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权力意志》-[22.1888年9月至10月]-在线阅读

[22.1888年9月至10月](1)

22[1]

对一种英国式愚蠢(2)的边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这被视为智慧;被视为聪明;被视为道德的基础——是“黄金律”。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相信这一点,而英国人当中有谁不相信这一点呢……可是,这个黄金律是经不起最轻微的攻击的。“不要做你不愿别人对你自己做的事”,这种计算会禁止行动,怕行动造成有害的后果:其中隐含的想法是,一种行动总是会得到报应的。现在,倘若一个手中握有“原则”的人说:“此类行动正是人们必须做的,使他人无法抢在我们之先——以便我们使他人无法危害我们”,那又如何呢?——另一方面,让我们想一想一个科西嘉人,他的荣誉感要求他进行族间仇杀(4)。连他也不愿挨枪弹:但对这样一种挨枪弹的可能性的展望并不妨碍他去满足自己的荣誉……而且在一切正派的行动中,我们不是恰恰蓄意漠视了它们对我们的后果吗?避免一种或许对我们有害的行动——这或许是对一般正派行动的一道禁令。

与之相反,这个黄金律是富于价值的,因为它透露出一个类型的人:正是群盲本能借此黄金律来表述自己——人人平等,人要平等相待:我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我。——在这里,人们确实相信有一种行动等价性,而后者在现实关系中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并非每一种行动都能够得到报应:在现实“个体”之间,根本就没有一种相同的行动,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报应”可言了……当我做某事时,我完全不会想到某个他人也可能干同样的事:这是我自己的事体……人们绝对不可能给我什么报偿,人们或许总是会以“另一种”行动跟我对着干——

22[2](5)

关于保罗一章

离散族群(6)的犹太家庭

“爱”

耶稣的“自由”装扮

完全犹太—教士式的

a)为我们的罪而死

b)这个“救世主”是不朽的

对文化和认识的深刻仇恨——已然是犹太教的(创世记52

“不朽的”灵魂    关于“有死者”的心理学 18

           作为“恶神”的教士   10

一切腐败之物皆由教会

1)禁欲

2)斋戒66

3)“寺院”

4)节日

5)慈善

爱、善、英雄气概243

尼采-《权力意志》-[22.1888年9月至10月]-在线阅读

22[3](7)

第二卷 要证明虚无主义的思想方式乃是那种对道德和教士价值的信仰的后果:如果人们错误地设定了价值,那么,在对这一错误的洞见中,世界就显现为贬值了的……

第三卷 从起源、手段、意图的角度来看,道德乃是最不道德的历史事实……道德的自我驳斥,因为它为了维护自身的价值,必须运用相反价值……

22[4](8)

保罗:他寻求反对占上风的犹太教的强力,——它的运动太虚弱了……对“犹太人”概念的重估:“种族”被撇在一边——:而这就意味着对基础的否定:“殉道者”、狂热分子,一切强大信仰的价值……

决不承认,博爱的作用代表着基督教……

基督教乃是古代世界落入最深刻的昏聩无能之中的沉沦形式:以至于那些最病态的和最不健康的阶层和需要蒸蒸日上。

22[5](9)

因此,为了创造一个统一体、一种自卫的权力,其他本能必定会受到重视——,质言之,一种困境是必需的,就像犹太人从中获得其自我保存本能的那种困境……

在这方面,基督徒所受的迫害是不可估量的:——共同陷于那种危险,即把群众皈依当作唯一手段来终止私人迫害(——人们因而尽可能轻松地用“皈依”概念来看待基督教)

22[6](10)

偶像—锤子。

或者

一个心理学家的喜悦。

偶像—锤子。

或者:

一个心理学家如何提问。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偶像—锤子。

一个心理学家的懒惰。

弗里德里希·尼采

偶像—锤子。

或者:

一个心理学家如何提问。

弗里德里希·尼采

莱比锡,

C.G.瑙曼出版社

1889年。

偶像—黄昏。

或者:

人们如何用锤子进行哲思。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22[7](11)

