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黑格尔谈“爱”、“生命”、“历史命运”

在稍后的1797年的一篇作品中,黑格尔仍在宗教的视域内探讨 统一性和实践的问题。“只要哪里主体与客体或者自由与自然被设

①②《黑格尔全集》(理论版)第1卷,第236页。

想为结合着的,即是说,自然即是自由,主体与客体不是分离的,那里 就有神圣的东西——这样一种理想就是每一宗教的客体。”①这里, 黑格尔显然接受了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让一切充满爱”的主体 思想,开始与荷尔德林的诗学立场拉开距离,并第一次把一个能代表 这种统一性的最高概念称做“爱”(Liebe)。“只有在爱里面人才是同 客体合而为一的,因为爱既不统治,也不被统治。这种爱为想像力加 以实体化,就是神。”②“我们可以把那种爱的结合叫做主体和客体、自 由和自然、现实的东西和可能的东西的结合。”③“爱”原本是基督教教 义中的一个中心概念,《约翰福音》中指出了上帝对人的爱,把上帝与 人的关系描述为一种爱的和谐关系。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 “爱”更是成为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和宣传普遍人性的口号。黑格尔在 这里也暂时地转向了“爱”,他认为,爱的显现形式既不是理智,也不 是理性,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对生命之物的直观。“爱”意味着消除了 对立的统一。

但是,黑格尔又逐渐意识到“爱”的局限性,意识到爱的纲领在现 实性面前是那么的苍白和无能为力。爱还停留在主观性的范畴,是 一种不完全的自然,它只能直观着或表象着,还缺乏一种客观的表 现。于是,在1798年的一篇文章中,黑格尔开始对统一作出历史性的 理解。统一被分为三个阶段:道德性、爱、宗教。以前黑格尔曾对道德 性和爱的阶段作过大量研究,力图在其中找到统一的途径,但它们都 保持着某种对立,只代表了一种不完整的统一。最高的原则是宗教, 它不是毁灭客体,而是设法与客体和解,使上帝成为一种完全终结的 独立性。在给“爱”降调的同时,黑格尔开始重视“反思”的概念。他认 为只有借助反思才能扬弃爱的主观性,重塑客观性,为达到宗教铺平 道路。这时,他提出了“生命”(Leben)的概念,以表达一种真正的、有 生命力的统一。“生命”被理解为一个发展过程:它从一种没有发展 的统一性出发,通过教育最后发展为一个完全终结的圆圈,这就是宗

①《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438页,商务印书馆,1988。 ②③ 同上书,第439页。

教。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黑格尔后来的辩证历史发展观的雏形。①

在宗教问题上的种种困惑,促使黑格尔回过头来考察宗教在人 类历史中的实际命运。这也是他的一贯做法:遇到困惑时,从源头去 考察这个不合理的东西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在 1798 年前后由五组 短文而形成的作品中②,黑格尔先用寥寥几笔匆匆概述了人与自然和 睦相处的原始状态,这样做,不仅是因为原始状态留给我们的痕迹太 少,也因为黑格尔并不赞成卢梭对人类社会自然状态的崇拜,他宁可 观察、分析一个处处充满分裂与争斗的社会。黑格尔认为,犹太民族 的历史从亚伯拉罕开始,当亚伯拉罕领导人民向各种暴力作斗争,最 后又不得不接受了异已的本质并失去自己的纯洁性后,他就受制于 比他更强有力的外在形式,从而开始了分裂和异化的不幸命运。他 与整个世界处于无限的对立之中,排斥他人和其他民族还有自然。 他的后代有了强大的力量后,就用残酷的暴政统治一切,他们所获得 的统一是以死亡和毁灭为代价的。由此犹太人陷于只知道为维持物 质生存而奋斗,只知道依赖上帝和法律,不懂追求自由真理的悲剧之 中。我们必须指出,黑格尔对犹太民族史和犹太教史的理解常常带 有18世纪欧洲流行的种种误解和偏见。

