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超凡世界与极乐生活

尽管费希特一再强调,他反对无神论,然而,他的“道德神学”仍 然被人误解为“无神论”,最后他因此而被有关当局逐出耶拿校园。 对费希特来说,耶拿的这场所谓“无神论事件”既是学术研究与封建 权威的抗争,同时也迫使他考虑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道德宗教观,

① 参见鲍姆加特纳《先验思维与无神论》,载于德国《高原》杂志,1963年10月。

以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费希特到柏林以后,对自己的宗教哲学予以重新的审视,在《人 的使命》尤其是在《极乐生活指南》中再次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宗教 观。总的来说,他在这两部著作中更加注重宗教信仰,开始从主观唯 心主义向信仰世界过渡。这正如他在写《入的使命》时给他的妻子写 信时所说:“我在写手头这部著作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 宗教。”①

这时的费希特不再把作为一切意识之基础的绝对自我当做推演 一切知识的前提和世界的起源,而是寻找一个更高的精神实体当做 所有存在的最终根据。信仰不仅高于知识,是一切知识的起点,而且 还是知识的终结,是对知识的否定。知识只有依赖于信仰,才能令人 信服。如果说,宗教以前只是作为从属于道德法则的学说而在人们 中间发挥作用,那么,这时费希特已经开始降低道德法则的价值,只 是把它当做拓展自己宗教观的一个环节,让道德诫命仅仅停留在反 思意识之中,只有宗教在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中才是一种直观真理, 是通往彼岸幸福的必经之路。

费希特此时的宗教观是与其知识学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我们 在前面讨论知识学的演变时对此已经有所涉及,这里着重探讨以下 几点:

首先,感性世界与超凡世界相联系的观点。与以往一样,费希特 仍然坚持划分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的观点,但他这时不再说超感 性世界,而是说超凡世界。他虽然承认感性世界的存在,但认为感性 世界是变化无常的,只有一个更高的超凡世界才是永恒、无限的,具 有真正的实在性。他以前曾经把在地球上建立理性王国和道德世界 秩序当做人的最高使命,现在却把这项使命当做尘世目的,主张通过 道德行为和信仰走向超凡世界,从而实现入的最高使命。

但是,费希特是一名哲学家,尽管把超凡世界说成是“上帝的天

①《费希特全集》(巴伐利亚科学院版)第3辑第4卷,第142页。

国”,但他并不像基督教教义所说的那样,认为每个活着的人都无法 进入那个远离尘世的天国,而是认为人们通过现世的道德行为就可 以属于那个永恒的超凡世界,对自由的、道德的存在物来说,超凡世 界不是远在天涯海角,而是近在咫尺。费希特在这里强调了感性世 界与超凡世界的联系性。他认为,产生于道德责任的任何行动都有 双重结果:一种结果是在尘世的,通过自然秩序的作用而获得;另一 种结果是在超凡世界的,由于道德秩序的影响而发生。第一种结果 无论怎么样,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第二种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这就 是说,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非必须与尘世目的发生联系,因为在感性世 界中,“重要的问题决不在于用什么方式、抱什么目的和信念从事一 种行动,而仅仅在于这种行动是什么”①。人们行善的最大价值,在于 自由地服从道德法则,而不是为了在尘世中获得结果。在超凡世界 中,道德行为虽不与事实相联系,却与无限的意志直接发生联系。尽 管我们眼前不会感到这种结果,但无限的意志就使我们在感性世界 中与超凡世界联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希特说: /

我并不是在从凡俗世界的联系中得救以后,才得到进入超 凡世界的门径;我现在就在超凡世界里存在和生活,比在那凡俗 世界中更为真实;超凡世界现在就是我唯一的牢固立脚点,我早 已拥有的永恒生命就是我还能继续过尘世生活的唯一根据。②

