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希腊社会开始从氏族的农业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邦经
济过渡。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以雅典为盟主、由各城邦组成的提洛
同盟在希波战争中大获全胜,希腊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雅典建立了人类历史上
第一个奴隶制民主制,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戏
剧、建筑和雕塑成就辉煌,历史、医学和数学的研究也取得辉煌的成果。与此
同时,古希腊哲学的中心也转移到雅典。
但是,在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同时,阶级矛盾和社会政治斗争更加激烈和尖
锐。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的贵族寡头派两次推翻民主制度,复辟专制,民主派
虽然很快夺回政权,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混乱。斯巴达的奴隶希洛人两次起
义,持续十多年,起义失败后奴隶们大量逃亡。随后,为争夺霸权,雅典和斯
巴达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以雅典失败告终,导致民主制
一蹶不振。参与战争的希腊各城邦经济衰退,贵族专制大行其道,农民和手工
业者破产,贫富斗争日益激烈,社会陷入混乱与动荡。
这一时期,希腊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哲学上顽强地表现自己。各种哲学思想
空前活跃,哲学史家一般把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称作“前苏格拉底时期”哲
学。而在此之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把希腊哲学发展到
了一个巅峰。本章以雅典由盛到衰的社会变化和希腊文化的深远影响为背景,
第一节 智 者运 动
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开始兴起了智者运动。一般来说,智者运动是指
为提高公民的实践能力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围绕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提出
的学说。智者运动反映了希腊人为摆脱传统宗教和落后习俗的自主意识的觉
醒,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启蒙运动。
智者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背景和原因。第一,随着希腊由氏族
社会转变为城邦社会的变革,工商奴隶主和自由民不但向落后的氏族习俗挑38
战,而且突破了以往自然哲学的狭隘学派界限,他们迫切需要认识伦理和政治
生活的新哲学。第二,随着社会文化日益繁荣,崇尚典雅生活和优雅语言成
为社会风气,个人自由创造和语言艺术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第三,希腊的
政治舞台充满着像奥林匹克赛会一样的激烈竞争。雅典民主制下的竞争主要
通过辩论和演讲进行,不论是公民大会还是陪审团都实行多数原则,只有那
些能言善辩、巧于辞令的人,才能获得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据柏拉图说,
当时负有盛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的学生都来自名门望族,他们的目的或是成
为政治家,或是成为职业智者。① 因此,修辞学成为智者运动最主要的哲学
内容。
在西方哲学史上,智者运动是古希腊早期哲学过渡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中间环节。希腊最负盛名的智者有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普罗狄科和
欧绪德谟等人。苏格拉底在与智者们的论战中传授新的哲学观念和方法,柏拉
图则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立场和思想,建立了第一个哲学体系。了解苏格
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首先需要理解智者运动的主要特点、代表
人物及其哲学观点。
一、智者的特点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sophist)。在希腊文
里,“有智慧的人”最初是指诗人、音乐家、预言家、狂诵者等。直至公元前5
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公开论辩的才能为职业的教师和在公众
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
智者职业具有商业特点。智者的教学活动有着鲜明的功利性,学生交纳学
费,教师则保证学生获得事业成功所需要的能力。智者传授的智慧主要是修辞
学和论辩学,但这些学问与其说是“学”,不如说是“术”。智者着重培养学生
演说和辩论的技艺,而不在于传授知识学理;教学的目标是在政治和诉讼中取
胜,而不是寻求真理。
智者运动具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倾向。很多智者认为,一切知识
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没有不变的真理,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被人们奉
为规矩的常理都能在论辩中被推翻。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说法,没
① 参见[古希腊]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15a。第一节 智者运动
39
有是非真假之分。他们根据需要可为其中任何一个辩护,以致后来有人把“智
者”视为“诡辩家”的同义词。
当时的人们也把苏格拉底看作一个智者,这间接地导致苏格拉底被雅典人
审判,而实际上苏格拉底是智者的敌手,他批评智者是“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
的商人”①。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看来,智者与哲学家截然有别,智者是“有
智慧的人”,而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虽一字之差,含义却截然不同:哲学
家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不懈地追求真理;智者则靠辩论技巧炫耀赚钱。虽然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智者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进行不懈
的争论,但他们未从根本上消除这个隐患。这也是古希腊哲学始终受到怀疑主
义挑战的原因之一。
二、自然说和约定说
智者虽然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彼此一致的观点,甚至互相攻击和反
对,但智者们有着共同关心和讨论的问题。智者的怀疑主要针对传统的宗教信
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他们按照各自观点解释社会政治和伦理的本质。在
国家的起源和性质、人和法律的关系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形成了自然说和约定
说两派不同观点。
自然说坚持的“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本性决定自己
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约定说坚持的“约定”是指非自然的
社会属性,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
人的本性。自然说和约定说虽彼此对立,但都与传统的氏族势力相对立。自然
说所要摆脱的本性主要指落后的习俗,约定说所要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
能。两派没有特定的政治归属,平民或贵族、民主派或寡头派既可持自然说,
又可持约定说。
普罗泰戈拉用约定说解释了国家的起源。他认为,神在造出各种生物之
后,分配给它们适合其本性的生存手段,但唯独没有分配给人,于是普罗米修
斯从宙斯那里盗火送给人类。人类由于分享了神圣的技艺,才得到了生活必需
品。同时,由于人类最初分散居住,不能抵抗凶猛的野兽,彼此之间也相互为
敌,宙斯又派赫尔墨斯把尊敬和正义带到人间,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宙斯要
求把这些德性分给每一个人,不要像分配技艺那样,只让少数人所有。因此,
人得以能够在共同认可的道德原则之下组成国家,传授和学习德性。普罗泰戈
拉的约定说代表了当时民主派的政治观点。
寡头派政治家克里底亚(卒于前403)通过不信神的西叙福斯之口表达了
对社会约定的蔑视。他说,最初人生活在无序的野蛮状态,为了向恶人报复,
人们制定了法律,让正义统治,使暴力屈服。但法律不能阻止人们私下作恶,
一些更聪明的人发明了对神的崇拜,用恐惧和神圣原则阻止人们邪恶的行为和
思想。
色叙拉马库斯(生卒年不详)利用自然说为强者的权利辩护。他认为,法
律是“弱者,即大多数人”约定而成的,法律是大多数弱者限制少数强者本性
的枷锁,它禁止一个人通过强权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然而,出自本性的真
理却是:强者应该拥有比弱者更多的权利,①“强权就是公理”,这是天经地义
的事。
一些自然派则提出平等和民主的要求,认为人在本性上没有高低、贵贱和
强弱之分。希庇阿斯认为,物以类聚靠自然而不靠约定,约定是强加在人们头
上的暴君,强迫人去做很多违反本性的事。②安提丰在批判贵族世袭制度和奴
隶制度时说,我们敬仰和尊重贵族的后代,却既不敬仰又不尊重一个卑贱家庭
的后代。这种做法使我们自己成为野蛮人,因为我们都可能是天生的希腊人和
野蛮人(大概希腊人和野蛮人平等地继承了同一个本性)。③ 这反映了智者批
判传统观念的激进程度。
三、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约前490一前421)生于希腊的边远城邦阿伯德拉。他在雅
典传授修辞的学问20年,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著作有《论神》《论真理》
《矛盾法》等。他在《论神》中写道:“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
知道他们不存在。有许多东西使我们不能认识这些,如:问题的晦涩,人生
的短暂。”④正是由于这段“大不敬”的文字,他被驱逐出雅典,著作也被
③ 参见H.D. Rankin,Sophists, Socratic and Cynics. London:Croom Helm,1983,p.65.
