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后现代哲学

从时间上说,表述后现代这个概念的哲学含义大约是在1979年, 当年利奥塔出版了他的名著《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以 下简称《后现代状态》)。这本书即便在哲学领域之外也是关于后现 代概念的重要著作。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的首要特征是“元叙述 的终结”①,而现代的特征则是由元叙述来统治的。现代这个时期的 特点就是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认识和实践生活,并把这一切努 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例如,启蒙思想的人类解放、理想主义的精神 目的论、历史主义的精神解释学、通过资本主义活动谋求人的物质幸 福、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如此等等。但是,这些元叙述面对痛苦 的经验已经变成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东西,人们不再对这种悲伤而忧 郁的损失作出反应,人们认识到这种统一性的解释是一种弊端,而且 认识到这种损失实际上是一种获得。因为统一性伴随的是强制和恐 怖,失去它相反地只会获得多数人的意志自由和解放。这种调换是 批判的。新方向的特点是重视差别和异质性。一个人只要分享了这 种对不同的语言游戏、活动形式、生活方式、知识概念的积极观点,那 么,他就发现自己处在后现代之中。因为后现代思想认为差别的不 可还原性是根本的。 利奥塔是一位具有诡辩派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正是他发展 了这个早期的和持久的后现代哲学概念。这个概念在20世纪 80年代 获得了发展和转变,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其他学科中,都产生了国际

① 见利奥塔尔(利奥塔)《后现代状态》,车槿山译,第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7。

性的影响。现在,“后现代”这个术语不仅应用于文学、建筑和其他艺术 形式,而且应用于社会学、哲学、经济学以及神学。这个术语同时也进 入了历史编纂学、人类学、法学、精神病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和媒体理 论。它已成为我们自我理解的焦点,它是当代的基本表现。

“后现代”这个术语的这种创造性使用已经扩大到各个领域,在 现实中有它的基础,通过对它所做的哲学引申,这个概念的内容已十 分广泛。但是,“后现代”这个术语有一个历史,可以回溯到它的特殊 哲学定义之前很久。我们将简要描述“后现代”这个术语的前哲学用 法,而且我们要指出在最初使用它时并不是肯定的,主要还是否定的。 “后现代的”这个形容词第一次出现在1870年,按英国沙龙画家 查普曼(Chapman)的说法,当时他和他的朋友们想创作一种后现代绘 画,以批评法国的印象派画家。但是他们并不想攻击印象派,而只是 想取代印象派。这个术语保留下了,但并没有什么结果。1917年,潘 诺维兹(Rudolf Pannowitz)在其《欧洲文化的危机》(Die Krisis der europaeische Kultur)中提到了“后现代人”。这种后现代人是克服了 现代危机的人,其实质是尼采“超人”的翻版。尼采因此被认为是后 现代的鼓舞者和思想源泉。① 1934年,在文学批评家奥尼斯(Federico de Onis)的著作中,把现代西班牙和西班牙美洲诗歌的发展阶段分 成“现代的”(1896—1905)、“后现代的”(1905—1914)和“超现代的” (1914—1932)。“后现代的”描述了一个在第一个现代的和第二个日 益增长的超现代之间的短暂、灵活的中间策略阶段。这种用法同样 没有产生持久的结果。

只是在1947年,我们才又发现了“后现代的”这个词,但还没有立 即引起当代的争论,在萨默维尔(D.C.Somervell)选编的汤因比 (ArnoldToynbee)的《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西方文化 的当代阶段被描绘为“后现代的”。汤因比的“后现代”开始于1875 年,它的特点是表现从民族国家的政治思想向全球互动的思想转变。

①参见威尔施(Wolfgang Welsch)《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Unsere Postmoderne Moderne),第12—13页,威恩海姆,德国科学院 出版社,1988。

