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和他的“人类理解论”简介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或“不流血革命”、即封建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妥协的思想代表和产儿。这在他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上都有所反映。

从哲学的继承性上看来,洛克培根和霍布士路线,即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不是来自什么“天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继承者和进一步发展了感觉主义的一个典型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他为自己提出的中心问题是:“我的目的在于研究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

本来在洛克之前,就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的所谓“天赋观念”,即人类最基本的知识或观念并不借助于感觉、经验而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或天赋的东西,当然,“天赋观念”的说法是唯心主义的;而洛克在哲学上(认识论上)的出发点就是在大力地驳斥“天赋观念”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那个与洛克的名字分不开的、有名的白板(tabula rasa)论。白板的意思是说,人类没有感觉、经验之前(譬如,初生的婴儿)的心理状态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上面并没有任何字迹,这就是说,没有任何观念。洛克说,人类的知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且归根到底都是从经验中来的。洛克提出认识论上的白板论是针对“天赋观念”论而发的。

为了理解洛克的白板论在反对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天赋观念”的巨大意义,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关于人类知识是来源于先天的观念还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这个问题,历来是哲学史上,特别是认识论史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个营垒斗争最尖锐的问题之一,而洛克在这个问题上一破(“天赋观念”论)一立(白板论)的过程,正是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形成起来的一个重要关键。洛克驳斥“天赋观念”的斗争是对整个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严重的打击。他的这个反对知识是天赋的白板论在今天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根据洛克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用来驳斥种族主义者、殖民主义者胡说的什么上帝“选民”以及殖民地人民好像“天生”就是“劣等民族”,从而不能接受知识和文明等法西斯主义谬论。因为就人类知识起源看来,人都是平等的,用洛克的术语说,那就是人生来都是一样“白”的(不是指皮肤的颜色)。同样,我们也不难理解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怎样从洛克的白板论,即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得出他们许多进步的革新要求来。

洛克认真地论证了人类知识起源于经验(而且只有经验)、而经验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这个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如果说“霍布士把培根的学说系统化了,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那么,“洛克在他论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论证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64页)。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洛克虽然探讨了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这样一个认识论上的基本原则,而且基本上他是唯物主义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他没有把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的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就是说,洛克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妥协的。这首先表现在他把经验分为两类,即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的观点上。洛克所说的外部经验是指客观世界的事物对人类的感觉器官发生作用的结果,他把这种经验叫做感觉,当然,在这里洛克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者和经验论者;而他所谓内部经验,据说是“心灵的本身活动”,他把这种经验叫做反省。这样,洛克认为内部经验或反省,也像外部经验或感觉一样,是认识的一个独立的源泉,他不知道“反省”阶段的东西是从感性阶段的东西发展来的,在这里洛克不仅是唯心主义的,而且还是形而上学的,因此,他在认识论上陷入了二元主义。
其次,正如他把经验分为两类一样,洛克把客观世界的事物的质也分为两类,即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妥协性在这里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洛克说,第一性的质是指客观事物的广延性、形状、不可入性、运动、静止、体积等等,他认为这类第一性的质是不以人的知觉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是在事物的任何变化下都会保存着的;而第二性的质是指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口味等等而言的,洛克认为这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即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好像是认识的主体通过感官附加到客观世界事物上似的,这样说来,势必得出,如果没有眼睛来看,那么煤就不是黑色,如果没有耳朵来听,那么打雷也就没有声音了。在这里必须指出,英国那个主教和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正是利用了洛克关于第二性的质这个唯心主义的说法,而且用同样的“论据”说第一性的质也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从而陷入了极端荒谬的地步。
从以上所说看来,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提法,正如他把经验分为感觉(外部经验)和反省(内部经验)一样,都说明洛克哲学观点上的二重性(即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所以他的观点后来既启发了唯物主义,又培育了唯心主义。洛克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十八世纪伟大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如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和狄德罗等人,他们发展了洛克的感觉论的基本的唯物主义内容,并使它摆脱了唯心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洛克的经验论的唯心主义因素又为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所利用,例如我们刚刚讲到的贝克莱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所以列宁说贝克莱狄德罗都是从洛克出发的。

