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的精神
250
第一节 近代的特征
新时代的历史可以说是思考精神觉醒,批评活跃,反抗权威和
传统,反对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自由。自
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过渡时期开始发挥作用的那种引起变化的
因素,在随后几个世纪内继续活跃,直到现在没有停止。政治冲突
以有利于国家的方式而解决,国家逐渐代替教会作为文化机构;国
家掌权,取教会统治而代之。在国家内部出现了逐渐增长的、趋于
立宪政治和民主政体的倾向,这种倾向现在依然存在:各个国家
都要求平等权利和社会正义。独立的精神原来很合时宜地极力反
对过教会的权威,现在又攻击国家的家长式的控制;政治上不加干
预的学说变成为个人主义者的理想。在经济领域里也表现出同样
的精神:奴隶制、农奴制和古老的行会制度逐渐消失,个人摆脱羁
绊,要求独立自主地寻求经济出路(放任主义)。
在文化领域也有同样的情况,反对控制,要求自由。理性成了
科学和哲学中的权威。如前所述,这种思想开始流行,即认为真理
不是权威传给后世或教皇的敕令颁布的,而是由不偏不倚的自由
研究获得的。注意力从探索超自然的事物转到研究自然事物,从
天上转到人间;神学把她的王冠让给科学和哲学。人们用自然的251
原因来解释物质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制度和宗教本身。中
世纪以后那个时期的高级精神生活的特征是,坚定地相信人类理
性的能力,对自然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强烈地渴求文明和进步。但
是,要注意的是,重视和渴求知识,不是为其自身,而是为实用,为282
第三编 近代哲学
其实际价值:知识就是力量。从弗兰西斯·培根起,几乎一切近代
伟大的思想家都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感兴趣,杯着热诚的
乐观主义展望未来的时代在机械工艺、技术、医药以及政治和社会
改革上令人惊奇的成就。
个人在宗教和道德方面同样摈弃了教会的桎梏。在文化问题
上尊重理性,和在信仰和行为问题上注重信念和良心,并驾齐驱。
他拒绝承认他和上帝之间的中介。路德固然和文艺复兴的领袖人
物有所不同,宗教改革终究有助于促进宗教、道德和文化领域里的
独立精神,并在人类思想摆脱外在权威的束缚方面贡献了它的一
分力量。
近代哲学一开始就体现近代的精神,我们曾尽力描述了这种
精神的特征。它独立地寻求真理,在这方面同古希腊的思想相仿。
它追求知识时以人类理性为最高权威,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唯理主
义的。它试图解释精神和物质现象时并不预设超自然的东西,因
而是自然玄义的。因此它是科学的,同新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有
联系。
必须记取,虽然近代哲学兴起面反对陈腐的经院哲学,它却没
有、也不可能完全和过去决裂。在后来很长的时期里,它的血统中
252 仍然保留有经院哲学的痕迹。早期近代思想家不断批评经院哲学
的方法,经院哲学中许多旧概念却不折不扣地为他们所继承,并对
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生影响。神学的偏见也没有完全
消失:培根、笛卡尔、洛克、柏克莱和莱布尼兹都接受了基督教的基
本学说。诚然,我们往往不能判断他们反对经院哲学的坦早性,但
是,即使他们在这方面弄虚作假,这也足以证明他们所受神学的
影响。近代哲学的精神
283
-——
参 考 书
一般近代哲学史
除去原版第4页以下和第 228 页所列著作外,参看:罗伊斯,<近代哲学
精神>;法耳肯伯格,《近代哲学史>,阿姆斯特朗译;许夫定,《近代哲学简史》,
桑德尔斯译,《近代哲学史》,两卷,迈尔译;卡耳金斯,《哲学中一再发生的向
题》;亚当森,《近代哲学的发展>;费舍,《近代哲学史》,十卷其中的一些部分
由高尔底、马海费和胡夫译;文德尔班,(近代哲学史》,两卷;策勒尔,《莱布