④[古希腊]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17b。第一节 智 者运动
41
焚毁。
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①的著名命题,认为事物的存在是
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这一命题不是说人决
定着万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说人的认识决定存在着的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而
不是那样。苏格拉底把这句话解释为“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并质
问道:事物显现在人的理智中,还是显现在感觉中?如果是前者,那么人的理
智是衡量事物的共同尺度,不能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如果是后者,那
么感觉因人而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没有判断事物的共同标准。苏格
拉底反驳说,如果把个人感觉是万物尺度的原则贯彻到底,那么没有理由否认
猪、狗、猴等动物也是万物的尺度,因为它们和人一样具有感觉,有什么理由
说人的感觉优于动物的感觉呢?②“人是万物的尺度”于是走向其自身的对
立面。
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都承认人的认识能力决定事物的本质,但在人的认
识能力是理智还是感觉的问题上持不同的认识论路线。一般来说,历史上的客
观唯心论者主张苏格拉底的理智主义路线,而主观唯心论者主张普罗泰戈拉的
感觉主义路线。无论作何种解释,“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本主义的第一个命
题,明确表达出人是世界规律的判断者和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反映了人的主体
意识的觉醒。
四、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约前483—前376)在一本题为《论非存在,或论自然》的书
中,提出了三个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
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③这些话记载于2世
纪至3世纪怀疑派代表人物塞克都斯编写的资料集中。柏拉图的《高尔吉亚
篇》将他描述为一个关心社会正义并积极为之辩护的政治家。对高尔吉亚三个
命题的动机,柏拉图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为了进行逻辑辩论技巧的训练,
二是为了验证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正反相对的说法这一相对主义原则,而后一种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 1981年
版,第56—57 页。42
解释具有哲学史的意义。
高尔吉亚的三个否定命题直接针对爱利亚派宣称的三个无可怀疑的命题。
第一,用“无物存在”反驳“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高尔吉亚认为,
存在物不等于系词“是”的普遍不变的意义,现实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存
在。第二,用“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反驳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
原理。高尔吉亚认为,思想的对象并不必然存在,反之,存在的事物也不能必
然被认识。第三,用“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反驳存在的东
西必定可被说出。高尔吉亚认为,语言只是符号和声音,并不告诉别人感官接
触到的存在事物。高尔吉亚提出并论证的这三个否定命题,是要向人们表明:
既然被当作绝对不变的真理都有相反的说法,其他说法还能有例外吗?如果从
积极的方面来理解,高尔吉亚不是为了论证不可知论,而是为了反驳爱利亚派
的唯心论。他的结论不是虚无主义,而是相对主义。
第二节 苏格 拉 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曾经参加了伯罗奔尼撒战争,
他以教育青年为己任,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对城邦
所尽的公民义务。苏格拉底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牛虻,在公众事务上主持公正,
在对话中揭露智者,被民主派视为政敌。政客指控他犯有“亵渎神明”和“败
坏青年”两条罪名。尽管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申辩,仍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在狱中仍与人讨论哲学问题,最后从容赴死。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
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这是耽于党派之争的政客们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说他反
对过民主派,那只是因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败,没有理由认为他反对伯
里克利“按照人的能力和贡献公正地对待一切人”的民主制原则。马克思说,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化身”①,恩格斯把“苏格拉底称为思维的化身”②,列宁
说,苏格拉底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③。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世人主要通过他的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③《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4 页。第二节 苏 格拉 底
43
的著作来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色诺芬在《家政篇》《申辩篇》《会饮篇》和
《回忆录》四本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图的对话多以苏格拉底为
主角,但一般认为,只有他的早期对话《申辩篇》《克力同篇》《游西弗伦
篇》《拉刻斯篇》《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等真实反映了苏格拉底的
思想。
一、“认识你自己”
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
这一评价符合苏格拉底思想发展的过程。苏格拉底早年曾潜心研究自然哲学,
但最后得出结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诸如
虔诚、适宜、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
等。他认为,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不通晓人事
问题的人连奴隶都不如。更重要的是,自然哲学家的研究途径错了。他们“用
眼睛盯着事物,或者试图用某种感官来把握它们”①,这种感觉观察的方法毫无
帮助,思辨的方法也无裨于事。苏格拉底原来对阿那克萨哥拉提出的“心灵是
安排一切的原因”寄予厚望,最后却非常失望,他说:“我往下看,发现这位
哲学家完全不用心灵,也不用任何其他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清
气、水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②
苏格拉底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表明,他主张哲学研究由自然转向人事
的主要理由是出于实践的考虑。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
然奥秘的思辨。他习惯于社会交往的实际行动,思想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
并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完整理论。但苏格拉底的批判达到了智者所不
