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古希腊罗马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地位

本卷的内容是古希腊与罗马哲学。它延续的时间很长,从公元前6世纪初早期希腊哲学产生,至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关闭雅典的柏拉图学园标志着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终结,长达1000余年。

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之源,奠立了西方哲学与文化的传统。历来是在各历史阶段激发活力的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西方哲学的演进。它那富有活力、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在古代世界文明中是很突出的,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宝藏。

其中,由于罗马时代的哲学是从希腊哲学变迁而来的,不少西方哲学史著作将罗马哲学视为晚期希腊哲学的组成部分,罗马哲学也就成了希腊哲学史的附属之尾。无疑,在古代西方,希腊哲学最有开创性、持续性。罗马哲学深受希腊哲学的熏陶,但是罗马哲学其实有其自身体现罗马文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精神,在理论形态上也有别于希腊古典文明和希腊化文明时代的哲学,所以本书不将罗马哲学看做希腊哲学的简单延伸与附属部分,而将有专门论述。

古希腊罗马哲学诞生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西方哲学最早发源于地中海地区的希腊、罗马民族,并达到高度繁荣? 古代希腊罗马哲学自身又是如何演进的? 我们研究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的根据与方法是什么?哲学作为抽象的理论思维,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后才产生的。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是它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与精神牛活的集中表现。所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已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个时代的"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这是马克思的观点,发表在《莱茵报》的文章《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哲学是文明的理论核心与活的灵魂,它的发生与发展是和一定历史阶段的文明形态紧密关联的。

“文明”不单纯是地理、种族、宗教、语言意义上的范畴,而是指人类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精神的综合,或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共同体。文明时代相对"蒙昧时代"(旧石器时代)和“野蛮时代”(新石器时代)而言。人类随着原始氏族社会解体、私有财产与奴隶制出现,才进入文明社会,这也是哲学产生的基本社会历史前提。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欧古典文明的产物。正是这种西欧古典文明的特殊形态,为希腊罗马哲学的高度发展提供了社会与文化基础。

西欧古典文明指处于奴隶制时代的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它发端于约公元前 2000年的克里特文明,崛起在近东的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之后,终结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和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有大体同样久远的历史。它依次包括爱琴文明、希腊古典文明、希腊化文明、罗马文明等四个阶段性文明。它的地域范围并不限于现今的希腊和意大利,而是首先发源于爱琴海域的希腊半岛,渐次向地中海四方伸展、扩张。全盛时,东连小亚细亚西部,北抵黑海以至欧陆中西部腹地,西及比利牛斯半岛,南达非洲北部,有横跨欧亚非三洲开阔疆域之优势。当欧陆中北部的所谓蛮族还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时,古代希腊与罗马民族已先后在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上勃发生机与才智,创建了独特成型的社会制度,盛开了绚丽多彩的精神文化之花。这一古典文明在和埃及、巴比伦两大近东文明相互辉映与交融中熠熠生辉,显示了悠久的生命力,为西欧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全部西方文化的源泉。古代希腊罗马哲学正是根植于西欧古典文明的土壤中而勃发多姿的。

马克思曾将古代民族的发展加以比较,说:“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区别了向文明社会过渡的三种形态∶一是东方(埃及、巴比伦文明等)向专制主义过渡的形态∶二是古代希腊罗马的形态;三是日耳曼的形态,这里暂可不论。他是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所有制转变的不同方式这个根本点,来说明前两种文明形态的差异的。第一种转变形成"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其特征是凌驾于部落"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就是说,由"共同体之父的专制君主"体现"最终作为个人而存在的更高的共同体",占有公社的财产即剩余产品,"而这种剩余劳动既表现在贡赋等等的形式上,也表现在为了颂扬统一体——部分地是为了颂扬现实的专制君主,部分地为了颂扬想象的部落体即神——而共同完成的工程上"。3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在这种文明形态中,君主、贵族、祭司以"更高的共同体"的体现者的名义,占有原先氏族公社的财产,并以专制方式掌管社会公共事务与宗教事务,统治全体社会成员,这样变成的奴隶制社会没有破坏原先氏族制度的血缘关系这根自然纽带,反而使它强化了;各个小公社彼此独立地勉强度日,个人与家庭单独地被束缚在份地上从事劳动,商品生产得不到较大发展;而宗教及祭司集团和专制政权紧密结合,使宗教森严可怕,用至高无上的神权表现、巩固专制制度,于是就有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通天塔等颂扬专制君主与神的工程。而第二种向古希腊罗马文明转变的"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是"原始部落更为动荡的历史生活、各种遭遇以及变化的产物",其特征"是把城市即已经建立起来的农村居民(土地所有者)的居住地(中心地点)作为自己的基础",在这城市即城邦的基础上。同专制君主等以"更高的共同体"名义占有的原先公社财产相区别,个人与家庭财产较大地发展起来。"单个人的财产在事实上只靠共同劳动来利用(例如象东方的灌溉渠道那样)的可能性越少,纯粹自然形成的部落性质由于历史的运动、迁徙而受到的破坏越大,部落越是远离自己的原来住地而占领异乡的十地.因而进入全新的劳动条件并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那么。单个人变成他和他的家庭独立耕作的那块主地-—特殊的小块十地——的私有者的条件就越是具备";而城邦国家"是这些自由的和平等的私有者间的相互关系,是他们对抗外界的联合;同时也是他们的保障"。4同上古希腊罗马人以这种方式进入文明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形成发展在其中起有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加速了个人与家庭同氏族公社及自然血缘关系分离 目独立的过程,导致氏族制度全部瓦解和新的国家政治制度确立,所造就的独特的奴隶制也充分、成熟地经历了各发展阶段;而这里的宗教也相对宽松,有人性化特点,没有同政权紧密结合成一种压制、窒息思想文化的专制势力。这就使古希腊罗马人有较大的自由空间,获得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自主发展,发挥了巨大、生动的文化创造力。

