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经院哲学的衰落
第一章 约翰·邓·司各脱
第一节 反对托马斯
托马斯哲学虽然已经变成大多米尼克教团的官方学说,而且
有许多迫随者,但是,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并非无可争议。弗兰西
斯教各派最初的大师有阿累斯的亚历山大和博纳班图拉,他们尽
反对新体系的许多论证和结论;不久基督教学者就分裂成两个敌
对的阵营。弗兰西斯教派强调宗教的实际、情感、神秘、有关个人
和虔诚的一而;他们认为意志比智慧重要,基督教的伦理-宗教的
内容比信仰的理论建设更为重要。这自然就会从这一教派中产生
出许多新经院哲学的批评家和反对者。持异议者可以从一些可能 208
的方而着手。第一,攻击占统治地位的哲学的某些原理;第二,排
斥基督教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结合,认为那是不成功的;第三,否
定信仰可以论证;第四,根本否定经统哲学的可能性。约翰·邓·
司各脱采纳前三点,为接受第四点铺平了道路,这就有助于推翻经
院哲学的体系。
反对托马斯主义者还有下列人士,其中有些在其他有关的地
方已经谈到过:佩克姆、瓦罗、基尔沃德拜(1278年以前)、威廉·
拉马雷(著有《纠正托马斯兄弟》,1284)、米德尔顿的里查德(1300
年以前)、根特的亨利(1217—1293年)、布拉邦特的西格尔(1282年230
第二编 中古哲学
以前)、阿卡斯帕尔塔的马修(1302年以前)、彼得·约翰·奥利维
(1298年以前)、罗吉尔·培根(1294年以前)和圣普尔散的威廉。
杜朗(1332年以前)。
第二节 邓·句各脱
约翰·邓·司各脱大约生于1265年,是英格兰或爱尔兰人,
属于弗兰西斯教团;他的思想反映出反对托马斯主义的精神。关
于他确切的出生地点和日期,不得而知。他在牛津学习,表现有数
学才能,后来在牛津、巴黎和科隆当教师;1308年死于科隆。他享
有声誉,这与其说他有创建的能力,无宁说他有作为评论家的才智
和技巧。他的称号是“精明的博士”,这恰如其分。他受罗吉尔·培
根和阿累斯的亚历山大的影响,认为奥古斯丁和安瑟伦是最高权
威。弗兰西斯教派推举他为该派的博士。
他的著作有《牛津论学》和《巴黎论学》(由其学生在巴黎出版
的讲演笔记);《问题论从》著作,1639年里昂版;二十六卷,1895年
巴黎版。
考 书
哈根巴赫:《教义史》,英文译本;韦讷:《约翰·邓·司各脱>;塞贝尔格:
《邓·司各脱的神学》;卡耳《奥古斯丁、邓·司各脱和笛卡儿推崇意志的学
说》。
第三节 信仰和知识
邓·司各脱的思想以下列各点为前提:教义不容争论,信仰是
最高真理的基础,仁爱是基本的德性,信仰和仁爱建立在意志之
上;这些都是看到上帝的条件,因面意志高于智慧。他同意托马斯第五篇 经院哲学的衰落
231
的观点,认为信仰的真理同理性的真理没有冲突,而且他也利用哲
学知识以维护自己的理论和批评对方。在他看来,理性不能解释
宗教的神秘性,应该由信仰来补充。但是,在限制理性的范围方 209
面,他比托马斯走得更远,通过数学研究他认识到论证的真正意
义。他认为有关神圣的性质、神圣的目的、神圣的先知和命定论、
灵魂不死等命题,不能作理论上的论证,或者说对这些命题的论证
不确实有效。他肯定只有信仰使我们感到有确实性,信仰并不完
全排除怀凝,不过它却排除使人信服的怀疑。神学的目的不是揭示
救世的计划;它的目的是实际的,不是理论的。没有神学所关注的
无启的教义,就不能了解上帝对人类的意图,任何科学都不能指
出这一点。神学有其本身的原则和最高的对象(上帝),它高于一
切科学。哲学也有它自己的原则,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决不从属于
神学。这学说清楚地区分了天启神学和哲学,如果始终坚持,则导
致哲学从神学奴婢的地位解放出来。邓·司各脱作这样的区分,
是为了维护信仰、但是,其结果却为哲学的解放开辟了道路。他十
分相信天启神学的真理性,不怕来自思想的危险。他认为,合理运
用的理性必然同宗教和谐一致。理性虽然不能论证教义,至少不
能证明教义错误。对没有司各脱那样坚定信仰的思想家来说,却有
其他一些可能性:理性得到的结果同救义相冲突时,他们承认或
伪装承认理性和信仰,或放弃教义。他们各有决择。
第四节 共相论
邓·司各脱在共相[即“一般概念”]学说上,基本上承袭了他
那时代的理论,这也是托马斯所承认的。共相作为上帝心目中的
形式,先于事物而存在,作为事物的本质和一般的性质,存在于事
物之中,还作为人心中抽象的概念,后于事物而存在。共相不仅仅232
第二编 中古哲学
是观念,概念的知识是实在的,或有实在的对象;否则一切科学都
210 将归结为单纯的逻辑。邓·司各脱遵循这样的原则,即思维同实在
相符合,逻辑的概念和区分不单纯是思维活动,而有同它们相符合
的实在。知识同对象相符合,二者却不必然同一而合成一体,前
者并不必然是后者的摹本。不从个别的对象开始,不能思维;一经