能及的深度。他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他批评自
然哲学家在外部世界寻求的本原犹如支撑世界的阿特拉斯神③,他们不知道
世界本原就在他们心中,心灵内的原则比这种神力更强大、更不朽、更能包罗
万象。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
版,第64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
版,第63页,译文有改动。
③ 阿特拉斯(Atlas)是希腊神话里的擎天神,相传他受宙斯惩罚,用双肩支撑苍天。44
要点总 结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斐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
用这句话作为其哲学的宗旨,扭转了希腊哲学的方
向。他把哲学关注的领域从自然转向人的内心,通过
审视人的心灵来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
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
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
部世界。他打比方说,那些直视太阳的人会弄坏眼睛,不如通过太阳映在水面
的影子去看太阳。同样,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为使灵魂不致盲目,
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他说:“我首先看准一种我认为
最强的道理,不管是原因方面的,还是别的方面的,然后肯定:凡是我觉得合
乎这个道理的,我就把它看成真的,凡是不合的,就把它看成不是真的。”①苏
格拉底试图用内心中的确定性原则取代早期自然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无疑
代表了希腊哲学向唯心主义发展的方向。
二、“德性就是知识”
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这个原则就是德性。这里的
“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原则,是一切知识中最高尚的知识,是一种
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的知识。在此意义上,苏格拉底把德性等同于
知识。②“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
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德性;同时也是判断外部世界和社会行为的原则。他说
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恰恰
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善,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相
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实行善是自相矛盾的,
因而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之下做出
的,“无人有意作恶”,“如果人们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
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只是出于无知。”③
“无人有意作恶”不是推卸道德责任的遁词。相反,苏格拉底强化个人的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 1981年
版,第65页。
②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 页。
③[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45b 25。第二节 苏格 拉 底
45
道德意识,认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不值得度过。没有内在审视就不能认识自
己,就不会知道关于善的知识;没有德性、不知道善的人沾染上灵魂疾病却讳
疾忌医,无意作恶的人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毫无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注释。当时雅典民主制
的弱点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充分暴露。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在阿吉牛西之
役中大败斯巴达人。政客却以阵亡将士尸首未能被及时收回为由,对10名海
军将领提出诉讼,公民大会判处其中8人死刑。苏格拉底担任这次大会轮值主
席,他认为审判不合法,投了反对票,得罪了民主派。公元前404年,战败的
雅典人被迫接受寡头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是执政的30名寡头中的核
心人物。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寡头们命令苏格拉底去逮捕政
敌,他甘冒受极刑的危险也不愿参与他们的活动。然而,民主派重新当权后,
却煽动民众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有多次生的选择:他可以把妻子和孩
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他的朋友愿意代他交付赎金,换取
他的生命;甚至在临刑前夕,朋友们为他安排好了出逃国外的道路。但苏格拉
底认为,这些行为都与法律相抵触,因此是不正义的,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
乃是出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可以说,苏格拉底为“德
性就是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信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妇,他把自己的方法比作精神“助产术”①。他在
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而不是
她自己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获得真
理的必经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
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苏格拉底与智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因为他
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承认自己无知,正是苏格拉
底的智慧所在。德尔斐神庙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苏
格拉底为了验证神谕,他先后与被人们称作智慧人的政治家、诗人和工匠交
谈,“发现那些名气最大的人恰恰是最愚蠢的”:政治家自以为是,实际上愚蠢
① 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214页。46
至极,“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灵感”,工匠“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
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很智慧。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① 别人没有智
慧却自以为有智慧,他承认自己没有智慧,这正是他比别人更有智慧的原因所
在。这些言行妨碍了那些享有智慧声誉的人的利益,那些人恼羞成怒,代表利
益集团到法庭指控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是真诚的态度。没有真诚的无知,便没有对知识的真诚
探索,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它的作用。第一,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便使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只提
