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前言-在线阅读

前言

“西方哲学史”是哲学系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北京大学开设这门课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在1918 年的一份课程表上,我们看到,当时的“哲学门”为二年级学生开设“西洋哲学史大纲”这门课,由胡适先生讲授;而且是续开课,由此可以推断,这门课最迟在1917 年就已经开始了。除胡适先生之外,张颐、贺麟、陈康、郑昕、任华等著名教授都讲授过这门课。1952 年院系调整,全国哲学系都合并到北大哲学系,全国各校研究西方哲学的专家汇集在一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继续传播着西方哲学的火种和人类智慧的成果。北大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在室主任洪谦先生的领导下,编译了西方哲学原著资料四本:《古希腊罗马哲学》、《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后又增加了《十九世纪俄国哲学》)。这些宝贵的资料哺育了整整一代的哲学工作者,西方哲学研究者受益尤深。

40年代,北大使用梯利的《哲学史》英文教材,50年代使用的教材是苏联人写的《哲学史》多卷本。中国人自己写的西方哲学教科书,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出版的《哲学史简编》,其中的西方哲学史部分由洪谦、任华、汪子嵩、张世英、陈修斋等先生执笔;这部分内容后经汪子嵩、张世英、任华等先生改写成《欧洲哲学史简编》,于1972 年出版。70年代,西方哲学史教研室还出版了两本教材,一本是教研室集体编写的《欧洲哲学史》,另一本是由朱德生、李真先生编写的《简明欧洲哲学史》。80年代伊始,由王太庆先生主持,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了两卷本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的教学资料。后来,洪谦先生和陈启伟先生还分别主编了《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和《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但一直没有再编写教材。直到 90 年代中叶,我们才感到有必要编写一部能够反映西方哲学最新研究成果的著作。

我自1989 年开始讲授“现代西方哲学”,自1990 年始讲授“西方哲学史”;除了给哲学系学生开课外,还为全校学生和文科实验班学生开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在十年的时间里,我逐步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讲课风格。几年前,教育部策划“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我承担了其中的“西方哲学课程和教材的建设”项目,这才有机会来整理讲课笔记,编写“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这两门课程的教科书,希望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既能够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又有自己个性的课堂用书。

写出有个性的教科书,是不易之事;写有个性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更为困难。“西方哲学史”是一门传统学科,学科的体系和基本材料已经成熟定型,国内外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而且,我们的前辈通过西方哲学名著的翻译,已经固定了绝大多数的中译术语。我当然要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写教科书,但这不意味着只能墨守成规,不能有自已的个性和独创性。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在下面几个方面兼顾了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独创性。

在为数不多的现在尚不能固定的几个西方哲学中译术语中,有一个术语引起的争论最多,但作用也最为重要,这就是希腊文的 to on,拉丁文的ens,德文的 Sein,英文的 being 和法文的P'être。多年来,我们习惯把这一术语翻译为“存在”,海外学者多把它译为“有”或“存有”。有鉴于此,我在本书中采取古今有别的翻译政策:对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典籍中的 being,一般按其本意译为“是者”,并在具体的语境中解释它的哲学意义;对于近代以降哲学中的 being,根据它在上下文中与“存在”、“本质”、“实体”、“实在”等概念的联系,有时也把它意译为“存在”或“存有”。虽然译法不统一,但有利于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对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以避免过于简单化而造成的误解。

我国80 年代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摈弃了苏联日丹诺夫关于“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阵”的定义。事实上,西方哲学史充满了二元对立的范畴,用任何一对或几对范畴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都难免失之偏颇。但是,哲学史要有线索,没有线索的哲学史只是材料的堆砌,而不是可被理解的历史。我的写法是以哲学问题、而不是以范畴为线索。我接受了前辈对哲学史这样一些看法:哲学从来都不是死记硬背的学问,更不是僵化的教条;哲学是历史的科学、实践的学问;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那些大无畏地探索真理、身体力行地践履真理的人才能发现真理,这样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哲学史不提供现成的真理,西方哲学史是哲学家们爱智慧、求真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历史上任何一个哲学家都要首先理解他的问题。为了体现这样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本书选择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的提出、转变和持续,围绕这些而展开的争论和所达到的结论,就是我们这本哲学史的线索。

