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后期理论中出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需要,对自已的早 期理论作了许多补充和修改。首先他把心理结构说发展为人格结构 说,使无意识心理学进一步社会化。相应于心理结构中无意识、意 识、前意识三个层次,他提出个体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 “本我(Id)”相应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它是人格的基础部分。本 我像一口充满着沸腾的刺激的大锅,既包容着巨大的能量,又表现出 混沌无序和不稳定。弗洛伊德借用尼采用过的概念“伊底(Id)”来说

①《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等译,第9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明本我:“伊底当然不知道价值,善恶和道德。与唯乐原则有密切关 系的经济的或数量的因素支配了它的各种历程。它所有唯一的内 容,据我们的观点看来,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①在整个人格系 统中,本我是模糊而不易把捉的部分,它在本能需要的驱使下骄横任 性,毫无理智可言。

“自我(Ego)”相应于理性的意识系统,它以知觉为特征。作为精 神的感觉器官,它既接受外来的刺激,也感受内心的活动。自我的作 用就是向本我提供外界信息,帮助它从外部世界获得本能需要的满 足。自我同本我的关系非常微妙,它具有本我所没有的综合统一功 能,因而可以知觉本能并进而控制本能。但自我终究只是本我的派 生部分,它自身并无动力,只能从本我中吸取力比多来推动自己,因 而又是软弱的。弗洛伊德曾经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喻为骑手和马 的关系,不过这里不是骑手驾驭马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是由马来决 定奔跑的方向,骑手只能根据外界现实条件来控制马的奔跑速度和 姿态。这样一来,自我只不过是本我实现自己意图的限定性工具。 “超我(Super-ego)”相应于心理结构中的前意识系统。它是在父 母、教师、权威人士的影响下后天形成的,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人 性的高级层次,是人格中社会力量的代表。“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并 非偶然;这种分化代表着个人发展和种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性”②,包 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等社会性的规范、准则和情感。但是超我 的深层根源同样在本我,“它也是本我的最强大的冲动和最重要的力 比多变化的表现”③,只是这种冲动的方向转向了内部,成为针对自我 的一种监察、指导和威胁,常会引起人的内疚、自责或自惩。正因为 “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 尚行动的主体”④,所以它是人格结构中最后形成的保障社会文明发

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第58页,商务印书馆,1987。 ②《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等译,第18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③ 同上书,第185页。 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87。

展的层次。

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人格中的三个部分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 系,共同构成人格整体。它们之中,代表人类意识的自我处境最为艰 难,它既要为满足本我的需要操劳,又要受到超我的严厉监视,还要 应付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这恰是人生不易的现实写照。自我一旦 抵挡不住重重压力,就会导致精神的焦虑症状。因此,要获得健康的 人格,必须协调好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心理结构理论到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深 化过程,也是心理学向哲学过渡的准备。其理论意义有三点:(1)提出 了人格建构的动态模式,这主要表现为人格三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 (2)强调了人格发展的动力因素,特别是对本能需要的研究;(3)已开 始注意到社会历史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制约和影响,以及个性发展与 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 赫伯特的生平和著作

    爱德华·赫伯特(Edward Herbert)于1583年出生在英国什罗 普郡的爱顿(Eyton),1648年死于伦敦。他就读于牛津大学。后曾 任蒙格马利郡行政长官和英国驻法国大使。1629 年获得彻伯利男 爵的爵位,因此他也常被称做彻伯利的赫伯特。他与格劳秀斯、伽 桑第有来往。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真理》(De Veritate,1624)、《论错 误的原因》…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486
  • 赵林-《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第4卷 文化风采-附录 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影响-在线阅读

    <注:"本文曾发表于 《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8期,作者:赵林。"> 在罗马帝国的发展过程中,地中海世界在政治上的“罗马化”与 罗马自身在文化上的“异化”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其中,罗马与希 腊、罗马与犹太以及罗马与日耳曼的关系成为影响罗马帝国历史命运 的三对主要矛盾,它们分别表现为东西争锋、凡圣博弈和南北抗衡。 罗马与希腊的东西争锋造成了“两个帝国…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5日
    937
  • 第五节 灵魂与身体

    “我思”的清楚明白实际上也同时确立了灵魂区别于身体的性 质。无论这个幽灵在何处,它的基本性质就是自由。在怀疑阶段,有 感觉和想像中变换对象的自由;在“我思故我在”阶段,有清晰明白的 观念的自由,即无论是怀疑还是肯定,也无论睡着还是醒着,都是思 之幽灵的漫游。漫游或变化中的思有不变的清晰观念,如三角形的 三角之和等于两直角。在神的阶段,神就是意志自由的化身,它…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4日
    501
  • 赵林教授-《西方文化概论》-第三章 西方近现代文化-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线阅读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人人都必须无条件奉行的信仰形式,罗马天主教会成为高高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而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切弊病和衰弱征象都根源于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现实的改革就只能从基督教自身的改革开始,唯有宗教改革才是西方近代文化的真正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但是,在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11日
    613
  • 第五节 培根自然哲学与人类哲学

    根据人的理智能力,培根将全部知识分为三类,即历史、诗歌和 哲学,分别与人的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理性能力相关(或以之为“源 泉”)。他把历史与经验看做一回事,把哲学与科学看做一回事。历史 处理受时间和空间限定的个别事物,哲学处理由个别事物的印象中 引出的抽象概念。哲学的对象有三:上帝、自然和人。人认识三种对 象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就像三种不同的光线:人对上帝的认…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43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