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自然的创造与级次

如果说《观念》的主旨是解决自然观问题,那么谢林在此之后发 表的《论世界精神》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则是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关联 它要说明的是自然界的这两个部分应当建立在同一个原则上,这就

①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2卷,第56页。

是所谓自然界的灵魂或精神。

谢林看来,无机界是机械论的世界,它表现为氧化、电流、磁性 等现象,受到物理学中的力学定律的规定;有机界在自身中包含这些 机械的现象,但却不限于这种现象之中。对谢林来说,我们既不能按 照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生命,也不能根据传统的活力论的假设赋予 有机界一种特殊的生命力。他认为,有机界与无机界是互相适应、互 相规定的,只有用同一的观点去说明有机界与无机界的相互关系,才 能解释作为整体的自然。这里的关键是要发现这两个部分的共同 性,找到为它们奠基的共同原则。

从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中,谢林看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二元性, 即力的原始分裂。对谢林来说,无论是个别的、具体的自然现象,还是 作为整体的自然界,都只能被理解为同时存在于同一体和矛盾之中的 各种力量的对立,一切现实都是以一种对立为条件的。谢林说: 在现象存在的地方,都已经存在相互对立的诸力量。这种 自然学说把一种普遍的异质设定为直接的原则,而为了把握这 种异质,一种普遍的物质之同质就被当做前提条件。但是,绝对 的异质原则和绝对的同质原则都不是真正的原则;真理就在这 两者的统一之中。①

谢林又把这种异质和同质分别称为二元性和同一性,而统一这两者 的概念被他称为“极化性”(Polaritat)。极化性的典型范例就是磁体, 它有紧密相关的两极二元性,磁性的本质就在两极相互排斥的张力 与相互吸引的引力之中。在自然中到处可以见到这种极化性现象, 比如正电荷和负电荷、酸和碱、氧气和氮气、地球的北极和南极,所 以,谢林把在自然中显而易见的极化性规律当做“一个普遍的宇宙规 律,它就如同在我们的行星系中对地球生效一样,在所有行星系中对

①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2卷,第390页。

所有的星球都生效”①。

谢林在把极化性当做普遍规律的同时,也从不断变化的自然现 象中看到自然界持续不断的变易性。很显然,在这里只从力的作用 来解释有机界是行不通的,哪怕把生命看做不同力量的自由作用,并 且承认外在的无机界保持了生命的持续存在,也无法说明自然本身 的变化。谢林在这里强调自然天生的生生不息的力量(natura naturans)。他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由活动,本身就蕴含着构造欲求,这种欲 求迫使自然的构造力量去创造一定的有机形态。作为整体的自然本 身就是活生生的,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而自然中的各个部分则显现 了各个元素的矛盾和对抗。这种同一性与差异性同时存在的现象说 明,自然就是在创造和阻碍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从而实现不断回归 自身的无限运动。从这个意义来看,生命“并不是存在的原因,而只 是存在的一种特定的形式”②,更确切地说,生命是一种持续回归到自 身的循环过程。谢林把自然界的这个规律称为“上升”(Potenzierung)③。这个规律说明,自然不仅仅是一种存在,而且还是无限的 生成,自然本身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这种无限生成的原因是自然的原创行动,但由于自然的创造不 是同等的,分为各个不同阶段,所以,自然的产物就表现为不同的级 次。虽然自然在努力创造一个理想产物,自然产物的级次也在不断 接近这个理想,但却始终不能实现这个理想。对此,我们毋宁说,“自 然的创造性是一种绝对的持续”④。我们在这里已经着到,当谢林把 上升当做解释自然的一个规律时,他的这个解释就充满了历史的和 辩证的思想,并且还有一种努力向上的冲力。与此同时,谢林在这里

①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2卷,第489页。 ② 同上书第 2卷,第 566页。 ③“Potenzierung”是一个很难翻译的术语,过去学术界曾经把它译为“幂”、“乘 方”、“级次”,但我们在阅读谢林这部著作的时候,注意到他也用“Steigerung”这个词 来代替这个术语。这表明,“Potenzierung”在这里主要是表达自然本身所具有的不断 提高、扩大的能力。据此,我们把它译为“上升”。 ④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3卷,第53页。

