩色图案和一些凤鸟头、海豹身、狮子爪的吉祥物。在
另外一些房间的墙壁上,绘有王子、贵妇,以及各种花卉和动物(海
豚、猴子等),形象栩栩如生,色彩极其艳丽。
米诺斯王宫的双面斧厅因为米诺斯本身既是国王,也是大法官和大祭司,所以他的王座
为后世西方历代法官座椅提供了一种标准模式。直到今天,西方法官
的座椅还保持着这种高背椅的样式。
正是由于施里曼和伊文斯的考古发现,西方文明的历史得以向前
推进了1000多年。第III节 克里特文明的文化特征
从伊文斯发掘的大量壁画、艺术品和日常生活用具中,我们可以
看出古代克里特人的人种形态和文化风格。这些开创西方文明的先民
们是一些什么人?他们的形象是怎样的?他们在文化上具有什么特
点?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克诺索斯地区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解答。
一、人种:地中海类型的克里特人
根据发掘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克里特人在人种形态上属于地
中海类型,不同于后来从北方来的入侵者。
按照人种学的划分,欧洲的主要人种为诺迪克人种。诺迪克人种
的一般特征是身材高大、皮肤白晳、金发碧眼。克里特文明的创建者
显然不属于诺迪克人种,他们是地中海类型的人种,又称伊比利亚人
种。
他们的皮肤不是很白,而是暗白色的,就像今天的埃及人和阿拉
伯人,既不同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色人种,也不同于欧洲的白色人
种。在身体形态上,克里特人也不像后来被称为“希腊人”的北方人
那样身材高大,相反,他们的身材比较纤细、苗条。总之,无论身材
还是肤色,他们都和西亚人、埃及人比较接近,而不同于欧洲人。
从克诺索斯出土的大量壁画和陶器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克里
特人的身体形态。他们不仅身材苗条,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崇尚细
腰。
克里特人无论男女,腰都比较细,他们从小就喜欢用布条把腰干
紧紧地束上。一般而言,南方人不仅在身材上相对瘦小柔弱,在文化上也讲究
纤巧细腻;而北方人身材粗壮魁梧,文化也较为大气粗犷。春秋时代
有过“楚王好细腰”的故事,据说受楚灵王审美偏好的影响,臣子们
都爱节食束腰。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南方人也崇尚细腰,直至今
日,江南美女仍然以“樱桃小嘴、杨柳细腰”为美。
在克诺索斯的壁画中,无论养尊处优的王公、贵妇,还是地位卑
微的侍者、农夫,人人都有纤纤素腰,身材苗条。王宫壁画中头戴百
合花冠的王子,纤细的腰上就系着束腰的布带。
克里特人身体方面的特点与后来迈锡尼时代的人完全不同,那些
来自北方、建立了迈锡尼文明的征服者,个个膀大腰圆、身材魁梧,
而且皮肤明显更加白晳,与克里特人的杨柳细腰和暗白肤色形成了鲜
明的对照。这些不同于克里特土著的北方征服者,才是真正的希腊
人。
二、宗教:女神崇拜与生殖崇拜
宗教信仰在古代极其重要。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南方人还是
北方人,克里特原住民也好,北方来的征服者也罢,他们缺乏科学知
识,都极其崇尚宗教。腰身紧束的百合花冠王子当他们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遇到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
会诉诸神明。从宗教上来看,克里特人与其他古老文明的创建者一
样,也具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特点。面对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
电闪雷鸣、海啸、地震,古人感到困惑不解,于是选择将这些自然力
量加以神化。
古人往往会将神化的自然景物,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全部人
格化,使之成为人格神。克里特人也不例外,他们也崇拜各种自然现
象,也喜欢把各种自然现象神化为人格性的神,由此奠定了希腊神话
传说的基础。与后来成熟的、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特点的希腊神话
传说相比,克里特人的宗教带有更加明显的图腾色彩,他们像古埃及
人那样崇拜一些半人半兽的神祇,他们对公牛的图腾崇拜尤甚。克里
特人在宗教上也推崇万物有灵论,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生命,具有灵
魂。其实,图腾崇拜的特点就是相信万物有灵魂,人类可以通过一些
象征性的仪式影响某种事物的状况。
此外,与迈锡尼时代和城邦时代的希腊宗教相比,克里特人的宗
教明显具有女神崇拜的特点。这一点恰恰说明,克里特文明仍然保留
了一些母权社会的痕迹。我们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女神的地位
非常尊贵。除此之外,他们还极力突出女神旺盛的生殖特征。
克里特人之所以崇拜女神,是因为生殖现象对他们来说十分神
秘,而生殖崇拜自然会导致母性崇拜。人类都经历过母权社会时期,
或者叫作母系氏族社会,因为从自然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和自己母亲
的关系是最直观的,每个人都是从母亲的肚子里出生的,所以,形成
一种直接的母性崇拜是很自然的。克里特女神塑像
相对而言,一个人和父亲的关系却并非自然直观的,父子关系是
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财产继承关系逐渐确立的。在母系氏族社
会中,婚姻状况错综复杂,因此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种情况使女性的社会地位比男性更加尊贵,表现在宗教上就是对女
神的崇拜。
在克里特的雕像和壁画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女神崇拜的特点,
例如一对丰乳肥臀的女神(可能是一对母女)手上盘绕、挥舞着两条
小蛇。其实,丰乳肥臀和蛇都具有生殖崇拜的意味。此外还有一位被
称为伏尔坎诺斯(Velchanos)的主神,他的形象是一头体形硕壮的公
牛,米诺斯王宫的壁画上也绘有这头公牛。据说这个公牛神是克里特
的雨水和生殖之神,雨水代表滋润万物生长的源泉,因此也具有生殖
意义。这个以公牛形象出现、具有旺盛生殖能力的克里特主神,后来与
北方人崇拜的奥林匹斯主神宙斯合并。因为宙斯的主要化身也是公
牛。后来,公牛就成为克里特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米诺斯王国的圣
物。
克里特的考古资料中存在大量关于生殖崇拜的物品。例如,一些
多乳的女神雕像,她们像母牛一样具有两排硕大的乳头,表示她们具
有极强的繁殖哺乳能力。在古代社会,人丁兴旺是国家强盛最重要的
