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什么是启蒙

福柯的《什么是启蒙》(“Qu'est-ce que le lumières”)发表在法文 《文学杂志》(Littérature)1984年5月总第207期上,他要在哲学领域 提出新的问题。显而易见,“新的提问”有针对康德的意思,因为康德 也有一篇著名短文《什么是启蒙》。福柯与康德关于启蒙的研究有一 个共性,即两入都从历史(历史的一般性或哲学史)的角度提出“起 源”问题。福柯想从康德的文章中读出与以往的哲学不同的东西,与 人们对康德的理解习惯不同的东西。他说,康德以不为入们注意的 方式提出了启蒙(l'aufklarung)问题。

在福柯看来,康德文章中提出的首要问题是“当下”或“现实”的 问题:今天或者目前发生了什么?什么是“目前”?福柯提到了笛卡尔 在《谈谈方法》开头部分的自省:青年笛卡尔曾博览群书,但是收获甚 微,得不到确定的知识,于是转而阅读现实世界这部大书。福柯认为 只有康德才提出了现实世界的秩序问题,即对现实做哲学判断,把问 题确定在对现实的某一要素作出规定——康德认为这个“要素”是思

① 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223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1994。

想、认识、哲学过程的“承担者”,决定思想者、知识分子、哲学家怎么 说,决定思想过程如何发挥作用。福柯说这些“要素”同时也是“演 员”,康德把“现实”(或翻译成“在场”,福柯这里用的法文词是 présent)问题看做一个哲学“事件(événement)”,哲学话语属于这个事 件。“如果我们面对哲学如同面对有自己历史的话语实践形式,在我 看来由于康德这篇关于启蒙的论文,我们着到哲学是其现实话语的 一个归纳,哲学所探讨的实际性(actualité)是作为哲学为了有意义的 说话而具有的一个事件、价值、哲学的特殊性。(每一特殊的)哲学要 在事件中同时发现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哲学所说内容的根据。由此我 们甚至可以看到,对哲学家来说,提出他隶属于这现实的问题,这将 完全不是他属于某一学说或传统的问题,也不完全简单是他属于一 般的人类共同体问题,而是他属于某一‘我们’的问题,属于与其自身 的实际性之文化总体特性相联系的‘我们’。”①这个“我们”成为哲学 家反思的对象,这样的哲学探询有自己的结构和界限,该结构之外的 问题对于这种特殊的哲学形态来说是不可能的,这也构成福柯所谓 理智与精神病的界限。

福柯接着谈到了现代性问题。“现代性”是与古典文化相比较而 凸现的,表现为对某种权威的某些术语的差异态度。在“现代性”问 题上福柯与哈贝马斯有争论,福柯认为“现代性”立场提问题的方式 值得怀疑。比如“现代性”立场认为古代文化在现代之外,“现代性”在 当代也处在衰落时期,等等。这是一种直线性或时间性的提问方式, 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认为时代总是不断进步的思想模式。福柯则 从时代的空间性或横断面角度提出问题,“不再从与古代的某种纵向 关系角度,而是与古代的实际性有一种‘对称平面’的关系,使后一种 新的提问方式与前一种纵向关系的提问方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恢 复古代话语的实际性,一方面,是为了重新发现它自己的位置;其次, 是为了说出话语的意义;最后,是为了说明行为(action)的方式,这种

① 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68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1994。

