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出场人物表-在线阅读

文章目录[隐藏]

出场人物表

方便我们了解谁是谁

纳尔逊·阿尔格伦 (Nelson Algren,1909—1981):《金臂人》及其他描写美国阴暗面的小说的作者,1947—1950年间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恋人(大部分时间异地)。

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1906—1975):德国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1933年逃离德国之后居住在美国;海德格尔之前的学生兼情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及其他作品的作者。

雷蒙·阿隆 (Raymond Aron,1905—1983):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记者;让-保罗·萨特的同学;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德国学习,并对他的朋友说起了现象学。

詹姆斯·鲍德温 (James Baldwin,1924—1987):撰写探索种族和性的小说和文章的美国作家,在1948年搬到巴黎,在法国度过了他大部分的时光。

黑兹尔·巴恩斯 (Hazel Barnes,1915—2008):美国翻译家和哲学作家,她在1956年翻译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威廉·巴雷特 (William Barrett,1913—1992):美国的存在主义思想通俗作家;《非理性的人》(1958)的作者。

让·波弗埃 (Jean Beaufret,1907—1982):法国哲学家,与马丁·海德格尔通信并进行了访谈,普及了德国的存在主义思想;他的问题促使海德格尔写下了《论人道主义的信》(1947)。

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重要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小说家、女权主义者、剧作家、散文家、回忆录作家和政治活动家。

雅克-洛朗·博斯特 (Jacques-Laurent Bost,1916—1990):法国记者,跟随让-保罗·萨特学习,共同创办了《摩登时代》,娶了奥尔加·科萨凯维奇,并与西蒙娜·德·波伏娃偷过情。

弗朗兹·布伦塔诺 (Franz Clemens Brentano,1838—1917):德国哲学家和前牧师,研究心理学并成为首位探究意向性理论的人,这成为现象学的基础。埃德蒙德·胡塞尔从1884年6月开始在维也纳跟随他学习;布伦塔诺关于亚里士多德对“存在”一词的使用的论述也启发了海德格尔。

索尼娅·布朗奈尔 (Sonia Brownell,1918—1980):英国记者,《地平线》的助理编辑;与莫里斯·梅洛-庞蒂偷过情,后来和乔治·奥威尔结婚。

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1913—1960):法裔阿尔及利亚小说家、散文家、短篇小说作家、剧作家和活动家。

恩斯特·卡西尔 (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史家,专门研究科学、康德和启蒙运动;和海德格尔于1929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会议上辩论。

让·考 (Jean Cau,1925—1993):法国作家和记者;从1947年起担任萨特的助理。

安妮-玛丽·卡扎利斯 (Anne-Marie Cazalis,1920—1988):法国作家和演员;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圣日耳曼德佩地区的“存在主义缪斯”之一。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Dostoevsky,1821—1881):俄罗斯小说家,一般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

休伯特·德雷福斯 (Hubert Dreyfus,1929—):美国哲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海德格尔专家,他也写技术和互联网的事。

雅克·杜克洛 (Jacques Duclos,1896—1975):1950—1953年担任法国共产党领导人;1952年被捕,被怀疑阴谋策划通过信鸽传送信息。“鸽子阴谋”事件让萨特开始激进化。

拉尔夫·艾里森 (Ralph Ellison,1914—1994):美国作家,小说《看不见的人》(1952)的作者。

弗朗茨·法农 (Frantz Fanon,1925—1961):出生于马提尼克岛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关于后殖民和反殖民政治作品的作者,特别是《全世界受苦的人》(1961),萨特为这本书写了序。

欧根·芬克 (Eugen Fink,1905—1975):胡塞尔的主要助手和弗莱堡的同事之一,后来参与了鲁汶的胡塞尔档案馆。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哲学家,以其解释学研究最为著名,在弗莱堡跟随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短暂学习,并记录了关于这两人的逸事。

让·热内 (Jean Genet,1910—1986):法国小偷、流浪汉、男妓,后来变成诗人、小说家和自传作者,萨特的重要著作《圣徒热内》(1952)的主角,这部作品把生活看作他作品的前言。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意大利裔瑞士艺术家,因其雕塑而出名;萨特和波伏娃的朋友,他描摹了萨特和其他人。

格伦·格雷 (J.Glenn Gray,1913—1977):美国哲学家,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和海德格尔的译者;也写了《战士》,一部对战争中之人的社会学研究。