我感〈到〉,按照基督教〈的〉方式进行的阐释活动乃是一种深度的轻率。就像施瓦本的基督徒所做的那样,如此这般来解释基督的生活,在我看来是完全不正派的,——这其中也包括缺乏伟大的正直态度,结果是无所发现,[———]对某物的阐释——这是一种可怜而蹩脚的技巧——如果没有科学性来引导良知,那么,其中就始终只有一种精明本事的残渣,——为了不至于虚弱而胆怯地、毫无才智地、以一种基督教〈的〉方式捏造出他的生活,就像人们在落后地区(例如在施瓦本)可能做的那样,那里落后的东西就是正直态度……而不是“精神”:因为其中并不包含任何为识破人们在此所从事的“骗局”所需要的洞察力

22[8](12)

一种以神圣之书为依靠的信仰,而没有人承认这些神圣之书是书本,通过启示传达出来的书本——传达给那些人,他们把真理当作某种既定的、固定的东西来认〈识〉,而不是当作某种[———]并且具有不可名状的自我克制和自我管教的东西;一种信仰,它从来不具有理解自己的神圣之书的意志,它[———]通过“启示”而得到保障,它的典型状态———

22[9](13)

我们决不该宽恕德国人扼杀〈了〉文〈艺复兴〉的目标及其胜利成果,——那种战胜了基督教的胜利。德国的宗教改革乃是对文艺复兴的阴暗咒语……而且在此期间,这个不幸种族还三度阻碍了文化的进程——德国哲学、解放战争(14)、十九世纪末帝国的建立——纯属文化的大厄运啊!

22[10](15)

第57章)神圣的目的:处于谎言中的摩奴思想。

第58章)人们决不能承认基督教的慈善作用,基督教把一切都败坏掉了——所有有价值的事物都经受过的可怕损失,就是把严肃精神花费在幻想的事物、有害的事物上;唯到本世纪中叶,营养、居住、健康的问题才得到了严肃对待

第59章)反价值的伟大尝试——德国人的使命

第60章)我的要求。

1、人们得避免与那些一如既往地做基督徒的人们打交道,——此乃出于爱干净的理由。

2、考虑到那些情形,在那里基督教明显地只〈是〉神经衰弱的结果和征兆,人们就会动用一切手段阻止传染病从此类病灶中蔓延开来。

3、《圣经》是一本危险的书,人们得学会小心对待它,——不允许把不成熟的年龄层次径直交到它手上

4、人们把教士当作一种旃陀罗来看待和对待

5、对于一切场所、设置、教育,都要涤除教士的玷污

6、牢靠的和神圣的“拯救者”

7、时代的确定

22[11](16)

我已经经历了一些情况:出身高贵的青年男人长期不懂得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任何目标,最后就消失在那些简直肮脏不堪的运动中了,——只是因为此类运动为他们设定了一个目标……例如,有些人甚至成了反犹太主义者……

22[12](17)

58、我们把什么归功于基督教

可怕的损失,因为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头等重要的东西,都没有被严肃看待过……

——现在我们开始严肃看待健康、衣着、营养、居住了……精神的一切伟大激情、一切热忱、一切深邃和优雅的挥霍

22[13](18)

论更高级的人。

或者:

查拉图斯特拉的诱惑。

查拉图斯特拉的诱惑。

或者:

对谁来说同情会是一种罪恶。

查拉图斯特拉的诱惑。

或者:

同情如何成为一种罪恶。

对谁来说同情会成为罪恶。

22[14](19)

对一切价值的重估。

敌基督者。一种对基督教的批判尝试。

非道德论者。对最严重的无知类型、道德的批判。

我们肯定者。对作为一种虚无主义运动的哲学的批判。

狄奥尼索斯。关于永恒轮回的哲学。

查拉图斯特拉之歌(20)

来自七种孤独。

22[15](21)

查拉图斯特拉的诱惑。

或者:

在谁那里同情会成为罪恶。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22[16](22)

瓦格纳事件。音乐家问题。

偶像—黄昏。或者:人们如何用锤子进行哲思。

查拉图斯特拉的诱惑。或者:在谁那里同情会成为罪恶。

22[17](23)

行动的原因

错误地设定了目的:

幸福,a)自己的幸福     b)他人的幸福

“利己主义的”     “非利己主义的”

(——叔本华在自我沉思方面的深度缺陷,他也还把

c)他人的痛苦     d)自己的痛苦

补充进来:当然这只是“自己的幸福”概念的详细说明(a)。

如果幸福是行动的目的,那么,不满就必定先于行动:对事实的悲观主义伪造。不快作为行动的动机。

我的理论:快乐、不快、“意志”、“目的”,完全只是伴生现象,——决不是原因。所有所谓的“精神”原因都是一种虚构

行动的原因

快乐与不快是动机

意志是行动的原因

假定:整个前史包含在意识领域里

真正的原因是一种精神性的原因……

“心灵”知道它意愿什么,意志行为的价值是受心灵的知识限制的……

心灵不受意志干扰,因而———

22[18]

