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偶因论

 所谓“偶因论”(1'occasionalisme)概念在笛卡尔那里就有论述,其 重要目的是化解身心二元论所面临的矛盾,解决身心相互关系的问 题。马勒伯朗士更完整地提出了偶因论学说。这一学说在近代哲学 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了当时哲学的认识水平。偶因论又是一 个复杂的概念,它被广义地用来解释所有现象世界的原因;在狭义 上,它涉及上帝、身体、心灵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都与另一个非常重 要的概念有关,这就是“occasion”,在法文中,它的意思通常是“机 会”、“原因”、“场合”等等,总之,是一种偶然性。把这里的广义与狭义 联系起来,我们再回到马勒伯朗士那里,发觉他是从感觉开始讨论 的。他认为,“感觉”这个词只是在“一次机会”、“一种场合”中感受到 的某种东西,它是在我们的身体里经历的一种偶然的原因。他说: “准确地说,只有关于自由的坏的使用,自由是错误的原因。可以说, 我们有许多官能,这些官能是错误的原因,并不是真正的错误,而只 能称为偶然的错误。我们感受的所有方式都是欺骗我们的场合。”①

 ① 马勒伯朗士:《论自然和神赐》,第20页,巴黎,哲学图书出版社,1958。

 身与心的一致在于他们各自的行为方式之间有作用,但绝非是真正 的其中一个影响另一个,因为身与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于是 马勒伯朗士求助于上帝:“肯定地说,如果并不是我们的心灵在身体 内部发生时自行其事,那么只有唯一的上帝具有这种能力。”①他认 为,如果考察我们关于身体或物体的观念,就会认识到身体或物体实 际上并不是自己运动的,也不是由于其他的外来物体使之运动。身 体或物体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精神,是精神使身体和物体运动。但 是,这里的所谓“精神”并不是指被创造的精神,而是指上帝的观念。 当我们想到上帝的观念时,就会意识到上帝的意志与物体的运动之 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自然的原因,比如我们通常所看到的身体与 心灵的一致性,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偶然的原因。这情形也适 合于我们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个别精神。我们的意志和意识都有赖于 上帝,因为正是上帝启蒙了心灵的黑暗,正是上帝按着自己的意志推 动着心灵。例如,我的胳膊运动与我的意志之间的关系是偶然的,是 上帝在我有此种愿望的场合移动了我的胳膊。换句话说,单独的身 体或心灵都不是两者能相互交往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偶然的原因。 这里偶然的原因是我想移动自己的身体,真正的或者必然的原因是 上帝,偶然与必然缺一不可。进一步说,身体与心灵都不能自己活动 起来,而要最终靠上帝这个普遍的意志。正是上帝委托给人以移动 身体的能力,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上帝为这样的运动建立起一种偶然 的原因。身体与心灵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就是说,其行为与结果 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的或者真正的联系 在上帝。这样的解释就使偶因论成为一个理论体系、一种学说。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马勒伯朗士建立的偶因论学说,即个别的 被创造出来的精神是一种与身体在一起的精神 它的运动是我们 感受之偶然的或者自然的原因,它流失在我们的身体里。在这里,身 体与精神相遇并且相互帮助。但正是上帝不断地作用,才有身心的

 ① 马勒伯朗士:《论自然和神赐》,第21页,巴黎,哲学图书出版社,1958。

 协调。马勒伯朗士经常从热情方面解释心灵,“热情”或本能的感情 把心灵与身体联结起来,并使我的身体成为我的存在的一部分。所 谓“热情”的因素,就是快乐与痛苦之类与身体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 精神因素,就是热情所遭遇的对象。“热情”又是生理意义上的。钉子 刺我的手指,就感到痛,这表明手就是我的身体、我的存在。于是,马 勒伯朗士认为:

