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三卷 中世纪哲学-绪论 信仰的理性化与哲学的神圣化-在线阅读

在人们流行的观念里,欧洲“中世纪哲学”就是在神权统治笼罩下的烦琐哲学,“神学的婢女”曾经被广泛用来描述这个时期的哲学。哲学与其说是理性的一种独立活动,不如说是信仰的工具与附庸。 因此,如果说“中世纪”有哲学,那么,也只是一种缺少理性光芒的黑暗时期的哲学。如果有人想从中世纪哲学中寻找哲学的独创与富有,那么,他即便不被嘲笑,也会被轻视。这在中国和东亚的思想世界里尤显突出。

对中世纪哲学的这种片面的甚至是浅薄的想像,首先是在一些近代欧洲哲学家们的影响下形成的。黑格尔在其皇皇四卷本的《哲学史讲演录》里,用不到100页的篇幅就把1000多年的中世纪哲学草草打发了,并在书中声称“我们打算穿七里靴尽速跨过这个时期”。黑格尔之所以要人们尽快跨过1000多年的中世纪,无非是因为从他的角度看来,整个中世纪哲学没有多少值得人们逗留的东西。

不过,就中国而言,近代中国学者的宗教观,对于形成关于欧洲中世纪哲学的那种片面性想像,负有更直接的责任。近代主流的中国学者(不管是左翼如陈独秀,还是右翼如胡适,抑或国粹派如梁漱溟)对于宗教信仰多取漠视、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以至于他们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宗教性文化而感到庆幸。因此,像蔡元培这样具有伟大胸襟和先知视野的学者也试图倡导以美育代替宗教。中国学者的这种宗教观使他们在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基督教信仰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常常被掩盖在他们的视野之外,西方文化的精髓被简化为观念层面上的“科学”与制度层面上的“民主”,而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近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在深度的精神层面上与基督教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他们以一个轴心文化民族固有的伟 大胸怀大胆地理解、接受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有关自由、民主、理性的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欧洲近现代社会改造运动的根据与尺度,并且最后成了构建国际法则和国际秩序的根据——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借以批判世俗专制与教会专制的那些核心思想恰恰是从基督教信仰中培育、化解出来的。这使中国近代学者们自觉不自觉地更侧重于从被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所批判的制度层面上去看待基督教信仰和整个中世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神权统治与教会专制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整个中世纪的全部内容,或者说,基督教信仰居支配地位的中世纪理所当然地仅仅被视为神权统治和教会专制;因此,中世纪当然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在这样的黑暗时段里,人们对于哲学和思想又能期待些什么呢?

在对西方文化核心的理解与接受上的这种偏差使我们关于西方中世纪哲学的那种片面性想像得以长久地流传下去,而这种片面性想像的流传又反过来阻止我们去纠正理解上的偏差。但在中国主流学者对基督教信仰及其在西方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持消极、轻视态度的同时,也陆续有一些学者试图纠正这种偏差,比如,杨昌栋先生在完成于20世 纪30年代的《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贡献》一书中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叶秀山先生从20 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始在有关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的一系列研究中,开始从学理上揭示了基督教信仰对哲学的积极意义;赵敦华教授的《基督教哲学1500年》则是1949年之后一部试图以较公正、客观和正面的立场理解、评价欧洲中世纪哲学的专著。在西学东渐至今天,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怀着谦逊和虔诚去理解基督教信仰及其对欧洲乃至人类的意义,就像他们怀着同样的谦逊与虔诚面对自己的传统一样。

那么,基督教信仰究竟如何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核心?更具体地问:在基督教信仰统治下的中世纪,基督教对哲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使哲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理论上看,也许我们不能断然地说,如果没有基督教,哲学就不可能提出它在中世纪提出的那些影响深远且改变了哲学方向的问题和相关思想;但是,从历史事实上看,恰恰只是在与基督教信仰的相遇、碰撞过程中,哲学才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打开了新的维度。本卷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深入分析哲学在基督教信仰的影响、逼迫下如何开启出规定哲学后续发展的新问题与新观念, 以期能以更客观的立场展现西方中世纪哲学的真实性,并有助于我们这个拥有本源性文化的民族深入另一种本源性文化的核心。不过,在进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之前,有必要先行阐明我们据以分析史料的先导性观念与先导性问题。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1)

相关推荐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六章 奥古斯丁-在线阅读

    6.1 奥古斯丁的生平 奥古斯丁十分关注自己的个人命运,这为他的哲学活动提供了推动力。从很小时候 开始,他就苦于一种道德上的深刻的困扰。这种困扰激发了他内心对智慧和精神上的宁 静的毕生追求。354年,他出生在非洲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城。虽然他父亲不是基督 徒,但是他母亲莫尼卡却是这个新信仰的虔诚信徒。16岁时,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开始学 习修辞学。迦太基是一个生…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263
  • 赵林教授-《西方文化概论》-第三章 西方近现代文化-第三节 理性时代与启蒙运动-在线阅读

    第三节 理性时代与启蒙运动 一、理性精神的生长 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虽然已经把罗马教会的世俗权力剥夺得所剩无几,但是基督教的精神影响无论是在天主教国家还是在新教国家的民众之中,仍然是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一千多年的信仰传统,使得《圣经》和教会所宣传的那些基本教义,如上帝创世、基督救赎、末日审判、灵魂不死等等,在17世纪的西方人心中仍然具有神圣的真理性。丹皮尔…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11日
    389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二十章 哲学也有亲切的时候-在线阅读

    第二十章 哲学也有亲切的时候 如果说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是深不见底的大西洋,那么洛克的哲学就是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的多瑙河了。 黑格尔在评论洛克的哲学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洛克的哲学无疑是一种很易了解的、平凡的哲学,正因为如此,也是一种通俗的哲学。” 这个评论的后面一句话也许不那么恰当,然而它的前两句却是恰当的。的确,相对于前面我们讲过的几乎所有哲学家,洛克的哲…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17日
    391
  • 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八讲 欧洲⼤陆唯理论哲学-在线阅读

    第⼋讲 欧洲⼤陆唯理论哲学 在上⼀讲中,我们介绍了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发展演变情况。我们看到,当休谟把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使之演变为怀疑论时,经验论作为⼀种认识论就已经⾛⼊了死胡同。经验论的最后结果就是怀疑论或不可知论,⽽怀疑论在近代认识论最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实体问题和必然规律问题——上的最后结论完全是消极的和否定性的。这种关于实体和必然规律的不可知论…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3日
    699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一章-在线阅读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 阿那克萨戈拉 189 因为我们对于这一期只保存有一些传说和残篇,所以我们可 以先在这里说一说史料的来源: (一)第一个来源是柏拉图。他常常提到他以前的那些哲学 家。因为他把以前各自独立出现过的各派哲学,都解释为一个理 念的许多具体环节,而一旦把这些哲学的概念比较确定地掌握了, 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也就并不那样远,所以柏拉图的…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37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