思维,就用共相的词来思维。我们在逻辑上区分类与种,类必然涵
蕴种,种必然涵蕴个体。同种中的每一个体都和其他个体不同,正
如有种的差异以区分种,也有个体的差异以区分各个个体。由此
不能再往前推进,不能分裂个体。每一个个体或个别事物都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是最后的实在,是不能再有所增益的最后
的形式。个体的差异性是构成这一个别个体的东西;犹如种是类
加上种的差异性,个体是种如上个体的差异性。这就是共性或本
质或“所以构成某物的性质”(guidditas)由个体的性质、即“所以
成为此物的性质”(后来的信徒把这表述为 haecceitas)所补充。人
(在逻辑上)来自动物,再给生命加上人性这个种的差异性,同样
地,苏格拉底来自于人,就是把苏格拉底这个个性(Socratitas)加
在一般和特殊的本质上。邓·司各脱宣称,个体性的基质是个体
量
的差异性,而不是托马斯所说的物质。个别的东西之所以成为它
那个样子,不是由于其中的物质,而是由于它那个体化的性质、它
的个体性。如果是由于物质,那末,同一种的东西就都会一样。个
体性的差异不是一个东西(res),也不仅仅是逻辑上的区分。那不
是加在对象的一般特性上的分离开来的实体,而是同这种一般的
特性连属在一起、即隐含于其中的一种性质或形式或属性。
分析共相或一般概念,我们最后达到个体。我们也可以上升,
211一直到最一般的概念为止,其中最高者为存在(ens);它超越一切
其他概念,因为我们可以用它来表述一切别的东西。除此以外,还第五篇 经院哲学的丧落
233
有其他超越的概念;这是我们可用以表述事物的最一般的术语,诸
如统一性、善、真,同一和差别,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现实性和可能
性,等等。
第五节 神学
邓·司各脱和托马斯一样,认为我们只有从神的作业或后验地
推论出上帝的存在;这种证据潜在于每一被创造的精神中,理性
能够使之变成现实。但是,神圣的全能性或者由无中创世,却不能
加以证明。上帝是纯粹形式或权能或现实性,在他身上的每一事
物都是明显的,没有任何东西仅仅是潜在的;否则他就不会完善,
就不是绝对精神的。上帝的知识是对每一实在和可能的事物的活
生生的直觉,是明显的现实性。从这世界的事实中,我们推论出第
一因,思想有必要肯定它有有意识的知识和目的。但是,从上帝神
圣的性质或存在,我们不能先验地演绎出他的智慧。只有建立在
后验推理之上的论证才具有理论上的确实性,邓·司各脱排斥当
时经院哲学家所信奉的其他一切思辨的形式。根据同样的理由,我
们可以肯定上帝有意志;他自已能绝对地运用意志力,他的意志是
无限的。在一项单一的活动中,他能以意志力支配对他来说一切
可能的东西,而他愿意这样作与否,则有绝对的自由。这对人类理
性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基督教的思想确是如此。上帝以意志
力支配这个世界,一定永恒地一贯如此,否则就会有一段时间上帝
未曾以意志力支配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上帝有变化和不完善。
创造中的其他一切东西都是形式和物质、现实性和潜在性的
结合,包括天使在内的一切被创造的精灵和人类灵魂既有物质,
又有形式。(这个理论是司各脱派和托马斯派争点之一。)司各
脱的意思是说潜在性含有某种物质性,只有现实的或实现了的精234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神(上帝)是纯粹的。我们可以设想物质(materia prima)是一切
事物共有的性质。
第六节 心理学
邓·司各脱的心理学同他的哲学的其余部分一样,表明有许
212 多点同托马斯的观点一致。但是,形式和物质、灵魂和肉体构成人
的实质性的统一体。如上所述,灵魂本身是形式和物质的结合,肉
体作为个别灵魂的个别肉体,也有其形式。邓·司各脱又断言,灵
魂的不同能力在形式上既和灵魂的本质不同,彼此也有区别,而实
际上则不然。灵魂是一个,而能力不同或者说机能不同。另一个分
歧也引起托马斯派和司各脱派的争论。虽然托马斯承认意志在灵
魂的机构里的重要性,他体系里的智慧同意志相比,却占有优越的
地位;作为最抽象和单纯的机能,它是较高的能力,是有理性动物
突出的标记;我们知道,它在对待至善方而对意志起决定作用。而
邓·司各脱则认为意志高于智慧。如果意志必然由知识来决定,
则它将不成其为意志。它有同意(velle)或否定(nolle)的权力。
想象和智慧是意志的活动注定必要的前提(causae sine quibus
non),而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意志能够决定受感官引诱,维护
道德法规、道德原则(synteresis)*;它是自由的意志(liberum
arbitrium)。
如果情况是这样,那末,没有神圣的恩赐的帮助,意志也能够