汤因比的“后现代”和我们现在讨论的后现代含义完全不同。但是由 于汤因比著作的广泛流行,对以后这个词的使用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这个术语的不确定性和广泛的变化,使它扩展到了绘画、文学、音乐、 舞蹈、政治,甚至全部文化,成为后来讨论的关键词。在 20世纪 50年 代末“后现代”成为美国文学中的时尚词,后现代话语成为论述整个 现代文化的话语,成为创造有关现在和未来的洞见的一个方法。 文学中的后现代争论始于1959年和1960年爱尔温·豪(Erwin Hau)和列文(Harry Levin)的争论。他们注意到他们时代的文学和 现代伟大的文学——叶芝(W.B.Yeats)、艾略特(George Eliot)、庞 德(Ezra Pound)和乔伊斯 相比,其特征是创造力的衰落和确定性 的减少。在这种意义上,他们谈到了“后现代”文学,他们的分析带有 一种怀旧的、无可奈何的余味。但是,他们所引用的似乎有理的衰落 的根据同时成了一种辩解:他们认为在一个现代的时期之后,随之而 来的一个坚实的阶段可能是自然的,一个新时代不久就会到来。文 学批评家芬德莱(L.Findlay)和桑塔格(S.Samtary)放弃了古典的现 代标准,流露出一种文化悲观主义语调:他们发现并捍卫新文学的真 正特点。他们看到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混合所产生的新作品的 决定性成就。这些后现代文学作品至少说明了现实的一切方面,谈 到了所有社会阶层,它把现实主义和幻想、资产阶级精神和外部状 态、技术和神话结合在一起。它的理想方法不是一致性而是多样性, 它的特征就是把上述一切结合起来,把精英和大众趣味结合起来。 1969年,即后现代文学争论开始后10年,关于后现代的一个公 式 后来利奥塔把它发展为一个概念——出现了:后现代现象存 在的地方,一个基本的语言、模式和过程的多元性在实践着,而且不 是在不同的作品里,而是在同一著作中。“后现代”在这场文学争论 中获得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概念的外形。随后,大约在1975年后现代 这个概念在建筑中名声大噪,斯泰恩(R.Stein)和詹克斯(C.Jenx)成 为这个概念的宣传带头人。但是,在后现代这个概念从文学进入建 筑学和利奥塔加以哲学化之前,社会学已经采纳了这个概念。在社 会学和建筑学中,“后现代”这个词主要指的是一种确定的多元论。

通过利奥塔对这个概念的哲学解释,“后现代”这个术语从一个 否定的指意模糊的术语变成了一个肯定的提出当代和未来问题的概 念,而且包含一种坚定的多元性。但是,在哲学中如何在多元论的条 件下用这个概念处理许多新问题成了争论的中心,这导致了80年代 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争论,后来罗蒂(Richard Rorty)加入了争论。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计划》一书中批评后现代 是以一种坚定的现代立场为基础的。他承认现代已经产生了严重的 问题,他甚至谈到“困境”。他说:“几乎在整个西方世界,我们看到一 股有利于批判现代人的思潮正在形成,这种思潮滋长着失望的情 绪。”①但是他坚持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转向后现代的范式并不能克 服,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现代本身的起治疗作用的潜能。哈贝马 斯深信合理性的发展已经使自己和生活世界分离,而且使自己分裂 为一种认识的、道德的和审美的合理性。这种分裂导致分化的、自主 化的和耗竭的过程,通过各种系统的命令使生活世界殖民化。为了 反对这种分裂,人们首要的任务是把专家文化和生活世界重新联结 起来,或者从生活世界的观点重新占有专家文化。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阐述了理性交往这一问题。而在 《现代性对抗后现代性》中他发展了合理性三个方面的特征,但他更 关心理论理性的功能而不是社会治疗。根本问题是,为片面发展所 划分的反对自己的理性在一种真正意义上是否可以叫做理性?这种 作为统一性的东西是否——至少在一贯的形式上—不应属于理性。 哈贝马斯为一种双重策略辩护。他认为,“理性的中介因素”就 是合理性诸方面分裂的问题。合理性的分裂问题导致了作为现代标 志的片面性的意义是不可能放弃的。但是,它需要一个交往互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哈贝马斯强调科学、道德和艺术的互相沟通。他 指出,分化过程始终伴随着互动。对于理性来说,就其最广泛的形式 而言,它的各种因素的统一同样是本质的,因此思考这种统一的结构

① 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计划》,第462页,波士顿,信标出版社, 1981。