出问题,却不回答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主动过程。第二,承认
自己无知的态度使对话者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教师的训
导,更不是智者的炫耀。他既不预先确定一个原则,然后自圆其说为之辩护;
也不先想出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地把对方引向这个答案。当然,苏格拉底
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别人回答的反诘蕴涵着他的见解,显示出他的智慧。难能可
贵的是,他不固执己见,他总是根据对方的反应随时修改自己的见解,并承认
受惠于对方。
苏格拉底对话的方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这反映了希腊人真理观的一
个特点。希腊文“真理”(aletheia)一词包含否定前辍“不”和动词“被蒙
蔽”。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蕴涵着真理,只不过被人们的偏见和墨
守成规蒙蔽。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
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无须别人越俎代庖,教导什么是真理。因此,苏格拉
底的对话通常没有结论,从来没有达到一个完满的定义;但对话使人逐步离开
无知,放弃偏见,接近真理。
苏格拉底从个别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话的方法揭露矛盾,逐步上升到
较普遍的命题。“辩证法”(dialektike)的原意是对话法,苏格拉底从个别上升
到一般的对话法是古代辩证法的成熟形式,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
义。正如亚里士多德评价的:“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
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②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
版,第67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
版,第58 页。第三节 柏 拉 图
47
四、“小苏格拉底派”
苏格拉底死后,他的一些弟子自称继承了他的衣钵,包括麦加拉派、犬儒
派和昔兰尼派等,后世一般称他们为“小苏格拉底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把
苏格拉底“善”的定义固定下来,通过辩论或行为维护他们自称的善。
麦加拉派的创始人欧克里德(约前 450—前380)把苏格拉底的“善”与爱
利亚派的“存在”相结合,认为善是唯一和不变的。他的学生欧布里德(活动期
约前400)模仿芝诺提出悖论,如“说谎者”悖论,即“所有人都是说谎者”这
句话是不是谎言;“谷堆”悖论,即“一颗颗增加麦粒不能堆成谷堆,谷堆如何
形成”;“有角的人”悖论,即“没有失去的东西是你所具有的,你没有失去头
角,因此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可以说,除了最后一个是没有意义的诡辩外,前
两个悖论分别涉及命题形式的类型以及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问题。
犬儒派因其在“白犬”体育场与人交谈而得名。其创始人安提斯泰纳(约
前445—前360)认为概念只是名称,不能把握善,只有节制和禁欲的德行才是
善的生活。犬儒派认为,财产、家庭、音乐、数学等文明成果是德行的障碍,
主张全面抛弃文明生活方式。其著名代表人物第欧根尼(前404—前323)刻
意显示反文明的生活方式,如睡在一个木桶里,白天打着灯笼满大街寻找“真
正的人”。犬儒派在后世则演变成为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甚至恬不知耻等生活
方式或态度的代名词。
昔兰尼派创始人亚里斯底波(约前435—前350)认为只有快乐和痛苦两
种感觉才是真实的,善就是快乐。他们实行与犬儒派苦行主义相反的快乐主
义,把生活的目的归结为享受现实的快乐。列宁因此批评他们“把作为认识论
原则的感觉同作为伦理学原则的感觉混淆起来了”①。
麦加拉派、犬儒派和昔兰尼派的思想观点都片面地夸大了苏格拉底思想的
某一方面,而真正全面继承苏格拉底思想,并把他的原则和方法发展为一个哲
学体系的人是柏拉图。
第三节 柏 拉 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8页。文中译为“昔兰尼学派”。48
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涉足
哲学和文学,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政治。柏拉图 20 岁时成为苏格
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老师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头执政期间,他的舅父和表
弟均是寡头,但他不满于寡头们的暴力镇压手段,对他们企图假苏格拉底之手
害人的行径更感厌恶。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
育叙拉古年青的君主狄奥尼修二世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公元前 357年,与柏
拉图友情笃厚的狄翁成为叙拉古的统治者,但不久遭谋杀,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遂彻底破灭。在第二次自西西里返回雅典时,柏拉图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摩命
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因
此而得名。柏拉图第三次从西西里返回后一直在学园讲学著述。
流传至今的柏拉图作品中有近三十篇被确认为真品。柏拉图的对话达到了
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对话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对话充
满情趣,严密的论证配以优美的语言,行云流水的雄辩夹杂着隽永的格言,具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一般认为,柏拉图的对话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对话主要记录苏格拉底
的思想,中期对话借助苏格拉底的对话表达自己的理论,晚期对话针对中期理
论的困难提出补充和修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逻辑线索相统一的方
法,可以把柏拉图哲学概括为三个部分:中期的理念论和分离学说,后期为弥
补分离学说缺陷而提出的通种论和宇宙创造论,此外还有柏拉图终生关注的政
治哲学。
一、理念论
柏拉图对话的主角多为苏格拉底,他说:“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柏拉图写
的著作,现在以他署名的作品都属于苏格拉底、被美化与恢复了本来面目的苏
格拉底。”①这并不是说,柏拉图的对话真的只是述而不作。柏拉图和苏格拉底
之间的差异还是有迹可循的。马克思说,“苏格拉底的实际活动在柏拉图那里
也重新变为一般的和观念的活动,而智慧则扩展成为一个理想王国”;柏拉图
的“理想王国”即理念世界,“理念的独立王国翱翔于现实之上(这个彼岸的
①[古希腊] 柏拉图:《第二封信》,314c。第三节 柏 拉 图
49
领域是哲学家自己的主观性)并模糊地反映于现实中”。① 柏拉图把苏格拉底
所寻找的心灵内在原则外在化,使之成为独立于心灵的理念世界。
“理念”(eidos, idea)来自动词“看”(idein),
原意是“看到的东西”。在荷马和早期自然哲学家恩
培多克勒、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著作中,这个词是指有
形事物的“型相”和“形状”等。柏拉图把希腊文
“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之眼所看到的东西”,可
要 点 总 结
o
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 idea)或“相”(相当于英文 form)。② 柏拉图的理
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柏拉图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
感性世界、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
