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本杰明·惠契柯特

惠契柯特是剑桥柏拉图学派的精神领袖,虽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并不突出,但是他将柏拉图主义确定为指导原则,奠定了该学派的 理论基础。他的论述主要与理性、信仰、道德和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有关。

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是宗教神学中十分敏感的问题之一,在近代 它又具有启蒙和蒙昧、科学和迷信、异端和正统之对立的意味。1651 年,惠契柯特在布道中阐述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的观点,受到加尔文 主义者的攻击,说他抬高理性贬低信仰,对非正统思想过分宽容,由 此引起了惠契柯特和加尔文主义者的一场争论。

剑桥柏拉图主义者所说的理性是指对形而上学、数学、逻辑和道 德原则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惠契柯特从入性和神恩两方面 说明理性的根源。他认为理性不是异于人性的东西,而是人性的组 成部分,为人所具有,为人所运用,违背理性就是违背人性。人的理 性最终来自于上帝,“上帝给人以智力的本性,给人以理性和理智的 崇高特权,正指望人按照那些原则行事”①;“理性的方式是量适合于 人性的方式”②。上帝使人人皆知理性,人也可以通过对理性的运用 提高自己的理性能力。他借用了《圣经》里的比喻,称理性是上帝的 “灯烛”。③ 这个用法也为其他剑桥柏拉图主义者广泛采用。

人有理性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不论俗人还是宗教人士都可以接 受,这里没有根本的争论,而当谈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它对宗 教的作用时,争论就出现了。惠契柯特反对将理性和信仰对立起来, 认为理性不是信仰的敌人,而是人接受信仰的条件和达到信仰的途 径。他从“知”和“信”的关系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认为“知”和“信”是 不能分开的,“知”是“信”的前提,如果我们不“知道”某物的存在,就不 可能“相信”它。同样,如果我们不“知道”上帝的存在,就不可能“信 仰”上帝。而我们的一切信仰都是根据上帝的权威来的,如果我们连 对上帝存在的信仰都没有,就更谈不上其他一切信仰了。由此可见,

①《剑桥柏拉图主义者》,C.A.帕特里德编,第66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

② 同上书,第52页。

③ 参见《圣经·旧约》,“箴言”,第20章,第27节。

如果要有“信”,必须首先“知”,“如果没有上帝‘存在’的自然的知识, 就不可能有任何信仰……自然的知识先于信仰,对信仰是根本的”①。 真正的“知”必须依靠理性,人通过理性“知道”上帝的存在,正如人通 过眼睛知道太阳的存在一样。

惠契柯特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观点确有值得注意之处。早 期教父和一些经院哲学家坚持信仰在先,理智在后,理性服从于信仰 的观点。后来阿奎那对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作了一些调整,认为理性 可以在自然知识的领域里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不一定受信仰的束 缚,但他仍认为理性在超自然的信仰领域是无力的,它只能服从于信 仰,对信仰起补充和说明作用。而惠契柯特将阿奎那的观点又推进 了一步,他不但认为理性可以在自然知识的领域里发挥作用,而且认 为理性在信仰之先,是信仰发生的重要条件,这样他就明显冲破了传 统的神学观念,大大提高了理性的地位。

惠契柯特认为理性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性质。他除了援引前 人的各种证明外,还提出了自己的四个证明,这些证明都是他所说的 理性的证明。

第一个证明:人对于许多事物是无知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花有五 彩缤纷的颜色,不知道事物的样式是什么,不知道灵魂和肉体如何结 合,不知道物质微粒如何联系,不知道运动到底是什么。人的无知意 味着一个有更高智慧的上帝的存在,他是广阔的、完全的、无处不在 的,他将一切存在包含在自身之中。因此,与有限而狭隘的被造物的 存在相比,上帝的存在更容易被认识到。

第二个证明:人认识事物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是:一为正面 肯定的方法,即肯定和增加事物的完满性以达到与之相适应的程度; 一为反面否定的方法,即否定或减少事物的不完满性以达到与之相 适应的程度。当我们用这两种方法来确定一般事物的性质时,任何 过度都会与事物的性质不符。但对于认识上帝而言,我们尽可以充