标志,因此生殖崇拜也就成为宗教信仰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生殖崇拜
最初总与女性生殖能力联系在一起,往往还具有神秘的特点,后来才
转向对男性生殖能力的崇拜。与此相对应,人类社会也逐渐从母权社
会转变为父权社会。
克诺索斯出土的许多壁画都反映了妇女们的公共生活和尊贵地
位。有一幅壁画描绘了一群姿态优雅的美丽少女正在鲜花丛中优游,
另一幅壁画反映了一群气质高贵的时尚女郎坐在剧场前排观看表演。
克里特壁画中的女性,在形象、仪态、举止、服饰等方面都显得极为
美丽高雅,彰显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她们在头发和身体上佩戴着
许多手工制作的精美饰品,可见,当时的社会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满
足女性审美的需要,尽可能让女性装扮得更加美丽。克里特出土的“巴黎贵妇”一个尊重和崇尚女性的文明,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它和那
些尚未进入文明社会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不可同日而语。克里特文明
就是这样一个既保留了母性崇拜的特点,又拥有相当高的文化发展水
平的文明形态,在某些方面,它甚至有点像近代的法兰西文明。
事实上,克里特出土的一些壁画上的优雅女性,就曾被文明的西
方现代人惊呼为“巴黎贵妇”。那些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克里特妇
女,在形象、气质、仪态、穿着等方面,都丝毫不逊色于当今时代的
人们。她们天生丽质,风度翩翩,形态优雅,从她们身上,我们还可
以感受到当时克里特高度发达的文明教化水平。这种教化水平不仅表
现为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其文明程度。
三、克里特精湛的工艺水平
克里特不仅拥有精美的王宫建筑和壁画艺术,还有很多技艺精湛
的手工制品。这些工艺品展现了克里特人高雅的艺术品位和悠闲的生
活情景。无论早期制作的陶器,还是后期的青铜器和黄金制品,都具
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克里特岛上的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保存着各种形状和图案的陶
罐、石制的牛头和狮头、青铜制作的长剑以及大量精美的黄金饰品,
其造型、图案、纹路都非常考究,让人很难想象这是3000多年前的工
艺水平。
尤其是一双小蜜蜂图案的黄金饰品,堪称克里特工艺制作的标志
性成果。两只做工精致的小蜜蜂,侧身而对,头对头,尾对尾,翅膀
高高地竖起,惟妙惟肖。两只小蜜蜂的翅膀上和尾巴交合处分别吊着
黄金坠子,构图极其精巧,算得上是黄金饰品中的经典之作。小蜜蜂黄金饰品
石棺画上的进贡者还有一个质地非常轻薄、具有透明效果的陶瓶,上面塑有浮雕,
反映的是老百姓在收获之后翩翩起舞的欢乐场面。此外还有一个石制
的外棺,上面绘着爱琴海周边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向米诺斯王国进献
贡品的热闹场景。图中男人们手里托着小鹿、象牙等贡品,女人们肩
上挑着一罐罐酒水、琼浆,由此可见米诺斯文明的繁荣昌盛。
这幅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000多年以后波斯帝国一幅万国来朝的
浮雕。在被亚历山大大帝烧毁的波斯波利斯遗址中,有一幅浮雕反映
了当时波斯帝国统辖下的18个国家的使臣向波斯国王进贡的宏大场
面。这些使臣各自带着贡品,驱赶驼羊,肩挑琼浆,纷纷前来向波斯
国王进贡。关于爱琴海周边地区的人民向米诺斯王国进贡的情景,还
有一个神话故事。
据说米诺斯国王要求雅典人民每隔9年进献7对童男童女,以供迷
宫中豢养的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食用。后来,雅典少年英雄忒修斯扮
作童男深入迷宫,杀死了怪牛,为民除害。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边地区的人民不仅要向米诺斯王
国进献贡品,还要进献奴隶。
克里特人劳动之余喜欢从事的休闲活动,一是打猎,二是拳击,
以及一种精彩的斗牛游戏。尽管那个时候还没有奥林匹亚竞技会,但
正是这些休闲活动为后来的体育竞技奠定了基础。一些出土的雕塑和
壁画便反映了克里特人的运动场面。牛背上的杂耍者
克里特人的斗牛游戏,并不像现代西班牙的斗牛活动那样会残忍
地把牛杀死。公牛是克里特的圣物,虽然有时候也作为祭奠主神的祭
品,但是克里特人并不会在斗牛游戏中伤害牛。克里特的斗牛者行动
矫健灵活,他们在奔跑的公牛背上进行一种杂技表演——在牛的身上
翻跟头。这样的活动与其叫作“斗牛”,不如叫作“逗牛”,即戏逗
公牛。这种斗牛活动主要在宫廷里上演,供王公贵戚欣赏。伊拉克利
翁考古博物馆中珍藏着一尊刻有在牛背上倒立跳跃的杂技演员的象牙
雕塑,堪称艺术精品。米诺斯王宫的壁画中也有一幅栩栩如生地反映
了表演者在牛背上翻跟头的场面。
从上述艺术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克里特人的生活情趣丰富而雅致,
日常生活祥和悠闲。壁画和浮雕中大量出现的动物图案,如海洋中的
海豚、海豹或丛林中的猴子、鹧鸪等,展现出一派万物欣欣向荣的和
谐情景。四、克里特的线形文字A与B
克里特人与后来的欧洲人的不同之处,除了身体形态,还表现在
文字上。他们使用的文字与欧洲人使用的字母文字不同,他们使用的
文字接近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甚至与中国古代
的甲骨文也有几分相似之处。
克里特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线形文字的出土和解读。一种文化
是否发展到了可以被称作文明的水平,一个标志性因素就是文字。克
里特文明之所以是一个确定无疑的古代文明,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在那
里发掘出大量的文字。
(一)考古发现线形文字
早在1900年对克里特岛进行考古发掘之前,伊文斯就在雅典买到
的饰物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符号,并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
在考古过程中,他果然挖出了1000多块刻有这种文字的泥板。通过对
这些线形文字的解读,一个古代文明才逐渐清晰地还原在现代人的面
前。
现在可以证明,最初的克里特线形文字也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人类最初使用的文字都是象形的,通过画图的方式描述
事物。看见一匹马,就画一匹马,看到一棵树,就画一棵树,通过这
些图来表述事物。后来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才逐渐
从象形文字中发展出形态更加高级的文字系统,比如中国的表意文
字、西方的字母文字等。