朱丽叶·葛瑞科 (Juliette Gréco,1927—):法国歌手和演员;圣日耳曼德佩地区的“存在主义缪斯”之一;梅洛-庞蒂、萨特和其他人的朋友。

瓦茨拉夫·哈维尔 (Václav Havel,1936—2011):捷克剧作家和异见人士;跟随扬·帕托什卡学习现象学,并在1989年到2003年期间担任捷克斯洛伐克及后来的捷克共和国总统。

黑格尔 (G.W.F.Hegel,1770—1831):德国哲学家,他的《精神现象学》和辩证法理论影响了大多数存在主义者。

埃尔芙丽德·海德格尔 (Elfride Heidegger,娘家姓为Petri,1893—1992):马丁·海德格尔的妻子;购买并设计他们在托特瑙山的房子。

弗里茨·海德格尔 (Fritz Heidegger,1894—1980):梅斯基尔希的银行职员,马丁·海德格尔的弟弟;帮助他输入手稿,并试图让他用短句写作。

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曾跟随胡塞尔学习;《存在与时间》和许多其他影响深远的作品的作者。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Friedrich Hölderlin,1770—1843):德国诗人,受到海德格尔的仰慕和研究。

埃德蒙德·胡塞尔 (Edmund Husserl,1859—1938):哲学家,出生在德语区的摩拉维亚;现象学运动的创始之父;对于马丁·海德格尔而言是一位令人失望的导师。

马尔文娜·胡塞尔 (Malvine Husserl,娘家姓为Steinschneider,1860—1950):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妻子,也出生在摩拉维亚;在1938年帮助救出胡塞尔的档案和手稿。

格特鲁德·雅斯贝尔斯 (Gertrud Jaspers,娘家姓为Mayer,1879—1974):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妻子,以及他大部分研究的合作者。

卡尔·雅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居住在海德堡大学,直到1948年他和他的妻子搬到瑞士;汉娜·阿伦特的朋友,以及时断时续地,马丁·海德格尔的朋友。

弗郎西斯·琼松 (Francis Jeanson,1922—2009):左翼法国哲学家,《摩登时代》的共同主编;1952年,他写了一篇批评加缪《反抗者》的书评,触发了加缪和萨特的翻脸。

汉斯·约纳斯 (Hans Jonas,1903—1993):德国哲学家,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美国;海德格尔之前的学生,并写了关于技术、环境和其他主题的作品。

沃尔特·考夫曼 (Walter Kaufmann,1921—1980):德裔美国哲学家和翻译,出生于弗莱堡;畅销作品《存在主义: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萨特》(1956)的作者。

索伦·克尔凯郭尔 (Søren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先驱和逆潮流的宗教主义者,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者。

阿瑟·库斯勒 (Arthur Koestler,1905—1983):匈牙利小说家、回忆录作者和散文家;萨特和其他人的朋友,但与他们因政治观点而闹翻。

奥尔加·科萨凯维奇 (Olga Kosakiewicz,1915—1983):被波伏娃保护的人,萨特的情人;嫁给了雅克-洛朗·博斯特。

旺妲·科萨凯维奇 (Wanda Kosakiewicz,1917—1989):演员,奥尔加的姐妹和萨特的情人。

维克多·克拉夫琴科 (Victor Kravchenko,1905—1966):去了美国的苏联叛逃者,《我选择了自由》(1946)的作者,这本书在1949年的法国引发了高调的诉讼和争议。

路德维希·朗德格雷伯 (Ludwig Landgrebe,1902—1991):奥地利现象学家,在弗莱堡做胡塞尔的助理和同事,之后在鲁汶的胡塞尔档案馆工作。

克劳德·朗兹曼 (Claude Lanzmann,1925—):法国电影制片人,以他九小时的大屠杀纪录片《浩劫》而闻名;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情人,1952年到1959年间和她住在一起。

伊丽莎白·勒·可因 (Elisabeth Le Coin或Lacoin,1907—1929):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童年朋友;曾与梅洛-庞蒂短暂订婚,但在21岁那年去世,可能死于脑炎。

亨利·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1901—1991):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日常生活社会学感兴趣;最初批判存在主义,之后转为同情。

