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瞧,这个人》-偶像的黄昏-在线阅读

偶像的黄 昏

354

怎样用锤子进行哲思

这本著作还不到150页,语调明快而具有灾难性,一个狞笑的

恶魔①——,一部短短几天里写成的作品,短到可以不计天数了;

不过,这本著作却是书中特例:它最富于实质内容,最卓然独立,最

具颠覆性,——凶恶莫过于它了。如若有人想简约了解在我之前

一切是如何头足倒置的,他就可以从这本著作开始。扉页上所讲

的偶像,径直就是以往所谓的真理。偶像的黄昏——用德语来讲

就是:旧真理濒于灭亡了……

没有一种实在性、没有一种“理想性”,是我这本著作里面没有

触及到的(——触及:一个多么小心的委婉用语啊!……)不光是

① 一个狞笑的恶魔]此前稿本:就像我所描写的一切。——编注136

瞧,这个人

永恒的偶像,也包括最年轻的因而最年迈最虚弱的偶像。例如“现

代理念”。一阵大风从树林间吹过,到处都掉下来果实——也就是

真理。此即一个太过丰盛的秋季的浪费:人们在各种真理上面跌跌

撞撞,甚至踩死了若干,——有太多的真理了①……然则落在人们手

355 上的,再也不是可疑的东西了,而就是决断。唯有我掌握着“真理”

的标准,唯有我才能够决断。就仿佛我身上生出了第二种意识,就

仿佛我身上“意志”为自己点燃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它此前下行过的

陡坡②……这条陡坡——人们称之为通向“真理”之路……一切“幽

暗的欲望”都终结了,善人恰恰最不会知道正确的道路③……而且

严格地讲,在我之前,是没有人知道正确的道路的,那向上的道路:

唯从我开始,才重新有了规定希望、使命的文化之路④——我是文

化的快乐使者……正因此,我也是一种命运。--⑤

① 例如“现代理念”。一阵……]此前稿本:所有政治上的“现代理念”,包括帝国

理念,工人问题,犯罪,自愿的死亡,婚姻,整个对过去时代的文学迷信,教育前提[虚假

的和臆想的],最终的审美价值——这一切都在五个词语中得到了表达[以及翻转]。

一阵大风从树林间吹过,到处都掉下来果实——也就是真理。——编注

② 就仿佛我身上生出……]参看加斯特1888年10月25日致尼采的信:“在那里我

如痴如醉地研读您的想法。真的,就仿佛您身上生出了第二种意识,就仿佛以往的一切

都是幽暗的欲望,就仿佛首先在您的精神中,‘意志’为自己点燃了明灯,得以否定它下行

的陡坡”。——编注

③ 一切“幽暗的欲望”……]参看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第 328-329行:“一个善

人,以其幽暗的欲望,/也许意识到了正确的道路”。——编注

④ 唯从我开始,才重新……]参看加斯特1888年10月25日致尼采的信:“唯从

您开始,才重新有了规定希望、使命的文化之路……”。——编注

⑤ 正因此,我也是一种命运。——]此前稿本:如果我自己偶尔对自己抱有恐惧,

怀疑地盯着自己的手,这有什么奇怪的呢?……难道看起来不是我掌握了人类的命运

么?……有关此点,可参看科利版第13卷,25[5]以及“我为什么是命运?”第8节,以及

尼采1888年10月30日致加斯特的信:您的来信让我十分高兴。根本上我没有在接近偶像的黄昏

137

在这本著作杀青后不久,一天工夫也没耽搁,我就着手《重估》

的宏大任务了,怀着一种无与伦比的绝对自豪感,每时每刻都确信

自己的不朽,以对一种命运的把握,把一个个标志镌刻在铁制招牌

上面。序言作于1888年9月3日:早晨,写下这个东西之后我走

到野外,发现我面前竟是上恩加丁向来展示给我的最美好的一

天——通透明亮,色彩热烈,蕴含着北方寒冰与南国温熙之间的全

部对立、一切折中和平衡。①——为洪水所阻,我到9月20日才离

开塞尔斯-马利亚,最后竟然是这个美妙地方的唯一客人了,对于

这个地方,我要感谢一个不朽名字的馈赠。经历了一次事故不断

的旅行,甚至在洪水泛滥的科摩①有过生命危险,在9月21日的

下午,我抵达了都灵,那是我已经证实了的地方,从那时起成了我 356

的府邸。我住进了春天住过的同一套房子,即卡尔罗·阿尔贝托

街6号3室,对面是宏伟的卡里格拿诺宫,是维托·爱麦虞限①的

诞生之地,还可以看到卡尔罗·阿尔贝托广场,越过广场则可远眺

丘陵地带。毫不犹豫,没有片刻的休整,我即又投入工作:只剩全

任何一个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一点,听到我的思想的强烈影响。新颖、革新的勇气确

实是头等重要的:——就结果而言,现在,带着几分怀疑,我时而也盯着自己的手,因为

我觉得,我“掌握”了人类的命运。——编注

① 序言作于1888年……]参看尼采 1888年9月7日致梅塔·封·萨利斯的

信。——编注

② 科摩(Como):意大利地名。——译注

③ 维托·爱麦虞限(Vitore Emanuele):应指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位国王爱麦虞