“摹仿”说明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联系。
(一)分离学说
柏拉图的理念论被亚里士多德概括为“分离学说”。这一学说肯定在可感
的个别事物组成的世界之外和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真实普遍的理念世界。柏拉
图知道他的学说有悖于日常经验和常识,因此在总结过去各派哲学思想的基础
上,思辨地论证了理念的客观存在和真实性。
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这样一个推理:“如果不同的能力在
本性上与不同的对象相联系,并且意见和知识是彼此不同的能力,那就应该
说,知识的对象无法等同于意见的对象。”③这段话表达了以下的推理:大前
提,不同的知识能力与不同的知识对象相对应;小前提,意见和知识是不同的
认识能力;结论,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
柏拉图熟悉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学说,他的理念论试图调和两者之间
的矛盾。赫拉克利特看到可感事物都处于流动变化的过程中,得出“任何存在
既是又不是一个东西”的结论;而巴门尼德以“存在不能既是又不是”的逻辑
推翻“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说法。柏拉图同意巴门尼德的意见,认为任何能被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9 页。
② 中国学术界存在“理念”和“相”这两种译法的分歧。我们认为两者相得益彰。“理念”的
译法强调与人的理智相对应的外在对象,“相”的译法强调这种外在对象的具体型相;“理
念”的译法强调其客观存在,“相”的译法强调其主观显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理念”
或“相”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精神形态,并决定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教材根
据不同的语境采用“理念”或“相”的译法。
认识的对象必定存在,非存在的无法被认识。他也同意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即
运动变化中的可感事物既是又不是一个东西。但他补充说,关于可感事物变化
的认识并不是知识和真理,而是等而次之的意见;“既是又不是的”正是含糊
不清、似是而非的意见的特征。柏拉图说,意见所认识的感性对象“具有含糊
的两重性,使人不能明确地知道它们中任何一个是或不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
都是或都不是什么”①。就是说,感性世界既不是真实存在,但也不是不真实的
非存在,它介于存在和非存在之间。感性对象的运动变化决定了意见的相对性
和不确定性。反之,知识是确定的真理,知识的对象必定是真实的、不变的理
念。柏拉图因此得出结论说,作为意见对象的感性世界和作为知识对象的理念
世界必定是两个分离的领域。
(二)知识与存在的对应关系
柏拉图不只从逻辑上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知识与意见相分离,他还
使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两个世界与两种认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差异的程度。
1.“线喻”
柏拉图用“线段”形象地说明两个世界和两种认识的区分。他说:“把一
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比例分割,部分代
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们相对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② 把两端归于
两端,把中间归于中间。知识处于最清楚的一端,与知识相对立的另一端应是
什么都不知道的“无知”,而意见介于知识与无知之间,有程度不等的清晰或
模糊程度。与知识、意见和无知的主观状态相对应,客观领域也有存在、既存
在又不存在和非存在的三重区分。如下图所示:
存在
既存在又不存在
非存在
知识(是)
意见(既是又不是)
无知(不是)
2.“四线段”
如果将上图的线段分成知识和意见两部分,再按“相对清晰和模糊程度”,
把知识和意见再分别分成两部分,得到下列四线段:③
③ 参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792 页。第三节 柏 拉 图
51
(1)
(2)
(3)
(4)
A
D
B
E
AB:BC=AD:DB=BE:EC
c
柏拉图对四线段代表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做了解释,深化了两个
世界和两种认识的区分。
最低阶段(4)是影象,或个人的想象和感觉印象。它们因人而异,一个
可感对象向一个人的显现不同于向另一个人的显现,人们通过幻想只能认识事
物向他自己的显现,即影象。按柏拉图的说法,诗和艺术作品都属于这一认识
阶段,文艺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是诗人和艺术家个人想象的产物,不是实际的感
性事物,而只是感性事物的影象。
较低阶段(3)是关于感性事物的共同知觉。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
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他的理由是,与信念相对应的感性事物是个别的、
变化的,不能确定它们“是”什么,只能说它们“既是又不是”什么。这种处
于不断流变之中的事物叫“活物”,例如动物、植物、人工制品等。他把物理
学(或自然哲学)归于信念,认为信念是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经验,但缺乏知识
的确定性和必然性。
较高阶段(2)是对应于低级理念或型相的数学知识。柏拉图认为它介乎
意见和理智之间。数学的中介作用表现在:第一,数学研究的数量和形状虽然
是普遍的、不变的性质和关系,但往往借助可感的图形和事物来说明不可感的
数的规定性,心灵利用这些才能认识数的型相;第二,数学方法的特点是从前
提到结论的推理,推理的前提是公理和定义,它们被当作自明的原则,但具有
假设的性质。柏拉图后来说明,当时被人们当作自明真理的数学公设,如“一
切数都可通约”“一切数非奇数即偶数”等,都带有假设性质。
最高阶段(1)是对应于本原世界的理智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哲学
的方法是辩证法。辩证法和数学的推理不同,不是从假设下降到结论,而是由
假设上升到原则。辩证法以假设的定义为出发点,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过程
中,逐步剔除和修正定义中的假设成分,从一个定义过渡到另一个定义,最后
达到最完善、最确定的定义。用柏拉图的话说,辩证法把假设“当作梯子和跳
板,暂时搭一脚”,一步一步往上升,到达目标之后就不再需要假设这“梯子”
了。另外,哲学纯理智的思辨也摒除了数学尚保留的感性色彩。柏拉图说,辩52
证法的“全过程不掺和任何可感事物,只在理念之中移动,最后到达理念”①。
理智最终认识的本原即统摄一切的原则——善。
3.“日喻”
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外在化为世界本原,用太阳比喻哲学的最高
原则和目的——至善。“日喻”是这样一个类比:正如在感性世界中最崇高、
最伟大、最美丽的是太阳,在理念世界中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是至善。
按照他一贯坚持的认识能力与认识对象相对应的原则,柏拉图从两方面对太阳
与至善作出类比。
在认识能力方面,太阳是肉眼视觉的源泉,至善则是“心灵之眼”的知识
源泉。柏拉图说,仅有视力和可视对象不足以使肉眼看见对象,必须有一个媒
介把两者联结起来,这个媒介就是太阳的光。若没有光,眼睛只有“视而不
见”的能力,光使视力变成看见可视对象的活动。同样,仅有理智和理智对象
不足以使心灵知道理智对象,至善为理智提供动力,促使理智朝向并把握与之
相适应的对象。
从认识对象方面说,太阳是感性事物生长的源泉;同样,至善决定知识对
象的存在。柏拉图说:“给知识对象以真理、给认知者以认知能力的实在,就
是善的理念。”“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所在之外获得它们的可知性,并且从善得
到它们的存在。善本身却不是一个存在者,它的尊严和统摄力量超过任何存
在者。”②
柏拉图强调,至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不能反过来用知识和真理来规定
至善。至善不囿于某一个存在和本质,却统摄着所有存在和本质。真善美是统
一的,只用理智不能把握“善”的全体。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强调精神之