黑格尔认为,为了抗争犹太人的不幸命运,耶稣出现了。耶稣反 对对主的单纯崇拜和无条件的服从,提出宗教应是人的冲动和人的 需要,其中应充满美的精神。耶稣认为人们之所以遵照道德命令行 事,不是为了服从纯粹客观命令,而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某种主观性东 西,是尊重自己的概念和尊重道德意外的后果。耶稣提出神和人的 关系应是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在真正的天国里,“爱”这个活生生的 纽带把所有信仰者联合起来。这是一种生活一致的感觉,在这种感 觉中,一切对立都被扬弃了。

黑格尔认为,耶稣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如果他

① 参见《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第443—444、456页,商务印书馆,1988。

② 这五组短文被诺尔称为《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参见同上书,第281— 399 页。

认同和承受他的民族的命运,他就必须割断与上帝的联系,牺牲美的 东西;如果他把本民族的命运从自身推开,他就得过没有发展和没有 快乐的生活。耶稣选择了后一种生活,他使自己的本性同世界分离, 并且从世界逃避到天上;他想在理想中恢复那遁入空虚的生活;他在 每个反抗的人那里,教导对神的回忆和仰望。最后他和自己的追随 者组成小社团,他们有两条原则,一是与世人隔离,二是彼此相爱。 黑格尔反对这种逃避现实社会的倾向,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一些反对 自然本性的大伪善者出现。他高度赞扬彼此相爱的原则,它使个人 联系扩大到社团。但这种爱是不完善的,它还是一种情感和主观的 东西,它必须与观念的东西、普遍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赢得一 个可以祈祷并值得祈祷的存在形式,也就是成为宗教。“把主观和客 观结合起来、把情感和情感对于对象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幻想把理 智在一个美里面、在一个神里面结合起来,-—这个需要,人类精神 的最高需要,就是向往宗教的冲动。”①这里我们看到黑格尔对自己过 去立场的超越:宗教不再是一种纯道德性或爱的完美理想状态,它必 须把客观性包括在自身之中;“分裂”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的一个必 经阶段,“死亡”也归属于生命整体之中。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1)

相关推荐

  •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一编 古代哲学-本编小结-在线阅读

    本编小结 希腊人堪称哲学的民族。就“哲学”这一概念所意指的这门学 科而论,它完全是希腊人的创造。他们不仅奠定了西方后来所有哲 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以及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础,而且几乎提出了西方 哲学所有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式。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 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 胎、萌芽。”① 因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堪称…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0日
    213
  • 第四节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前面说过,审美判断力通过艺术给入提供了“客观合目的性的产 品”的概念,这首先使人有可能用目的论原理来把握那些无法用机械 原理完全把握的自然产物(即有机体),于是艺术品就成了由审美判 断力向目的论判断力过渡的中介。如康德说的: 在对艺术美的评判中同时也必须把事物的完善性考虑在 内,而这是对自然美(作为它本身)的评判所完全不予问津 的。——虽然在这种评判中,尤其…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341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七章 社会弃儿-在线阅读

    第十七章社会弃儿 进行全盘复审之后,犹太首领们一致同 意将斯宾诺莎革出教门,断绝以色列人 与他的一切关系,并诅咒他。 斯宾诺莎是犹太人,这似乎决定了他的一生将像犹太人这 个民族一样,多灾多难。 我们知道,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部将托勒密占有了帝国 在埃及的领土,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又吞并了犹太人的圣城耶路 撒冷,将犹太人从圣城和以色列驱逐出去。 从这时候起犹太…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98
  • 第三节历史哲学

    启蒙思想家喜欢写历史著作,其典型代表是伏尔泰与孟德斯鸠, 但两人的历史著作差别很大。伏尔泰擅长宏篇巨著,把握全局,知识 全面而精细;孟德斯鸠对历史的描述更像箴言和札记,在他那里,对 资料的掌握远不如沉思妙想重要。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革新了历史 著作的写法,却又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与伏尔泰相比,孟德斯鸠的历史著作的数量和篇幅都少得多,其 中最完整也备受后人赞誉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329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在线阅读

    第一版序 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它为一些它无法摆脱的问题所困扰;因为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来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 人类理性陷入这种困境并不是它的罪过。它是从在经验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同时又通过经验而充分验证了其运用的有…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24日
    74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