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笔记》

孟德斯鸠随身携带着笔记本,及时记录瞬间的想法。这些笔记 只是片段的思想记录,是孟德斯鸠最原始的感悟,也是他主要著作的 重要思想来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随感文体在法国是有传统的, 在孟德斯鸠之前,蒙田的《随笔录》和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已经在欧 洲有众多的读者。孟德斯鸠曾经热情赞扬蒙田,说在大多数作品中, 只能看到写书的人,而在蒙田的随笔中,则看到了思想的人。这也是 孟德斯鸠在自己的随笔中所追寻的目标。遗憾的是,孟德斯鸠的随 感笔记连同他的其他未发表的手稿一起,长期不为人知。直到1889 年,孟德斯鸠的后代才考虑把他们祖先的部分手稿向世人公布,但是 仅限于他的家乡波尔多地区。只是到了1939年2月25日,巴黎《费 加罗报》才终于公示了孟德斯鸠《笔记》的部分内容,包括“关于幸福”、 “关于妇女”、“关于友谊”、“关于精神”。现在研究孟德斯鸠的最好机 构,是法国波尔多孟德斯鸠图书馆,那里有现存的关于孟德斯鸠的全 部著作资料。我们在中国国内查到的,是 1941年法文版的《笔记》 (Cahiers),包括了孟德斯鸠从1716年到1755年的10个不同的笔 记,分别是:“关于孟德斯鸠自己”、“关于人”、“关于精神”、“关于公共 事务”、“关于历史”、“关于民族特点”、“关于信仰”、“关于科学”、“关于 准备写的一些著作的笔记”、“日记”。从这样的分类中,我们看到了孟 德斯鸠的广博,这也是他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他首先是一个渊博 的学者,然后才是某个特殊领域的专家。这使他在以专家身份出现 时,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这也是他著名的《波斯人信札》一举成功的 重要原因。

这些以随感文体写成的不同笔记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像是由一 些箴言组成的灵感汇集,不需要展开论述,不必要连贯,可以有多条线索,给人以片断的启发,这里我们仅欣赏其中的只言片语。

一自画像

我想做些很傻的事情,就是给出我的画像。我相当有自知 之明。我几乎从来没有悲怆,很少有烦恼。我身体的机器被构 造得如此令我幸福,我被各种活跃的对象触动着,它们使我快 活。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接触过一些妇女,她们使我相当幸 福,因为我相信她们爱我,而一旦我不相信这样的爱,我就断然 中断它。对我来说,读书是对抗生活乏味的灵丹妙药,只要1小 时的阅读,任何悲伤都离我而去。①

清晨,我起床时,有一种神秘的快乐,我看到了光明,于是, 在一天其他时间里,我都高兴。我看到蠢人和看到聪明人一样 高兴……没有什么比一个可笑的人更让人愉快的了。②

我关注的不是历史,而是创造历史的方式。③

胆怯一直是我生命中的灾难,它使我的机体变得晦暗,拴住 我的舌头,遮盖我的思想,干扰我的表达……如果一件事情对我 的国家有利,而对另一个国家不利,我就不会向我们的君主建议 它,因为我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法国人。或者,作为人,我是必然 的,而作为法国人,我是偶然的。如果某件事对我是有利的,而 对我的家庭是有害的,我就在精神中排除它;如果事情只利于我 的家庭,而不利于法国,我就设法忘记它;如果事情只利于我的 国家而不利于欧洲,或者有利于欧洲而不利于人类,我就视它为 犯罪。我更喜欢做一个人而不是神。我是一个好市民,因为我

① 孟德斯鸠:《笔记》,第3页,巴黎,格拉斯出版社,1941。 ② 问上书,第4 页。 ③ 同上书,第5页。

一向对我的国家感到满意。我赞赏自己的命运,从未为它感到 羞愧,从不羡慕别人的幸运。①

在试图分析这些言论之前,一个迷惑我们的问题是,有什么样 的事实向我们证明,这些就是一个真实的孟德斯鸠自画像,就像《忏 悔录》中的卢梭一样。但是,这样的问题是我们无法彻底解决的。 一个解决方案是,把一个人的言论或文字、行为、内心活动等分开, 虽然它们在很多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是,特别是对思想家来说,它们 常常是不一致的。最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往往不知道它们在什么情 况下一致或不一致。可是,这样的争论并不是很重要的,哲学史或思 想史关注的只是文字然念义。我们感兴趣的,只是孟德斯鸠的思想 本身。