①《剑桥柏拉图主义者》,C.A.帕特里德编,第47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

分使用这两种方法而不会有过度之虞。因为我们可以用正面肯定的 方法无限增加上帝的完满性,可以用反面否定的方法无限减少上帝 的不完满性,我们这样做无论到何种程度都不会过分。因此,与认识 其他事物相比,这两种方法更适合于认识上帝。

第三个证明: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比与世上其他事物的关系更接 近。“我们生活、活动、存在于上帝之中”①,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比我们 与自己的一切甚至灵魂的关系更密切。我们运用心灵和理智的目的 就是为了追求和承认上帝。

第四个证明: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依赖于上帝,他保护我 们,与我们合作,这些都使我们认识他、承认他。这一点可以从我们 在日常语言中经常提到上帝的名字中看到,比如我们在悲伤时常哀 叹:“天哪!”(O,God);当我们做某事时常表白说:“以上帝的名义’ (in the name of God)。虽然这些只是习惯说法,但这个习惯之所以能 为人们接受并保持下去,是因为我们内心对上帝的依赖。这种依赖 正说明我们认识了上帝,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上帝,这种依赖是不可 能的。

这四个证明各有特点,但都不能成立。第一个证明的原理实际 上是经院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在理智领域的翻版,即从 个别有限的智慧推出普遍最高的智慧。第二个证明所说的认识方法 是一种演绎逼近的方法,并包含了某种归纳的因素。这两个证明的 致命缺陷是都犯了“窃取论题”(begging the question)的错误,即在它 们的论证中都暗含了一个有待证明的前提:“上帝是完善的”。于是 它们不经证明地假定必有一个最高的智慧(第一个证明),对上帝只 能增加其完满性或者减少其不完满性,而不能相反(第二个证明)。 第三个证明主要是以经文为根据的,因此只有启示的意义,没有理性 证明的意义。第四个证明与其说是证明,不如说是猜测,因为它没有 提供任何确切的证据,不过它试图用语言现象说明对实在的认识,有 一定的新意。

①《圣经·新约》,“使徒行传”,第17章,第28节。

没有信仰就无所谓宗教,理性先于信仰,因而也是宗教的开端。 惠契柯特说:“如果没有知识,就没有宗教的开端。”①“宗教开始于知 识,进行于实践,终结于幸福。”②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建立在理性的 基础上的,是由理性所证明的。理性的意义还不止于此,理性不但是 上帝为人所规定的,而且上帝同样依据理性来对待被造物,因而人可 以通过理性来理解和接近上帝。于是,理性在宗教中有两个主要作 用:第一,提供关于上帝的“自然的知识”;第二,作为上帝的启示的“接 受器”,通过它“传达”上帝的谕旨和意志。惠契柯特倾向于将理性与 启示分别看待,让它们各司其职。启示固然不可动摇,但理性也必不 可少。他说:“上帝设立了两盖灯,以照亮我们的路:一盏是理性之灯, 它是他的创造物的灯;另一盏是经文之灯,它是依据上帝启示的灯。 让我们使用这两盏灯,不让它们被熄灭。”③正因为理性对宗教如此重 要,惠契柯特明确声称:“反对理性就是反对上帝。”④

惠契柯特的道德理论与他的理性主义观点有密切联系。他认 为,人的心灵有两方面责任:一是通过理智活动增加知识;二是用道 德原则陶冶灵魂。理性和道德是造就完美的人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部 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理性能力的真正提高必须通过敦品励行才 能达到。道德与理性一致,与人性一致,违背道德就是违背人性。理 性具有清晰、明白、精确的品格,道德也有同样的品格。“我们在道德 中与在数学中一样确定无疑。”⑤他的这一观点被后来的剑桥柏拉图 主义者继承和发展,成为英国理性主义伦理学的一个源头。

理性在不违背启示的情况下给人以认识的自由,理性也在不违 背上帝意志的情况下给人以意志的自由。对于上帝明白谕示的事 情,人必须遵循上帝的指示,对于上帝没有谕示的事情,人应当根据