按照自然的道德要求而行动。邓·司各脱接受这个结论,但他指
出,没有恩赐,没有能使意志履行上帝所要求的行动的那些恩赐,
诸如信仰、希望和仁爱,就不能赢得永恒的生活。托马斯认为永恒
-
synteresis 即关于道德行为的根本系列的先天知识。第五篇 经院哲学的衰落
235
的幸福在于沉思上帝,而司各脱认为永恒的幸福集中在意志的行
动上,集中在我们借以直接同上帝相结合的职能上;那是仁爱,是
意志的活动。怀想上帝是幸福的重要原因或条件。知识的目的是
意志,意志或仁爱则以自身为目的。托马斯说,在要智慧而不要
意志和要意志而不要智慧之间任选一种时,应该选取前者;司各脱
则主张选取后者。意志是灵魂的比较高尚、崇高和有价值的能力,
它行动上绝对自由,不受善的观念所决定;它自由地择善而从。
第七节 上帝和道德律
邓·司各脱把这些思想运用到他对上帝的概念上。上帝的意 21s
志也高于智慧,他不受他的理性所决定。因此,我们不能根据原则
作理论上的推断而认识他的目的和了解他的活动。他没有必要创
造一个世界,如果他要创造的话,他可以创造和现在不同的一个世
界。他也不受他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所限制,他能够随意改变它
而不招致罪责。凡是他所想望和建立的,都正确(Iex recta)。宇
宙不在这个意义上是合理的,即它必然地产生于合理的思想;否
则,我们自己就能推论出全部事态,似乎按照上帝的方式来思维上
帝的思想。
同样地,关于入类在这世界上的生活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那样一些神圣的戒律,并不是必然的戒律。并非因为有对理性来
说是自明和必然的法规,上帝才命令我们按照某种方式而行动。
不是这样,而是因为上帝给入类作出规定,这些法规才是必然的。
他可以创造一个社会,在那里谋杀、多妻和侵犯财产权都不犯错
误。我们不能从绝对的道德律中推导出这些法律,也不能从兄弟
友爱的指令中推演出来,因为从绝对的道德律中不能必然地得出
这些法律,而且仁爱的法规不是自然的法规。我们也不能证明敬236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爱上帝是自然的法规。但是,邓·司各脱认为摩西十诫(Deca
Iogue)中的某些戒律、即头四条戒律是必然的。当然:这在原则上
等于放弃了全部的独断意志论,因为上帝如果终究还受必然法规
的约束,他就不是绝对自由的。司各脱为这一例外这样辩解:人除
去上帝以外,没有别的神,他不能徒然对待上帝的名字,他应该祟
敬他,这都是自明的法规;这些法规来自上帝的白爱,上帝一定爱
他自己;这些法规不单纯是独断的意志的命令。
既然上帝是全能的,他的命令必须付诸实现。他那不可收回
的命令当中,有对善人的奖赏,对恶棍的惩罚。但是,哪一个别的
人要奖赏,谁应该受惩罚,尚未决定。这里所说的是特殊的决定,
而不是一般的法规,在这些情况下,上帝可以改变自己的意见,而
214 有另外的想望,因为他是绝对自由的。上帝的意志绝对公正,因为
凡是他所想望的,都绝对公正。
邓。司各脱的学生有约翰·德·巴索利、昂托尼乌斯·昂德
雷埃(1320年以前)、弗朗西·德·默罗尼(1325年以前)和沃尔
特·伯利(1337年以前)。
第二章 唯名论
第一节 唯理的神学和共相
托马斯和司各脱都限定了可以证明的真理的范围。他们以前
的经院哲学家认为可以论证的学说,被归属于权威和信仰的领域。
我们已经指出,司各脱在这方面甚至比托马斯走得更远,他不仅划
定了哲学的界限,而且还深追穷索和破坏性地批判了为维护基督第孔篇 经院哲学的衰落
237
教教义和自然神学所提出的论证。他对经院哲学家的智力活动进
行了严格的检查,详细地区分了他们的推论之中什么是确实有效
和什么是虚伪无效的,把思想限制在他认为是合法的界限以内。
他对人类理性没有失去信心;确实,他对人类理性有坚定的信心,
在哲学和在神学中同样运用逻辑的方法。但是,他清楚地了解到,
信条一旦经过启示而为人所掌握,尽管可以作理论上的探讨,却不
能为无帮助的自然理性所取得和论证。
这种观点向一些思想家提示了更进一步的、更激进的进展;他
们简单地把可以证明的神学真理清除于经院哲学的范围以外。他
们断宫,神学中没有什么可以证明的,神学根本不是科学:教义不
仅不能证明,甚至不能为人了解。与其努力使之理论化,我们不如
恭顺地相信它。教义尽管杂乱而无意义,却是真的;相信不能论证
的东西是但得嘉许的。
托马斯和司各脱的唯实论的学说,提示了另一思想路线。司
各脱说,如果个别的对象是“终极的现实”,个体性不仅是由偶然 215
的特性但合而成,而且是共相的最后的实现,那末,个别的对象是
真实和最实在的现实,是我们科学研究唯一的对象。有人争辩说,
这种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一般概念或共相在经院哲学的
意义上是完全不实在的,它们不过是能思维的头脑的抽象,不过是
表理许多个别事物共有的性质的方式。这是出理在经院哲学初期