颓废者的恶劣行动恰恰是以它们缺乏“利己主义”这一点为标识的,——它们并不是以最后利益为定向的

关于所谓非利己主义行动的心理学

——实际上它们是极其严格地根据自身保存本能来调节的

在所谓利己主义的行动那里则是相反的情形:

在这里恰恰缺乏那种统领性的本能,——对于有用与有害之物的深刻意识

一切强大、健康、活力从增强了的张力指向自身(Selbst)的命令本能

一切松懈都是颓废

22[19]

论题:根本就没有什么非利己主义的行动

:也没有什么利己主义的行动

:幸福决不是行动的目的,不快决不是原因

(——不快可能依然如此巨大:倘若机制不是自由的,那就不会有什么行动。

快乐与不快不是什么原因,它们只是把某物发动起来,——它们伴随着某物……

何以所有低等的、堕落的、野蛮的、奸诈狡猾的人们都只是衰退的症候

群盲本能

对同情的批判

对自尊的批判

真理为何之故?

22[20]

对“自我”(ego)的信仰的错误结论

人追求幸福:但在此意义上就不存在什么“有所追求”的单元……

而且,所有单元所追求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幸福——幸福乃是一种伴生现象——在引起自己的力量时:促使行动的东西并不是需要,而是根据某种刺激发泄出来的丰富性

“不快”并非行为的前提,那种张力是一大刺激……

反对悲观主义理论,仿佛一切行动的结果都是要摆脱某种不满的意愿似的,仿佛快乐本身是无论何种行动的目标似的……

22[21]

根本就没有什么“无私的”行动。

个体在其中背弃并且有害地选择自己的本能的那些行动,乃是颓废的标志

(——大量最著名的所谓“圣徒”,径直由于缺乏“利己主义”而被证明为有颓废之罪

爱情、“英雄气概”的行动根本不是“忘我的”,它们恰恰是一种十分强大而丰富的自身(Selbst)的证明

——交付能力并不为“贫者”所具有……英雄气概所包含的大胆行为与冒险乐趣亦然

不能把“自我牺牲”当作目标,而是要实施目标,至于目标的后果,出于自负和对自身的信赖,人们并不给予操心,而是漠不关心的……

22[22]

a)虚假的原因

快乐、不快、意志、目的、“精神”

b)错误的统一单元:“心灵”、“自我”、“人格”

可能是“不朽的人格”

——借此给出一种虚假的利他主义

“自我”与“他人”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主体”“客体”

c)对身体的完全蔑视使人看不到个体,个体为了种类的自身保存和净化而进行的那种完全的、极其细致的组织游戏方式:——换言之,就是个体(Einzel-Person)作为生命过程的承担者的无限〈的〉价值,因而也包括它对于利己主义的最高权利,——正如它的全部不可能性,即不可能不成为这种东西……

事实上,一切“非利己主义”都是颓废现象。

22[23](24)

与我向颓废者提出的戒条“不可生育!”相比较,《圣经》里的戒条“不可杀人”实乃幼稚一种——那是更糟糕的东西,是与之矛盾的……用查拉图斯特拉的话来说,生命的最高法则要求人们毫不同情生命的一切废品和垃圾,——要求人们毁灭那些对正在上升的生命来说或许只是阻碍、毒药、阴谋、隐秘对手的东西,——一句话,就是基督教……说“不可杀人”,这在最深邃的头脑来看就是非道德的……

22[24](25)

Ⅰ、基督教的解脱:敌基督者

Ⅱ、道德的解脱:非道德论者

Ⅲ、“真理”的解脱:自由精神

Ⅳ、虚无主义的解脱:

虚无主义乃是基督教、道德以及哲学的真理概念的必然后果。虚无主义的标志……

我把“精神自由”理解为某种十分确定的东西:由于严于律己,由于纯真和勇气,由于那种在否定(Nein)变得危险的地方进行否定的无条件的意志,它胜过哲学家以及其他的“真理”追随者们千百倍——我把以往的哲学家们都当成钻到“真理”这个女人裙子下面的可鄙的浪荡子(libertins)。

