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类精神本性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早期人文主义兴起。早期人文主义者 接过了苏格拉底的诘问:“认识你自己!”他们要用人性代替中世纪的 神性。我们由此想到许多熟悉的名字:但丁、薄伽丘、达·芬奇、蒙

① 卡雷:《丰特内勒的哲学或理性的微笑》,第557—558页,巴黎,日内瓦出版 社,1970。 ② 同上书,第559页。

田……丰特内勒的哲学延续了这样的人文主义。就法国启蒙运动而 言,丰特内勒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我们从他那里可以进 一步认识启蒙运动的来龙去脉:18 世纪的启蒙也是丰特内勒入文主 义思想的延续。就精神内涵言,伏尔泰所诉诸的精神自由和泛神论 主张,是丰特内勒关于人的学说的直接继续。丰特内勒是一个具有 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家,兴趣广泛,精通自然科学和入文科学,会说 希腊语和拉丁语,喜欢哲学经典和古典文学,具备理性的头脑,对基 督教持谨慎的批判态度。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身上大多具备丰特内 勒的人格特点。

一般来说,18世纪法国思想家那里的所谓“理性”,其含义并非近 代欧洲哲学认识论中唯理论的“理性”,而是含有许多经验性的因素 (“理性”的内容在这里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乃至自然 科学含义上的经验的混杂,在不同的启蒙学者那里有不同的倾向)。 它之所以被称做“理性”,乃是与“神性”相对立而言。离开这样的前 提,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

丰特内勒关于人的概念最精彩论述见于《死神对话录》一文。① 在他看来,人是由心灵与身体结合而成的;但是人之为人,是由人的 精神因素决定的。就心灵而言,人是理性与热情的混合物,是理性与 热情之间一种奇怪的结合。丰特内勒详细论述了这种“奇怪”中所包 含的神秘性,即人的本性中不由自主的因素,一些“难以理解的热 情”,但有益身心健康。②《死神对话录》讨论了人的热情,这是丰特内 勒论述人的理性的必要条件,目的是寻找属于人的真理,就像笛卡尔 通过怀疑的热情寻找我思的真理一样。

《丰特内勒的哲学或理性的微笑》一书的作者卡雷是现代法国哲

① 此外,还见丰特内勒的《寓言的起源》、《神谕的历史》、《关于人居世界的多样 性的对话》、《论历史》等。(参见卡雷《丰特内勒的哲学或理性的微笑》,第37页,巴 黎,日内瓦出版社,1970。) ② 比如,热情唤起的一种类似于“疯”与“醉”的状态。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相当多 的笔墨描写了这样的热情,像魏晋时期的诗句和唐朝李白的诗。

学界研究丰特内勒的著名专家,这也是我们迄今为止见到的有关丰 特内勒哲学最全面和权威性的专著(全书705 页),它把大量因零散而 不易收集的丰特内勒著述整理为“丰特内勒的哲学”,并在卷首直言 “本书的目的是分析丰特内勒哲学的主要特征”①。其丰富的资料为 我们的阐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卡雷这样引述丰特内勒分析人的思 路:“我们几乎不知道入是什么,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群中,习惯使我们 的目光变得迟钝,尤其是我们缺乏加以比较的词语。因为熟悉的东 西不再引人注目,属于我们的东西也就不为人知。”②这就像一句格 言:是谁发现了水,肯定不是鱼,因为鱼距离水太近了!它要求一种 哲学上的隔离效果,远离世俗习惯的目光和心理,这样,我们才能进 入哲学。③ 这里之所以提到缺少词语,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或者熟 悉的词语对于进入丰特内勒的“人学”基本上不适用。这使我们对 丰特内勒的智慧产生兴趣。为了理解人的本性,要远离世俗,以新 的目光观察人。这样的精神姿态才是丰特内勒理解的“精神自由”: 一方面,尽管与世俗眼光不同,丰特内勒要详细阐述的正是启蒙时 代人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对人的分析又是理性的、哲学的,因为它 是隔离的或冷静的分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理解了丰特内勒 为什么把他关于人之本性的著作称做《死神对话录》;它研究属于人 的共性的东西。

如何远离现实人的目光呢?在丰特内勒这里,就是不分时代、年 龄、种族、性别,判断一般的人。当这样考察时,他认为自己发现了关 于人的许多偏见。他说:

你们想像人的精神只是寻找真。错了!人的精神和虚假极 有情谊。如果要叙述真实,你得在寓言中展开它。真理非常喜 欢寓言。如果你要说寓言,寓言是讨人喜欢的,但不包含任何真