我们选择的哲学问题是人类心灵思考的永恒问题,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答案,但一个接着一个被推翻、被修改、被重写。哲学史展现的就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虽然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的结论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没有一种直到现在还被普遍认可的哲学真理,但是,哲学家们为解决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从哲学史的观点看问题,问题的提出比答案更有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达到的结论更有价值。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也是启迪批判性思维的试验过程。我们的一个目的是帮助那些已经形成思维定势的人,让他们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能够提出和解决新问题。为此目的,对于哲学史上对几个关键问题的论证,我们进行较细致的分析。为了使历史上的论证被今人所理解,必要时还要进行理论重构的工作。本书在哲学论证的重构方面下了比较大的工夫,希望能够起到举一反三、启发智慧的效果。

哲学的史料浩如烟海,但哲学史教材常用的史料大多结辑成书,使用起来很方便。本书尽量引用北大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的资料选辑,尤其是《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的史料。那本书曾获得第一届全国教材一等奖,我在讲课时一直把它作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料来使用。为了与这本教材行文风格协调,我在引用这些资料集和其他中译著作时,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在字句上做了一些改动;改动之处恕不一一注明。如读者需要引用本书的资料,请注意核查原文。除了大量引用现有的中译资料以外,我还注意直接引用外文资料。这样的外文资料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外国教材经常使用、但尚未被译为中文的哲学史料;二是国外学者新发掘出来的资料;第三类资料来自我个人的读书心得,我发现原著里有些话对理解某些观点很有帮助,现在把它们写进教材,希望对读者会有同样的帮助。

这本教材虽然只是一部简史,但一学期很难讲完。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时数,选择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讲授,让学生自行阅读其他的部分,同时指导学生读几本名著或选读一些资料。对西方哲学有兴趣的人也可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这本教材。我诚恳地希望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2000年元月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埃斯库罗斯悲剧-《普罗米修斯》-(六)第二合唱歌-在线阅读

    歌队 (第一曲首节) 宙斯执掌万物, 但愿他不会施威阻挠我的愿望, 但愿我能永远为神明们奉献 神圣的祭品,来到 父亲奥克阿诺斯的流水旁杀牛祭奠, 不会有语言冒犯, 愿这规则永留我心头,不会熔化。 (第一曲次节) 那该是多么甜美, 若长久的人生能在坚定的希望中度过, 让心灵始终沉漫在光明的幸福和欢乐里! 但我又心中颤栗, 看见你遣受这许多苦难[……] 你虽不惧…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9日
    353
  • 赵林-《古希腊文明的光芒》-自序-在线阅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万卷书与万里路是相互 融通的,书中自有路,路上亦有书。但是如果只读书而不行路,如终 日困守书斋的蠹书虫,或者只行路而不读书,如满世界打卡的观光 客,自然也就无法体会二者之间相通相融的奥妙了。在道路畅通、交 通便利的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研究西方文化的中国人,我更应该把 读书与行路紧密联系起来,在读书时让思想遨游万里路,在行路…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188
  • 赵林-《天国之门:西方文化精神》-第二章 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化-第一节 基督教的文化渊源-在线阅读

    第一节 基督教的文化渊源 一、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海涅在谈到唯灵主义的基督教文化取代唯物主义(即物质主义)的罗马文化的必然性时这样说道:“唯物主义在罗马帝国发展到惊人可怕的地步,大有摧毁人类精神的一切辉煌成果之势,基督天主教的世界观作为克制这种唯物主义的一剂灵药,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罗马人的世界里,肉身已变得如此肆无忌惮,看来需要基督教的纪律,来使它就范。吃了…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364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六章 胡塞尔的现象学-在线阅读

    第十六章 胡塞尔的现象学 这一章比较难,您得有些准备。 现在我们来讲现象学。这也许是本书到目前为止最难的一 章。因为与前面的诸位哲学家的成就比较起来,现象学称得上 是一种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一般而言总比其他流派的哲学观 念来得深奥晦涩,就像我们在前面领教过的康德与黑格尔的形 而上学一样。不过我在这里也会像在前面一样,尽量将晦涩的 东西讲得明白,这是我写作的首…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357
  • 第一节 老年黑格尔派

    老年黑格尔派的小圈子由黑格尔的一些亲密学生组成,其主要 代表人物有加布勒(G.A.Gabler)、格歇尔(C.F.Goschel)、道布(K. Daub)、亨利希(Henrichs)、海宁(L.v.Henning)、埃德曼、甘斯、米希 勒、霍托(Hotho)、瓦特克(Watke)、马海内克(Marheineke)等。他们 在学术上首先推崇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辩证…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52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