其次,上帝概念的演变。费希特在这时把上帝看做不可名状的 无限者,它通过精神纽带支配着人们的一切活动,因而它既是人类生 存和行动的本原,又是人类信仰的永恒目标。与以往一样,费希特仍 然反对对这个无限精神作人格化的解释。他认为,如果人们把上帝 理解为一个伟大的人,这不仅无助于理解上帝的本质,而且还树立了

①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第180页,商务印书 馆,1984. ② 同上书,第181页。

一个自相矛盾的形象,使得智慧、善良的人感到滑稽可笑。上帝是至 高无上、不可度量的无限存在者,他与一切有限存在物的差别,“不在 于程度,而在于种类”①。无论入们怎么把他变成一个伟大的入,都是 把他贬低为一个有限的存在物,所以,费希特感叹地说:“在人格概念 中包含着各种限制,我怎么能把这个概念推广到你身上,而不带有这 些限制呢。”②

但是,与在耶拿时期的上帝概念相比,费希特所理解的这个无限 者与道德秩序有了另一种关系,这个无限者是一个操纵一切、支配一 切的精神实体,人们听从道德法则的呼声,不再只是出于纯粹的善良 意志,不再只是为了建立道德世界秩序,而是为了进入超凡世界。只 有信仰无限、永恒的上帝,道德法则才具有无上的价值。很显然,费 希特在这里已经悄悄地改变了康德的实践理性的原则,为它附加了 先决条件。此外,为了从哲学上解释上帝这个无限者与作为有限存 在物的入们的关系,费希特还采用了教父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 的一些说法。在他看来,上帝这个绝对者虽然至高无上,但他的“绝 对的行动之光”可以被自我所感知,自我是上帝之光的不可分割的投 射。用费希特的话说,上帝的此在(Dasein)就在我们身上,上帝的出 世行为(Existetial Akt)在我们身上得到映现,我们是上帝的图像。这 就是说,上帝是与有限存在物联系在一起的,上帝的出世行为是作为 纯粹的思想而设定在我们身上的。这样,对费希特来说,既可以解释 绝对与有限存在物的绝对统一性,还可以不使绝对者与有限存在物 等同起来,不会使绝对有限化。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费希特认 为感性世界没有实在性,这个世界的真实内容仅仅在于对无限意志 的信仰和向往。人的真正极乐生活不在感性世界之中,而在于超越 一切时空,在于对上帝的信仰。

最后,人与世界的关系,即入如何去面对我们的生活场所。这里

①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第203页,商务印书 馆,1984。 ② 同上书,第 203—204页。

首先涉及生活与存在的关系。对费希特来说,存在是纷繁复杂的生 活现象的基础,存在才是“真正的生活”,无论生活现象如何干变万 化,真正的生活只有一个,其本质就是去爱那唯一、永恒的上帝。真 正的生活是爱上帝,而上帝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上帝也存在于我 们身上,因此,真正的生活可以通过自身对上帝的信仰而达到极乐。 在这样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费希特排列出五种不同的世界观。第一 种是感性世界观,它以感性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把外在感性的东西当 做最真实的存在。费希特认为这是“最低级、最蒙昧和最肤浅的观 点”①,因为它只注意表面现象,不深究事物的本质,与一切真正的理 性追求是相抵悟的。第二种是法律世界观,它把世界理解为通过人 人平等的法律来管理的理性存在者的秩序体系,人在这时是以相对 于上帝而独立存在的身份出现的,还没有放弃自己的意志。这种世 界观体现了费希特早年所追求的公正社会的政治理想,但它被安排 在如此低的地位,反映了费希特此时已经用宗教信仰代替了政治理 想。第三种是道德世界观,按照费希特所说,就是要通过道德神学的 教诲,使人类意识到自己只是“神性内在本质的影像、事本和启示”②, 人应当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与上帝统一起来。第四种是宗教世界 观。在费希特看来,如果顺着第三种世界观思考下去,我们就决不会 把善良、美和神圣视为我们思想的产物,而是会把它们当做上帝内在 本质在我们身上的直接映现,具有如此澄明认识的人就是与上帝结 合为一体的人,也是达到第四种世界观的人。第五种就是知识世界 观。它不仅把杂多归结为一,而且还能直观到一变为杂多,能够洞见 这两者的全部关联和演变过程,因此,被宗教世界观视为至高无上的 崇拜偶像,在知识世界观那里就是直观、明白的东西。换句话说,虽 然知识世界观不对宗教增加新东西,但却通过思想的形式使人们更 容易把握宗教的内容。