这些文字显露了孟德斯鸿的性格:乐观和达观,不走极端,不要 求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懂得享受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幸福, 喜爱精神生活,敏锐而机智.在别入看来是烦恼的事情,他却在其中 感受到快活——这是非常重要的后示,即我们观察和分析事物,最重 要的,是采取的方式,一个领悟的突破口。有了这样的方式,尽管孟 德斯鸠性格中有胆怯的-面(这是文人的普遍性格),但他有宽广的 胸怀,人的精神或法的精神,这是启蒙时代的境界。

二人

当谈到幸福或者不幸时,我们总是欺骗自己,因为我们判断 的,实际上是幸福与不幸的条件,而不是人本身。②

关于人最糟糕的模本可以在某些书中找到,那里堆积着许 多一般性的命题,它们几乎总是错误的。③

① 孟德斯鸠:《笔记》,第9-10页,巴黎,格拉斯出版社,1941。 ②同上书,第17页。 ③ 同上书,第18页。

有两种不幸福的人:一种人的心灵衰弱,没有愿望的力量, 这心灵接触的一切,都只是激起缄默的感情,这个心灵的躯体总 是萎靡不振……它不喜欢生活,但是它害怕死;另一类人的不幸 与此相反,他们不适当地要求所有那些他们没有能力拥有的 东西。①

也有两类幸福的人:一种人对那些易于被心灵感受的、可以 轻易获得的对象激动不已,他们期盼且得到欢乐,并且时时更新 它;另一种人像是这样一架机器,它安静而持续地开动着,从来 不烦躁、焦虑,一次阅读,一次谈话对他们足矣……我们到处都 会发现快活……事物似乎总是为我们的快乐准备的:当睡眠召 唤我们时,黑暗使我们快活;我们醒来时,阳光让我们高兴。大 自然披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我们耳边有各种悦耳的声音,美味佳 肴有各种让人愉快的滋味……正是感觉中的痛苦不断把我们引 导至欢乐。②

要注意,大多数让我们快活的东西都是难以理喻的。③ 喜欢放荡的好处是递增快活,所有的思想、品位、情感成为 相互渗透的。在恋爱时,你有两个身体、两个心灵;在放荡时,你 的心灵甚至同时厌恶自己的身体……我们只是把那些习惯所达 不到的东西称做快乐。如果我们有胃口不断享受吃的愉快,就 不能把这愉快当做快乐。④

如果人们只是想要幸福,这很容易就能得到;如果人们要比

① 孟德斯鸠:《笔记》,第19页,已黎,格拉斯出版社,1941。 ② 同上书,第19--20 页。 ③ 同上书,第 25页。 ④ 同上书,第 26页。

别人更幸福,却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总是过多地相信 其他人的幸福。①

当我们一般性地描述启蒙时代的哲学时,远不如孟德斯鸠这里 刻画得细致:它是一种区别于以往时代的风俗和情趣,其关键词是 幸福,其增补性词汇是快活,以致精神和身体的快活。我们怎么能 不从庸俗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它呢?大吃大喝,放荡享受,用这样 的词描绘18世纪的风俗,只是巧妙地利用了既可以用贬义词也可 以用褒义词描述的事物同样的状态,就是新的情趣和品位。它所 涉及的奢侈和享受是在新的风俗之中的,它与从前的生活方式最 根本的区别,在于精神面貌的革新,而不单纯是物质上的享受。 幸福与否并不在于外在的物质环境,而取决于人本身同事物打交 道的方式与习惯的方式相悖,那样的阅读、谈话、写作就是真正的 快活。白天和黑夜的自然交替能使我们快活,乃是因为我们融进 了新的感受方式。幸福在于不断地追求新的情趣,快活在于与习 惯相抗衡。

这里诉诸经验的多样性,它是启蒙时代固有的宽容、好奇、贪婪, 但是它拒绝思辨,也就是不能用概念来定义人的幸福或者快活,概念 的定义总是灰色的。概念与经验分别适合于身体的懒惰与活跃,并 无对错之分,而只是民族习惯与性格使然。