限二世(1820-1878年)。——译注138

瞧,这个人

书的最后四分之一要了结。9月30日大功告成;重估结束了①;一

个上帝沿着波河②闲荡。在同一天,我还写了《偶像的黄昏》的序

言,我9月份的休养就是校对此书的清样。——我从来没有经历

过这样一个秋天,也从来不认为有可能完成人间的这样一种东

西,——克劳德·洛兰③的一件作品,令人无限遐思,每天都有着

同样的无可抑制的完美。—

① 重估结束了]付印稿:第七天。参看彼得·加斯特1893年11月17日致伊丽

莎白·福斯特-尼采的信:“《瞧,这个人》抄件[他于1889年完成,现在已寄往瑙姆堡]

是字面忠实的。只有……恕我直言……第 104 页上插入了三个词‘第一部’。”因为加

斯特说到“插入”,人们一定会假定,“重估结束了”这个说法来自尼采。在尼采的付印

稿中,人们至今也还能看到用铅笔插入的、后来又用橡皮抹去的三个词的痕迹,位于

“第七天”三词上方,而后面三个词又显示出用铅笔做的涂划痕迹。此处替代掉的第一

词语的第一个字母还可以辨认出是加斯特写的“B”。整个过程可以作如下重构:1.用

“重估结束了”取代“第七天”原是尼采自己的改动,随后,也即在12月初的修订后,尼

采把这个改动寄往莱比锡;2.尼采提示这次改动的稿纸或纸条,如同其他此类改劝一

样,丢失了或者被销毁了;3.由于这次改动是在单独的纸条或者稿纸上的,所以,当加

斯特在印刷商那里拿到《瞧,这个人》付印稿以及大量相关增补材料时,他立即注意到

了这个纸条或稿纸,于是才有了加斯特1889年1月18日致奥维贝克的信(“倘若这本

著作完成了——正如我所相信的那样——那么,尼采就要欢呼人类理性在他身上的胜

利,就会通过这本著作的完成而发疯了……”)还有在1月25日的信中(同样是致奥维

贝克的信)所做的提示:“在《瞧,这个人》中‘重估一切价值’被说成是完成了的”(加斯

特还总是想着分成四卷的“重估”);4.是加斯特首先用“重估结束了”取代了“第七天”

(也即按照尼采的一个提示):5.但后来,当加斯特制作此书复件时,他写下了他当时觉

得更为正确的东西:重估第一卷结束了;6.《瞧,这个人》的第一位出版者里希特(Raoul

Richter)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他对此一无所知——改动付印稿的最初稿本,保留了

“第七天”。参看《瞧,这个人》前言。——编注

② 波河(Po):意大利最大河流,由西向东横贯整个意大利北部,也途经都

灵。——译注

③ 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1600-1682年):法国风景画家,卒于意大利罗

马。主要作品有《欧罗巴被劫》《有舞蹈的风景》等。——译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一卷 第二章-在线阅读

    第二章 梭伦 (于公元前594年执政) 梭伦(Solon),厄克色斯提德(Execestides)的儿子,出生于萨拉米 (Salamis)。他的第一个成就是σeuαxθeua或者说解负令(Law of Re lease),他在雅典推行了它;其目的是赎取人身和财产。因为过去人们常 以人身作为担保借钱,许多人因此被迫从穷人变成奴隶或日间劳工。他第 一个放弃了他…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321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 译者后记-在线阅读

    第三卷 译者后记 这一册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是根据格洛克纳本 德文版“黑格尔全集”第十八卷(米希勒原版卷 XIV)第四二三页 至卷末第五八六页及第十九卷(米希勒原版卷XV)自篇首第三页 起至第二六二页中世纪哲学结束止。至于第十九卷的其余部分, 即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第三部,关于近代哲学史部分,将归入 中文译本的第四卷。 我们译这第三卷时,也还…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297
  • 第五节《笔记》

    孟德斯鸠随身携带着笔记本,及时记录瞬间的想法。这些笔记 只是片段的思想记录,是孟德斯鸠最原始的感悟,也是他主要著作的 重要思想来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随感文体在法国是有传统的, 在孟德斯鸠之前,蒙田的《随笔录》和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已经在欧 洲有众多的读者。孟德斯鸠曾经热情赞扬蒙田,说在大多数作品中, 只能看到写书的人,而在蒙田的随笔中,则看到了思想的人。…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365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一卷 论天赋观念-第一章 人心中是否有天赋原则?-在线阅读

    第一章①人心中是否有天赋原则? 斐拉莱特 当我在英国办完事情以后重新渡海回来时,先生! 我首先想着要来拜访您,以便重温我们的旧谊,并且和您谈谈那些 一直縈绕我们心中的问题,我认为在我长期②留居伦敦期间,对这 些问题已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当我们从前在阿姆斯特丹彼此很接 近住着时,我们俩都非常喜欢探讨各种原则和深入事物内部的方 法。虽然我们的意见常常不同,当我们在…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312
  • 第二节 精神科学的概念

    19 世纪,哲学和社会科学不仅需要解答新出现的社会、政治、经 济和一切与人相关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自身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 论和学科地位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在考察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所取 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的时候,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哲学和社会科学本 身,对哲学和社会科学在理论精确性和实际效用方面提出这样一个 问题:哲学和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系统、那样可靠?…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32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