(二)线形文字A与B的不同特点根据现代考古学的研究基本可以断定,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之
前,克里特人就已经在埃及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出由90多个音节符
号组成的线形文字。根据时代的远近,这些线形文字又可以分为两个
系统。较早的系统叫作线形文字A,线形文字A的数量比较少,只有200
多块泥板,且具有鲜明的象形特点,主要用来记载仓库里的货物。
200多年后,在线形文字A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线形文字B。线形
文字B的使用范围则比较广,除了克里特岛,还流传到了希腊大陆和爱
琴海地区。线形文字B影响了很多人,包括那些从北方到希腊和小亚细
亚定居的人们。
语言学家们认为,线形文字B不同于单纯的象形文字,它已经发展
为一种音节文字。所谓音节文字,就是不同的符号构成了相对固定的
音节,具有不同的发音。今天西方的字母文字也是建立在拼音基础上
的,只是从音节进一步分化为字母。线形文字的一个音节往往由2~3个
符号构成,不同音节进一步组成词语,这与象形文字直接指称对象不
一样。
可以说,音节文字成为象形文字向字母文字过渡的重要中介,每
一个音节最初可能都具有象形的意义,但后来只保留了它的音,而不
再要它的形,就发展为以拼音为基础的音节文字和字母文字。线型文字泥板
当然,这个发展过程极其复杂和漫长,这是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我们在这里不做详细说明。众所周知,现代西方的许多文字都可以追
溯到拉丁文,而拉丁文又脱胎于古希腊文字。作为西方文字的共同基
础,希腊字母文字最初来源于西亚的腓尼基。那么腓尼基的字母文字
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语言学界的一些专家认为,腓尼基的字母文字可
能就是受到克里特音节文字和闪米特拼音文字的影响逐渐形成的,然
后又反哺了希腊和整个西方世界。
伊文斯及后来的考古学家们发掘出来的线形文字泥板多达几千
块,它们主要是写有线形文字B的泥板。线形文字B不仅数量巨大,流
行范围也更加广大,整个爱琴海地区都受到它的影响,后来迈锡尼时
代的人们也使用这种文字。直到公元前12世纪,野蛮的多利亚人入侵
希腊,这种文字才被遗忘。随后,在经历了300多年的“黑暗时代”以后,从腓尼基传来的字母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激活了后来的希腊城邦文
明。
(三)线形文字B的破译
当伊文斯在1900年发掘出线形文字时,西方世界还没有人认识这
种奇怪的符号。直到1952年,英国建筑学家文特里森终于破译了线形
文字B。
文特里森是一个神奇的语言天才,14岁的时候,他在牛津大学听
了一场伊文斯的考古报告。伊文斯从克里特岛考古归来,展示了许多
文物,其中包括刻有线形文字的泥板。
从那以后,年少的文特里森就对这种奇怪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后来,文特里森虽然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但他一直对线形文字
非常痴迷,矢志要把它解读出来。直到1952年,经过艰苦的努力,他
终于解读出了线形文字B。
这个过程非常艰难,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既要研究和熟悉各种
古文化,又要参照和比较各种古文字和古文献,工作难度超出想象。
但文特里森最终还是破译了线形文字B,揭开了克里特文明的神秘面
纱,把一个古老文明鲜明地呈现在今人面前。文特里森好像就是为了
完成这项神圣的使命而生的,在解读了线形文字B之后不久,他被一场
车祸夺去了生命。
直到今天,线形文字A仍然未被解读。当然,并不是说除文特里森
之外,就再没其他人可以做这件事,而是因为线形文字A大多是一些专
用符号,在泥板中重复出现的概率很小,因此确实不易解读。在刻有
线形文字A的泥板中,一共有300多种组合方式,其中有200多种组合方
式只出现了一次,解读难度极大。
相比之下,刻有线形文字B的泥板多达几千块,而且通用符号相对
较多,同一组音节重复出现的概率也比较大,相较于线形文字A更便于
解读。对于古文字,出土的数量越多,同一种符号重复出现的概率越大,解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随便从土里挖出一两块刻有奇怪符
号的泥板,谁也无力破解。正因如此,线形文字B如今已被解读,而线
形文字A仍然是未解之谜。
(四)文化杂交铸就辉煌文明
克里特文明以物产精美、建筑奇特著称,到了公元前1700年以
后,它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文明中心。到了公元前1600年以后,
线形文字B产生,并且逐渐传播到希腊大陆和小亚细亚地区。米诺斯王
国在航海和贸易方面独领风骚,和埃及、西亚、小亚细亚以及希腊大
陆开始了商业交往。在克里特的考古文物中,很多物品都来自埃及和
西亚。米诺斯王国实力强大,在东地中海地区确立了领袖地位。随着
与外界的交往日渐频繁,克里特文明吸收了大量的异质文化因素,显
示出精彩纷呈的面貌,达到了极其辉煌的巅峰状态。
五、克里特文明的突然消亡
然而,这样一个辉煌的文明却在公元前15世纪迅速地走向毁灭。
毁灭的原因,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一)锡拉岛火山爆发摧残了克里特文明
根据埃及古文献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485年,从地中海北部飘
来了大量的尘埃,遮天蔽日,使埃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见天日。
现在可以推定,这些尘埃是火山爆发所致。在那段时间,克里特岛北边不远的锡拉岛发生过一场剧烈的火山
爆发,火山爆发还引发了海啸。克里特文明很可能就毁于这场可怕的
自然灾害。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刻有线形文字的泥板有被烤过的
痕迹。也许正是被火山灰覆盖,它们才能够被长期保存下来。
锡拉岛位于克里特偏北六七十海里的爱琴海中,如今这座小岛已
经成为举世闻名的旅行胜地——圣托里尼岛。白色的房子,蓝色的屋
顶,映衬着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大海,风景美不胜收。每一个去希
腊旅游的人,都不会错过圣托里尼岛。
(二)米诺斯王远征失败与迈锡尼人入侵
所谓人祸,是指北方人的征服。有资料记载,米诺斯国王的海军
在出征西西里和伯罗奔尼撒半岛时遭遇惨败。北方人可能乘胜追击,
来到克里特岛。他们首先对米诺斯王国在爱琴海周边地区的藩篱进行
了扫荡,然后“直捣黄龙”,最后摧毁了米诺斯王国。人祸与天灾相
继发生,对克里特文明无疑是雪上加霜,辉煌的克里特文明因此毁于
一旦。
这些武力征服者就是来自北方的希腊人。他们包括很多部族,其
中最有名的一支就是建立了迈锡尼文明的阿卡亚人,他们成为《荷马
史诗》中的主角,继克里特人之后鸣锣上场。
所以,此后的历史就要由这些来自北方的希腊人演绎了。他们在
摧毁克里特文明之前,已在希腊大陆上创建了另一个文明形态,即迈
