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权力意志》-[4.1886年初至1886年春]-在线阅读

[4.1886年初至1886年春](1)

4[1]

一个哲学家:如果他真的忠实于自己的名头的话,那是一个多么谦逊的造物啊!——被称为哲学家的并不是一个“智慧之友”,宽恕一个古代语文学家吧!而不如说,哲学家只不过是“一个乐于拥有智慧之人的人”。所以,如若你们想要有哲学家出现,想要有在希腊的意义和词语理解上的哲学家出现,那么,首先与你们的“智慧之人”一道来吧!——可是,我的朋友们呵,在我看来,我们最终爱无智慧之人胜于有智慧之人,即使假定有智者存在——?而且,也许在这一点上、恰恰就在这一点上隐藏着更多的智慧呢?那又怎样?难道智者本身——从近处看来,也许——不该成为一个“哲学家”吗?而倒是“爱智者”吗?(2)是愚拙之友,对吟游诗人和愚民而言的好伙伴?而不是对——自身而言?——

4[2]

关于面具问题。“我心中一种近乎本能般的信念是,人说话时必定会撒谎,而在他写作时更是如此”。(3)司汤达:《拿破仑传》,前言,第XV页。

4[3]

“我晓得人的力量是什么样的”,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4)上说道,“最伟大者不能要求受到爱戴”。(5)——让我们立即来补充可以根据太好不过的理由猜度出来的东西:他们甚至也不能要求自身,——而且他们也不爱自己!

4[4](6)

“你好像对我居心叵测嘛,人们会认为,你是要把人类毁灭掉吗?”——有一次我曾对狄奥尼索斯神说。这个神答道,“也许吧,但这样做,却是要让人类从中得到什么”。——“得到什么呢?”我好奇地问。——“你应该问,究竟是谁呢?”狄奥尼索斯如是说,然后就以他特有的方式沉默了,也就是以诱惑的方式沉默了。你们应当见到过他的!——那是春天季节,万木生机盎然。

4[5]

对于黑夜的一部分,一个遁世隐居者会说:“听啊,现在时间停止了!”而在所有黑夜警醒者那里,尤其是当人们处于非同寻常的夜游中时,人们对黑夜的这个部分(我指的是从一点到三点的几个小时)会有一种奇怪而惊讶的感觉,一种“太短了!”或“太长了!”的感觉,简言之就是一种时间反常的印象。我们通常在那个时辰里处于梦乡世界的时间混沌当中——难道作为例外的警醒者,我们在那几个小时里必须为这件事赎罪吗?够了,夜里一点到三点,我们“脑子里没有钟点”。我认为,这一点也正是古人们以“intempestiva nocte”[不合时宜的夜、深夜]以及“ἐν ἀω ρονυκτί”[在午夜](埃斯库罗斯)所表达的意思,也就是“在没有时间的黑夜里”;也是根据这个想法,我在词源上设想荷马用来描述黑夜最深沉、最寂静的一部分的一个隐晦词语,尽管译者们总是以为应把它译为“夜里挤奶的时间”——:那时候人们竟如此愚蠢,以至于他们要在黑夜一点到三点之间给牛挤奶!——但你向谁去述说你在黑夜里的想法呢?——

4[6]

在“婚姻”一词最值得赞扬的意义上正确地来理解,〈就〉按民法登记的词面意义上的婚姻来说,关键根本不在于爱情,同样也不在于金钱——从爱情中是弄不出任何制度的——:而毋宁说,在于颁发给两个个人的社会许可证,允许两人从对方获得性欲满足,但不言而喻,前提是他们心目中要想到社会利益。当事人的某些满足以及十分丰富的善良意志——力求忍耐、平和、相互体恤的意志——乃属于这样一种契约的条件,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可我们不能把爱情这个字眼滥用在这上面!对两个完全而坚定的词义上的恋人来说,性欲的满足恰恰不是本质性的东西,真正说来只是一个征兆,如前所述,对一方来讲是无条件服从的象征,而对另一方来说则是对这种服从表示赞同的象征,是占有的标志。——就贵族的、旧贵族的词义上的婚姻来说,要义在于一个种族的培育(今天还有贵族么?Quaeritur[有人问道]),——也就是说,关键在于维护一个牢固的、确定的统治者类型:男男女女都为这个观点作出了牺牲。显然,在这里爱情决不是第一要求,恰恰相反!而且甚至也不是那种互为的善良意志的尺度,后者决定了好的民法婚姻。首先决定了一个种族的利益的,而且高于一个种族的——乃是等级。这样一个高贵的婚姻概念在任何健康的贵族制度中流行,在古代雅典,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面对它的冷酷、严厉和精打细算,我们会有些许颤栗,我们这些带有敏感心灵的温血动物,我们这些“现代人”呵!正因为这样,根据这个字眼的伟大理解力来看,作为热情(Passion)的爱情是为贵族圈子发明的,而且就在贵族圈子里,——在那里,强制、匮乏恰恰是最大的……