方式可能在这种实际性内部发挥作用”①。福柯在这里说明的“知识 考古学”方法就像地质学中从不同地层分析地质年代的方法,不同地 质层之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因为地层的性质不同。不同地层之间 的关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关系,产生于某一个地质事 件。福柯问某一时代的“实际性”是什么,就等于问其地层是什么,该 地层对其所属时代有什么意义。人们以某一“实际性”的方式说与 做,福柯认为这是他关于现代性的新的提问方式:现代性不应该被当 做一个概念,而应该被当做一个“问题”;不是“纵向”的问题,而是“横 向”的问题,像网络或长满枝权的大树。这也就是福柯所谓“系谱学 (généalogie)”的含义,即走岔路,分岔。康德提出的启蒙问题是其中 的一条分支,属于18世纪欧洲精神的中心。这种“时间性”的提问方 式是以启蒙为轴心,向过去与将来提出问题,认为“过去”走向衰落, “未来”走向繁荣,或者“过去”悲惨,“将来”享福之类。福柯指出,“启 蒙”这个词并不是18 世纪才有的,在这之前也有古代的启蒙。所有 “启蒙”都有共同的特征,比如不再简单地根据旧有的习惯判断事物, 或者说是价值判断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福柯这里所说的“启蒙”显然 与.18世纪的启蒙一词有所不同,因为福柯是在广义上使用这个词,即 启蒙的空间有不同观察角度,而不是时间性的单线条。福柯理解的 广义启蒙与18世纪的启蒙有什么不同呢?福柯认为没有可以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一般历史观,不能用单一的普遍性解释不同时代的历史 事件。18世纪的启蒙形成了自己的口号,生活在18世纪的人的语言 就是他们想诉诸行动的语言。但福柯认为18世纪的启蒙只是哲学的 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被现在的人称做“现代性”,这也是康德论启蒙文 章的特征。福柯说,“我现在要强调的唯一一件事,是康德在1784年 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是为了回答在这之前一个来自外部的提问,康德 要重新提出问题。对了,他试图要对另一个事件负责,这个事件也不 停地询问自身,这个事件就是法国革命”②。福柯说,在1784年康德

①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681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1994。 ② 同上书,第682页。

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我们所参加的这场启蒙?而到了1798年, 他要回答的这个问题已经被实践回答了,启蒙问题变成实践问题,即 什么是革命?福柯提到康德1798年出版的《诸才能的冲突》(Der streit der facultaten, Le conflit des facultés),该书由三篇论文组成, 讨论人不同才能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二篇论文讨论了哲学能力与法 的冲突。康德从中提出的尖锐问题是:人类是否在走向进步?康德 认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确定导致这种进步之可能的原因,但 是一旦能建立起这样的可能性,就应该表明这个原因行之有效,为 此,就要抽出某一事件,这事件表明原因对实在起了作用。总之,某 种确定的原因只能确定其可能的效果,即确定结果的可能性,但是, 实际的结果只能通过一个事件的存在才能建立起来。福柯认为,康 德这个推论表明,事件与进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事件并不遵循目的 论的线索,在历史的内部,应该把某一事件孤立起来。这个事件在历 史中的价值相当于符号,存在某种原因的符号。法国革命是一个历 史事件,福柯引用了康德第二篇文章第五自然段的一段话:“别指望 这个事件是由人类高尚的举止或滔天大罪构成的,别指望由于上述 的情形,人类中的高尚者变得渺小了,或者是渺小的变得高尚了。这 场事件也不在于能使古代那些辉煌建筑魔术般地消失,而在原来的 位置上的大地深处突然出现了别的建筑。不,事情完全不是这样 的。”①福柯指出,在这篇文章中,显然康德在暗指传统的思路,这种思 路在人类的生存空间中寻找发生进步或没有进步的证明,比如帝国 被推翻、发生大的灾害使国家消失。但康德却认为,我们在历史中应 该注意的其实不是这些大事件,进步的症状大量地存在于小事情或 不被注意的事情上。现实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价值(valeurs significatives)有赖于破译那些表面上无意义(sans signification,即没有意 指关系)的事情。福柯引申道,革命这个大事件是由小事件生长起来 的,无数的小事件最终使表面上非常牢固的社会统治结构消耗殆尽。

① 转引自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683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 1994。

但福柯认为,对康德来说,使革命具有意义的并不是这些小事件,甚 至也不是革命取得的成就,而是革命上演的方式。这种演出方式被 不参加却关注革命的旁观者或观众所喜爱,并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 所谓上演或出场方式的变化,指革命颠倒了做事情的方式。