的学说(洛色林)的复活,同时也标志它的终结,即唯名论。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奠定新唯名论哲学基础的,有弗兰西斯教
派的彼得·奥勒欧利(1321年以前)和曾经是托马断信徒的多米尼
克教派的威廉·杜朗(1332年以前)。这一运动伟大的领导人物
被他的追随者称为“可尊敬的创始者(venerable inceptor)和“不238
第二编 中古折学
可战胜的博士”(invincible doctor),他就是奥卡姆的威廉或奥
卡姆(约生于1280年),属于英国的弗兰西斯教派。他可能是邓
司各脱在牛津时的学生,肯定在巴黎教过几年书。在他那时代教
会同国家的激烈斗争中,他站在国家主义者一进,得到巴伐利亚的
路易四世的庇护,于1347年死于他的官廷。
他的著作中有:《箴育集》四卷、《逻辑大全》、《论辩集七篇》、
《神学百谈》以及论述国家和教会权力的著作。
参 考 书
勒韦:<堆实论和雄名论的斗争》等等,施赖贝尔:《在贝尔路德维希之下
的政治和宗教学说》。
第二节 威廉·奥卡姆
照威廉·奥卡姆看来,只有个别的东西存在,人类的一切知识
都从个别的东西开始。因此,他所谓直观或知觉就很重要,通过知
觉我们察觉事物的存在,并在作出判断时加以表达(actus intel
lectus)。从个别对象中抽绎出共有的性质,从而形成概念或共相。
没有心智的特殊能力或智慧来承担这一工作:当两个相同的对象
出现于面前时,我们自然会进行抽象作用。但是,这种共相只是存
在于头脑中的观念或思想,可用文字或惯用的符号予以表述;它们
标志着众多个别同样的事物。科学完全论述符号或术语(这个词
216 等于文字加意义)。不过,这并非说判断只涉及观念,判断总是关
系到事物的。
共相不存在于心外,它们不存在于事物之中。如果象唯实论
者所主张的那样作如此的想象,那是以抽象为实体,或使观念实体
化;此外,还会引导我们陷入各式各样的荒谬中。威廉说,Entia第五篇 经院哲学的衰落
239
non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m(不要不必要地增加
实体或基质》,这是“奥卡姆的剃刀”;彼得·奥勒欧利已经表述过
这种思想。共相也不作为本体或实体存在于上帝的心中,共相是
他关于事物的知识,同入类一样,他有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只有
个别事物才真正存在。
除去感官知觉以外,直观的知识还包括关于入的内在状态的
知识,诸如“智力作用、意志活动、喜悦和悲伤”,这比感官知觉更加
确实。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得到关于灵魂的性质的知识,只不过
观察它的活动。除去这种直接的知识以外,还有奥卡姆所谓“抽
象”的知识;他指的是通过演绎推理或三段论式而得到的必然为真
的知识。构成论证基础的原则,是依靠归纳由经验而来。经验是
知识的源泉,超越经验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信仰的问题。不可能
在本体论上(安瑟伦)或根据经验来论证上帝的存在。甚至根据经
验的方法也只能得出或然性,因为它运用的一切原则,例如关于不
能无限回溯的概念,都是未加证明的假定。站在唯理的立场上,上
帝的存在仍然是或然的,不能使信条为理性所理解。不可能对基
督教教条作理论上的说明;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相信那些教条。因
此,没有神学的科学这样东西,关于宗教真理的确实性,完全依赖
启示。哲学和神学互不为谋。
上帝是全能的神,不为规律所限制;思想、意志和行动都自由。
除去他已经给我们规定的道德法规外,他本来也可以建立其他的217
道德法规。那些法规丝毫没有自明性,它们所以对我们有约束力,
就是因为他愿意有那样的法规。在我们身上同在他那里一样,意
志高于智慧。240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第三节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对立
这些观点放弃了经院哲学所由出发的基本原则。原来的目的
是使基督教信仰理论化,是要把哲学和宗教结合起来。现在却宣
布,这种工作不但冒昧,而且徒劳无益;经院哲学的神学是伪科学;
信仰的全部内容都是理性所不能掌握的。传布这些思想的虔诚的
弗兰西斯教派奥卡姆,同接受他全部学说的信徒,在神学遭难时更
加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但是,具有不同气质的人则拒绝放弃
对宇宙作理论上说明的企图。托马斯学派和司各脱学派之间的斗
争,这时转化为唯实论者和唯名论者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进行得