不能回避个体生命与整个自然的关系的问题。谢林在这方面接受 了赫尔德和基尔迈耶尔(K.F.Kielmeyer)的影响,强调生命的根据 就在于有机体的被动的接受性和特有的主动性的共同作用,它们对 构成不同的生命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感受性(Sensibilitat)、应激性 (Irritabilitat)和再创造力(Reprodutionskraft)这三种生命现象在本质 上是同一种力,但它们在个体中出现的时候却表现为不同的作用,其 中应激性的地位在生命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比较特殊,当明显地出 现在有机体的主动性和接受性的关系之中时,它在三者中就具有核 心意义。谢林在这里并没有对它们予以详细的论述,直到在《初步纲 要》中才把它们解释为生命的功能。

《初步纲要》是谢林在耶拿大学第一次讲座的讲稿,严格讲来,它 是由许多材料集合而成的。这个讲稿的一开始,谢林就把无限物确 定为自然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这个无限物是纯粹的创造性,或者 是无限的、永恒持续的能动性,它是“决不会出现在有限产物之中的 存在自身,一切个别事物只是它的一种特殊的表达”①。虽然这个无 限物本身并不是客体,我们甚至都不能用存在来言说它,但它却是一 切客体的原则。因此,自然哲学对所有自然现象的推演都以这个无 限物作为绝对的前提条件。自然就是无限的创造,自然哲学理应从 自然整体中对自然产物进行发生学的推演。谢林就是在这个前提下 对下面几个问题予以解释的:

首先,谢林详细表达了关于自然级次的观点。这种级次由无定 形物直到有机体,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它们是同一个有机物的发生 和发展,而有机体是它的最高形式。虽然这些形态五花八门,但贯穿 它们的却是一个统一的原则,就是这个原则使有限的知性与诸多形 态结合在一起。原始的二元性在有机体中是作为类的差别同时也作 为创造性和再创性而显现出来的。有限的个体通过生育而获得无限 的同类,因而也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

①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3卷,第11页。

其次,谢林对《论世界精神》中提出的生命条件问题继续予以思 考。他把外界对有机体的刺激看做生命的“被动”(negative)条件,它 引起一种化学反应过程,有机体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维持自身。但是, 有机体本身所有的感受性就包含着兴奋性,它是生命的“主动”(positive)条件。生命受到有机的内在东西和无机的外在东西的关系之规 定。这里的重点是要把宇宙中万事万物联系的可能性当做生命的条 件加以考察,由此必然会引申出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交互关系的问题。 正如谢林在《论世界精神》中所说,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结合点是应激 性,它又与感受性现象相联系。同时因为由内在物质和外在物质所 产生的运动还不是生命,这里还必须考虑营养和再创造的作用,所 以,前面所说的感受性、应激性和再创造力才是生命的三重结构 (Triplizitatsstruktur)。而这三者内部的关系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 为有机体越复杂,个体生命的意义就越明显,而种类的作用就越不重 要,高级生物的个体在刺激性、敏捷性、反应能力和独立性等方面都 是不同的,应激性和感受性的关系在这时就会出现倒转。最后,感官 能动性在生命高级形式中居于支配地位,并最终通往人的意识—— 这是有机体的终点。

最后,谢林认为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 相互映现的,只是它们表现为不同的级次,有机界的级次比无机界的 高。从范畴图式来说,无机界中的磁、电和化学过程等基本现象是与 有机界中的感受性、应激性和再创造力相适应的。而人则是世界有 机体的最终目的。这样,谢林就把整个自然界的统一发展过程划分 为不同级次的自然范畴。结合谢林此后不久发表的《先验唯心论体 系》中的相关思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谢林自然哲学的基本框架: 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是引力、斥力和重力,然后是无机界的磁、电和 化学过程,再后就是有机界的感受性、应激性和再创造力,人则站在 这个范畴的顶点。