福柯继续引述他认为是康德一段非常有趣的话:“人民革命是否 充满精神、革命成功或者失败、革命是否积攒了不幸和恐怖……所有 这些并不重要。”①换句话说,福柯说康德认为重要的不是革命的过程 或者结果,用我们从革命中寻找进步的眼光,就看不见康德所说的真 正重要的东西,福柯说,“不能认为革命本身表示存在人类不断进步 的原因”②。在康德那里,象征进步意义的不是革命,而是革命的旁观 者(不是革命的主要演员)头脑中所发生的事情,对看这场革命戏的 愿望、热情、同情。这些热情响应革命的安排(disposition),即人权宪 法。可以认为,福柯把人权宪法作为一种新的说话方式,从而象征一 个新时代的开始,这才是福柯理解的启蒙。就如同康德所说,它在人 的本性中唤醒了一种新的密码,一种从前没有被发现的政治安排,人 的天然权利原则,把自由与人的本性联结一起,真正推进人类进步的 是这个伟大发现,而不是作为一个事件的革命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福柯从康德的哲学中吸纳了哲学意义上的“条件”概念。在康德 看来,所谓“条件”问题,就是在什么条件下,真正的认识才是可能的 (所以福柯认为从康德到整个 19世纪欧洲哲学都围绕真理问题),条 件也为认识划定了界限。变化“条件”的思路,在福柯那里则成为说 话的方式,说话的密码,在一个时代人们都那样说而不这样说。 但是,福柯说,当人们过于注意康德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时,却容易 忽视康德说的启蒙问题,这是近现代和当代哲学提出的另一条思路,即 我们的实际性(actualité)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可能经验到的实际领域? 这是哲学问题的另一条道路,一种分岔,不是关于真理内容的分析,而

① 转引自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684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 1994。 ② 同上书,第 684—685页。

是分析真理在形式上是如何可能的,是关于认识形式的分析。换句话 说,不是讨论本体论,而是讨论本体论的形式是如何形成的。 福柯关于《什么是启蒙》一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正是哲学的这种 形式建立起某种我一直试图从中加以研究的反思的形式,从黑格尔, 中途经由尼采和韦伯,一直到法兰克福学派,都是朝向哲学的这种形 式研究。”①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五节拉尔夫·卡德渥斯

    卡德渥斯于1617年出生在萨默塞特郡的阿勒尔。1632年入剑 ①《剑桥柏拉图主义者》,C.A.帕特里德编,第285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 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习,1639年被选为该院研究员。1645年任克 莱尔学院的院长。卡德渥斯是剑桥柏拉图主义者中社会活动最活跃 的一个,他曾在议院的多个委员会任职。1647年3 月应邀在下院讲 道,宣传他的宗教和道…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31
  • 柏拉图-《法篇》-第十一卷-在线阅读

    第十一卷 雅典人 下面,我们要为人们相互之间的商贸关系制定专门913 法范。一条最普遍的规则可以这样表述:未经我的许可,无人可以 动用我的财产或把它分给别人;如果我是通情达理的,那么我也 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的财产。① 埋在地下的宝藏可以拿来作 为第一个实例,某人的祖先把为自己和居代积聚的财宝理人地下, 但我一定不能祈求神灵让我找到这些财宝。如果碰巧发现了…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1日
    161
  • 第六节 休谟论宗教

    休谟对宗教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的整个哲学研究生涯中,他对 宗教的怀疑态度和对自然宗教的批判使他在宗教哲学史上占有十分 突出的地位。休谟不是神学家,而是哲学家,他论述宗教的目的是为 了考察宗教原则和神学证明的哲学根据。一般而言,他的观点的基 本精神是批判的,而他的批判武器就是他的人性哲学和经验主义。 当然,休谟不是无神论者,也不一概反对宗教。他在批判各种宗教理 …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39
  • 第二节赖尔的“心”的概念

    在牛津哲学中,赖尔被公认为领袖人物。这不仅由于他最早组 织了牛津年轻哲学家们的“小茶座”,与老一辈哲学家的“哲学家茶 座”相抗衡,提倡和宣传关于日常语言哲学的思想,而且由于他的《心 的概念》完全颠覆了笛卡尔传统的心灵哲学,把语言分析方法运用到 了极致,开启了牛津哲学的先河。 一生平和著作 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1900 年出生于英国的布赖…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446
  • 第一节“时间-绵延”观念及其历史贡献

    柏格森的哲学,不仅是法国哲学的现代先行者,而且还是开创 整个欧洲哲学现代阶段的先行者之一;如果不嫌过于夸大,他在欧 洲哲学史上的地位,竟然可以和近代初期的笛卡尔相媲美。作出如 此判断的根据和我们理解的欧洲哲学在现代-当代发展的特点有 关。正是根据这种理解,我们把欧洲哲学作出“古典的”与“现代的” 区分,在这个区分中,我们感到柏格森作为欧洲现代哲学的先行者 当…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29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