① 卡雷:《丰特内勒的哲学或理性的微笑》,第1页,巴黎,日内瓦出版社,1970。 ② 同上书,第41页。 ③ 从根本上说,这个道理与胡塞尔现象学并不相悖。

实。而且,真理为了使接受它的精神感到快乐,要借助虚假的 形象。①

于是,对于人的精神来说,“真”反倒是一种陌生的东西了。进一步说, 与其说人的本性是理性,不如说是热情,因为人的判断从来就未曾像 天平一样公道(丰特内勒后来谈到,追求公道或理性对人本身却是有 利的。换句话说,乌托邦式的东西是有益的),人真实的心情往往是 烦躁不安的,相比之下,平静和理智却是人最缺乏的。理性只是精神 的结果,理性的心理过程则是焦虑。丰替内勒经常提到的两个字是 “疯”与“愚”。疯是典型的愚,它被当做习惯之外的偏见,或者叫做无 知——一些与笛卡尔“清楚明白”的沉思相悖的不透明因素,但是笛 卡尔的“我思”却是由这些不透明的疯话开始的。无知,所以可以胡 思乱想,这样的自由想像既精彩又危险。

但是,疯与愚也属于人的热情,或理性与启蒙(澄明)之不确定状 态(在笛卡尔那里也是如此)。丰特内勒的态度是,热情与理性的组 合才是完整的人类精神,荒唐的念头乃是健全精神之一部分。与我 们的预想相反,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丰特内勒看重的不是理性,而 是人的热情。“正是热情创造和摧毁了一切,如果让理性支配世界, 就什么也不会发生……对人来说,热情就是推动所有运动的风,尽管 热情经常导致暴风骤雨。”②热情是心灵之事,各个时代的哲学或理性 不同,但相似的心情并不改变。心情之倾向性的举止就是风俗,所以 改变风俗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在丰特内勒看来,科学是想像的结果。他说:

所有科学都有它们的空想……要想发现所有这些空想是不 可能的,但是寻找却是有益的……道德也有它的空想,这就是无

① 卡雷:《丰特内勒的哲学或理性的微笑》,第44—45页,巴黎,日内瓦出版社, 1970。 ② 同上书,第 52 页。

私和完美的友谊,我们从未曾达到这些,但当人们认为可以实现 它们时,却是有益的,至少在这么认为时,我们可以实现许多其 他的美德或一些值得称赞和尊重的行为。①

于是,目标本身的实现与否和实际结果比起来,就显得不重要了。以 此观之,哲学家反倒是可笑的,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体系已经提供了所 有真理。实际的情形却是,哲学家也是“疯”的,这样的“疯”对哲学精 神是有用的。丰特内勒似乎对能寻找到哲学上的“真”始终持怀疑态 度,他认为重要的是想像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人类从来没有失去勇 气,但并没有找到真理。“现代人并没有比古代人发现更多的真理, 庆幸的是他们至少存有发现真理的希望,徒然的却又总是使人快乐 的希望。”②这里,被赞美的是“心情哲学”。在丰特内勒这里,想像或 浪漫色彩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样重要,想像抵制习惯性的思考 方向。精神中只有极少量的公理成分。人们之所以有某种行为,只 是凭着下意识的相信。“相信”是大量的,也是不确定的。热情是试探 的理性,没有热情,启蒙的理性就什么也不是;没有热情,就没有幸 福。人的本性不希望坦然、清晰、无动于衷地看待事物,而希望保持 某些神秘、曲折、令人快慰的虚幻。这使人充满精神的活力。如果丧 失热情,理性冷漠的目光就会杀死这些活力。真的理性是微妙精细 的,决不排斥热情。热情充满冒险和诱惑,热情需要想像加以滋润, 过一种真正的精神生活。

如此看来,丰特内勒与他的晚辈卢梭不无相似之处,他们都不会 因为理性而牺牲人的自然性。不顾人的自然性哲学是不受欢迎的 它不但是有害的,还是危险的。人并不是理性的动物。这样的态度 完全是法国式的,启蒙时代确立了这样的传统;与其说自由、平等、博 爱的口号是出于理性,不如说渗透着热情与直觉,否则就不能理解法 国大革命。“热情”含有行为或行动的要素,而不仅仅是反思,不能用