4[7]

——“疾病使人变善”:这个著名的断言,是人们在任何时代都可以见到的,而且既出于智者之口,同样也出于民众之口,令人深思。我们不妨就此断言的有效性来追问一下:道德与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条因果纽带吗?大而观之,“人的改善”,例如上个世纪发生的对欧洲人的不可否认的温和化、人性化、好心肠化——难道竟是一种长期的隐蔽或者不隐蔽的苦难、失败、匮乏、萎靡的结果吗?是“疾病”使欧洲人“变善”了?或者换种问法:我们的道德心——我们现代欧洲温柔的道德性,人们可以拿它与中国人的道德心作一比较——是一种生理衰退的表现吗?……因为人们不能否认,历史上的每个点,当“人”以特别华美和强大的类型表现出来时,立即就会具有一种突发的、危险的、火爆的特征,有了这种特征,人性就会恶化;但也许,在那些可能表面看来不同的情形下,恰恰只缺乏勇气或者精细,去把心理学推向深处,并且即便在那里也还抽取出一个普遍的定律:“一个人感觉自己愈健康、愈强壮、愈充沛、愈有成就、愈有进取心,〈他〉也就愈是变得‘不道德’”。一个令人难堪的想法!我们完全不该沉湎于这个想法!然而,假如我们怀着这个想法向前再走一小步,我们就会多么惊讶地看到未来!我们竭尽全力要求推进的事情——人性化、“改善”、不断增长的人类“文明”——难道世上还会有比这更为昂贵的代价吗?没有比德性更为昂贵的了:因为有了德性,人们最后就会把大地当作医院:而所谓“人人都是大家的护士”,或许就是智慧的最后结论。(7)当然啰,这样的话,人们或许就有了那种孜孜以求的“世界和平”!但同样也就少有“相互欢喜”了!(8)少有美、纵情、冒险、危险了!少有使人们还值得在大地上生活的“功业”了!呵!根本就不再有“作为”了!一切伟大的功业和作为,一切依然持存、没有为时间的波涛所冲走的伟大功业和作为——难道它们不都是最深意义上的伟大的非道德性吗?……

4[8]

一种信仰的单纯力量,根本还不能在其真理性方面保证什么,甚至可能从最理智的东西中慢慢地、慢慢地制作出一种极度的愚蠢:这就是我们关于欧洲人的真正洞见,——有了这种洞见,无论在哪个地方,似乎吃了许多亏之后,我们变得富有经验、备受煎熬、已经学乖了、变得智慧了……“信仰带来福乐”:好吧!至少偶尔如此罢!但无论如何,信仰都使人愚蠢,尽管在比较少见的情形下,它不是愚蠢,它自始就是一种聪明的信仰。每一种长久的信仰最终都会变得愚蠢,这意思是说,以我们现代心理学家的清晰性来表达,它的根基沉入“无意识”之中,消失于其中了,——此后它不再有自己的根基,而是依据于情绪了(也就是说,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它让情绪为自己而斗争,而不再让根基为自己而斗争)。假定人们可以弄清楚何者是人间存在的最受人相信的、最长久的、最无争议的信仰,那么,人们就很有可能猜测,它同时也是最深刻的、最愚蠢的、“最无意识的”、最好地抵御了根基的、最长久地离弃了根基的信仰。——

姑且承认这一点罢;但这种信仰是何种信仰呢?——哦,你们这些好奇的人啊!不过,一旦我投身于对谜语的破解,我就要做得合乎人情,就要快快给出谜底,——人们是不会如此轻易地预先把它告诉我的。

人首先是一种有判断能力的动物;而在判断中,隐藏着我们最古老和最持久的信仰,在一切判断中都有一种根本性的持以为真和断言,一种确信,确信某物如此而非别样,确信人在这里真的已经“认识到”:在每个判断中被无意识地信以为真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有权在主语与谓语、原因与结果之间作出区分——这是我们最强大的信仰;其实从根本上讲,甚至对原因与结果、conditio[制约]与conditionatum[被制约]的信仰,也只不过是前一种普遍信仰的一个个案,即我们对主语与谓语的原始信仰的一个个案(也就是作为这样一个断言:每一个结果都是一种活动,每一个有条件制约的东西都以一个起制约作用的条件为前提,每一种活动都是以一个行动者、简言之即一个主体为前提的)。难道这样一种对于主语和谓语概念的信仰不是〈一大愚蠢吗?〉

4[9](9)