①《剑桥柏拉图主义者》,C.A.帕特里德编,第326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

② 同上书,第 328页。

③④ 同上书,第 327页。

⑤ 同上书,第 330 页。

理性的指引来自由行动。针对加尔文主义者对宗教清规戒律的强 调,惠契柯特指出,人的行为的善或恶不是根据教条来决定的,而是 根据行为本身与按照理性理解的事物的性质是否一致来决定的,即 与事物性质一致的行为是善的,不一致的行为是恶的。这样,对善 行本身的理性追求而非对清规戒律的盲目遵守成为道德的基本 原则。

惠契柯特高度评价宗教的道德职能,他认为宗教所要求的不是 个别的善,像充饥的食物或解渴的饮料那样,而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普 遍的善和博爱。“普遍之爱是宗教的最终之事。”①他还借用了柏拉图 主义的“分有”概念,认为宗教实际是人对上帝的至德至善的模仿,人 的心灵经过宗教的改造,由于“分有”了上帝的性质而达到与上帝的 和谐,从而得到真正的幸福。

惠契柯特关于理性、道德和宗教的观点渗透在他对教会的看法 中。针对基督教会四分五裂的状况,他认为教会应当统一,基督徒应 当团结。真理是单一的,如果人能在真理上达到一致,就可以团结起 来。人的本性是乐于和睦相处的,人可以从和睦相处中互相得到利 益。因此,尽管在有些事情上人们的理解可能不同,但人和人之间应 当互相宽容、和谐、亲密和友爱。宗教的最终目的有二:一是人与上 帝的和谐,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惠契柯特的这些观点推动了后 来宗教宽容主义的发展,不过,他的宽容是有条件的,无神论者和宗 教狂热者不包括在宽容之列。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卷二-在线阅读

    本卷内容梗概 【1-56行】埃涅阿斯叙述经历。希腊人设木马计。拉奥孔力陈毁马 大家都安静下来了,集中注意把脸朝着埃涅阿斯。接着特洛亚人的领袖高坐在榻上开始说道: “女王啊,你要我重新说一遍我的苦难,这苦难却是难以言传啊,它包括希腊人是怎样把富饶的特洛亚这可悲的王国夷为平地,和我亲眼看到并且大部分是亲身经历的悲惨事件。说起这些事情,就连阿奇琉斯父子手下的士卒或…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29日
    613
  • 尼采-《权力意志》-[24.1888年10月至11月]-在线阅读

    [24.1888年10月至11月](1) 24[1](2) 瞧,这个人 或者: 为什么我知道得更多一些。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一 ——现在我要来谈一个问题,至少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比“上帝此在”(3)问题以及其他基督教义更有某种严肃性,——那就是营养问题。简言之,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达到你的力量的最大值,以及文艺复兴的理性意义上的virtù、德性的最大值…

    书籍分录 15小时前
    14
  • 赵林-《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前言-在线阅读

    前 言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回师,至巴比伦英年早逝,他的帝国 分裂为马其顿、塞琉西和托勒密三个王国,希腊化历程也由此拉开序幕。 在三百年之久的希腊化时代,强势的希腊文化在东方的土地上长驱直入, 大放异彩。一座座希腊式的城市在地中海东岸矗立起来,气势恢宏的图 书馆、大剧场和竞技场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小亚细亚、西亚和埃及的城 市中,精致优美的希腊雕塑、崇…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236
  •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一章 “善与恶”,“好与坏”-在线阅读

    第一章 “善与恶”,“好与坏” — 人们理应感谢英国心理学家所做的迄今惟一的探索道德发生史的尝试。 他们连同其自身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疑惑,但是我认为,他们恰恰因此比他们的论著更为本质,他们是活生生的疑惑,因此,他们本身就很有意思! 这些英国心理学家究竟要干什么?人们发现他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事同样的工作,即把我们内心世界的羞愧部分暴露出来,并且从中寻找真正…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0日
    428
  • 第六节浪漫主义或沉醉或焦虑的欲望

    卢梭一生中写了三部具有浓郁感情色彩的作品,即《新爱洛绮 丝》、《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三部作品确立了卢梭作 为浪漫主义开创者的地位。一般地说,它们往往写“我”的感情经历, 具有美妙的想像色彩。但实际的情形则更为复杂,卢梭的作品是独 一无二的,无法模拟,隐藏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信息。 《忏悔录》的中心是“我”,是卢梭一生经历(主要是感情经历)的自画…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36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