谢林把上面这种从整体自然观来解释各种自然产物的方法称为 “构造”(Konstruktion)。他强调,对自然产物的构造应当先于对各个 具体元素或环节的构造。后者是把自然当做原因而对具体产物进行推演,其基础就是实验,所以,这样的方法也是“物理学的构造”。对构 造进行验证是必要的,在这方面实验可以证明我们预先的构想是否 与事实相符。“任何实验都是对自然的一种提问,自然被迫对此作出 回答。但是,所有提问都包含着一种隐藏的先验判断;任何实验就其 是实验而言,都是某种预示;实验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现象的活 动。”①谢林由此提出他自己关于知识的基本思想:任何客观的知识或 科学,其第一步都是主观创造。精神与自然、整体与部分都是在此基 础上结合起来,并达到真正的绝对统一。谢林相信,对上面几个问题 的阐述及由此获得的结论,加深了他在《观念》中提出的“自然是有形 的精神”的观点。在他看来,自然中的精神是有创造力的,“自然产物 的不同级次就是精神努力趋向自身意识所经过的历程”②。自然哲学 因为描述了自然界这种动态的典型特征,就可以被称为“动态原子 论”。在稍后的《纲要导论》中,谢林又把自然哲学称为“思辨物理学”。 他认为,这个名称一方面可以与经验科学所说的显而易见的知识相 区分,说明并不是可以经过日常意识就可以到达思辨物理学;另一方 面,这也表明自然哲学作为实在的或客观的知识在整个哲学体系中 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哲学体系中的一门基本学科。

上面所述的不同著作已经表现了谢林早期的自然哲学思想,只 是不同的著作表达的重点不同而已。1801年的《我的哲学体系的阐 释》总结了这些思想,并且使之明确化。这些思想的要点就是:自然 界是一个在自身中创造、生成和完成的自然现象的关联整体,它包括 最简单的物质和最高级、最复杂的自然存在形式(理性的生物载体), 有机界和无机界并不是被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人是自然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自然与精神的联系纽带和中 心;自然哲学既观察自然界的内在组织的形成,也注意其现象的动态 级次,并根据观念与实在的绝对同一的原则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 当做无意识的(或无形的)精神的显现。

① 卡尔·谢林主编:《谢林全集》第3卷,第 276页。 ② 鲍姆加特纳、科滕:《谢林》,第66页,慕尼黑,贝克出版社,1996。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阿里斯托芬-《云》-(二)进场-在线阅读

    苏格拉底 肃静,老人,静听我的祈祷。 无边的空气,我的主人和王,你把大地高悬在空中。 光明的以太啊,鸣雷放电的神圣云神啊, 高高地升起来呀!女王啊,快对着你们的哲人显现!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别忙,别忙,等我用衣服盖好,免得淋湿了。 真倒霉,从家里出来时没带皮帽。 苏格拉底 快来呀,尊贵的云神,快出现给这人看, 不论你们正倚在奥林波斯神圣的雪岭上, 或是正在你…

    书籍分录 2024年2月29日
    456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六章-在线阅读

    第 六 章 各种政体原则的后果与民法和 刑法的繁简、审判形式以及 制定刑罚的关系 第一节 各种政体下民法的繁简 君 以使今昔判决一致,从而确保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如同国家 政体一样安全和稳定。 主政体的法律不能像专制政体的法律那样简单。君主政体 下必须有法院,法院要作判决,判决要保存起来,供人学习, 在君主政体下,司法机构作出的决定不仅决定着民众的财产与生 命,…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547
  • 第三节 后期理念论

    柏拉图的前期理念论将理念和具体事物“分离”,实质上如后来亚里士多德所批评的,将世界二重化。由此造成现象世界与存在(理念)世界的割裂,而且孤立、静止的理念之间也是割裂而缺乏内在联系的;灵魂在把握理念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感知认识和理智认识也是断裂、脱节的。因而,前期理念论并不完善,存在着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而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提出的"辩证法"即把握最普遍的实…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7日
    526
  •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九卷 忆归程历述险情逃离独目巨人境-在线阅读

    睿智的奥德修斯回答国王这样说: “阿尔基诺奥斯王,人民的至尊至贵, 能听到这样的歌人吟唱真是太幸运, 他的歌声娓娓动听,如神明们吟咏。 我想没有什么比此情此景更悦人, 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怡人的欢乐里。 人们会聚王宫同饮宴,把歌咏聆听, 个个挨次安座,面前的餐桌摆满了 各式食品肴馔,司酒把调好的蜜酒 从调缸舀出给各人的酒杯一一斟满。 在我看来,这是最最美好的事…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825
  • 第四节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后期理论中出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需要,对自已的早 期理论作了许多补充和修改。首先他把心理结构说发展为人格结构 说,使无意识心理学进一步社会化。相应于心理结构中无意识、意 识、前意识三个层次,他提出个体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 “本我(Id)”相应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它是人格的基础部分。本 我像一口充满着沸腾的刺激的大锅,既包容着巨大的能量,又表…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42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