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一方面继承了克里特文明的许多文化因素;
另一方面也开创了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气象。第IV节 希腊人建立的第一个文明形态——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泛指整个爱琴海地区的文明。爱琴文明发展时间较长,
经历了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代表是克里特文明,后一
个阶段的代表则是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前后相续,
共同构成了爱琴文明的主要形态。
一、迈锡尼文明的建立背景
前面提到,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5世纪走向衰落,究其原因,既
有天灾,也有人祸。人祸是指北方来的一些迁徙者,即后来的“希腊
人”。
这些希腊人最初从北方来到伯罗奔尼撒地区和阿提卡地区定居
时,仍然是一些文明水平很低的野蛮人。但是,当他们受到克里特文
化的影响后,便逐渐走向文明开化。后来,克里特文明日渐衰落,他
们却日益强大,再加上北方的迁徙者纷至沓来,形成了一股股从北向
南的暴力冲击浪潮,最终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5世纪后半叶被摧毁。
在克里特文明的全盛时期,其文化影响普照爱琴海地区,所以那
些新来的迁徙者都被遮蔽在克里特文明的光辉之下。当克里特文明开
始走向衰落时,那些北方来的迁徙者在希腊本土建立的一些定居点就
逐渐发展为文明国家。
这些文明国家最初都是小国寡民式的,和后来的希腊城邦很相
像,它们实际上是在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雏形。后来,
由于对外战争(如特洛伊战争)的需要,这些微型国家在政治上结成
了一种军事民主制的国家同盟,而它们的盟主就是迈锡尼。迈锡尼文明与克里特文明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克里特文明主要指
克诺索斯地区的米诺斯王国,这个王国最终统一了克里特岛,并把它
的影响力辐射到了整个爱琴海乃至东地中海地区。而迈锡尼文明正如
上面提到的,是因为希腊本土同时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微型国家,形成
了后来希腊城邦的雏形,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形成一个国家,覆盖周
围的一些平原、农村和耕地。而迈锡尼只是其中之一。
二、迈锡尼的地理位置
从地理上看,希腊大陆南部由两个半岛构成,一个叫伯罗奔尼撒
半岛,一个叫阿提卡半岛,两个半岛之间由狭窄的科林斯地峡相连
接。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出现了迈锡尼、斯巴达、梯林斯、皮洛斯、
科林斯等国家,在阿提卡半岛上也有雅典、底比斯等国家。在这些国
家中,最强大的就是迈锡尼,所以这个时代的文明就叫作迈锡尼文
明。
三、迈锡尼文明的建立者
迈锡尼文明是由什么样的人建立的呢?
前面提到,克里特文明的创建者并不是希腊人,他们是比希腊人
更加古老的克里特原住民,最初可能是从西亚或者埃及渡海来到克里
特岛的。而迈锡尼文明是由真正的希腊人开创的,这些希腊人包括很
多不同的族群,从北方的色萨利地区一直到爱琴海上的基克拉迪群
岛,所有在这一时期(公元前1600年以后)创建国家的人都被叫作希
腊人(Hellene)。考古学家推断,这些希腊人可能早在公元前20世纪初期就陆续来
到了希腊大陆,及至公元前15世纪,克里特文明毁灭,他们已经在希
腊这片土地上定居了好几百年。在此过程中,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
受了克里特文明的影响。因此,克里特文明毁灭后,这些以迈锡尼为
代表的新兴国家,既保留了克里特的一些文化因素,又具有浓郁的北
方文化色彩。
这些创建新文明的希腊人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比如皮拉斯基人、
卡里亚人,等等,其中一支来得较晚的人叫阿卡亚人。阿卡亚人的名
气比较大,因为在《伊利亚特》中,攻打特洛伊的希腊人都自称“阿
卡亚人”。
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期,由此可以断定,阿卡亚人
在此之前就来到了希腊,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确立了统治地位。我们
固然不能断定最早在迈锡尼创建文明的就是阿卡亚人,但至少在公元
前1300年以后,这些阿卡亚人已经成为迈锡尼乃至整个伯罗奔尼撒半
岛的统治者。
后来的考古发掘充分证实了《荷马史诗》中描述的阿卡亚人的英
雄故事。例如,在特洛伊战争时期,迈锡尼国王名叫阿伽门农,他的
弟弟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他们都是阿卡亚人的大英雄。还有北
方色萨利地区的大英雄阿喀琉斯、伯罗奔尼撒西南角皮洛斯国王涅斯
托尔,等等,他们都是阿卡亚人。
四、阿卡亚人与希腊诸神
大多数的克里特人身材矮小,有着纤纤素腰,但阿卡亚人刚好相
反,他们是典型的北方人,男人高大魁梧,女人美丽健壮。后来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一些女神,比如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
之神阿佛洛狄忒,等等,她们的形象都是美丽健壮的。尤其是阿佛洛
狄忒,在后世的雕塑及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阿佛洛狄忒的
形象,她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北方美、一种健康和充满力量的美。
到了希腊城邦时代,这种彰显北方美的风格就成了希腊艺术品的
楷模。什么叫美?美必须是这个样子——男人高大魁梧,女人美丽丰
满。后来,无论是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还是波提切利、
提香,他们的作品中的男人和女人,都拥有像希腊神或希腊英雄一样
的身材。这种审美风格由希腊影响到罗马,又由罗马影响到后世西
方,甚至到现代,这始终是一种审美的典范。
五、迈锡尼文明的历史分期
(一)迈锡尼文明初创
公元前1900年以后,北方入侵者陆续来到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初
到来的可能是从东方来的皮拉斯基人,随后到来的是北方的阿卡亚
人。到了公元前1600年,国家开始出现,文明开始创建。当时,克里
特文明还没有毁灭,而且正在大放异彩。
(二)竖井墓王朝时期
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按照墓葬的形式划分,这一时期
在考古分期上被称为竖井墓王朝时期。也就是说,这一时期考古发掘
