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美国和后现代世界

博德里拉认为,美国就是后现代之地。说美国是后现代之地包 括许多因素;广表的土地、繁杂的文化多样性、光荣的历史和意识形 态观念,如美国梦、世界警察等。美国“既非梦想,亦非现实。它是超 现实”②。

现代是优越的空间,是19世纪和 20世纪初的城市:一个理性、工 业、自由和进步之地。现代城市通常是在大帝国的中心,创造了城市 和乡村、市区和郊区以及简单的当代和过去的对立。在新世界的美 国,现代城市大放异彩;新建筑技术使办公室和住宅的空间密度以几

①博德里拉:《客体系统》,本尼迪克特英译,第56页,伦教/纽约,1996。 ②博德里拉:《美国》,特纳英译,第28页,伦敦,1988。

何级数的速度增长,未来的城市变成眼前的现实。现代建筑技术的 新观念是抛弃旧技术而不是改造它。因此,现代建筑技术是钢铁和 玻璃的完美结合。就是说,建筑史现在从新建筑方法开始,过去被否 定而且落在后面。最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语言是乌托邦,它的基本 信仰是用理性治疗社会的弊病。在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和他们可 能居住的方式之间的新的功能关系中,家现在建设的就像一架机器, 和工业革命初期的工人的有害健康的贫民窟相比,家还是式样雷同 的有采光和空气的居住单元。建筑师不仅试图解决过去的问题,例 如拆除劣质建筑,而且企图解决新问题,例如,工业革命之后的住宅 短缺。但是,对于广大工薪阶层来说,新建的市区十分糟糕,混乱而 吓人,人口密集,空气恶劣。人们感到孤独、异化。城市像个机器使主 体的生活空间变成就像在工厂的生产线上。现代城市就是权力中 心,计划人们的经济、文化和道德优势。

一座后现代化的城市是怎样的呢?博德里拉描述了他的纽约印 象。纽约的交通令人恐怖和震惊,繁忙而危险,令人神经冲动而紧 张,就像能量冲出电池。每个人都陷入入流,就像储入电池。在一个 机器化的世界里,一个人就可能引起一系列后果。后现代的城市不 再是工作的地方,没有过去那种中心化的权力,不再控制周围地区, 而且市区很少。入们不再从郊区蜂拥挤进市区,而建立了无数的卫 星城。后现代的城市是非中心和发散的,比如纽约同时是世界的中 心,又不是这种中心。博德里拉描述了纽约和巴黎街道的不同。巴 黎的街道只是在革命高涨时才周期性地和分散地活跃起来,而在其 余的时间里它们只是匆忙的人们的通道。然而,在纽约,街道永远处 于革命的骚动中。纽约的马拉松已经成了这种拜物教行为的一种国 际性的象征,代表这种疯狂行为的口号是:我做到了!纽约是一个自 由而疯狂的城市,充满了现代城市的能量和魅力,但它没有真实的目 的。纽约总是处于一种速度、噪音和过度消费的末日状态、永恒的游 戏的状态,带着一种完全割断和大自然关系的人造性,这个地方不再 和自然对抗。纽约就是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画或文本,就是对这种巴 洛克状态的最后嘲讽。纽约产生了欲望中烧的群众的潜在的无政府状态,这座后现代都市由于一系列的变化而变得非中心化和分散化。 后现代的纽约就是美国的缩影。“美国这个已实现了希望,因而也不 再有希望的社会,这个模仿世界的超现实的社会也正是世界的 未来。”①

作为后现代之地的美国,最令人赞扬的一个方面就是它对封闭 的拒绝和否定:它的开放性、不断的游戏、多元的视角、创造某种彻底 新的东西的无限机遇。那么,后现代主义如何对待像宇宙大爆炸或 者千禧年这些事件呢?博德里拉认为,还有更坏的事件等待我们去 应付:我们毕竟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他认为,现在威慑因素已经 成功,我们必须习惯于这样的观念,不再有任何目的,将不会有任何 目的,历史已经变得没完没了。人类错过了大爆炸,而现在,通过超 现实的运作,人类将错过目的。目的这种无限的延期,由于回避现实 而导致的不是历史的停滞,而是历史的“翻转”。他认为有时,如在 20 世纪80年代,历史转向了相反的方向。博德里拉的确试图发现时间 中的点,即我们从象征滑向模仿,从真实滑向符号的那个点,而且在 许多方面,他的全部事业总括起来可能就是以形象的和幽默的方式 描述这种滑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梅林-《马克思传》-第三章-在线阅读

    第三章 流寓巴黎 (一)《德法年鉴》 新的杂志是生不逢时的:它只在1844年2月底出版了一期合刊号。 “高卢—日耳曼原则”,或者如卢格所改称的“德法精神联盟”,并没有实现。“法国的政治原则”瞧不起德国的陪嫁——黑格尔哲学的“逻辑的明彻性”,并不利用它作为玄学领域内的可靠的指南针,而在卢格看来,法国人正是在玄学的领域内失去方向而随波逐流的。 据卢格说,他们打算…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1日
    671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四卷 论知识-第三章 论人类知识的范围-在线阅读

    第三章 论人类知识的范围 §1.斐 我们的知识不超出我们观念的范围,§2.也不超出 对观念之间符合或不符合的知觉的范围。§3.它不会始终是直觉 的,因为我们并不永远能将事物直接地加以比较,例如将两个同一 底边、相等而形状极不相同的三角形的大小直接作比较。§4.我 们的知识也不会始终是推证的,因为我们并不是总能找到中介的 观念。§5.最后,我们的感性知识只是关…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502
  •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译后记-在线阅读

    译后记 时下,如果我们问一个普通的学生哲学是研究什么的,那么他很可能会回答说,哲学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据说是研究世界观、方法论的。而至于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他往往并没有清楚的看法,而可能会说无非就是唯心主义是坏的,唯物主义是好的,辩证法是最科学的云云。这就是目前我们所开设的政治课以及平日里一些人云亦云的说法对学生所产生的误导,因为许多人都是从与政治有关的材…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327
  • 第五节《拉摩的侄儿》

    18 世纪法国文学带有启蒙的深深烙印,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文 学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哲理性,18世纪最著名的作家通常也是哲 ① 狄德罗:《修女》,第83页,巴黎,梅西多出版社,1991。 ② 同上书,第107页。 学家。第二,作品中的哲理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经常处于一种冲突状 态,容易使作品成为作者理念的一种变相的宣传,即先有一个预设 的观念,然后补充以文学的描述…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605
  • 第一节 莱布尼茨的生平与著作

    在试图对一个哲学家作评价时,人们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标准,就 是这个哲学家对后世尤其是对当代哲学的巨大影响力。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正是这样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始终充 满活力和创新精神。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事业绝不仅仅限于哲学, 而是涉及许多方面。他精通数学,与牛顿同时制定了微积分,并对物 理学、医学、生物学、地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48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