22[25](26)

非道德论者。

按照来源来看,道德就是:一个可怜的、部分地或者完全地失败的人的种类的保存条件之总和。这个种类可能是“大多数”:——它的危险由此而来。

对“改善者”的批判

按其利用来看,道德乃是教士寄生生活在与那些强者、肯定生命者的斗争中的主要手段——后者将赢得“大多数”(下等人、受苦者、在所有等级中——形形色色的失败者——一种反对少数成功者的总起义……

对“善人”的批判

按照其后果来看,道德乃是那些特权阶层的彻底虚伪和腐败本身:最后,哪怕只是为了自己经受得住,那些特权阶层再也不能在哪个问题上真诚地对待自己了。与由此带来的后果相随的完全的心理堕落:———

22[26](27)

我生活的窍门在于谦逊,——在于屈身自卑的意志和力量……不是假装渺小:而是可以说要忘掉某种东西,解脱自身,在自身中创造一种间距——换种说法:在有关完满自由的意识中[———]使命,意志,它所限定的无情本能……

我的窍门是,求助于我生活中大量贫乏、虚弱、苦难的东西,以便我不至于毁于一项伟大的使命:——可以说把自己剖开——并且把另一半留给友谊、人道、忍耐、平易近人——可以为所有渺小和微乎其微者所接近。这也是我在享受之事物方面表现出来的精妙和聪明的一面,——一个好读者,一个好听众……在这里,我也喜欢那些事物,它们也许要求一种善良方面的宽宏大度更甚于一种比较精巧的理智;例如,佩特罗尼乌斯,也包括海因里希·海涅,以及有其不朽绝招的奥芬巴赫……

几乎每一次与人们的接触都以一种无意的幽默赋予我关于动物的概念。对于这一事实,在我心里产生的恰恰不是一种藐视:在所有情形下,当一种针对我的憎恨或者残忍(Ferocität)公然〈出现〉时,我都努力做某件事[———],才能把一种记忆抹掉。

22[27](28)

我从未因为不受尊重而痛苦,——我在其中看到了某种优势。另一方面,我在自己的生命中就有如此之多的荣誉和尊严,从少年时代起就体验到了,以至于我把自己———

22[28](29)

把自我分离开来的艺术,——分清自我、遗忘自我半年之久的艺术……

从我的疾病中谋取好处:减轻巨大的张力

为了弱小学会温柔的报复。

要说明我把什么东西视为我生命中最糟糕的偶然事件,这对我来说或许是不可能的,——这听起来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不可思议的、低级的。(30)

我所经验过的善意种类在许多情形中给我造成了一种比无论哪种恶意和敌意更糟糕的印象。在能够行善的信仰中,有那么多的纠缠不休,那么多距离感之缺乏:我经常用“野蛮”这个普遍概念来把握行善的意愿

为什么我从未因为“默默无闻”、没有读者而痛苦呢?

还在我四十五岁时,十分好心肠的巴塞尔大学的学究们就使我明白了,我的著作的文学形式乃是我没有读者的原因所在,我应当有所改变才是。

22[29](31)

一种距离感,它最终会成为生理上的距离感,由于最近的切近[—],我从来就没有把它摆脱掉:我感觉到,那种在任何理智中都有区别的距离,与每一种阴郁的因素相比较,可以说是不可混合的和高高在上的(32)

我对于一般人的优先权、我的超群之处在于:我体验到了丰富的最高和最新状态,而关于这种状态,在精神与灵魂之间作出区分或许就是一种犬儒主义。毫无疑问,人们必须成为哲学家,必须深刻到[—],才能从这种富足光线中走出来:不过,感受的正确性、一种伟大使命的长期压制,乃是做到这一点的更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

(1) 相应的手稿编号为:W II 8b。——译注

(2) 原文为法文:niaserie anglaise。——译注

(3) 据字面直译为:“你不愿他人对你做的事,也不对他人做。”——译注

(4) 族间仇杀(vendetta):法国科西嘉岛的古风俗。——译注

(5) 《敌基督者》草案,文中数字采自笔记本W II 4之栏目(12[1]):52=9[72],18=9[23],10=9[15],66=9[93],243=10[128],11=9[16],197=10[72],63=9[88],184=10[55],17=9[22]。——编注