爱。他说,爱善、爱美和爱智慧是同一活动:爱善的目标是永恒地占有善,爱
美的目标是通过生育在可朽中实现不朽,爱智慧的目标是把有限的知识融汇在
无限的持续过程之中。马克思说:“在柏拉图那里,善、目的的这一抽象规定
转化为囊括世界的、全面展开的哲学。”③ 在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既
有理智的思辨和逻辑推理论证,也有神秘主义的情感。
4.“洞喻”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9 页。第三节 柏 拉 图
53
柏拉图用“洞穴”比喻说明了其学说的现实针对性。他讲了一个意味深长
的故事。①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出生起就被铁链锁在
固定地点,犹如囚徒,甚至连脖子也被锁住,不能回头或环顾,只能面向墙壁
直视眼前的场景。在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
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面对的洞壁上,
形成多样的、变动着的影象。囚徒们的一生都犹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不能相互
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回头看到造成影象的原因,都以为眼前晃动
的影象就是真实的事物,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仿佛这些影象就是真实的
人、动物和植物。如下图所示:
洞口
火
沿墙走的人
矮墙(被举雕像)
囚徒
影像
洞壁
囚徒们已经习惯了洞穴里的生活,他们并不感到悲惨,也没有挣脱锁链的
念头。但是,当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他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
一次看到炫目的光亮,火光会使他感到刺眼的痛楚,使他看不清早已习以为常
的影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终于能够分清影象和雕像,明白雕像比影象
更真实,影象是火造成的投影。他不顾刺目的难受,逼近火光,走向洞口。有
人把他从陡峭的洞口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事物时,他再次眼花
缭乱,甚于初见火光时所受的痛苦。他只能慢慢适应阳光的照耀,先看阴影,
再看水中映像,进而看事物本身,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和星辰,最后直接观察太
阳,知道太阳是岁月和季节的原因,主宰着世间万物。
很明显,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世界;洞内的影象和雕像分别相当于
“四线段”比喻中的影象和自然物(活物),洞内的火相当于“日喻”中的太
阳,洞外的太阳相当于至善,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他获得知识的渐进
过程相当于逐步上升的辩证法,最后认识到最高原则和万物本原是至善。
① 参见[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514a—517a。54
“洞穴”比喻具有其他三个比喻所没有的政治哲学寓意。柏拉图接着在故
事中说,这个解放了的囚徒回想往事,他在庆幸自己的解放的同时,怜悯洞穴
中的同胞。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的人,充其量不过是敏于发现倏忽即逝的影
象、善于记住它们出现的惯例、正确推测将出现的影象的可怜虫。知道事物真
相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应该是宁愿在外面做贫困的主人,也不愿回到洞穴
里当高级囚徒。但为了解放他的同胞,这个解放了的囚徒义无反顾地回到洞
穴。他的失败却是不可避免的。他从光明处来到黑暗处,已不能适应晃动的影
象。别人因为他看不清影象而嘲笑他,说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不合算,没有人
相信他在外面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在法庭和其他场合与他们论争幻觉和真
相、偶像和原型的区分,因此激起众怒,众人恨不得把他处死。他虽然最终失
败了,却经历过真正的幸福,值得赞扬,因为他的失败是因为光明不能适应黑
暗。他的同胞因为黑暗不能适应光明而未获解放,则是可悲可叹的。
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他说:“达到这一高
度的人不愿参与公众事务,他们的心灵渴望停留在上方;那些从神圣的沉思下
降到世间生活的人会认为自己犯了愚蠢的过错。”① 然而,柏拉图又说,哲学家
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城邦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思
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启蒙和解放那些陷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这是哲
学家的公民义务。哲学不应只是满足个人好奇心的思辨,也应是教育公民的政
治智慧;哲学家的最高目标是追求至善,但至善不只是个人的好处,更重要的
是城邦的公共利益。
(三)分有和摹仿
柏拉图区分了两个世界,还要解释两个世界的联系。他用“分有”说明个
别事物隶属的相,用“摹仿”说明个别事物与相之间的相似。关于“分有”的
意义,柏拉图说:“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相,比如,美
的东西之所以美,只能是因为它分有了美的型相;同样,大的东西分有‘大’,
小的东西分有‘小’,……事物要分成两个,就必须分有‘二’,要成为一个,
就必须分有‘一’。”②就是说,“分有”表示特殊性与普遍性或殊相与共相的
关系。虽然事物分有相,相当于特殊从属于普遍的概念关系,但相不等于概
②[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101c。第三节 柏 拉 图
55
念。对柏拉图来说,概念是主观思想,而相是客观存在。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
反映相,但不可能达到与相等同的程度。比如,《会饮篇》中谈到不同程度的
美的概念接近于“美的相”或“绝对的美”,特殊形体的“美”分有最低程度
的美,所有可感事物的“美”分有稍多的美,善的灵魂分有更多的美,善的法
律制度最接近于但也不等于“美”的相。
“摹仿”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是复制品和原型的相似关系。摹仿说解释
了分有说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概念)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相似?
柏拉图试图说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相的摹仿,而按照意见制造的艺术产品则是
摹仿的摹仿。比如,“床”的相是不依赖人的认识和制作的原型,木匠制造的
具体的床是对这一原型的摹仿,画匠绘制的床是对具体的床的摹仿,或者说,
是对“床”的相的摹仿之摹仿。
(四)分有说和摹仿说的理论困难
柏拉图在晚期对话《巴门尼德篇》中,借老年巴门尼德和少年苏格拉底的
对话,揭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的种种理论困难。“分有”的原意是拥有整体的
一部分,众多事物分有一个相,犹如一块帆布盖在一个人身上。但是,如果殊
相只分有共相的一部分,那么将不具有共相的规定性。比如,很多事物分有
“大”的相的一部分,每一事物小于“大”的相,于是产生出这样的矛盾:比
“大”小的东西是大的东西。
摹仿说假设可感世界的人认识制作的可感事物与理念世界的相之间存在相
似关系,“老巴门尼德”把认知者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比作主人和奴隶的关系。
他反诘道,正如一个世界的主人不能驾驭另一个世界的“奴隶”一样,感性世
界的认知者也不能控制理念世界的相。他说,感性世界中的人只能把握感性对
象,“我们不能认识美本身、善本身以及我们一切当作自身存在的相”;如果认
为人可以不通过神认识理念和摹仿相,那就是“剥夺了神的知识的奇谈怪
论”。①
柏拉图认识到他的理念论面临三方面的困难:第一,分有说不能解释相与
相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也不能解释普遍概念为什么能够陈述个别事物;第
二,摹仿说不能解释感性的人何以能够把握理智世界的理念;第三,两个世界