是最重要的。

鉴于理性的交往因素,哈贝马斯设计了一种平衡的结合行动。 他通过与一个运动物体的对比解释这种情况。他说,必须在运动中 建立认知-工具的、道德-实践的和美学-表现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为这三个方面如今像一个复杂运动体一样停止不动了。在现代性 的过程中,理性的诸因素还没有失去它们的特征,但相互之间失去了 它们的运动性,必须重新恢复它。

运动物体的形象在两方面是有启发性的。首先,哈贝马斯试图 恢复理性的循环。合理化的缺点应该通过理性的运动化得到补偿。 在关涉合理性的其他方面上,一种发展的感受性依附在理性因素的 活动性上。其次,这应该导致诸因素的一种平衡的相互作用。在一 个力的自由配合中,每个因素都可以表现其特殊的重量,以便它们共 同构成一个平衡。哈贝马斯在理论上遵循“力的平衡”的观念。如果 障碍被移动了,如果运动物体被解开,那么在理性的诸分裂因素之间 的一个新平衡就会出现。在一个循环运动的模式之后,而且根据平 衡的观念,哈贝马斯设想了理性的统一性。

这种观点和后现代的概念区别何在呢?首先,哈贝马斯谈到了 理性的现代多元性。他在批评后现代性的同时赞扬了多元性。他 说,尼采唯一可谅解的错误就是尼采认为合理性的审美向度统治了 合理性的所有其他向度。他认为,和后现代主义相比,这种多元性仍 然可以通过理性的调节加以控制,理性的统一性是不可缺少的。从 后现代的观点来看,哈贝马斯从一开始就低估了这种多元性的基本 特征,否则他决不会相信这种统一性仍然是可能的。这就是利奥塔 的观点。

利奥塔认为,哈贝马斯试图寻找一种统一的社会文化策略来解 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是不成功的。他认为,哈贝马斯试图以美 学作为合理性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桥梁是站不住脚的。利奥塔求助 于历史上的先锋派去反对哈贝马斯把美学作为一个调节因素加以功 能化,因为这些先锋派阐明了一种视觉表现和语言交往没有注意到 的无法表达的东西。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利奥塔认为,虽然先锋派的主题常常是内心感觉,但是崇高是真的。正是从这里,先锋派获得了 他们的力量。因为在后现代状况下,这种不可比较的美学经验仍然 是典范的。对待崇高和不可比拟的东西,现代和后现代态度之间的 差别只是一种侧重点不同的差别。现代性强调表现的失败,而后现 代强调对这种失败的补充经验使一种不可表达的东西的存在得以实 现。于是,关于崇高,我们在《后现代状态》中发现了一种向后现代性 的决定性转折,因为在那里,元叙述的终结不再是令人悲伤的失去, 而是一种可利用的获有。总之,回到先锋派说明了利奥塔的后现代 概念和 20 世纪的现代先锋派的关系。这也是后现代诞生于现代艺术 精神的一个有力证据。

后现代思想强调差别以及对不可测量的东西的经验,而在所有 关于统一性的观念中,是没有差别和不可测量的东西的地位的。这 也是利奥塔反对哈贝马斯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为了调和概念和 感性,透明的经验和可以传授的经验,我们已经为对整体和统一的怀 念付出了太多的代价,答案是,让我们向总体性宣战;“让我们证明不 可表现的东西;让我们激活差别。”①

按利奥塔的概念,后现代哲学的任务有三个方面。首先,告别对 统一性的迷恋。对统一性的反感和厌恶并不是一种感情冲动,而是 以理性和历史经验为基础的。其次,它必须使给人深刻印象的多元 性的结构成为显而易见的。这种结构揭示这种异质性并教育我们: 不使用强制和独断的方法就不可能获得最后的统一。这等于给了这 种异质性的观点一种结构的和历史的合法性。统一性的终结就是统 治和强制的终结,这不仅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公认的。第三,后现 代哲学必须阐明彻底的多元性概念的内部问题。多样性和异质性必 然产生冲突,如何从公正的角度处理它们?②

利奥塔认为,“共识(Consensus)”不可能为解决公正问题提供答

① 列奥塔尔(利奥塔):《后现代状态》,车槿山译,第136页,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7。 ② 同上书,第81页。