三机智与写作

寻找真、善、美,敞开自然之光。②

当有人问我一个词是否为法文时,我可以回答;当问我一个 词是否用得恰到好处时,除非它违反语法,我无以回答。我不知 道什么场合的措辞是好的,也不知道一个智慧之人如何用词:因

① 孟德斯鸠:《笔记》,第28页,巴黎,格拉斯出版社,1941。 ② 同上书,第66页。

为一个智慧之人在他的作品中创造词的用法、技巧、概念,为他 的思想装扮上自己的式样,这样的形式,是由一种远离世俗的谈 吐风格所创造的……一个写得好的人并不像别人那样写,而是 有个性地写。①

需要有个好的题目。精神置于差的题目中,就好像黄金嵌 在乞丐衣服上……人们在世界和书房中都可以得到很多。在书 房里,人们学会按规矩写,准确燃推理,形成他们的理性……相 反在世界,人们学会想像,人们在交谈中涉及那么多的问题,以 至于人们想像许多事情。在世界上看见那些快乐的人。人在世 的思想,是不思想的理性,赵就是说,人有许多偶然获得的观念, 它们才是精彩之处。②

为了写得好,要跳过居间的观念。③

幽默不同于说笑话,也不是开玩笑,而是说笑的趣味,它不 是喜剧的能力,而是表现这种能力的方式。我认为,幽默是让可 笑的事物成为可笑的——这一过程的暴露方式……幽默的困难 在于使你在事物中发现一种新的感情。④

最后,幽默是附加于快乐感惰之上的快乐,就像一些修饰语 是加在一般情景之上的特殊图像。⑤

开始把我们的喜剧弄坏的,是寻找热情的可笑之处,而不是

① 孟德斯鸠:《笔记》,第69页,巴黎,格拉斯出版社,1941。 ② 同上书,第70页。 ③ 同上书,第71页。 ④ 同上书,第72页。 ⑤ 同上书,第73页。

发现习惯、举止、规矩的可笑。其实,热情本身并不可笑。① 用这样轻松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又是法兰西的特色。它是 哲学的,但是并不见一个形而上学词汇。机智的语言和新的风格孕 育着新的哲学,喜新厌旧,抵制模仿和千篇一律的东西,喜欢我们今 天所说的原创性思想。智慧表现为与别人不一样的用词、充满个性 的机智。时尚并不是大家都一样地俗气,与他人相异是启蒙时代的 性情,不仅是思想,还有谈吐、文章乃至服饰。因为大家不一样,所以 才呼吁宽容,这里已经包含着民主。花样翻新的形式在数量上可以 是无限的。新的东西让人愉快,即使它不太合乎程序。快乐与幽默 是连在一起的,但幽默是高层次的快乐,或者说,是关于快乐的快乐 (这里已经包含当代语言哲学问题)。幽默之所以更需要智慧,还在 于它要求发现平凡中的可笑,而没有幽默感的入们仍旧一本正经地 做可笑的事,这已经是幽默了。孟德斯鸠反复强调暴露方式的重要, 强调要从一个特殊角度提出问题。

四公共事务

人受5件不同的事情支配:气候、举止习惯、风俗、宗教、法 律。在每个民族中,都有以上一个活跃的因素是最强有力的,其 他的因素为其附属。气候支配着野蛮人,政府的规矩习惯约束 着中国人,法律统治着日本人,风俗在罗马……宗教在欧洲南 部……没有一个民族不喜欢它的法律,因为它的法律就是它的 习惯。②

我们看重孟德斯鸠对习惯或风俗的论述,这是他分析不同民族 的公共事务时一个总的思路。这也是我们阅读他的《论法的精神》一 个总的线索。这样的想法立刻把我们带到具体而不是抽象的环境。

① 孟德斯鸠:《笔记》,第77页,巴黎,格拉斯出版社,1941。 ② 同上书,第118—119页。

同样的政治问题,在不同的民族那里,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样的 态度朝向政治的多样化。

五历史

“人的历史要由天下的事件确定下来。”①“事件”暗含着对偶然性 的重视,与神谕和任何一种独断论无关。历史的精彩之处也在于它 受偶然事物的支配,若是没有某一个历史人物,甚至没有一个决定, 没有一时的冲动而造成的历史事件,历史就完全可能重写。这样的 历史展开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不可能完全使历史与文学隔离, 就像不能使之与哲学分离,作为例证,可见中国最好的一部史书《史 记》。史书越是充满各种各样用以规范历史事实的概念,就越不真 实,也越没有情趣。历史学的前途在于文学之想像和哲学之方法对 它的渗透。