米歇尔·莱里斯 (Michel Leiris,1901—1990):法国作家,民族志和回忆录作家;萨特和波伏娃的朋友。他的自传体风格对激励波伏娃写《第二性》有所帮助。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立陶宛的犹太哲学家,主要居住在法国;曾跟随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学习,然后发展了一种非常不同的后存在主义哲学,基于伦理和与他者的遭遇。他早期的一本小书在1933年是萨特的现象学入门读本。

克劳德·李维-史陀 (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梅洛-庞蒂的朋友,但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提出过异议。

班尼·莱维 (Benny Lévy,1945—2003):哲学家和活动家;萨特的助手,以及有争议的系列访谈《现在的希望》的合著者(1980)。

卡尔·洛维特 (Karl Löwith,1897—1973):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史学家,曾跟随海德格尔学习,并就这段经历撰写了回忆录。

乔治·卢卡奇 (György Lukács,1885—1971):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经常批评存在主义。

诺曼·梅勒 (Norman Mailer,1923—2007):美国小说家和善辩论者,打算以“存在主义政党”候选人的身份竞选纽约市长,但不得不在捅伤妻子后推迟竞选。

加布里埃尔·马塞尔 (Gabriel Marcel,1889—1973):法国基督徒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剧作家。

赫伯特·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1898—1979):与法兰克福学派有关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马丁·海德格尔之前的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严厉批评海德格尔。

托马斯·马萨里克 (TomášMasaryk,1850—1937):1918年后担任四届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塞尔年轻时的朋友,他跟随弗朗兹·布伦塔诺在维也纳学习,后来帮助组织救援他在布拉格的文件。

阿尔伯特·梅米 (Albert Memmi,1920—):突尼斯犹太裔小说家、散文家和后殖民社会理论家;《殖民者与被殖民者》(1957)的作者,萨特为这本包含两个研究的书写了一个序言。

莫里斯·梅洛-庞蒂 (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法国现象学家和散文家,专长的问题有身体、知觉、儿童发展和与他人的关系;著有《知觉现象学》和其他作品,包括在他人生不同阶段写下的支持和反对苏联的文章。

麦克斯·缪勒 (Max Müller,1906—1994):德国天主教哲学家,曾在弗莱堡跟随海德格尔学习,后来成为那里的一名教授;他写了一篇报告,关于在1937年他因纳粹政权惹上麻烦时,海德格尔如何没有保护他。

艾丽丝·默多克 (Iris Murdoch,1919—1999):英裔爱尔兰哲学家和小说家,萨特和存在主义的早期作家,后来放弃了存在主义,不过她晚年还继续在写一部海德格尔的研究。

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最早的存在主义语言学家、格言家和哲学家,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者。

保尔·尼赞 (Paul Nizan,1905—1940):法国马克思主义小说家和哲学家,萨特儿时的朋友;在德国侵略法国期间丧生于战斗中。

扬·帕托什卡 (Jan Patočka,1907—1977):捷克现象学家和政治理论家,跟随胡塞尔学习,之后在布拉格教授了许多其他人,包括瓦茨拉夫·哈维尔;持不同政见的“七七宪章”的关键签署人之一。

让·波朗 (Jean Paulhan,1884—1968):法国作家和评论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巴黎附近留下了反通敌者的小诗。作为《摩登时代》在1945年的联合创办人之一,他更多地以《新法兰西评论》的长期负责人而闻名。

海因里希·维甘德·比采特 (Heinrich Wiegand Petzet,1909—1997):德国作家,航运巨头的儿子和海德格尔的朋友,他在1983年写下了这段关系的详细回忆录:《与马丁·海德格尔的相遇和对话》。

让-保罗·萨特 (Jean-Paul Sartre,1905—1980):最重要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小说家、传记作家、剧作家、散文家、回忆录作家和政治活动家。

斯蒂芬·斯彭德 (Stephen Spender,1909—1995):英国社会主义诗人和日记作者;战后在欧洲广泛旅行,并在政治参与问题上对萨特提出异议。

伊迪丝·施坦因 (Edith Stein,1891—1942):哲学家,出生于波兰的弗罗茨瓦夫;担任胡塞尔的助手,之后离开去完成她对同情心的现象学研究,然后从犹太教转信天主教,成为卡梅尔派修女;她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利维尔·陶德 (Olivier Todd,1929—):法国传记作家、回忆录作者和记者,萨特的朋友和加缪的传记作者。

