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培尔的主要问题

培尔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笛卡尔相似:要不要相信权威的判断? 是否可以以权威的判断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培尔探讨的领域与笛卡 尔有所不同,笛卡尔主要讨论科学认识领域,培尔的主要问题在历史 领域。但这并不妨碍培尔吸取笛卡尔的怀疑精神

这也就是广义 上的笛卡尔方法。从根本上说,这个方法是理性的。关于理性,可以 有两种判断,一种是狭义的,也就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另一种是广 义的,与非理性(感情、热情、情绪,宗教感情也是一种非理性的热情) 相比较而言,不仅包括笛卡尔意义上的理性主义,也包括哲学史上的 经验论。这样的理性,也可以泛称为理性精神。培尔的理性是一种 理性精神,而不是所谓科学的理性主义。其中的一个证明是,除了笛卡尔,培尔也受伽桑第的影响,相信观察和经验。可以说,培尔是把 笛卡尔的怀疑精神、笛卡尔的物理学与伽桑第的经验论结合起来,形 成自己特殊的风格,研究自己所关心的问题。

培尔首先要摆脱多少年来窒息人们精神的宗教权威,废除历史 研究中的神学权威,用经验和事实代替权威。这也就是笛卡尔说 的,除了清楚明白地呈现于精神中的观念,不相信任何其他东西是 真的。

培尔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他似乎在这 个问题上陷入了两难境地。他的办法是把两者分开。一方面,他认 为,无神论对社会没有任何危险,一个由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是可能 的。但另一方面,与许多启蒙学者一样,培尔也是一个有深厚的宗教 感情的人。他保留心灵中神的美好形象,这不是因为形而上学,而是 来自内心的期盼。他向往的神不是某种宗教教义或者教条,而是自 然神圣的东西。在他那里,上帝是《圣经》中记载的一个人,《圣经》更 像是一部文学作品。与其说上帝象征真,不如说它象征美。从认识 论或者形而上学角度,我们不能证明上帝的观念,不能有笛卡尔意义 上的清楚明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内心感受上帝(这接近加尔文新 教的态度)——我们强调培尔的这一方向,即上帝躲藏起来,不是明 而是暗。这是一个“心情的世界”,是与帕斯卡尔和18世纪古典浪漫 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人不是求助于理性,而是求助于神圣的 感情。这也是一个有别于形而上学的世界,因为后者强调“真理”和 “真理的语言”。心理的感情却是神秘的,在意识背后。

培尔注意到“恶”在宗教和历史领域的作用,这起因于他捍卫加 尔文新教,批评天主教派对宗教改革的指责,即所谓宗教改革把上帝 作为原罪的始作俑者。问题的焦点在于,是否要以正统神学的观点 看待入间的苦难和邪恶。培尔并不同意莱布尼茨的神正论主张,即 把现实的世界看成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一种神学乐观主义。 培尔宣称,造物主与人并不相像。他认为,批判的理性属于人间的实 践经验,与上帝无关。在基督教看来,“恶”与“善"之争也是"光明”与 “黑暗”之争。这里所谓“光明”与18世纪的“启蒙”一词的所指并不相同,而是莱布尼茨所谓乐观主义的世界:神选择的世界一定是“光明 的”,这就回避了现实的苦难。培尔的目光盯住后者,他是一个“悲观 主义者”,而且这种悲观是在形而上学意义上而言的。这就背叛了莱 布尼茨神学立场上的形而上学传统,承认现实世界不但不是一个最 好的世界,而且是一个苦难的世界,一个犹大的世界。罪恶和堕落不 是人世间的偶然现象,而是社会最常见的现象。培尔实际上讨论的 是道德和价值问题。他批判神正论的形而上学体系。他的宗教感情 使他热烈地追求一个纯洁的上帝,但他并不以上帝作为人间苦难的 原因。他不求助于全知全能,而是试图从现实世界和人本身解释 “恶”的原因。