马克思关于西欧古代文明的论述是很精辟的,表明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基础。早先产生的近东文明虽有保守性,但它们的文化成就对古代希腊罗马哲学也有重要影响。而哲学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一种文化样式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更直接地表现为它和其他文化样式的相互制约与渗透,有其自身演进的内在逻辑。

在绪论中,我们要概略考察西欧古典文明的演变,从总体上理解古代希腊罗马哲学产生与演进的社会历史基础。并概述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交往、希腊罗马哲学和其他文化样式的相互关系,简要考察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的成因、发展的基本线素以及它在西方文明中的历史地位;同时,简要论述有关希腊罗马哲学的分期和研究方法。

  • 1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发表在《莱茵报》的文章《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
  •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 3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 4
    同上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1)

相关推荐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后记-在线阅读

    译后记 尼采出生于基督教家庭,自幼熟读《圣经》,他这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又是在《圣经》的影响下写成的,所以书中大量引用了《圣经》的语句,但由于尼采是反基督教的,所以引用时,往往反其意而用之,使用了戏拟(Parodie)和反讽(Ironie)手法。我在翻译本书时,按一般惯例,所有《圣经》语句,都照抄中文本《圣经》的译语,亦即各新教教堂通用的、由圣经公会印发…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8日
    945
  • 赵林-《天国之门:西方文化精神》-第三章 基督教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第一节 变革时代的历史挑战与应战-在线阅读

    第一节变革时代的历史挑战与应战 一、基督教文化的个性特征与内在矛盾 如果说古代希腊文化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和谐之美,古代罗马文化的个 性特征表现为凝重之力,那么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个性特征则表现为一种 深刻而痛苦的自我分裂和二元对立。在希腊文化中,一切矛盾均处于尚未 发展为直接对立的原始同一状态,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彼岸与现世、 天国与人间这一系列范畴仅仅只是…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292
  • 第一节波埃修对形而上学共相问题的解释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共相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共相理论是温和的实在论的始作俑者,他的实在 论是建立在他的实体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定义为 (接上页)的范畴基础》(第177—180页,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9)。当我们从共相问 题引出实在论与唯名论之间的分野时,格雷西亚认为它们分别有四个不同的含义。实 际上,除开认识论含义外,其他三个含义本质上没有…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347
  • 萧焜焘-《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第一版后记-在线阅读

    第一版后记 这只是一本多少带有连贯性的笔记。 1964年初,在过去阅读《费尔巴哈论》及其他哲学著作的片断笔记的基础上,我写作了这本书稿。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再回顾它,而且几乎丧失了它。今年我才将这本稿子重新翻阅了一遍,校改了两遍。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对它做彻底的修改,只对文字与译注做了一些改动,某些地方做了一点增补。 我多年学习哲学,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贯…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0日
    251
  • 第一节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或何为人文主义

    自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发表后,在相当长 ① 参见霍鲁日《20世纪斯拉夫主义思想的变化》,载《哲学译丛》1996年第1—2 期,第 23 页。 ②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第175页,商务 印书馆,2002。 ③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第280页,北京三联书店,1997。 ④《马克思恩格…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32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