① 卡雷:《丰特内勒的哲学或理性的微笑》,第55页,巴黎,日内瓦出版社,1970。 ② 同上书,第56页。

笛卡尔的尺子衡量。形而上学沉思的价值经常与活的生命相对抗, 自然的热情却把人投入生活的世界。“博爱”的热情并不是理论上 的观念,它也是爱情:情爱与性爱。自由、平等、博爱被启蒙思想家 理解为人的自然权利——人本来就应该遵守的、来自自然的秩序。 “大自然希望在宇宙中建立的秩序总有自己的系列:那里向我们说 的一切,就是自然不能从我们的理性而是从我们的疯狂状态中获得 秩序。”①热情状态也就是自然状态。这样一条热情或心情哲学的 线索可以追溯到近代经验论始祖洛克、比丰特内勒稍早的培尔,其 传承者是卢梭,即以感受性对抗反思,诉诸原始本能状态下的道德 良心,对它则不再问为什么。自然状态不是文明状态,却是完美 状态。

洛克的学说影响了整个18世纪法国哲学的性质。洛克所谓的 “经验”显然偏重认识论方向,而法国人夸大了其中的情感因素,变成 了一种心情哲学。显然,丰特内勒的哲学与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背 离了笛卡尔的思辨方向,后者却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资源。笛 卡尔式的沉思可以设想不需要身体和性别,而在热情的法国人那里, 这不啻放弃了生命!

德勒兹曾经提出:概念只是哲学活动的结果,但是,智慧的过程 却可能有它的形状。同样,当丰特内勒追溯理性的历史时,他看到的 并非都是理性。理性的过程决非像“我思故我在”这里清楚明白 这里的“明白”其实是一种武断,因为它有意隔离了说不出或非逻辑 的精神因素,后者与一些图像相连接。理性的本来状态是晦暗的,好 像一些虚构的寓言。丰特内勒著有《寓言的起源》,他知道与理性比 起来,人们更喜欢诗歌与传奇。虽然原始思维与远古的寓言联系在 一起,但它并不缺少现代人的想像力,诚如丰特内勒所说,人在真理 问题上并没有真正的进步。

① 卡雷:《丰特内勒的哲学或理性的微笑》,第62页,巴黎,日内瓦出版社, 1970,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赵林教授-《西方文化概论》-第一章 第五节 罗马文化的特征-在线阅读

    第五节 罗马文化的特征 一、罗马英雄主义的盛衰 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无疑是愚笨的、粗野的。他们不懂科学,不谙哲理,不擅艺术,然而他们却创造了秩序,制定了法律,健全了国家。罗马人对美和神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崇尚的是武力和功利。罗马人把希腊人看做是矫饰浮华的和柔靡不振的,希腊璀璨的科学、哲学和文学艺术起初都被看做是一些无聊的奢侈品,只是到了公元前2世纪,当罗马…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11日
    555
  • 第一节 托马斯·霍布斯的生平与著作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于1588年出生在英格兰威尔 特郡的马尔麦斯伯利镇。其父是当地韦斯特波特村的牧师,后来为 了躲避一次争吵而逃往伦敦。霍布斯是由他的一位富有的叔父抚养 大的。霍布斯14岁时到牛津的马格德林学院学习,5年后获学士学 位。该学院强烈的清教传统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毕业后,霍布斯留 校讲授了一年的逻辑课程,于1608年离开牛津…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395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三卷-第十六章-在线阅读

    一 埃特拉给埃勾斯生了一个儿子忒修斯,到了他长大了的时候,他把那岩石推开,拿起那剑和鞋来,徒步走向雅典去了。他清除了那为作恶的强人所出没的道路。第一在厄庇道洛斯他杀了珀里菲忒斯,赫淮斯托斯与安提克勒亚的儿子,因了他拿着的狼牙棒,被人称为棒师。因为他的脚弱,他拿着一根铁根棒,便用了这个打死过路的人。这棒忒修斯抢了过去,以后他就用着。 二 第二他杀了西尼斯,是坡…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369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五章 后期古典时期-在线阅读

    第五章 后期古典时期 第一节 确保个体幸福 从希腊城邦到希腊化帝国 柏拉图主张社会可以是理性研究的对象,可以受到英明 领袖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主张社会取决于自由的、道德上平 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必须由法律治理,政府必须基 于自由讨论而不仅仅基于强力。作为一个理想,这些观点即 使在希腊城邦被同化进希腊化帝国之后也保存了下来,尽管 在这种同化之后,实现这些…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556
  • 结束语

    在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史上,1879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因 为正是在这一年,弗雷格出版了他的《概念文字》,提出了哲学的根 本任务在于形成概念方法的改进这个重要思想,由此被看做是现代 分析哲学的开端。在随后几年中,弗雷格发表和出版的重要文章和 著作,如今被看做是全面奠定了现代分析哲学的基础:1884年出版 《算术基础》;1891年发表《函数和概念》;1892年…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35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