极为激烈。巴黎大学于1339年禁用威廉·奥卡姆的书,于1340
年排斥唯名论;一个多世纪以后,于1473年又规定全体教师必须
发誓教授唯实论。然而,其他大学建立起来了,在那里唯名论者有
很好的机会来表述自己的意见。布拉格于1348年、维也纳于1365
年、海德尔贝格于1386年、科隆于1388年建立起大学。这场争论
延续一百多年。
第四节 奥卡姆的迫随者
奥卡姆的追随者有约翰·步里当(约死于1350年),他讨论意
志自由;萨克森的阿耳伯特(1340年以前),他在逻辑和物理学方
而有著作。还有罗伯特·霍耳科特(1349年以前)、里米尼的格雷
果里(1358年以前)、尼古拉·德·奥勒斯姆(1382 年以前)、因汉
的马西利乌斯(1392 年以前)、海因里希·黑姆布赫特(1397年以
前)和加布里耳·比耳(1495年以前)。比耳系统地阐述了威廉的
学说,被称为“最后的一位经院哲学家”。
皮埃尔·德·阿伊(1425年以前)认为,内在的知觉比感官知第五篇 经院哲学的衰落
241
觉更加确实,承认根据矛盾律而进行的演绎推理的科学的确实性,
例如数学中所运用的推理。罗伯特·霍耳科特坚持哲学思想前后
一致的发展,不顾它对教义的后果如何。奥特雷考特的尼古拉批
判因果概念;他反对亚里士多德,承袭了原子论派的理论以及世界 21B
永恒重现的学说。约翰·格尔森(1363—1429年)根据唯名论的
前提来建立他的神秘主义,强调启示、忏悔的重要性,并强调以信
仰作为知识的手段。萨崩德的雷蒙德试图调和自然与天启,或借
参证自然中的天启来证明基督教教义。
第三章 神秘主义
第一节 正统和异端的神秘派
在论述作为中世纪特征的各种倾向时,我们曾经常表明,神秘
主义如何象阴影一样伴随经院哲学。许多人不满足于一种不能使
他们更接近上帝的关于上帝的科学;凡是不能使他们产生同上帝
融合的个人的经验的神学,对他们来说都毫无价值。十四世纪的
神学思潮完全有利于这种宗教运动:理性在掌握和解释宗教的神
秘性上越是无能为力,越能推祟感情和意志。
十四世纪有两派神秘主义,一派是拉丁系神秘主义,它服从教
会,沿循圣维克托教团和博纳班图拉指出的道路前进;一派是日耳
曼的神秘主义,它对教会的学说和政权采取比较独立的态度。属于
前一派的有皮埃尔·德·阿伊(1350—1425年)、他的学生约翰·格
尔森(1363—1429年)和萨崩德的雷蒙德,他大约于1434年写了
一本<自然神学或自由创成论。属于日耳曼派的有埃克哈尔特或
埃凯哈尔特(1260一1327 年)、海因里希·索伊塞或苏索(1300—219
242
第二貌 中古哲学
1366年)、约翰·陶勒(1300—1361年)和《德国神学》的无名作者。
还有荷兰的神秘派,詹·范·鲁伊斯布罗埃克(1293—1381年)、格
尔哈德·德·格鲁特(1384年以前)、共同生活兄弟会以及肯皮的
托马斯,即肯彭的托马斯·哈梅尔肯(1380—1471年)。哈梅尔肯
是《效法基督》一书的著名作者。
參 考 书
参阅原版第 177 页所列关于神秘派和神秘主义著作;普法伊费尔:《十四
世纪的德国神秘派>(包括埃克哈尔特及其前驱的著作);毕特纳尔编辑的埃
克哈尔特的著作和布道文;参阅拉松:《埃克哈尔特大师》;还有宇伯威格一
海因泽前引书;§38中拉松关于埃克哈尔特的精辟论述。关于德国神 秘派
的书目,参阅上书同一节。
第二节 埃克哈尔特大师
全部神秘主义运动最伟大的人物是埃克哈尔特大师,他是一
个多米尼克教派的教师,死于其教团的监狱中。虽然他的神秘主
义以托马斯体系作形面上学的基础,来源于伪狄奥尼修著作的新
柏拉图主义的因素却极为明显。在他用拉丁文写的著作中,他陈
述自己的观点比较专门,同经院哲学的传统有联系。而他在用德
文写的布道文和小册子中,他的论述比较带有个性、有感情和通
俗。通过这特别强调伦理和心理学说的后一方式,他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如拉松所述,当他给参加作礼拜的会众讲道,而不是向
他的学派讲道时,他的重要地位就显示出来了。但是,他的兴趣总
是在于思辨的;他和十四世纪大多数神秘派不同,主要不是强调神
秘地沉浸于上帝中,面是对全部基督教的生活方式子以理论上的
解釋。他的神秘主义是重智慧的神秘主义。
同新柏拉图主义一样,埃克哈尔特认为神是不可思议、不能规第五箱 经院析学的衰落
243
定的精神实体,是万物结合于其中的无限的潜能。开始和终结是
永恒神性的神秘的秘密 甚至它本身也一无所知。在这超越的意
义上,作为不可言传的存在物,上帝不能显示他自已;他只显示在
三位一体中。在永恒的过程中,三位自神性中流出,又复流归于神
性。神只有凭借思维自己而成为上帝,要思维他自己,他需要三位
一体和世界。上帝必须认识自己,必须活动和表达自己,并期望好
的东西。埃克哈尔特认为这一切都是无始无终的不变的过程。他
曾把人类的范畴运用到上帝身上,尔后,认为那不适合一个超验的
存在物,他又收回了。
上帝是世界的根基,他涵蕴有永恒的理念的体系,正如艺术家
的心里怀有艺术品一样。世界是永恒的创造。有了理念以后,上
帝才成其为上帝,从这个意义来看,万物在上帝之中,上帝也在万