案,它是一种过时的和可疑的价值。但是公正作为一种价值既不过 时也不可疑。因此我们必须获得一种和共识这个概念无关的有关公 正的观念和实践。那么怎样对待思想和生活中的异质性,而不使一 种范式压制其他范式呢?怎样才能听到并重视在必定仍然存在的不 公正中的失败的主张呢?后现代的多元论首先强化了公正的问题, 哲学后现代主义让我们更切实地认识公正,并创造一种对不公正的 新的敏感。他说:“像哈贝马斯那样,把合法化问题的建构引向追求 普遍的共识似乎是不可能的,甚至也是不谨慎的。”①

针对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争论,罗蒂在《哲学和自然之镜》(Philo 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1979)中提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后 现代性,把哲学从认识论转向了治疗哲学,但是他从一种彻底的多元 性立场提出问题并没有获得成功。他试图把哲学归结为纯粹的谈 话,一场有趣的无冲突、无结果的讨论,一场美育清谈,并没有提出一 种反对基础主义的有关真理的外在规范。

在《偶然、反讽喻与团结》(Contingency,Irony,and Solidarity) 中,罗蒂阐述了他的有关无基础主义和偶然性的思想。他发展了一 种偶然性的哲学,并称之为讽喻哲学。他说,我用“讽喻者”命名那种 偶然性的人,这样的人承认自己最核心的信仰和欲望。他们首先知 道他自己的解释学的统一偶然性;其次,他知道这种偶然性靠某种证 明和阐述不可能被消除或移走;第三,这种观点完全适用于一切解释 系统;第四,他的语汇不是封闭的,而是不稳定的和万变的;第五,他 面对偶然性而且充分说明了偶然性。讽喻者是一种唯名论者,一种 历史主义者,他认识到自己的“无根性”。他说:“只有在自由的社会 里,讽喻者才是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只有自由社会才给予讽喻者 以离经叛道的自由。”②

罗蒂参照弗洛依德界定了合理性,而偶然性是其一个核心概念。

① 列奥塔尔(利奥塔):《后现代状态》,车槿山译,第137页,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7。 ② 罗蒂:《偶然、反讽喻与团结》,第89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

弗洛伊德认为合理性是一种调节偶然性和其他偶然性之间关系的机 构。这种“理性机构”并非一种哲学还原论,而是说明了理性(合理性) 在偶然性的情况下如何可以被重新理解。这种观点首先有助于我们 认真理解不存在被叫做“理性”的核心能力、核心自我的可能性;其次 它告诉我们如何在这些新情况下思考理性乃是一种处理偶然性的理 智策略,以便调整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并且以这种方法获得一种相对 一致的网络。

罗蒂的确在他自己的命题中没有在传统的意义上使用“理性”这 个词,从传统上看,理性是人类一个核心且普遍的观念,它们创造了 我们道德责任的来源。罗蒂描述了一种新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 仅和一种描述系统有关,因为它以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把一个来自偶 然性的描述系统结合在一起,而且超越了系统的固定或封闭的界线。 如果讽喻者知道他的语汇不是封闭的,如果他在其他语汇影响下发 展了合理性,并因此认为它是不定的和可变的,那这就是一种新的合 理性的意义。这种合理性把首尾一贯的结构和对不完整性的认识结 合在一起了。

利奥塔、哈贝马斯和罗蒂关于后现代性的争论告诉我们,我们必 须在理性的各种形式中,特别是在这种形式之间转换的可能性中寻 求理性的统一性。而这种转换不可能性是任何更高观点的结果,因 为不存在更原初的观点。每种思考自己的观点都属于对方,事实上 是站在它所反对的位置上。这给从合理性的多样形式内部进行活动 的可能性留下余地。通过对合理性类型的自主化,理性的任务和概 念被取代,理性不再被认为是一种过分的和等级制的能力,而是一种 推动合理性诸形式之间的联系和转变的横向的能力。 鉴于理性基本上采取这种转变的形式,我们将它描述为“横向理 性”。这种理性从合理性的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联结差别,建 立联系,鼓动讨论和变化。它的全部过程都是水平的和转变的,而且 仍然受这种横向特征所限制。