正是由于洛克作为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在政治上的妥协性和哲学观点的二重性、局限性,所以直到今天一般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还在利用洛克的弱点(阶级上的妥协性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作为依据来进行反动的宣传,用以维护垄断资本摇摇欲坠的统治,例如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一书中在讲到洛克的时候,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约翰·洛克是所有革命中最温和而且最成功的1688年革命的圣徒。它(1688年的革命——笔者注)的目的是适度的,而且完全实现了,因而在英国到现在为止再没有革命的必要了。”(罗素:《西方哲学史》,英文版,第604页)罗素说得如此露骨,更足以证明洛克身上的弱点确是为唯心主义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当然,洛克作为1688年所谓“光荣革命”时阶级妥协的产儿,作为唯物主义路线上半途而废的哲学家(我们指的是洛克关于内部经验和第二性的质等等一些唯心主义的漏洞),作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正如洛克是认识论上经验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一样。这在反对中世纪封建思想上曾发生过积极作用),我们绝不否认、而且很容易理解洛克对于后来革命思想上(特别是在英国)的腐蚀作用或促退作用,然而,这正是洛克身上消极的一面、妥协的一面,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得出了洛克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的根据,而资产阶级学者就在这里称洛克为“1688年革命的圣徒”,从而对他的妥协性加以美化。

如果说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从贝克莱罗素一直在利用、表扬、夸张洛克身上消极的一面、妥协的一面(贝克莱利用了洛克的经验论中唯心主义的成分,而罗素则片面地夸张了、美化了洛克的阶级妥协性),那么,唯物主义路线的哲学家从狄德罗以来继承了并发展了洛克哲学中积极的一面和战斗的一面:这首先表现在洛克在认识论上促进了培根以来英国唯物主义路线上的感觉论和经验论、驳斥了作为唯心主义重要据点之一的“天赋观念”论上;正是因为唯物主义在洛克的哲学观点上占有主导的地位,所以马克思指出,洛克在哲学史上的贡献在于“洛克论证了bon sens 的哲学,即健全理智的哲学,就是说,他间接地说明了,哲学要是不同于健全人的感觉和以这种感觉为依据的理智,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65页。)

总之,洛克的哲学观点——集中发表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在西方唯物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发生过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促进了进步思想的发展;同时,由于洛克身上的阶级局限性和观点上的二重性、即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以及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所以洛克的弱点又是向来的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喜欢片面地利用和歪曲的一个根据。哲学史上的党性原则和两个营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对待洛克的评价问题上是突出而鲜明地显现出来的。

商务印书馆

1958年10月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二卷 论观念-第十二章 论复杂观念-在线阅读

    第十二章 论复杂观念 斐 理智很有点像一间一片漆黑的小房间,只有几个小孔能 让一些外部的和可见的影像从外进入,像这样,要是来画在这暗室 中的这些影像能够停留在那里并且照次序在其中安排好,以致人 们在适当时机能发现它们,那么在这小房间和人的理智之间就会 有一种很大的相似性。 德〔要使这种相似性更大些,就应该假定这暗室中有一幅幕 布来接受这些影像,这幕布不是一色…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147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四卷-第四章-在线阅读

    苏格拉底谆谆教导门徒要热爱正义。他以自己的行为给他们 留下了坚持正义的榜样,第1—4节。他和一个智者希皮阿斯谈话, 第4—9节。空谈正义不如躬行正义,第10、11节。服从法律是正 义的一部分;法律是什么?第12—14节。谁是国家的最好的长官,第 15节。普遍地遵守法律就能维持和谐一致,第16—18节。有些不 成文法,如果违犯了就不能不受惩罚,第19-24节。…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354
  • 第四节马赫的彻底经验论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马赫的思想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一方面,他的自然科学背景使他的哲学主张有了深厚的经验基 础和较强的说服力,因而他的思想被看做超越了传统哲学的范畴;另 一方面,他的思想是维也纳学派的直接思想来源,逻辑经验主义的产 生和发展都与马赫的名字有着密切的关系。逻辑经验主义被看做是 马赫实证主义的“现代化和普遍化”,而逻辑经验主义者也把马赫…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404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一卷-第三章-在线阅读

    本章概述:本章是对前两章所述苏格拉底的品格的确证 他敬拜诸神并劝勉别人敬拜他们 为了证明,在我看来,苏格拉底如何通过他自己的为人以及他对那些和他交游的人们的谈话而使他们获得益处,我将把我所记得的关于这方面的事情,尽量记录下来。 在他和神明的关系方面:他的言行显然是和在亚波罗神庙的女祭司对那些求问应如何祭神以及如何敬拜祖先的人所作的回答是完全符合一致的;因为女…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350
  • [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第九章 弗里德里希·尼采-在线阅读

    第九章弗里德里希·尼采 一、尼采之“家系” 尼采是达尔文的孩子,俾斯麦的弟兄。 尼采不仅嘲弄了英国的进化论者,还嘲弄了德国的民族主义者。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些都是他惯用的伎俩,他总是将矛头指向那些对他影响至深的人。其实,尼采是在下意识地掩饰自己所受的恩惠。 斯宾塞的伦理哲学并非进化论最必然的结果。如果生命是一场唯有最适者才能生存的竞争,那么力量便是最高的美…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58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