物之中。有限的心智着到了多样化,而超时空的心智则对万物一
览无遗。在上帝的心智中,一切都永恒地呈现于当前。为了避免220
泛神论,他把一个创造物的世界、即另一世界的基本、由无中创成
的尘世,同统一的理想的世界区分开来;它好象是由神圣的本质中
溢出,而又包含在神圣的本质中。它在上帝之中,又和上帝不是同
一的;它的不完善性并不沾染他。没有创造物,上帝是不可想象
的。创造物不能离开上帝,上帝同样不能离开万物。不过,上帝在
人心中得到真正的安顿。
认识是灵魂的最高职能,而认识的最高阶段是超理性的。它
是一种超时空、超自然的沉思,是谋求同其对象、即上帝歇成一体
的沉思;它超越杂多、世俗和外在的东西。灵魂借助于神圣的“本
然的火花”才能完成这一步。灵魂同神的智慧相结合,不是人自己
的行动,而是在人身之中上帝的行动。认识的全部过程是由个别
上升到统一;它前进不已,一直到越过所有的差别,而进入“寂静的244
第二编 中古哲学
荒芜之地,其中从未渗入差别,而且它是不动的,超越一切对立和
分歧”。
道德在于使灵魂复归于上帝。为了实现这一日标,人必须否
定其个性,这种个性毕竟是偶然的属性,是虚无。“舍置虚无,则万
物归一。”“谁要想了悟上帝,他自己必须寂然不动,沉湎于上帝之
中,沉湎于未曾显示的荒芜之地、即神性之中,又恢复到最初他原
有的状态。”“最高程度的自我疏远是清贫。谁一无所知,一无所求,
一无所有,谁就清贫。只要他还想按上帝的意志行事,或渴望上帝
或永恒性或任何个别的东西,他尚未十分清贫,尚未十分完善。”
“为活动而活动,为仁爱而仁爱;纵然没有天堂和地狱,也要为了上
帝的善而爱上帝。”“道德不在于作为,而在于素质。”仁爱是一切德
性的准则,它努力追求善,它就是上帝自己。得救不靠斋戒或克制
肉体欲望等那样的外表行为。不过做这种事的精神是好的。一-切
221德性是一回事,德性没有等级。正当的行动来自正当的准则。只
要你能做出任何违反上帝意志的事,你就还未拥有上帝的爱。这
不能理解为,一个入应把全部时间来沉思;单纯沉思就会是自私。
如果一个人处于心醉神迷状态,知道一个穷人需要救济,他最好停
止这种状态而去帮助他那贫困的同胞。
入借神恩而重新同上帝融合。我变成个体而把上帝的善交给
上帝,并且经常这样做,因为人使上帝有可能表这他自己。上帝
不能没有灵魂而认识自己。只要我内在于神(Deity)的本质中,上
帝就通过我而进行工作;凡是他理解的对象,那就是我。我复归于
上帝,又同上帝合成一体;上帝已经变成人,为了使我变成上帝。
埃克哈尔特异常注重神秘主义思辨的一而,他的追随者却忽
视这一点;他们强调实用宗教的一而。有一本书复述了埃克哈尔第五篇 经院哲学的衰落
245
特神秘主义的实质,这本书论述其要点,是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写
成的,后来为路德所发现,他把它出版了,标题为《德意志神学》
(Eine deutsche Theologie)。它给这位伟大的改革家留下很深
刻的印象。
第四章 自由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中世纪的唯理主义
中世纪的任务是要使新兴的民族继承和延续古典的基督教文
明。教会作为新兴民族的精神保护人,承担了这一工作。但是,儿
童不可避免地要长大成人,他受保护的日子要结束。这个时期已
经到来,哲学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可是,不应设想历史忽然中
断,这种中断是罕见的。新时期不过是长期演进的结果,是由过去
发展而来的,带有过去的许多特征。经院哲学本身之所以已经产
生,是由于人们渴望在理论上有参悟的能力,希望了解和寻求它所
信仰者的理由。这反映同样的思索和探究的精神,这种精神曾使
人在希腊思想的黄金时代建立起伟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诚然,经 222
院哲学研究的目的是由信仰确定的,它以哲学作为婢女;但是,在
它所划定的界限以内,人类理性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余地。中世
纪对理性知识的态度决不类同于早期的基督教徒。原始基督教不
重视人类的文化成就,也不打算通过思辨理性之门而进入天国。圣
保罗问道:“哪里有聪明人?哪里有学者?哪里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争
辩者?上帝不是使这世界上的智慧变得愚羲了吗?此后,在上帝的
智慧看来,人们不能靠智慧来认识上帝,有信仰的人靠愚诚的祈祷
可以得救,这会使上帝感到高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精神却不是246
第二编 中古暫学
这样。教会的神父和学者热衷于理解,决心使他们的信仰理论化;
他们希望用智慧来认识上帝。他们不象我们那样研究世界,也没
有希腊人那样追求真理的独立的精神,这是因为地们完全相信他