(6) 离散族群]:原文为diaspora,为希腊词语,也可译为“流散”,指《圣经》中讲的犹太人长期离散。——译注

(7) 《重估》之第2卷(此处:自由精神)和第3卷(此处:非道德论者)草案。——编注

(8) 参看《敌基督者》,第42—51节。——编注

(9) 参看《敌基督者》,第53节。——编注

(10) 有关《偶像的黄昏》标题;参看第410页[此处指KSA第14卷页码。——译注]。——编注

(11) 参看《敌基督者》第52节,23[11]。不可靠的异文。——编注

(12) 参看《敌基督者》,第52节。不可靠的异文。——编注

(13) 参看《敌基督者》,第61节,《瞧,这个人》,“瓦格纳事件”,第2节。——编注

(14) 指1813—1815年德国人民反抗拿破仑统治的解放战争。——译注

(15) 《敌基督者》结尾的誊清准备稿(以一个反基督教的法则)。——编注

(16) 参看21[7]。——编注

(17) 参看《敌基督者》,第58—60节,25[1]。——编注

(18) 有关《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4卷(Za IV)之出版(仅以私人印刷品出版)[莱比锡,1885年印刷。——译注],参看尼采1888年12月9日致彼得·加斯特的信。——编注

(19) 尼采1888年10月的出版计划。——编注

(20) 查拉图斯特拉之歌]后来《狄奥尼索斯颂歌》。——编注

(21) 参看22[13]。——编注

(22) 除22[14]中所列出版物之外的尼采其他出版物。——编注

(23) 关于《非道德论者》的笔记?此问题也适合于22[18—23]。——编注

(24) 参看23[1],23[10]。——编注

(25) 《重估》草案,附第3卷(在此:“自由精神”)笔记。——编注

(26) 《重估》第2卷(或第3卷)笔记。——编注

(27) 作于《瞧,这个人》第一稿期间。——编注

(28) 作于《瞧,这个人》第一稿期间。——编注

(29) 作于《瞧,这个人》第一稿期间。——编注

(30) 暗示他与妹妹和母亲的关系,参看《瞧,这个人》,“为什么我如此聪明?”第3节(以及这个新段落的全部故事)。——编注

(31) 作于《瞧,这个人》第一稿期间。——编注

(32) 参看《狄奥尼索斯颂歌》,“最富有者的贫困”。——编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二、先验方法论 第二章 第一节-在线阅读

    第一节 我们理性的纯粹运用之最后目的 理性由其本性中某种偏好驱使着超出经验的运用之外,在其纯粹的运用 中并借助于单纯的理念冒险冲破一切知识的极限,而只有结束自己的循环,在 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整体中,才会安息。那么,这种努力只不过是建立在它的 思辨的兴趣之上呢,还是唯一的只建立在它的实践的兴趣之上? 我想暂且撇开纯粹理性在其思辨的意图中所得手的方面,只去追问这…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420
  • 尼采-《权力意志》-[19.1888年9月]-在线阅读

    [19.1888年9月](1) 19[1](2) 〈一〉 人们经常问我,〈到〉底为什么我要用德语写我的书?对此,我的回答永远相同:我热爱德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小小的不明智。如果德国人不读我的书,我会怎么办呢?我就会更加努力,力求公正地对待他们。——还有,谁知道呢?也许他们后天就会读我的书了。 二 新德国表现出大量遗传的和传授的本事:以至于它可以在片刻之间…

    书籍分录 1天前
    6
  • 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二编 中古哲学-第六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在线阅读

    第六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新启蒙思潮 第一节 理性和教权 以上所概括论述的思潮,如民族主义的发展、异端思想的流 行、神秘主义以及对神学和哲学的经院式的结合的反对,是被称为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改革运动的先驱。这个时期开始指责旧 的传统、旧的语言和文学、旧的艺术、旧的神学体系、教会和国家之 间旧的政治关系以及旧的专权的宗教。这种思考和批评的精神曾 …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1日
    535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部-第二篇-在线阅读

    第 二 篇 328 思维理智时期 我们现在才真正讲到了新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是从笛卡尔 开始的。从笛卡尔起,我们踏进了一种独立的哲学。这种哲学明 白:它自己是独立地从理性而来的,自我意识是真理的主要环节。 〔哲学在它自己的土地上与哲理神学分了家,按照它自己的原则, 把神学撇到完全另外的一边。*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到了自己的 家园,可以像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漂泊…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31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