尾声。

——但在这里,你们却打断了我,你们自由的精神。“够了!够了!我听到你们的叫喊和笑声,我们再也不能忍受了!呵,对于这个可怕的引诱者和良心的扰乱者!莫非你是要公然败坏我们的声誉么?给我们的好名声抹黑?给我们不只刺入皮肤的绰号吗?——还有,为什么在青天白日之下会有这些阴森森的幽灵,这些道德上的汩汩声响,这整个悲惨兮兮的漆黑音乐!你就说出真理吧:没有脚能按此类真理跳舞,也就是说,它们对我们来说还远不是真理!Ecce nostrum veritatis sigillum![看哪,我们的真理的标志!]这里是草坪和柔软的土地:快点抛掉你的怪诞想法,并且在你的黑夜之后为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白昼,莫非还有比这更妙的事情吗?或许终于是时候了,彩虹可以再度横跨大地,有人会让我们听温柔曼妙的歌,并且让我们喝上牛奶:——我们所有人重又渴望一种虔诚的、骨子里愚蠢的和混乱不清的思想方式。“——我的朋友们啊,我看出来了,你们失去了我的耐心,——是谁告诉你们我早已不再等待这一点?但我顺从你们的意志;而且我也有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难道你们在那里没有看到我的群盲跳起来,我所有那些温柔的、快活的、安静的思想羔羊和思想绵羊?还有,这里也已经为你们备好了一整桶牛奶;而如果你们先已喝了——因为你们全都渴望德性,我已经看到了这一点——那就不该缺少你们想要的歌曲!要从一首适合最活跃的腿脚和心脏的舞曲开始:的确,谁唱这个曲子,他就会使一个享有尊严的人获得尊严,这个人是自由精神中最自由者,他使整个天空重又明亮,使全部海洋汹涌澎湃。——

————————————————————

(1) 相应的手稿编号为:D 18.Mp XV 2c.Mp XVII 3a.Mp XVI 1b。——译注

(2) 此句中的“哲学家”(Philosophen)与“爱智者”(Philasophen)仅一个字母之差,后者为尼采生造。——译注

(3) 原文为法文。——译注

(4) 圣赫勒拿岛(Sankt Helena):大西洋一岛屿,属英国。1815年拿破仑被流放到该岛上,1821年死于此地。——译注

(5) 原文为法文。——译注

(6) 参看2[25]。——编注

(7) 智慧的最后结论]参看歌德:《浮士德》,第2卷,第11574行。——编注

(8) 参看《路加福音》,第2章,第14行。——编注

(9) 参看KSA,第11卷,40[59]。——编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二章-丙-在线阅读

    丙、苏格拉底派 苏格拉底派是第二阶段的第三节,第三阶段是柏拉图和亚里 士多德。 苏格拉底被标志为哲学精神(思维)的一个转摈点。他提出了 认识和普遍概念。我们看到,随着他,并且从他起,开始了认识,同 时世界也上升到自觉思想的领域之中,自觉思想的领域变成了对 象。我们不再听到人们问答(研求)什么是本质、自然,而只听到人 们问答什么是真理;———换句话说,本质已经…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622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章 柏格森-在线阅读

    第⼆⼗⼋章 柏格森 Ⅰ 昂利·柏格森(HenriBergson)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他 影响了威廉·詹姆⼠和怀特海,⽽且对法国思想也有相当⼤的影响。索 莱尔是⼀个⼯团主义的热烈倡导者,写过⼀本叫《关于暴⼒之我见》 (ReflectiononViolence)的书,他利⽤柏格森哲学的⾮理性主义为没 有明确⽬标的⾰命劳⼯运动找根据。不过,到最后索莱尔离弃…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243
  •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附录二 常见的非形式谬误-在线阅读

    附录二常见的非形式谬误 “非形式”谬误 许多论证尽管从形式上说是有效论证,但它们却是谬误。也就是说,它们并不违反推理规则和演绎论证的正当形式,但却仍然是不好的论证。比如说,重言式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论证(“如果P,那么P”),但在一次讨论或在一篇哲学论文中,这样一种论证显然对于问题的深入起不到任何作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几乎总是不好的“非形式”谬误: 只作断言 …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241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四卷 论知识-第十八章 论信仰和理性以及它们各别的界限-在线阅读

    第十八章 论信仰和理性以及 它们各别的界限 §1.斐 可是让我们适应大家已接受的说法,并忍受人们在 某种意义下把信仰和理性区别开来吧。但把这意义解释清楚,并 确立这两者之间的界限,这是恰当的;因为这些界限的不确定,确 实已在世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并且也许甚至引起了巨大的混乱。 至少很显然,除非到了把这些界限加以决定,人们的争论是徒然 的,因为在就信仰进行争论…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475
  • 尼采-《权力意志》-[25.1888年12月至1889年1月初]-在线阅读

    [25.1888年12月至1889年1月初](1) 25[1](2) 伟大的政治。 我带来战争。并非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我无以表达自己对欧洲诸王朝该诅咒的利益政治的蔑视,这种政治从煽动各民族相互间的自私自利和自高自大情绪的过程中搞出一个原则,差不多是一种义务。并非在等级之间。因为我们并没有较高的等级,从而也〈没有〉较低的等级:今天在社会中高高在上者,乃是在生理…

    书籍分录 1天前
    1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