们的前提、他们所信仰的学说的绝对真理性。这些学说就是他们
的论据,他们用这些论据来磨炼自己的智慧,试图把它们揉合成一
个体系。他们重视超验世界以及尘世同精神王国的关系;除非他们
在自然现象中看到神的计划的作用,否则他们对那些现象是漠不
关心的。他们既然了解到真正有价值的超验的真理,又何必关心那
些微末细节呢?教会不反对科学研究本身。它确实相信,凡是不
会证明伟大和根本的真理的论据,都是不能发现的,因而它漠视了
科学研究。
第二节 国家主义的兴起
必须记取,尽管反对教权的独立精神长期以来处于沉闷状态,
却从末完全消灭。在政治领域里,它表现为教会和国家的斗争,这
种斗争开始很早而且双方进行得很激烈。时而教皇战胜君王,时
而君王又战胜教皇。格雷果里七世(1077年)统治的时代标志教
223 会的胜利,德国的亨利四世曾到卡诺萨去悔过和朝拜教皇。英诺
森三世作教皇时(1198—1216年),教会的权力达到顶峰,但此后就
衰落了。法国的菲力普四世(1285—1314年)同教皇博尼法塞八世
作斗争,取得胜利,使教廷迁移到阿维尼翁,从1309到1376年教
廷一直设在那里。这时期唯名论和德国神秘主义这两个独立的思
潮有很大的进展。从1378到1415年教会政权极端分裂,竟有两
个教皇进行统治,还有一度是三个。教皇象犹太人被巴比伦人
囚禁那样被囚在阿维尼翁* 和教权分裂,是教会严重的灾难。它
鑫阅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填1965年版,上卷,第 385页。第五富 经院智学的衰落
247
既然自已内部分裂,怎能在尘世和精神世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呢?这种不幸的情况使巴黎大学产生了国家教会的思想。如果这
世界可以有两个教皇,为什么每一个国家不可以有它自已的大主
教?也有人反对教皇在教会内部实行专制,于是提出这样的要求,
既然教会高于教皇,教皇就应该服从教会会议。
这就是国家主义和教会统治权之问以及民主主义和专制主义
之间的斗争。早在十二世纪,布雷西亚的阿诺耳德就反对过教会
在尘世间的统治权,在罗马建立了一个共和国,不过,这个共和国
县花一现,阿诺耳德于1155年被绞死。最初教会的学者站在教会
的一边,但是,逐渐在其内部有人反对罗马教廷的尘世权力。
主张教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几乎都是老正统经院哲学家,
在十四世纪有奥古斯提努斯·特留姆富斯(1328年以前)和阿耳
瓦鲁斯·佩拉希乌斯(1352 年以前)。但丁(1265—1321年)在他
的《论君主专政政体》中赞成皇帝在尘世事务中有绝对的权力,而
教皇在精神事务中有绝对的权力。弗洛里斯的约阿奇姆、威廉·奥
卡姆(1347 年以前)、威克利夫(1327—1384年)和帕多瓦的马西利
乌斯(1343年以前),都反对教会在尘世的权利。马西利乌斯宜扬
帝国主义的国家论、尘世统治权的学说和契约论。
参 考 书
累基;《欧洲唯理主义兴起史》,第五章;詹克斯;《中世纪的法律和政治>;
吉尔克:《中世纪政治理论>,梅特兰译;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罗伯逊:《神
权;特勒耳奇:<基督教教会的社会学说>。248
第二编 中古哲学
224
第三节 异端倾向
还必须看到,异端倾向是从基督教试图宣布其宗教纲领时开
始的,它一直没有消失。追溯教义演进时,我们曾经有机会论述那
些反对正统教义的许多派别。马尔西翁(约130年)是新宗教保罗
派极端热诚的皈依者,他谴责任何带有犹太和彼得色彩的东西;他
是在不同的形式下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一种思潮的始祖。从五世纪
以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有马尔西翁、即保罗派的信徒;从于世
纪开始,保加利亚有波哥米尔教派。十一世纪,一个主张同波哥
米尔教派相仿的教义而被称为卡塔尔或卡塔里的教派出现于法兰
西南部。有好几个世纪,教会对叫作阿尔比冈瑟的教派进行了残
酷的迫害,借助于恐怖的宗教法庭彻底毁灭了这一派。十二世纪,
在意大利北部相仿的一派崛起,这就是瓦耳多派,是1170年由彼
得·瓦耳多建立的;这一教派采取了沃杜瓦的名称,现在仍然存
在。瓦耳多强调借信仰而解脱罪恶,宣传悔过,推崇讲道而不重视
仪式,反对供罪、天命、神圣的遗物、崇拜圣人和实体转移说〔tran
substantiation即圣餐中的面包和酒变成耶稣的血和肉〕。他以《圣
经》为信仰的准则,曾翻译<新约》供一般人研究。
十四和十五世纪,威克利夫(1327—1384 年)在英国发动了伟
大的改革运动,约翰·赫斯(1369—1415年)在波希米亚继续往前
信进。威克利夫反对教会制度、圣人崇拜、牧师独身、修道院生活、
弥撒、实体转移说、教士政治和教皇专权,他要求回复到原来会众