六民族特点

“某一民族的天性,就是它的精神性格和风俗。”②孟德斯鸠认为, 希腊人好辩,罗马人好战,而法国人只为了快乐地活着。法国和西班 牙的民族性格中都有高傲的一面,但是,西班牙人自高自大,是因为 他们相信自己是大人物;法国人的骄傲却源于自信能讨人喜欢。这 样的民族性格多少是女性化的,所以叫浪漫。至于英国人,孟德斯鸠 认为他们性格忧郁。罗马人自杀只是为了回避更大的苦难,而英国 人自杀却可能没有任何外部原因,只是由于心情郁闷。英国人说话 不多,但注意倾听。英国人又喜欢推理和诚实的人,不容忍欺骗…… 风俗不同,性格也不同,这两者是相互造就的。这里所涉及的, 也不是好和坏的道德评价问题,而是一种天性。进一步说,天性与习 惯有关,而与好和坏无关。改变风俗就像改变天性一样难。性情不 变,精神气质却可以改变。温和是一种性情,而温和的人既可能习惯

① 孟德斯鸠:《笔记》,第135页,巴黎,格拉斯出版社,1941。 ② 同上书,第159页。

于骗人,也可能习惯于诚实。

七信仰

孟德斯鸠相信信仰的世界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在他的著作中, 建树性与批判性同样重要。他曾经批评帕斯卡尔,认为帕氏文章虽 然写得好,但给了我们太多的恐惧,而不是信念。孟德斯鸠说得有道 理,因为像物质世界一样,在精神世界里,也是破坏容易,建树困难。 一般说来,从启蒙时代至今,就世界精神的整体而论,危机日益严重, 特别是 20 世纪,东方人和西方人,都试图从异域文化中寻找解决精神 危机的出路,然而真正像孟德斯鸠一样,提出流传后世的建树性启蒙 思想的学说之人甚少。换句话说,人的内心充满不安,它影响人们的 幸福感。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在精神上无所畏惧,却可能给自己带来 灾难。孟德斯鸠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自认渺小,永远有更高的智力在 他之上。

八其他笔记

这里主要是指关于《波斯人信札》和《论法的精神》的笔记,特别 是前者,我们把它当做创做札记,它不仅对文学,而且对哲学写作也 是很好的启示。

人们在那里发现了小说,却没有想到那是小说。那里也有 开头、进展和结尾,不同的角色被放进一个连接链中。这几个波 斯人在欧洲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减少当初对当地风俗的惊 奇……另一方面,由于郁斯贝克长期不在,后宫中的骚乱日甚, 也就是说,狂暴愈甚,爱情愈少。

此外,这类小说通常总是成功的,因为人们总是设身处地; 充当那里的一个角色。这就比人们所能做的所有叙述更能感觉 到其中的热情……

最后,在一般的小说中,离题是不可接受的,除非它自身形 成一部新的小说。在那里,人们也不能融入理性,因为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是靠理性走到一起的,这违反作品的本性和意图。但 是,在信札的形式中,角色不是任意选的,而是不得不如此。人 们谈论的主题不依赖任何事先编好的意图和方案,作者可以把 大量的哲学、政治、道德融进小说,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用一 个神秘的链条把它们串在一起。①

用书信、小说、对话、寓言等形式写哲学、政治、法、道德等,并不起 源于18世纪,不过,这样的文体是在启蒙时代兴旺发达的,以至于18 世纪法国文学史中的主要作家,就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这样的 启蒙思想家,文学史、戏剧史、诗歌史的一半竟然成了哲学史。这里 也决不仅仅是为了所谓启蒙的需要,而是那个时代的风俗。启蒙思 想家们自己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们不是“哲学家”(他们全都被 叫做哲学家,但是这里的哲学有特殊的含义),而是文人或者知识分 子。这与现在的哲学家有很大的不同。②

在关于《论法的精神》的笔记中,有几处谈到中国:“就其本性而 言,中国几乎无法划分成几个国家……正如我们所知,世界上没有任 何一个国家人民的生存如此不稳定,难以保障。”原因就是孟德斯鸠 前面提到的,中国人口太多,再联系到中国的地域、气候等,中国有集 权和专制的传统并不奇怪。千百年来,对中国来说,满足百姓物质需 要的严重性更为突出,这是统治的基础。孟德斯鸠认为:

中国是一个混合的政府,就君主广大的权力来说,它有许多 专制因素;就英审查和它的建立在父权的尊敬和爱戴基础上的 英德来说,也有一点共和因素;就其设立的衙门和确立的法律, 以及某种附属于威严和冒险讲真话的荣誉来说,它来自君主

① 孟德斯鸠:《笔记》,第198页,巴黎,格拉斯出版社,1941。 ② 即便在职业上也是如此,现代社会中被称做“哲学家”的一般是大学教授,而 在18世纪法国,“哲学”却是“哲学家”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政体。①

但是,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确定中国属于专制的政体, 其原则是恐惧。“中国人是温和的、谦虚的、明智的、迷惑人的、贪 婪的……”②所谓“迷惑人”(trompeur)一词的另一译法就是“骗人 的”,各民族都有骗子,但是孟德斯鸠并没有明确把 trompeur 作为其 他民族的普遍性情,足见在他和有些到过中国的传教士看来,这个问 题在中国比当时的基督教国家更为严重和普遍。当人们以虚假的方 式迷惑人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小,所冒的受惩罚的危险要远远小 于其能获得的好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内心动 作”,风俗中的一种。如此说来,它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而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以一种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方式调节人 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最后的结果或许并不是社会的毁灭,而是分别 从中得到自己的一份。

① 孟德斯鸠:《笔记》,第207页,巴黎,格拉斯出版社,1941。 ② 同上书,第216页。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章 意⼤利⽂艺复兴-在线阅读

    第⼆章 意⼤利⽂艺复兴 和中古见解相反的近代见解,随着名叫“⽂艺复兴”的运动发源于 意⼤利。最初,不过少数的⼈,主要是佩脱拉克,抱有这种见解;但 是在⼗五世纪期间,近代见解普及到意⼤利教俗两界绝⼤部分有教养 的⼈⼠。按某些⽅⾯讲,⽂艺复兴时期的意⼤利⼈,除雷奥纳都及其 他⼏个⼈⽽外,都不尊重科学——尊重科学那是⼗七世纪以来⼤多数 重要⾰新⼈物的特⾊;由于这个…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30
  • 赵林-《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第1卷 罗马崛起-第9章 "条条大道通罗马!"-在线阅读

    第IX章 “条条大道通罗马!” 史学家们曾经把迦太基称为罗马的磨刀石,它磨砺了罗马帝国这 把刀,使其变得锋利无比,从而迅速地征服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布匿 战争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罗马对外扩张过程中 最重要的战争,它彻底改变了罗马共和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和西地中海 的势力格局,使得北非、西班牙、高卢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以及西地 中海上的诸多岛屿(西西…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5日
    27
  • 第一节自然与科学哲学家

    丰特内勒(Bernard de Fontenelle)是法国启蒙时代早期重要思想 家,生于1657年2月,卒于1757年1月。这在18世纪简直是个奇 迹。据史料记载,丰特内勒喜欢思考,起居极有规律,胃口好,食不厌 精,并且一生保持着对女人的情趣。他性情温和,与各种人都能和睦 相处,主张宽容。丰特内勒生于法国鲁昂,他的母亲是法国近代著名 剧作家高乃依的妹妹,他…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48
  • 第一节 写作过程和全书结构

    黑格尔是在1805年冬开始写作《精神现象学》的。当时,他把这 本书筹划为未来哲学体系的入门,和逻辑学一起构成体系的第一部 分,所以又给它加了一个副标题“意识的经验的科学”(Wissenschaft der Erfahrung des Bewusstseins)。1806年夏季,该书的第一部分(原 文第1—336页)也就是在这个副标题下被交给出版商付印的。黑格…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51
  • 第五节评价

    《先验唯心论体系》在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它 出版一直到今天,入们始终在对它作出各种各样的评价。费希特在 它出版不久后就发现它所表达的思想与自己的知识学并不完全一 致,他为此批评谢林,并由此导致二人展开激烈的争论。① 当代著名 哲学家劳特曾为费希特作辩护,说谢林在强调主客同一性的时候,实 际上是用主观意识去代替客观对象,把本来没有意识的自然像变戏…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2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