费希特所说的这种知识世界观实际上是把知识学与基督教信仰

① 费希特:《极乐生活指南》,第75页,汉堡,1983。 ② 同上书,第80页。

结合在一起,它不仅把知识学当做通向宗教信仰的途径,而且还认为 它就是一切真正信仰的基础。所以,与一般宗教教条不同的是,费希 特并不希望人们把追求极乐生活的希望放在生活的彼岸,而是把着 眼点立足于现世。他说,任何有限存在者只要不想陷入非存在状态 或死亡,就会渴望得到永恒。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达到永恒,有些人 却不能,这里的关键在于是否爱那个无限永恒的绝对存在一—上帝。 “永恒无时不在我们周围,无时不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应当做的, 不过是理解永恒。一旦理解,就永远不会忘记。”①有些人之所以达到 永恒,就是他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爱上帝这个永恒者,从而在与 被爱的对象结合中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克服了一切烦恼、忧愁和恐 惧,体会到享受生活的至乐,从一般存在到达绝对存在,从有限到达 无限。

现在,我们在费希特晚期宗教哲学中清楚地看到,他是以联系的 观点来看待尘世与超凡、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现在与未来的,其 中闪耀着辩证法的思想火花。同时,在他的笔下,存在不再是一场虚 妄的梦,而是一切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帝不仅是道德世界秩序,而且 是指引我们到达这个世界的最高根据;知识不再是自我的反思意识, 而是上帝在我们身上的映现。费希特正是通过这种在理性主义指引 下的道德宗教之理念的阐述,维护了在神的光照下人所应当具有的 尊严。

由于费希特的宗教哲学涉及宗教和神学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对它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如果说费希特的 《试评一切天启》还稍显稚嫩,那么,耶拿时期的费希特宗教观则是对 康德的道德宗教哲学的发展。费希特把上帝看做道德世界秩序,而 这种秩序可以通过人的道德行为和信仰被我们所认识,这就等于说, 这种道德化的上帝弥漫于整个世界,所以,我们把他的这种观点称为 以道德为核心的泛神论宗教观。费希特的这种宗教观是近代德意志

① 费希特:《极乐生活指南》,第17页,汉堡,1983。

宗教哲学理性主义化的一个重要步骤。费希特在这里一方面试图在 康德宗教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宣扬道德哲学,另一方面又看到简单 的无神论不仅不会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而且还忽视了宗教信 仰所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力量。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费希特才提出 了更加理性主义的、以实现道德法则为目的的泛神论宗教观。尽管 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或误解他的观点,但理性主义哲学家却看到其 中的奥妙。年轻的谢林就不同意康德关于上帝存在的理性公设,而 在一定程度上赞同费希特的观点,并把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应用到 自己的宗教哲学之中,他说:“上帝在理论意义上是等于非我的自我, 在实践意义上是毁灭一切非我的绝对自我。”①青年黑格尔在这方面 受到费希特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赞同费希特划分感性世界和 超感性世界、主观宗教和客观宗教的主张,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那打破一切限制的纯粹理性就是上帝本身”②。

晚期的费希特看到自己建立在自我道德意识基础上的宗教学说 与康德的实践理性公设一样空泛,缺少宗教信仰的热情、执著和坚 定,于是试图把知识与信仰、道德与宗教结合起来,提出“爱上帝”这 个命题,并且企图在此命题指引下阐释现在与未来、尘世与天国、短 暂与永恒、生活与存在、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从而揭示人生的最高目 标和根本意义。在费希特的这种宗教观中,既有生动的辩证法道理, 也有热诚的宗教激情,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我们翻开现代 神学家、哲学家保罗·蒂里希的《系统神学》中关于存在主义和反思 的论述,仿佛就看到费希特当年论述的翻版。当然,费希特宗教哲学 涉及的是神学里的根本问题,人们对此争论已经很久,尽管他本人一 生中多次修改自己的观点,但正像这些问题本身一样,人们也会对他 的观点继续争论下去。