的组织,教会和国家各自独立。随着宗教改革的愿望而来的,是希
望政治和社会改革。沃特·泰勒在英国和托马斯·闵采尔在德国
是社会革命的领导人。第五篇 经院哲学的衰落
249
第四节 自由探索的精神
那些拒绝接受正统哲学的人,表明有同样独立思考的精神。
我们曾经论述到司各脱·伊里杰纳的泛神论,这是为教会所诅咒 225
的;还有这些泛神论者,诸如弗洛里斯的约阿奇姆、图尔内的西蒙、
本内斯的阿马耳里克和迪囊的大卫,他们表现出明显的自由思想。
圣维克托的度诚的神秘派否定理性和信仰以及科学和宗教相结合
的可能性,从而动摇了经院哲学的基础。十二世纪,甚至名副其
实的经院哲学家也有自由思想的倾向。事实上,当人们开始思维
时,尽管有正统的信仰,他们有时会很容易地同所规定的教义发生
冲突。安瑟伦唯一的目的是使信仰理论化,却同他以前的奥古斯
丁和司各脱·伊里杰纳所做的一样,常常很危险地接近于违背教
会的教义。洛色林思考共相,结果使他陷于彻头彻尾的异端。阿
贝拉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他在保全智慧和忠于教会的矛盾中
度过了整个的一生。在夏特勒的贝纳尔、康切斯的威廉、普瓦提埃
的济耳贝尔和索尔兹伯里的约翰以及教会所有主教的著作中,都
可以看到独立精神的火花。伦巴德的彼得在其《摘要>中的讨论,表
现出智力上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很足以表明思维是颇有前途的。
那个时代的思想家曾经严肃考虑的许多问题,在我们看来似乎毫
无意义而且愚蠹,这是因为我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了;联系他们
中世纪的宗教背景来观察,这些问题是能进行探索的头脑的产
物。
时代对亚里士多德感兴趣,它本身就是思想自由的一个标志。亚
里士多德不信教,而且关于他的著作的知识是由“异教徒”阿拉伯
人传到西方世界的。最初教会谴责他的哲学,这是十分自然的,但250
第二编 中古哲学
是,不久就采用它以适应需要,肯定它为官方的教会哲学。十三世
纪初期理性和信仰的结合已经松弛,这种新的世界观有助于加强
二者的联系。诚然,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主义被用作纠正那个时
226 代自由倾向的手段,它遏制了自由思想的潮流,与此同时,它本身
又含有极端有害于经院哲学和鼓舞独立思考精神的因素。教会把
一个不信基督教的哲学家抬到这么高的地位,这就扩大了人们的
知识视野,加深了他们对古代成就的敬仰。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也
有助于激发研究自然的兴趣,面且这恰好证明它对自由探索是极
桥梁。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自然主义的,而基督教思想是超自然
主义的。虽然托马斯·阿奎那试图引进超自然主义,惜以补充亚
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两种思想路线的矛盾却仍然存在。迟早要暴
露出来的矛盾暴露出来以后,由于亚里士多德极受尊重,他的异端
理论还能合乎人们的口味。
解体。圣托马斯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使教会满意
的体系。但是,邓·司各脱没有被推举为圣徙,他相信他在反对托
马斯的唯理论、唯实论和宿命论的思想方面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
思想。他那样强调个体的实在性,这实质上肯定了个体的人的重
要性和个人良知的价值。他的学说也为经验主义和唯名论铺平了
道路。如果上帝创造世界,不取决于他的理性,那末,自然的规律
就不是必然的,就不能借助理性从上帝的理性中推导出来。事物
所以会是现在这种样子,是因为上帝是这样创造的;它们本来可以
是别种样子,并且只要上帝有那样的意愿,它们也可以改变,因此,
要认识什么是自然和自然如何活动,必须观察自然;经验是人类知
识的泉源。而且,如果个别事物是终极的实在,不用经验的方法怎第五篇 经院新学的衰落
251
能认识它们呢?
奥卡姆的威廉勇敢地发挥了司各脱的学说中某些隐含的思
想,直接攻击了经院哲学的基础。如果共相不是实在的,它们就只
是文字。如果神学是贫乏无益的科学,就让教会把它抛弃。信仰
应该代替理性。我们应该拆散教会同理性和尘世的联系,恢复单 222
纯的信仰,恢复耶稣使徒时代神圣教会的民主组织。
神秘主义一贯厌恶唯理的神学。十二和十三世纪的神秘派尽
管有反唯理主义的倾向,他们却仍然忠于教会已经确定的教义。如
前所述,在十四世纪和于五世纪,他们变成泛神论和唯名论者,他
们的学说虽然为维护超越世俗的宗教而提出,却大大削弱了经院
哲学的体系和显赫教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