的区分没有解释理念世界的来源,以及能够统摄感性世界的原因。
柏拉图没有认识到,分有说和摹仿说不能自圆其说的根本原因是共相与殊
相的分离。虽然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有概念思维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但他的分
离学说完全违背“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
中”的“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①。因此他面临思辨的困境就是必然
的了。
二、晚期思想的发展
柏拉图在晚期对话中按照苏格拉底方法继续探索共相与殊相、相与个体的
关系。虽说后期探索只是对理念论客观唯心主义的补充,未能摆脱形而上学的
思辨,但这些深入的探索包含着思想和存在相互转化以及概念辩证法的主要
观点。
(一)通种论
针对在《巴门尼德篇》中提出的理论困难,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提出
“通种”说。他认为“通种”是最普遍的相,通种有三对:“存在”与“非存
在”、“动”与“静”、“同”与“异”。柏拉图之前的各派哲学围绕这几对概念
矛盾展开争论。柏拉图从分析这些概念的意义入手,梳理哲学争论中的概念
关系。
柏拉图说明了“存在者”不等于“存在”,“不存在者”不等于“非存
在”。因为当我们说存在物“是”某个东西时,已经在肯定它“不是”另外一
个东西,反之亦然。②柏拉图分析说,“非存在”是“存在”和“异”这两个
通种相结合的产物,“非存在”的意义是一个存在物异于另一个存在物。“非存
在”是可认识和可表达的相。就是说,“存在”和“非存在”是一对意义兼容
的相或通种。
同样,“存在”与“动”和“静”也是兼容的。因为我们既可以说运动或
静止存在,也可以说存在物运动或静止。然而,我们却不能说“动是静”或
“静是动”。因此,“动”和“静”是一对不兼容的相或通种。同理,“同”和
“异”兼容,因为可以说事物既相同又相异。
进一步的考察表明,“存在”“动”“静”这三个通种与“同”和“异”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319—320、320 页。
② 参见[古希腊] 柏拉图:《智者篇》,237a。第三节 柏 拉 图
57
这对通种兼容,但又不等于两者中的一个。因为,如果“存在”或“运动”或
“静止”等于“同”,那么就会得到“存在是存在”或“运动是运动”或“静
止是静止”的同义反复;如果“存在”或“运动”或“静止”等于“异”,那
么就会造成“存在是非存在”“运动是静止”的矛盾。但是,“存在”或“运
动”或“静止”可以与“同”和“异”这对通种兼容,因此可以说“既存在
又不存在”,“存在既动又静”,“存在既是一又是多”。① 这无异于肯定了赫拉
克利特的辩证法。
通种论是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柏拉图用概念的逻辑分析打破了爱利亚
派在“存在”和“非存在”、“动”和“静”、“一”和“多”之间设置的不可
转化的障碍,使这些基本哲学范畴融会贯通,为哲学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
域。就柏拉图学说自身而言,通种论是对《巴门尼德篇》中“分有诘难”的一
个间接回答。通种之间的分有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概念之间兼容与不
兼容、兼容但不等同的逻辑关系;个体所分有的相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贯
通、彼此兼容的复杂概念关系,从而可以说明感性事物为什么具有既存在又不
存在、既动又静、既是一又是多等相反相成的特征。
(二)“灵魂回忆”说
为了回答感性世界中的人为什么能够认识理念世界的问题,柏拉图利用毕
达哥拉斯派宣扬的“灵魂不朽”“灵魂转世”的宗教神话,说明灵魂起着联结
理念世界和人身体的中介作用。《菲德罗篇》里有一个比喻:神和灵魂乘两驾
马车跟随宙斯去赴宴,由于驭手缺乏高超的技巧,在经过陡峭天路时失去对马
车的控制,被顽劣的马拽落到地上。灵魂被折断翅膀,不能上升到天上的理念
领域,只得附着于肉体,将肉体作为暂居之处。在这个比喻中,理性是驭手,
激情是两驾马车中被驯服的马,欲望是桀骜的马。②这个比喻的意思是,灵魂
在肉体之中独立存在。依其与肉体的关系,灵魂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纯粹的理
性,二是服从理性的激情,三是不服从理性但向往肉体的欲望。
柏拉图说,灵魂中的理性在未从肉体跌落之前,对理念世界有所观照,包
含着天赋的知识。灵魂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欲望的干扰和肉体的“污染”,
理性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到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
② 参见[古希腊] 柏拉图:《菲德罗篇》,279c。58
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苏格拉底做了一个实验,他通过适当的
提问,使从未学过数学的童奴知道如何计算正方形面积,知道两个正方形面积
之比等于它们边长的平方之比。柏拉图通过这个事例说明:知识不是后天获得
的,也不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的,而为灵魂固有。知识先天地存在于灵魂之
中,但处于潜在状态,宛如在梦境中一般。学习的作用在于触动、提示或唤醒
灵魂中的理性,使之回忆灵魂本有的知识。①
“灵魂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
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本体论的论证。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在灵魂内部诱导出
真理,原因在于灵魂回忆起理念世界的知识。第二,用灵魂中关于理念的天赋
知识,回答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第三,“回忆说”
回应了智者为否定知识的可能性而提出的“学习悖论”(学习者既不能知道他
一无所知的东西,也不会寻求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回忆说”认为,灵魂之中
已有可知的东西,但需要关注和寻求,才能实际拥有知识。“回忆”是灵魂对
自身的关注和理念世界的追求。
如果灵魂在肉体之中忘却了知识,那么只有净化肉体受到的污染,才能最
大限度地得到知识;而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意味着个人
生命的终结,灵魂重新回到理念世界。在此意义上,柏拉图说,回忆是“练习
死亡”。他认为,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达到,哲学家是唯一不畏惧
死亡的人,不畏惧死亡的人也不会畏惧其他任何东西,追求智慧的人因而是最
勇敢的人。柏拉图所说的灵魂净化不完全是思辨和理性活动,同时也是“练习
死亡”和“爱的追求”的神秘修行,最后到达“惊喜交集,不能自制”的迷
狂境界。②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是这样一种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哲学与神话、
辩证法与原始唯心主义的结合。
(三)宇宙创造论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借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蒂迈欧之口,把摹仿说、
数本原说和灵魂不朽说结合在一起,建构了一个神话和数学相结合的宇宙创造
论。柏拉图说,可感世界是生成的世界,任何生成都有原因,可感世界的原因
是造物主的创造。
② 参见[古希腊] 柏拉图:《菲德罗篇》,250c。第三节 柏 拉 图
59
古希腊哲学家没有“从无到有”的创世观念。柏拉图认为,在创世之前已
有混沌的东西,他称之为“基质”。这些东西没有具体规定性,因此不是存在;
但也不是非存在,因为混沌至少处在一个“场所”。造物主并不创造这些基质
和场所,但按照型相塑造它们的几何型相。
造物主依据的最初型相有两个:正方形的一半和等边三角形的一半。造物
主先用四个第一种三角形组成一个正方形,再用六个这样的正方形构成一个立
方体(正六面体),这是土元素的型相。造物主又用六个第二种三角形组成一
个等边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可构成正四面体、正八面体和正二十面体,三者
分别是火、气和水元素的型相。此外,造物主还创造了正十二面体的元素。从
几何学上说,正十二面体由五边形构成,而五边形不能由最初的那两种三角形
组成。柏拉图说,造物主直接创造正十二面体的目的是“为了整体,用它们装
饰星座”①。正十二面体的元素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圆球,此即星球和宇宙整体;