出来的墓葬都是长方形的,叫作“竖井墓”。不同形式的墓葬代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比如迈锡尼时期的墓
葬,无论竖井墓还是圆顶墓,都属于土葬。而多利亚人到来后,土葬
逐渐被废止,火葬开始大行其道。
(三)圆顶墓王朝时期
公元前1500年以后进入了圆顶墓王朝。圆顶墓王朝的墓室非常恢
宏,往往会将一个山洞挖空,然后将整个山洞作为一座墓。这种墓葬
的顶是圆的,这一历史时期因此得名。
(四)迈锡尼人入侵克里特岛
公元前1425年到公元前1380年,迈锡尼人开始入侵克里特岛,他
们毁灭了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时代并不是迈锡尼文明一枝独秀,当时,以迈锡尼为代
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其他国家,甚至爱琴海周边以及小亚细亚沿
海的很多地方,都受到了迈锡尼文明的影响。
(五)迈锡尼文明走向繁荣昌盛
公元前1380年到公元前1300年,此时的克里特文明已经衰落。在
迈锡尼及周边的梯林斯、皮洛斯、阿尔戈斯这些地方,许多恢宏的宫
殿相继拔地而起,迈锡尼文明进入全盛时期,此后,迈锡尼文明彻底
替代克里特文明,成为整个希腊文明的中心。(六)对外掠夺的特洛伊战争爆发
公元前1200年,由于北方多利亚人及色雷斯人的不断入侵,迈锡
尼文明开始走向衰落。当时,梯林斯和阿尔戈斯的宫殿都遭到了北方
人的焚毁,经济开始衰退,迈锡尼被迫进行对外战争,特洛伊战争爆
发。
(七)多利亚人入侵迈锡尼文明
对外开战并没有改变迈锡尼文明走向衰落的命运。虽然迈锡尼人
打赢了特洛伊战争,但也因此元气大伤。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迈锡
尼文明在北方入侵者的摧残之下走向毁灭。第V节 考古大发现——特洛伊城和迈锡尼城
对特洛伊城和迈锡尼城的考古要从一位比伊文斯更早的德国考古
学家说起,这个人就是前文提到过的“现代考古学之父”海因里希·
施里曼。
施里曼从小受到热爱希腊神话的父亲的深刻影响,对古希腊文化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幼熟读《荷马史诗》和各种希腊传说,对希
腊各位神祇和英雄的事迹以及特洛伊战争的场面、用具器物了如指
掌。19世纪的欧洲,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的理性精神高涨,许多
知识分子对传统宗教采取了批判态度。这种理性主义的批判锋芒不仅
指向基督教的传统信仰,也涉及古老的希腊宗教。
当时的人们认为,希腊神话都是空穴来风,是后人随意编造出来
的。但施里曼坚信,这些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其中的一些
故事,比如特洛伊战争,在古代一定发生过。
施里曼前半生从事商业活动积攒了一定的财富,于是他决定用这
些钱去从事考古活动,立志复原《荷马史诗》所描写的特洛伊城的真
实面貌。他勤奋地学习各种语言和相关知识,掌握了希腊语、拉丁
语、波斯语、突厥语等18种语言,具备了从事考古学研究的坚实学术
基础。他找了一位同样热爱和精通《荷马史诗》的希腊籍女子为妻,
两人志同道合,一同来到特洛伊进行考古发掘。那时的特洛伊属于土
耳其管辖(今天仍在土耳其境内),施里曼就从土耳其政府手中购买
了特洛伊的一块土地,在1870年开始进行发掘。
施里曼进行考古发掘的年代比伊文斯更早,他开创了现代考古学
的先河,因此被称为“现代考古学之父”。
一、特洛伊的考古发现
对迈锡尼遗址进行考古之前,施里曼首先来到《伊利亚特》中的
战争发生地特洛伊,试图根据荷马描述的具体场景,按图索骥地进行
考古发掘。功夫不负有心人,施里曼果然挖出了一座尘封已久的古代城市遗
址,发现了大量金银制品,他确信自己找到了《荷马史诗》中特洛伊
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宝藏”。
后来更加精确的考古发现证明,施里曼发掘出来的并不是《荷马
史诗》所记载的特洛伊城,而是比那个时代更加久远的城市的遗址。
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大约在公元前1192到公元前1183
年间,而施里曼发掘的城市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世纪,比特洛伊
战争发生的时代还要早1000年(这个遗址在考古学界被称作特洛伊第1
层)。最为重要的是,施里曼还挖出了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
间一个水平相当高的古城废墟,这个废墟在考古学上被叫作特洛伊第2
层。
特洛伊考古一共发现了9个文化层面,其中第2层和第6层是最精彩
的,第6层后来被证明是特洛伊战争发生时的城市遗址。特洛伊第2层
的时代要比荷马描写的那场战争发生的时代早七八百年,但在这一层
出土的文物却非常丰富。施里曼挖出了宏伟的城市遗址和大量珍贵文
物,他还把这些文物与《荷马史诗》中的具体描述相对照,大体上都
能对得上号。因此,他认定自己发现了特洛伊战争发生时的古城遗
址。
随着考古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考古学界的进一步探索,
人们发现施里曼的结论是错误的,但这些错误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
它意味着特洛伊的文明历史出现得要比荷马描述的时代早得多。这就
如同15世纪发现美洲的哥伦布,他一直认为自己发现了印度,只是没
想到印度远远不像传说中那样富庶。他没能像稍晚踏上航海之旅的葡
萄牙人达·伽马那样从印度带回大量财富,因此,他回到西班牙之后
遭到了伊莎贝拉女王的冷遇。哥伦布不服气,后来三次踏上美洲的土
地,但是一直到死,他都不知道自己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事实证明,
哥伦布对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要比开辟通往印度的航路重要得多。二、迈锡尼的考古发现
发掘出特洛伊遗址之后,施里曼又来到迈锡尼进行考古工作。在
这里,他再一次创造了考古学上的辉煌。施里曼于1876年开始在迈锡
尼的遗址上进行考古发掘,很快就挖出了拥有五座竖井墓坑的古代墓
葬群。
这些墓葬中,有一座较大的墓穴被施里曼认为是迈锡尼国王阿伽
门农的墓穴。他从这个墓穴中挖出了大量金银宝藏,包括镌刻着猎狮
图的青铜匕首、杯把上雕有一对鸽子的高脚金杯,等等,这些东西与
《荷马史诗》中描写的器物非常吻合。墓葬中还有许多闪闪发光的金
首饰和金叶片,熠熠生辉,证明迈锡尼果然如荷马所言,是“多金的
迈锡尼”。
尤其是一副制作精美的黄金面具以及一具骨骼粗大的男性尸骸,
让施里曼踌躇满志地相信,他发现了阿伽门农的骸骨。因为传说阿伽
门农身材高大,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而且阿伽门农是被他的妻
子谋害而死,死的时候比较年轻。因此施里曼认定,这具粗大的尸骨
就是阿伽门农。他甚至电告希腊国王说:“我正在凝视阿伽门农的脸
庞!”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施里曼,后来的考古证明,他再一次