 最有智慧的判断发自情感的本能,而不来自这类事物能否 成为自身之一部分的理性之光。因为如果哲学家们根据自明性 和理性之光判断事物,很快就能意识到精神和身体是两种对立 的存在,精神不能自己联系到身体……正是由于感情的本能,人 们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身体所联结的所有感性事物是自身的部 分,我认为它就像思想和感觉是我们的部分一样……但是,对于 理智的事物而言,情况却完全相反,正是由于理性之光,我们才 能重新认识到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借助于清晰的精神,我们发 现与其说我们与自己的身体联系,不如说与上帝有更为密切和 本质的联系。没有上帝,我们就没有任何能力,没有认识,没有 意志,没有感觉……①

 这里,我们进入到偶因论的深层:一方面,马勒伯朗士看到“热 情”或“感情的本能”对心灵的巨大作用,甚至从那里能发出“最有智 慧的判断”;另一方面,这“最有智慧的判断”终因来自身体因素而与 “理性之光”不符,从而导致精神领域的真正冲突,于是让位于更高的 全能的智慧,也就是上帝。马勒伯朗士在这里对“启蒙”一词作了与 18世纪不同的界定,他把认识到上帝之光称为“启蒙”,而对18世纪 法国思想家而言,“启蒙”一词的应有之意恰恰在于反对神学权威,开 启心灵本来的热情。

 ① 马勒伯朗士:《论自然和神赐》,第109页,巴黎,哲学图书出版社,1958。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以斯拉记-在线阅读

    塞鲁士王下令犹太人返国1:1 波斯皇帝【1】塞鲁士登基的第一年,上主为要实现他藉先知耶利米所说的预言,激动塞鲁士下了一道诏令,用文字记下,传送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诏令的内容如下:1:2 “这是波斯皇帝塞鲁士的命令:上主——天上的上帝使我作了全世界的统治者;他要我负责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一座殿宇。1:3 愿上帝与你们这些作为他子民的同在。你们要到犹大的耶路…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5日
    386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部-第一篇-在线阅读

    第 一 篇 培根 和波 墨 培根和波墨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和哲学体系。〔但是两 人都同样承认,精神把它所认识的内容或对象当作自己的领域,而 278 且把这个领域看成具体的存在。在培根那里,这个领域就是有限 的自然界;在波墨那里,这个领域就是内心的、神秘的、神圣的基督 教生活和存在。因为前者从经验和归纳法出发,后者从神和三位 一体的泛神论出发。〕*培根的哲学…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865
  • 第七节科隆的大阿尔伯特

    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Albert the Great,1200—1280), 1200年生于德国南部多瑙河畔的劳英根(Lauingen)的士瓦本 (Swabian)镇的一个低等贵族家庭,很可能是霍恩施陶芬(Hohenstaufen)公国一位官员的儿子。这一年是中国理学家朱熹的卒年。阿 尔伯特生活的 13 世纪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中国南…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464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八卷 第二章-在线阅读

    第二章恩培多克勒 (公元前484—前424年) 据希波伯图说,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是阿格立真坦本地人,麦 同(Meton)的儿子,恩培多克勒的孙子。这一点蒂迈欧在其《通史》 (Histories)的第十五卷中给予了肯定,而且还补充说,这位诗人的祖父恩 培多克勒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赫尔米波也赞同蒂迈欧的说法。因此赫拉克 利德在其《论疾病》① 一文中…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473
  • 培根-《新工具》-序言-在线阅读

    有些人自认把自然界的法则作为已被搜寻出来和已被了解明白的东西来加以规定,无论是出于简单化的保证的口吻,或者是出于职业化的矫饰的说法,都会给哲学以及各门科学带来很大的损害。因为,他们这样做固然能够成功地引得人们相信,却也同样有效地压熄了和停止了人们的探讨;而破坏和截断他人努力这一点的害处是多于他们自己努力所获得的好处的。另一方面,亦有些人采取了相反的途径,断言…

    书籍分录 2025年9月4日
    11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