马克思曾经对培尔题想中的两重性作了这样的评价:培尔是17 世纪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18 世纪第-…个哲学家。也就是说,培尔在 两方面都是哲学史上的代表性入物:前一句话是在神学和形而上学 意义上说的,即培尔批判了莱布尼茨神正论的传统形而上学,但培尔 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是17世纪形而上学的最后形态;后一句话特指 培尔的启蒙思想。这说明,培尔的思想是混杂而矛盾的,有许多不确 定的因素。

首先来看一下培尔的形而上学。培尔曾经受马勒伯朗士的后笛 卡尔主义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笛卡尔主义的身心二元论。身即物质 的方面,心即思想的方面。属于物质方面的概念是不活跃的、机械 的,从属于物理学,在这方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论和 道德上的伊壁鸠鲁主义;属于思想方面的则是活跃的心灵,具有创造 作用,在这方面,则可以追溯到古代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唯心论。身与 心之间并没有一条可以过渡的桥梁,它们只能解释自己领域里的现 象,不能相互解释。

其次是培尔的启蒙观念。他拥护宗教改革,力主打破思想的权 威和偶像,主张宽容和思想自由。在这方面,培尔的思想是18世纪启 蒙思想的先驱。启蒙运动最重要的口号就是精神自由,其缘由可以 追溯到宗教领域的争论。培尔主张,怀疑论的直接后果就是呼吁精 神领域的自由,反对宗教迫害。启蒙运动首先是在观念上解放思想,然后才有行为上的革命。培尔的怀疑论启发了18世纪的法国人,比 如可以思考从前的思想禁区,可以推翻从前的思想偶像,精神是自由 的,如此等等。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波埃修对形而上学共相问题的解释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共相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共相理论是温和的实在论的始作俑者,他的实在 论是建立在他的实体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定义为 (接上页)的范畴基础》(第177—180页,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9)。当我们从共相问 题引出实在论与唯名论之间的分野时,格雷西亚认为它们分别有四个不同的含义。实 际上,除开认识论含义外,其他三个含义本质上没有…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81
  • 第二节“时间-绵延”与“内在化”问题之展现

    “时间”作“绵延”观,使得“时间”不可“量化”,而只能作“性质”观。 传统的哲学当然也考虑到“变化”的问题,但是“变”有"量变"与 “质变”之分,“空间”的“变化”是“量”的方面的,而“时间”之“变”则只 是“质”的方面的。 “时间”的“质”,并不是通常所谓的“物体-物质-材料”“属性”的那 种“质”。“物体”的“属性”仍是从“物体”的“整体”中“分割”出来…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256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九章 罗马帝国与⽂化的关系-在线阅读

    第⼆⼗九章 罗马帝国与⽂化的关系 罗马帝国曾或多或少地以各种不同的路径影响了⽂化史。 ⾸先:是罗马对于希腊化思想的直接影响。这⼀⽅⾯不太重要, 也并不深远。 其次:是希腊与东⽅对于罗马帝国西半部的影响。这⼀⽅⾯则是 深远⽽持久的,因为其中包括有基督教在内。 第三:是罗马悠久的和平对于传播⽂化以及对于使⼈习惯于与⼀ 个单⼀的政府相联系着的单⼀的⽂明这⼀观念,所…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23
  • 赵林-《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第1卷 罗马崛起-第6章 罗马人的早期扩张-在线阅读

    第VI章 罗马人的早期扩张 王政初期,罗马所在的“七丘之城”只有72平方公里,可谓名副 其实的弹丸之地。到了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候,其拥有 的疆土面积也不过约900平方公里。罗马就是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起 步,经过几百年的持续扩张,到了共和国末期(公元前1世纪下半 叶),其疆域已经扩展到欧亚非三大洲。再往后到了公元2世纪初图 拉真当皇帝的时候,罗马…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5日
    64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译者后记-在线阅读

    第一卷 译 者 后 记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一般简称“哲学史”)是一部重要的 古典哲学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奠基人都很重视此书。马克思 很早就仔细读过黑格尔的“哲学史”,对这书作了很高的评价,并曾 在“德意志思想体系”中多次加以引证,特别是引证了第三卷的内 容。恩格斯在许多著作和通讯里也提到黑格尔的哲学史,特别在 “自然辩证法”里,对黑格尔“哲学史”中…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21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