弗里德里克·德·托瓦尼基 (Frédéric de Towarnicki,1920—2008):法语翻译、记者,在奥地利出生,20世纪40年代曾多次访问海德格尔,并写下了他们的谈话记录。

赫尔曼·李·范·布雷达 (Herman Leo Van Breda,1911—1974):方济会修士、哲学家,1938年英勇地组织了从弗莱堡抢救胡塞尔的档案和手稿,之后在鲁汶建立和管理胡塞尔档案多年。

鲍里斯·维昂 (Boris Vian,1920—1959):法国爵士小号手、歌手、小说家和鸡尾酒调酒师;战后圣日耳曼德佩圈子中的一个中心角色和存在主义者的朋友。在他1947年的小说《情绪靛蓝》(L'écumedes jours)中,他充满感情地嘲笑了萨特和波伏娃。

米雪尔·维昂 (Michelle Vian,娘家姓为Léglise,1920—):鲍里斯·维昂的第一任妻子,多年以来也是萨特圈子的一部分。

西蒙娜·薇依 (Simone Weil,1909—1943):法国伦理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其他人还在受苦时,她在英国死亡,拒绝吃或接受任何舒服的东西。

科林·威尔逊 (Colin Wilson,1931—2013):英国小说家、“新存在主义者”哲学和文化史作品的畅销作者,特别是《局外人》(1956)。

沃尔斯 (Wols,全名为Alfredo Otto Wolfgang Schulze,1913—1951):德国画家和摄影师,久居法国,和存在主义圈子中的一些人是朋友;过早地死于酒精中毒相关的疾病。

理查德·赖特 (Richard Wright,1908—1960):美国作家,在巴黎旅居多年;作品包括《局外人》(1953),一部关于美国黑人生活的存在主义小说。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1)

相关推荐

  • 第一节 毕达哥拉斯其人及其盟会

    一 毕达哥拉斯作为科学家与宗教首领的生涯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于公元前570 年出生在小亚细亚的萨塞斯岛,鼎盛年在公元前532—前529年。他的父亲是指环雕刻匠涅萨尔科,他很可能巾随父学过手步。萨摩斯是伊奥尼亚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殖民城邦,和米利都、爱菲斯隔海相望,同处通往亚、非、欧的海上要道。当时也是地中海海域最富裕的城邦之一。在僭主波吕克拉…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1日
    670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撒母耳记下-在线阅读

    大卫听到扫罗的死讯1:1 扫罗死后,大卫打败亚玛力人回来,在洗革拉住了两天。1:2 第三天,有一个年轻人从扫罗军中来,为着表示悲伤,他撕裂了衣服,撒灰在自己头上。他来到大卫跟前,恭敬地俯伏在地上。1:3 大卫问他:“你从哪里来?”他说:“我是从以色列军中逃出来的。”1:4 大卫问:“告诉我,那边的情况怎样?”那年轻人说:“我们的军队从战场上败逃,许多人阵亡。…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5日
    283
  • 第六节 巴克莱的自然哲学

    在巴克莱的哲学中,自然哲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的知 识、概念和方法是他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他把“探讨科学中的错误 和困难的主要原因”,“开创一个使科学更容易、更有用、更简明的方 法”作为他的哲学的重要目的。③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第一部分,第87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 第1卷,第306 页。 ② 同上书,第一部分,第92节,载于《乔…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468
  • 赵林-《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附录二 西方理性精神的崛起与启蒙的历程(演讲录)-在线阅读

    我今天给大家讲座的题目是“西方理性精神的崛起与启蒙的历程”, 这个问题关系到西方文化在近代所发生的巨大精神变革,正是这场精神 变革才使得西方文化真正地实现了向现代化转型。由于西方的启蒙运动 是在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而且整个启蒙过程也与基督教信仰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西方的启蒙进程实际上是传统的宗教信仰与新 兴的理性精神之间的一场艰难坎坷的磨合、协调…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760
  • 亚里士多德-《论题篇》-第二卷-在线阅读

    第二卷 【1】有些问题是全称的,有些则是特称的。例如,“一切快乐都是善”与“没有什么快乐是善”就属全称,而像“有的快乐是善的”与“有的快乐不是善”则是特称。一般说来,立论与驳论的方法对这两类问题都是共同的。因为当我们证明了什么属于一切时,也就证明了它属于其中的某个。同样,如若我们证明了什么不属于某个,也就证明了它不属于一切。我们首先来一般地说说驳论的方法,因…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32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