费希特去世已经快二百年了,但他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知识学彻底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充分显示了理性

①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1卷,第20页。 ② 黑格尔:《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79页,商务印书馆,1988。

的无穷创造力,构成了近代欧洲理性主义哲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他孜孜追求的自由和公正不仅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至 今还对我们发生着积极影响。浪漫派的著名代表弗·施莱格尔曾经 激昂地说:

法国大革命、费希特的知识学和歌德的迈斯特是这个时代 的三个最伟大的事件。对这个概括表示异议的人,觉得任何并 非喧闹的、并非物质性的革命都毫不重要的人,就是还没有把自 己提高到人类历史的高瞻远瞩的立场的人。①

就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来纪念这位为哲学事业、为自由奋斗 一生的哲学家吧!

① 转引自威廉·格·雅柯布斯《费希特》,第204页。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尼采-《瞧,这个人》-快乐的科学-在线阅读

    快乐 的科 学 333 (la gaya scienza) 《曙光》是一部肯定之书,深邃,但又明快而善良。这一点也在 最大程度上适合于《快乐的科学》:该书的差不多每一个句子都温柔 地把握了深奥之义与戏谑风格。有一首诗表达了我对于自己经历 过的那个最奇妙的一月份(这整本书就是这个月份的馈赠)的感恩, 它充分透露出,在这里“科学”是从何种深邃而来才变得快乐的: …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381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二卷 论观念-第五章 论从各种不同感官来的简单观念-在线阅读

    第五章 论从各种不同感官 来的简单观念 斐 对有些观念的知觉是从不止一种感官来的,这些观念就 1 ① 参阅笛卡尔《哲学原理》第二章,§8—15,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37-41 页。 ② 原文为un je ne sais quoi,意指一种不可知的实体。第二卷 论观念 106 是对于空间,或广延,或形状的观念,对于运动和静止的观念。 德〔被说成来自不止…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89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一章-丙-在线阅读

    丙、爱利亚学派 毕泰戈拉派哲学还没有达到用思辨的形式来表现概念。数虽 是概念,但只是在表象、直观方式内的概念,——在量的形式内的 区别,没有被表现为纯粹概念,而只是两者的混合体。把绝对本质 表现为纯粹概念或被思维者,表现为概念或思维的运动,乃是我们 所看见的必然要到来的次一阶段;而这就是我们在爱利亚学派里 所见到的。在这个学派里,我们看见思想本身成为独立自由…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408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二卷 论观念-第八章 对简单观念的其他一些考虑-在线阅读

    第八章 对简单观念的 其他一些考虑 §2.斐 对于那些消极的性质的观念,我们将说什么呢?在 我看来,静止、黑暗和冷这些观念,是和运动、光亮和热的观念同样 积极的。可是,我也提出这种缺乏作为这些积极①观念的原因,这 是随俗;但归根到底将很不容易决定是否确实有任何观念来自一种 消极的原因,除非已经决定静止是否比起运动来毋宁是一种缺乏。 德〔我不相信我们有理由来怀…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87
  •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卷六-在线阅读

    1—145:弥涅耳瓦惩罚织女阿剌克涅 女战神弥涅耳瓦听完了这故事,表示很赞成文艺女神所唱的歌,也认为她们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于是她自言自语道:“仅仅称赞别人是不够的,我自己也应受人称赞才是,我不能让人随便轻视我而不给他们惩罚。”她说着便想起阿刺克涅这个迈俄尼亚地方的姑娘。她听说这姑娘自以为纺织羊毛比她还好,不肯服输。这位姑娘很有名气,这既不是因为她出生的地方了…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9日
    93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