尼兹以后的德国哲学史》;伦宁格,《认识的析学>;梅尔茨,《十九世纪欧洲恳
想史》,三卷。
专著
克朗恩伯格,《唯心宅义史》,三卷;拉斯威茨,《原子论史>,两卷,马比勒,
《原子论史》;包曼,《时空和数学论》,两卷;沙勒尔,《自然哲学史》;克尼格,
《因果问题的演进》,三卷;福斯特,<生理学史》;卡西笛尔,《近代哲学和科学
中的认识论问题>,五卷;格里姆,<认识问题史》;沃尔伦德尔,《道德、法和政
治哲学史》;约德耳,<伦理学史》,两卷;登宁,《从路德到孟德斯鸠的政治学
说》;特勒耳奇,《基督教教会的社会学说>;普夫菜德雷尔,《宗教哲学》,斯图
尔特和门梓斯译,四卷;平哲尔,《基督教的宗教哲学史》,哈斯蒂译,两卷;累
基,《欧洲唯理主义精神的兴起及其影响的历史》;博克尔、德普、狄安和柯柔
梓尔所著文化史,并参看《剑桥近代史》、<大英百科全书》和其他百科全书。
兰德所编哲学家著作选。
第二节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
.近代哲学按照它们以理性(ratio)或经验为知识的泉源或准
则而被划分为唯理主义或经验主义。为了避免误会起见,必须强
调以下数点:(1)所谓唯理主义可以指这种态度,它肯定知识的标
准是理性而不是启示或权威。从这个意义来看,一切近代哲学体
系都是唯理主义的;确实由于这一特征,我们才把它们划归近代哲
学。诚然有这种世界观,它们不在理智中,而在感情、信仰或直觉
中寻求真理的泉源;不过这种信仰哲学或感情哲学也努力创制理
253284
第三编 近代哲学
论,证明它们把握真理的方法和信仰的对象是合乎理性的。(2)所
谓唯理主义可以指这种观点,它认为真正的知识由全称和必然的
判断所组成,思维的目的是制定真理的体系,其中答种命题在逻辑
上相互有联系。这是关于知识的数学式概念,儿乎所有的新思想家
都视之为理想。无论他们是否相信这种理想是能实现的,他们只承
认合乎数学模型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3)还有关于知识的起
源问题,近代哲学对此有不同的答案:(a)真正的知识不能来自感
官知觉或经验,而必然在思想或理性中有其基础。真理是理性天
然所有或理性所固有的,那就是天赋、或与生俱来、或先验的真理。
确实的真理起源于思想本身。这种观点虽然有些人愿意定名为直
觉主义或先验论,也被称为唯理主义。(b)没有与生俱来的真理:
一切知识都发源于感官知觉或经验,因此,所谓必然的命题根本不
是必然或绝对确实的,只能给人以或然的知识。这种观点被称为
经验主义或感觉主义。
经验主义者会承认第一种和第二种意义的唯理主义,认为只
有绝对确实的知识是真知识,同时否认有获得真实的知识的可能
性,除非在数学中或许有这种可能。如果经验主义指经验世界是
哲学的对象,哲学必须解释经验世界,那末,一切近代哲学都是
经验主义的。如果经验主义指没有经验就不能认识,纯粹思想或
绝对脱离感官知觉的思想是不可能的,那末,近代哲学又大部分是
经验主义的。
记住以上所述,我们就能按照哲学家对知识起源问题所作的
答案,区别他们为唯理主义者(先验主义者)或经验主义者(感觉主
254 义者)。哲学家总是把这种答案,同关于知识确实性或可靠性问题
的答案联系起来。近代早期的两派都肯定感性知识不绝对确实。唯
理主义者宣称,只有唯理或先验的真理、清晰明确被理解了的真近代哲学的精神
285
理,才确实。一般说来,经验主义者否认有先验的真理,指出清晰
明确被理解了的真理不是必然确实的真理。因此,我们划分笛卡
裔,经验主义者是唯名论传统的继承者。但是,必须注意,这些思
想家论述他们的学说时,往往前后不一致。我们是根据他们对知
识起源问题的总的态度,来作这种大体上的划分的。
除了这些哲学运动外,同时还有在中世纪为人所熟知的通常
与此相伴随的其他哲学流派,即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信仰哲学),
二者都是从经验主义或唯理主义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大卫·休
们知道,神秘主义可以流行在两个领域里;中世纪许多唯名论者是
神秘主义者,而近代许多神秘主义者则以唯理主义为基础。在这
些思潮以外,天主教学者还延续了陈腐的经院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