把时代搞错了。他发掘的这个墓葬要比阿伽门农所处的时代早几百
年,而那个黄金面具,也为更早时代的迈锡尼国王所有。尽管如此,
施里曼的发现仍然价值连城。迈锡尼的墓葬遗址
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在《希腊纪事》一书中记载,
埋葬阿伽门农尸骸的墓葬群里一共有五座墓坑,包括阿伽门农、他的
父亲阿特柔斯,以及他的一些朋友和亲人,共有五人埋骨此处。“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
约1700年以后,施里曼来到《希腊纪事》中记载的地方进行考古
发掘,果然挖出了有五个墓坑的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金制器
物,甚至还有所谓的阿伽门农的尸骸和金面具。这些东西不仅可以与
《荷马史诗》的描述相印证,而且与古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的记载
也吻合。这些情况足以使施里曼确信,他发现了阿伽门农的墓葬。
然而,就在他的考古工作即将收尾的时候,他又意外地挖出了第
六个墓葬。这让施里曼非常尴尬,波桑尼阿的书中不是明明说有五个
墓坑吗,怎么又多出来一个?施里曼认为,可能是波桑尼阿弄错了,
古代人的记载不一定可靠。然而后来的考古研究证明,是施里曼自己
搞错了,他发现的是比阿伽门农早400年的国王墓葬。后来,人们才真
正地在迈锡尼狮子城门外的一座小山丘下面发掘出阿伽门农的墓葬,
又叫“阿特柔斯的宝藏”,这处墓葬气势更加恢宏,规模也更大。刻有捕捉野牛场面的金杯
至于之前所谓的“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后来证明并不属于阿
伽门农,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考古价值。这个黄金面具现在成为雅典
国立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参观者一进该博物馆的大门迎面看到的
就是这副金面具,而且金面具下面仍然打着引号注明:“阿伽门农的
黄金面具”。
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中还收藏着许多价值连城的迈锡尼文物,例
如绘有执矛战士的陶罐、刻有捕捉野牛场面的金杯,等等。金杯制作
得非常精致,杯子的一面表现了一头野牛正在奋力挣脱罗网的束缚;
另一面则表现了这头野牛重获自由后的欢愉姿态。画面栩栩如生,非
常精美,杯子用黄金镌刻,显示出很高的工艺水平。
后来施里曼又到迈锡尼北边的梯林斯进行考古,也挖出了宫殿遗
址,其厅廊庭院的布局同样与《荷马史诗》中的记载非常吻合。晚年
的施里曼还想到克里特岛去进行考古发掘,寻找荷马在《奥德修纪》中描述的那个美丽而神秘的米诺斯王宫。但因希腊政府要价太高而未
能如愿,这个工作便留给了伊文斯来完成。第VI节 迈锡尼文明的文化特征
《荷马史诗》中提到,迈锡尼是一个建筑规划良好的城市,街道
宽广,富有黄金。这充分显示出迈锡尼的富庶强盛。
从施里曼在迈锡尼和梯林斯的考古成果来看,出土文物大多带有
北方文化大气磅礴的特点。当然,也可以看到受克里特文化的影响,
一些文物也具有精美细腻的特点,但总体来说,更多地表现了北方文
化大气磅礴和崇尚武力的风格。虽然如此,迈锡尼文化依旧是南北文
化融合的产物。
例如,有一幅在梯林斯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精美壁画,绘有一群猎
狗捕杀野猪的场面,画工非常精细,色彩也很艳丽,表明迈锡尼时代
的文化受到克里特风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克里特艺术的精
美风格。但是,与克里特的文物相比,迈锡尼时代的艺术品更多地表
现了战争场面,表明阿卡亚人崇尚武力的特点。正如我们之前提到过
的,克里特人比较热爱和平,他们的艺术品所反映的大多是女性的优
美仪态,以及各种游戏和日常生活的场面;迈锡尼时代的作品却展现
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例如捕捉野牛、猎杀野猪和狮子,以及战士执矛
征战的情景。梯林斯的野猪壁画
考古学家在迈锡尼也发掘出了公牛头的塑像,但与克里特的公牛
头不同,迈锡尼的公牛头不仅长着一对黄金制作的犄角,头顶上还有
一朵绽开的金花。除此之外,迈锡尼考古中还发掘出许多黄金饰品,
其中有一只双柄金杯,两柄上站着两只相向而对的鸽子,而这只金杯
曾出现在《荷马史诗》中。在为纪念大英雄帕特洛克罗斯
(Patroklos)而举行的竞技比赛中,这只杯子被作为奖品赏给了优胜
者。另外,迈锡尼考古还出土了大量的金箔制品,包括各种各样的金
花、金胸针、金首饰等,无怪乎荷马要把迈锡尼称为“多金的迈锡
尼”。这种多金的文化特征无疑受到了克里特文明的影响。迈锡尼金牛头虽然迈锡尼文化深受克里特文化的影响,但也具备一些与克里特
文化不同的特征,比如在建筑以及宗教崇拜方面,迈锡尼文明就与克
里特文明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一、南北方建筑风格的差异
迈锡尼的建筑风格与克里特大相径庭。克里特的建筑风格在精巧
的王宫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建筑结构复杂,曲径通幽,表现了南方
文化的细腻、精美;迈锡尼的建筑风格则体现在坚固的城墙建筑上,
具有坚实厚重、气势磅礴的特点,反映了北方文化的粗犷、雄浑。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文化都有南北之分。相对而言,南方文
化一般都比较精巧细腻,往往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北方文化则显得粗
犷甚至粗糙,同时也具有一种大气明朗的特点。总体而言,南方文化
比较注重技巧,北方文化更多地凸显力量。迈锡尼文明由北方来的征
服者创建,它虽然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精巧细腻的南国风格,却也更多
地表现出自己的文化特征。迈锡尼的狮子拱门和梯林斯的坚固城墙就
是这种文化特点的典型体现,它们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厚重坚实、气
势宏伟,而不像米诺斯王宫那样精美纤巧、神秘莫测。迈锡尼的狮子拱门
(一)结构粗犷的狮子拱门
迈锡尼城的狮子拱门结构粗犷,巨大的城墙门拱上,有两个威武
雄壮的狮子造型,线条粗疏、孔武有力,谈不上什么很高的工艺水
平,但显得气势雄浑、坚不可摧。
(二)“坚城的梯林斯”
梯林斯的城墙更是固若金汤。整个城墙用重达数吨的巨石垒筑而
成,笨重坚实,最厚之处甚至达到十多米。这些坚固厚重的城墙建筑
叫作“库克罗比亚”(Cyclopean),取自希腊神话中独目巨人库克罗普斯(Cyclopes)的名字。《奥德修纪》中记载了足智多谋的奥德修
与独目巨人库克罗普斯之间的一段惊险遭遇。“库克罗比亚”这个名
字充分说明这些城墙就像独目巨人一样高大强壮,不可撼动。迈锡尼
时代的这些建筑,虽然工艺上无法与精湛的米诺斯王宫媲美,但气势
却比后者更加宏伟大气。
二、奥林匹斯宗教的流行