第五种元素后来被称作“以太”。柏拉图的宇宙模式以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为基础:地球由土、火、气、水四元素构成,柏拉图补充了构成天体的特别元
素“以太”。
造出元素和万物之后,造物主又按照自己的心灵,造出“世界灵魂”,弥
漫在万物之间,规定万物秩序,推动万物运动变化。灵魂和形体相结合产生四
类生命:天上的神,空气中的有翼动物,水栖动物和陆地动物。最后,造物主
创造的灵魂降生在神创造的身体中,出现了人。理性存于头部,激情存于胸
部,欲望存于腹部。如果各部分灵魂在身体中生活得好,它们将返回天上;如
果生活得不好,来世转生为动物。
《蒂迈欧篇》的宇宙创造论充满幻想,也有浓厚的思辨色彩,综合了各派
自然哲学的观点。这一学说在中世纪与基督教的创世说既矛盾又调和,成为后
来神学世界观的重要来源。
三、政治哲学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生涯密切相关,他终生关心什么是正义的问题。
柏拉图从三个层次讨论这个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正义的灵魂。他认为在灵魂
中,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如果激情和欲望都服从于理性,灵魂三部
分就和谐,有益于身体的健康,这就是灵魂的正义。第二个层次是正义的德
性。柏拉图认为在人的生活中,灵魂的各部分与不同的德性相对应,理性的生
活是智慧,顺从理性的激情生活是勇敢,合理的欲望生活是节制,身心和谐的
生活是正义。第三个层次是正义的城邦。柏拉图认为国家犹如大写的人,可以
“由大见小”,从正义的城邦认识正义的本质。① 他认为城邦起源于相互帮助和
合作的人的聚集而居。合作的原则首先是社会分工,每个人都按照自然禀赋从
事一门职业劳动,不同德性的人组成不同社会阶层:有节制德性的人组成生产
者,有勇敢德性的人组成保卫国家的武士,武士中有智慧的人承担最高领导者
职责。社会正义就是每一个人都只做适合自己德性的事情,统治者以智慧治理
国家,武士以勇敢保卫国家,生产者以节制为社会提供必需品。反之,三个等
级相互干预就是不正义。比如,生产者企图跻身于统治者,武士企图掌管治国
的大权,这些僭越行为将毁灭国家。柏拉图的正义城邦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制的
等级观念,与雅典民主制相对平等的观念背道而驰。马克思评价说:“他的理
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②
柏拉图把现实中的不正义现象归结为正义程度逐次下降的城邦堕落,从君
主制或贵族制堕落到荣誉制,再堕落到寡头制,又堕落到民主制,最后堕落到
僭主制。柏拉图生活在民主制和僭主制激烈交锋的时代,他对两者均持批判
态度。
柏拉图指出雅典民主制有三个致命缺点。第一,无节制的自由,社会无序
混乱,比如,“现在父亲害怕儿子,儿子把自己当作父亲一样的人”,“老师害
怕学生,迎合学生”,“狗也像女主人一样,马和驴在街上任意横行,践踏行
人,有不受阻拦的自由”,等等。③ 第二,实行大多数人统治的原则,不按照理
性而按照意见决策,造成处死苏格拉底那样的不正义的审判。第三,民主制必
然导致僭主制。在这种秩序混乱的社会中,人人不能自保,大多数人愿意一个
强者当政保护他们,僭主借机上台,上台后制造更大的罪恶,社会堕落至极。
雅典民主制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制度,柏拉图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
缺陷。
为了建立正义城邦,柏拉图提出“哲学王”的主张。他说:“除非哲学家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页。
③[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562e—563d。第三节 柏 拉 图
61
成为这个世界的王,或者我们现在称之为王和统治者的人真正成为哲学家,否
则,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将没有尽头。”① 马克思说:“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里,知识界是作为特殊的和最高的阶层而存在的。”②“哲学王”是知识界的代
表,作为知识和智慧的公共导师,他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柏拉图设计了一个教
育方案,要从小培养有教养、有知识、身心健康的武士阶层,从中选拔出懂辩
证法、有智慧和实践经验的治国者。柏拉图承认,他设计的“理想中的城邦,
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在天上有它的原型,希望看见它的人可以在心里找到
它”。③ 虽然“哲学王”“正义城邦”是柏拉图时代不可企及的政治理想,但政
治理想不等于“乌托邦”,正如柏拉图追求的理念世界不等于幻想的虚无世界
一样。《理想国》中的理性论证和一些合理想法,如男女平等、财产共有、公
民教育、各种政体的关系和缺陷,等等,使其成为西方政治哲学第一部经典。
柏拉图在后期著作《法篇》中,提出了比较现实可行的政治方案。柏拉图
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主宰,统治者只是法律的仆人”,又说:“一个可
朽的灵魂,当他承担了最高的、不受约束的权力,就一定会失去他的智慧和真
诚。”④为了防止权力的腐败,柏拉图设计的法律制度保留了民主制的一些优
点,如完善公民大会和陪审团制度。但《法篇》的基调是政治保守主义。在思
想上,柏拉图主张把宗教置于国家指导之下,禁止个人私下崇拜神祇,尤其要
采取严惩无神论者的法律措施,如终身监禁、财产充公、死后不准埋葬。在政
治上,他主张严格限制选民资格,不要把城邦建在海边,国家应是农业社会,
而不是商业社会,应当生产,而不应进口。柏拉图还说,一个国家公民的理想
人数是5 040人,分成12个部落。⑤ 这些主张显然违反从农业氏族社会向商业
城邦发展的历史潮流。由于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既重视法治和公民教育,也主张
实行少数人专制,后来西方政治哲学的不同派别纷纷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和材
料,来发展他们的理论。因此,在柏拉图政治哲学中寻找思想资源,研究和批
判柏拉图政治哲学仍有现实的理论意义。
总之,在希腊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智者运动中,苏格拉底用揭露矛盾的对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⑤ 参见[古希腊] 柏拉图:《法篇》,705a,737c。62
话方法讨论社会政治问题,推动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向人的主体意识
转变。柏拉图继承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和主体意识,建立了第一个客
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把以分离学说为特征的理念论、以至善
为最高原则的目的论、以数学型相为知识基础的神学宇宙论,与以辩证法为工
具的方法论以及以正义为理想的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
体系与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相对立,同时吸收了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
批判爱利亚派的形而上学,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和原始唯心主义的简单直观,
大大提高了哲学思维水平,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用复杂、丰富的概念把握世
界和社会的阶段。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主义是源远流长的传统。黑格尔评
价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年
代,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思考题:
1.举例说明智者运动的特征。
2.如何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就是知识”和“无人有意作恶”?
3.苏格拉底对话法有哪些辩证法因素?
4.为什么说柏拉图理念论的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同时还蕴涵辩证法
因素?
5.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有哪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