当然,这种横向理性不单是一种新能力。确切地说,横向理性的 概念强调一个始终属于理性的时刻,转变的时刻,现在这个时刻已经获得特殊的、新的持久意义。横向理性的交叉(Cross-over)原理并不 会导致一个封闭的体系。作为结果的关系并不是整体的,而是部分 的,而且不会被误解为是不可逆的综合,它们会再次变为易碎的。 这种横向理性和利奥塔的方法有什么关系呢?显然,横向理性 和后现代思想的反对总体性的意向有关。它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通 过否定一切关系,而是通过公开追求事物的互相关联的方面以及不 同方面的结构。但是,从语言现象学观点来看,横向理性的概念在仔 细分析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引入了统一性的原则。这就是 它要求放弃绝对异质性原则的理由。但是,它试图完成的交叉原理 可能和利奥塔的目的相调和,事实上正是通过交叉原理,这些目的才 完全可能实现,而它们用绝对差异的原理破坏了自己。

利奥塔本人谈到话语类型之间的“转换”,但是他认为它们似乎 是作为纯粹事实发生的,正因为话语毕竟必须继续,或者随情况变化 联结起来。于是,对他来说,真正有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 于横向理性的过程,转换得到推动——是把普通的机会不加区别地 联系起来。这最终可能会获得绝对任意的结果,而且取消利奥塔追 求的目的。

例如,话语之间的绝对差别显然不能由包括在话语本身中的话 语来提示,而只能由一种明显地发现的和不同逻辑比照的能力来提 示。在这个过程中,理性作为一种中介活动阐明异质性和转换、差异 和同一。只有这种理性才能体验和反映利奥塔所描述的那种冲突的 事物状态。只有这种理性能力才会肯定冲突,而且使冲突中活动的 实践成为可能。

只有以这种横向理性的观点来看,后现代思想的基本动力—— 保留多元性和保证干预,才会成为可能和合法的。它实质上扩大了 利奥塔的观点,横向理性符合后现代状态对合理性日益增长的多元 性形式的特殊要求。在现代和后现代的冲突中,这种理性可能发现 自己处于关键地位。一方面,它反对现代的总体性,说明了后现代对 差异的兴趣,因为它基本上不是用于总体性而是用于转换,其领域也 属于建立和加剧差别;另一方面,它纠正了利奥塔刻板的后现代主义的异质性的绝对教条,而没有成为它的还原倾向的牺牲品,并摆正了 差异的地位。横向理性向我们证明,不可比较性只对个别情况有效, 不是普遍有效的。这种理性创造了关系而没有强制统一,联结了鸿 沟而没有填平地面,发展了差异而没有分裂一切。这种形式的理性 可能被认为是后现代的样本,它不再和现代对抗,而是接受并继续现 代的目的。横向理性可能是后现代理性的一种特殊形式。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八章 迷人的哲学-在线阅读

    第十八章 迷人的哲学 海德格尔的思想宛若一位蒙着面纱的美 女,令人着迷。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迷人的,但并不十分好懂,就像他的《存 在与时间》虽然是杰作,但并不好读一样。 存在主义的中心概念——存在 为了理解海德格 尔,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个词:存在。我们知道,海德格尔的代表 作是《存在与时间》,而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存在主义。“存在” 这个词可以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中…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50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教士们-在线阅读

    教士们 有一次,查拉图斯特拉给他的弟子们做一个手势,对他们说出这番话: “这里有些教士:虽然他们是我的仇敌,悄悄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吧,不要拔出剑来!2教士们跟自己也有些共通之处(对最终目的的探究意志、忍受苦难的意志、为道而战、勇气、英雄的气质等),所以查拉图斯特拉对教士们也怀…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276
  • 第六节后期思想

    海德格尔后期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语言和现代技术的本质。两者 的共同根源仍然是海德格尔思想形成期时关于解释学与存在论的关 系的思考,也就是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指引的思路。他在 20世纪 20 年代早期考察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时,曾讨论过“技艺(techne)”与 “明智(phronesis)”的关系,前者在《存在与时间》中表现为使用工具 的缘在方式。然而,他之所以如此…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59
  •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术语表-在线阅读

    术语表 (以汉语拼音为序) 阿波罗式的(尼采)[Apollonian(Nietzsche)]:艺术的理片原则;形式。 白板(tabula rasa):洛克哲学中的术语。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悲观主义(pessimism):认为生活是不快…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6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