除了这些“硬件”方面的差别,迈锡尼与克里特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软件”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体现了不同宗教和神话之间的差
异。
古代人都崇拜神,克里特人有他们崇拜的偶像,迈锡尼人也有自
己崇拜的神明,也就是奥林匹斯诸神,即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神
族。
在迈锡尼时代,希腊人已经开始崇拜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
了。奥林匹斯山是希腊北部的一座高山,传说中的奥林匹斯神族就是
居住在这座高山上的神祇。与之前讲到的克里特文明的女神崇拜不
同,迈锡尼时代人们崇拜的神祇以男神为主,如宙斯、波塞冬、阿波
罗等,他们推崇的也不再是神的生殖能力,而是他们的征服能力。这
一点又体现了北方人的粗犷风格,他们带来的是一些喜欢打仗的神,
比如,雷电之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等。
男神自不必说,即便是那些女神,比如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
阿佛洛狄忒、狩猎之神和少女的保护者阿耳忒弥斯等,也个个都喜欢
舞枪弄棍、争强好斗。
很明显,这些神是与北方的征服者一起来到希腊的。出土文物和
古代文献可以证明,在迈锡尼时代,这些以争强斗狠为主要特点的神祇已经名声大噪。迈锡尼时代的各个国家都开始崇拜这些神,把他们
当成偶像。奥林匹斯宗教或神话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
争强斗狠的奥林匹斯诸神
北方征服者摧毁了克里特文明之后,用他们带来的神祇取代了克
里特人原来崇拜的神祇。从迈锡尼时代就已经占主流地位的奥林匹斯
神祇,一直传承到后来的希腊城邦时代和希腊化时代。
在希腊城邦时代,这些不同的神话体系相融合,最终形成两种不
同的神,一种是上流社会崇拜的奥林匹斯诸神,另一种则是普通百姓
崇拜的主管劳动生产的神。与上流社会崇拜的奥林匹斯神族相比,主
管劳动生产的神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比如,农神大潘,长相丑陋,地
位卑微;酒神狄奥尼索斯,通常是一副半人半羊的猥琐形象;农神得
墨忒耳,尽管在民间很受欢迎,但在奥林匹斯诸神中的地位并不高;
还有宙斯和赫拉的儿子、锻造之神赫淮斯托斯,经常遭到众神的嘲弄,他的妻子就是那个风流妩媚的阿佛洛狄忒,常常红杏出墙,给他
戴绿帽子。
所以说,希腊神话实际上是由这两种不同的神话体系构建的。正
如在中国,自古以来,儒家知识分子、士大夫崇尚的是儒、释、道,
而民间百姓信仰的却是妈祖、财神、关公、土地爷。
三、缺乏道德秩序的社会生活
迈锡尼文明逐渐取代克里特文明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发
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征服者是更具力量优势的男人,所以在迈锡尼
时代,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男权主义开始出现,人们的社会地位发
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这个时代毕竟还处于过渡状态,女性的地位还
不算太糟糕。到了后来的希腊城邦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才是每况愈
下。
在两种文明形态的变更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弱肉强食、奉行
丛林法则的时代。早期的社会还没有形成像希腊城邦时代那样文明的
法律和道德规范,在迈锡尼时代,人们崇尚武力和杀戮,有枪便是草
头王。《荷马史诗》和后来赫西俄德所著的《工作与时日》都曾表达
了这个观点:强权即公理。谁的拳头硬,谁就占有天理。《荷马史
诗》讲述的也是一些争强斗狠的故事,刻画了这种“胜者王侯败者
寇”的情形。
四、影响后世西方的政治体制
迈锡尼时代逐渐形成了一种影响希腊城邦时代以及后世西方社会
的政治模式。这种政治模式建立在三个不同层级的关系之上,形成三个等级的政治权力结构。
这些北方入侵的征服者内部也有高低贵贱之分。部落中总会有一
些首领和长老,他们组成了贵族阶层,与平民阶层泾渭分明。贵族之
中往往还会通过选举或其他方式产生一个最高统治者,也就是国王。
迈锡尼和克里特一样,都由国王统治,那时候还没有民主政治。
在《荷马史诗》反映的迈锡尼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三级权力结
构。
最低一级是由那些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组成的,这些平民也属于
征服者之列,他们是一般的战士,拥有政治权利。这些平民最初形成
了一个公民集会,到了城邦时代被称作公民大会;但在迈锡尼时代,
这还只是一个初始的公民集会,带有军事民主制的特点,集体的事情
由大家共同裁决。但是主要的政治权力还是掌握在贵族们手上,他们
组成了贵族会议,这是第二级的权力机构,到城邦时代发展为元老
院。在迈锡尼时代,贵族们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他们往往和国王一起
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国王则是最高权力拥有者。
迈锡尼时代的这种三级权力结构,对后来的希腊城邦,甚至对后
世西方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三级权力结构中,其中某一级
的政治权重变大,就会产生西方政治学家界定的三种不同的政治模
式。如果将公民大会的权力确立为最高权力,其他层次的权力都居于
其下,这种制度就叫作民主制;如果国王个人大权在握,独断专行,
那就是君主制;如果贵族会议的权力最大,甚至罢黜了国王,而公民
大会只具有象征意义,那么这种体制就叫作贵族制。最典型的贵族制
就是后来城邦时代斯巴达的寡头政治,以及元老院统治下的罗马共和
国。罗马共和国没有国王,最高的权力机构是元老院,而元老院就是
贵族院。这种三级互动的政治模式,就是在迈锡尼时代形成的。
虽然爱琴文明还包括爱琴海上一些岛屿的文明,即基克拉迪文
明,但最主要的还是克里特和迈锡尼这两个前后相续又各具特色的文明阶段。
第VII节 “黑暗时代”
迈锡尼文明取代了克里特文明之后,引发了爱琴海周边区域的一
些战争,比如特洛伊战争,这些战争使爱琴海地区陷入一种动荡、混
乱的状态。迈锡尼文明本身就经历过不同征服者的权力更迭过程,最
初是皮拉斯基人、卡里亚人,后来则是阿卡亚人,特洛伊战争就是在
阿卡亚人统治迈锡尼时爆发的。这种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还在不断继
续,特洛伊战争之后不久,又从北方来了一支野蛮的入侵者,他们叫
多利亚人。
斯是希腊最勇猛的英雄,因此他的后裔也英勇异常。公元前12世纪,
多利亚人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多利亚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多利亚人非常野蛮,他们不像此前的皮拉斯基人和阿卡亚人那样
接受了克里特文化因素的影响,创建了迈锡尼文明,而是把希腊本土
和爱琴海周边地区的文明尽数摧毁。
在多利亚人入侵的冲击下,辉煌的爱琴文明毁灭了,线形文字失
传。这些野蛮的入侵者来到希腊,他们画地为牢,建立了蛮族统治,
使希腊半岛乃至爱琴海周边地区陷入了长达300多年的“黑暗时代”。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黑暗时代”正是爱琴文明向希腊城邦文明过
渡的阶段。
一、铁器时代的来临
多利亚入侵者冲入希腊半岛时使用的武器是铁制品而非青铜器。
铁制武器在强度和韧性上都远胜于青铜武器,所以,多利亚人的入侵
也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无论在制造生产工具,还是在
制造武器方面,其技术效能都远远超过了青铜时代。所以,从技术上
来说,多利亚人的入侵也意味着某种进步。
尽管随着多利亚人的入侵,铁器时代取代了青铜时代,但黑铁是
不是由多利亚人发明的还很难确定。有资料表明,小亚细亚出现过一
个叫作赫梯的北方民族,冶铁技术正是由这个民族最先发明的,他们
一直把这当成一种国家机密,秘不外传。赫梯文明灭亡以后,米底文
明崛起,随后,波斯文明又取代了米底文明,这种文明的更迭在一定
程度上让赫梯人发明的冶铁技术开始广泛地在亚欧大陆上传播。
除了冶铁技术,赫梯人从北方带来的还有驯马技术,从此,马成
为重要的运载工具,也作为重要的战争工具进入人类历史。
或许是由于赫梯人发明的冶铁技术在亚欧大陆得以广泛传播,多
利亚人使用铁制的刀剑才战胜了使用青铜武器的迈锡尼人,一个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就此到来。
二、民族大迁徙
“黑暗时代”统治希腊地区的多利亚人,长着圆脑袋,身材高
大、彪悍好战,与过去来到希腊半岛的那些长颅人大为不同。正是这
些被说成是赫拉克勒斯后裔的多利亚人,与此前在希腊半岛建立统治
的阿卡亚人以及更古老的希腊原住民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古典时代的
希腊民族。
多利亚人的入侵引起了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周边地区的民族大迁
徙。当地人打不过入侵者,于是纷纷举家外迁,这种迁徙在客观上就
造成了地中海地区的文化大交流。迈锡尼时代,特洛伊战争等东西方
之间的冲突,使西方文化得以传播到东方,而多利亚人的入侵让这种
文化交流的浪潮在地中海地区进一步扩展开来。
公元前12世纪以后,在多利亚人和其他入侵者的挤压之下,原来
生活在爱琴文明范围内的人们,有的从希腊半岛往东迁徙,到达小亚
细亚和西亚;有的从小亚细亚往南迁徙,到达埃及和北非;还有一支
人种从特洛伊附近的小亚细亚出发,越过爱琴海和希腊半岛,穿过西
西里和意大利之间的墨西拿海峡,到达意大利中部的拉丁平原,这些
人叫作伊特鲁里亚人,他们被看作罗马文明的开创者。传说中,他们
中有一位英雄叫埃涅阿斯,据说是罗马人的始祖。按照罗马人的说
法,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国王的侄儿埃涅阿斯(据说他也是
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儿子)带着他的家人离开了被战火摧毁的特洛伊
城,漂洋过海来到意大利中部的拉丁平原,他的迁徙奠定了罗马文明
最初的基业。多利亚人入侵和民族大迁徙
审图号:GS(2020)4745号
古老辉煌的爱琴文明由于外族的入侵反而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
——它的文化影响传播到了爱琴海以外的广大地区。经过300多年的
“黑暗时代”之后,当希腊城邦文明开始崛起时,最早的城邦并不是
在希腊本土崛起的,而是在小亚细亚、南意大利等地区,后来才逐渐
影响到以雅典为中心的希腊半岛。所以,蛮族大入侵使希腊和爱琴海
周边地区一时间遭受了浩劫,但由于民族大迁徙,古老的克里特文明
和迈锡尼文明的火种得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由此开始的移民浪潮对后来希腊城邦文明的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在300多年的“黑暗时代”,以及城邦时代的早期,希腊地区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希腊人到达小亚细亚、西亚和北非,一
些远徙者甚至到达法国南海岸和西班牙东海岸。
意大利南部地区出现了许多希腊人的殖民邦,如那不勒斯、塔兰
托、克罗顿,西西里岛上的锡拉库萨(叙拉古)、阿格里真托(阿克
拉伽斯)等,当时意大利南部地区被称作大希腊。法国南部著名的城
市马赛最初就是希腊人建立的殖民邦,西班牙东部的安普里亚斯,北
非的阿波罗尼亚、的黎波里等,最初也是希腊人建立的移民据点。可
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公元前6世纪,希腊的殖民城邦像雨后春笋般遍
布广阔的地中海海岸线。
三、 “英雄时代”
多利亚人入侵导致的“黑暗时代”也被叫作“英雄时代”。由于
外族入侵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这个时代遵循着残酷的丛林法则,
天下一片混乱。而荷马、赫西俄德和一些不知名的游吟诗人就生活在
“黑暗时代”的末期,他们都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追忆着逝去的往昔
辉煌,追寻着迈锡尼时代的故事。
他们以一种神话传说的方式,讲述着迈锡尼时代的英雄业绩,留
下了著名的《荷马史诗》和其他英雄传说。所以,这个时代又被称为
“英雄时代”。正是荷马等人渲染的迈锡尼时代的英雄故事,把后来
出现的希腊城邦文明与已经消逝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连接起来,使
文明的历史得以传承和延续。
在“黑暗时代”,古老的线形文字已经失传,处在蛮荒状态中的
一代又一代人就是听着古老的神话传说接受最基本的文化教养的。到
了希腊城邦时代,公元前5世纪著名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就明确表
示:“我们生活在荷马和赫西俄德的气息之中。”城邦时代的希腊人是从小听着他们的英雄传说成长起来的。由此可见,“黑暗时代”出
现的英雄史诗起到了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
经过这样一段痛苦而漫长的文化融合、文化杂交过程,到公元前8
世纪上半叶,一个新兴的城邦文明开始崛起于爱琴海畔,最后汇聚到
希腊半岛,汇聚到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和斯巴达所在的伯罗奔尼撒
地区。
[1]荷马.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奥德修纪[M].杨宪益,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