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从未远离中国哲学 杨向华

《中国哲学十五讲》封面上,“中国哲学史的工作如何才能更具当代性,如何让 伟大的先哲们成为我们的同时代人",不仅是郑重的考问,而且是殷切的期望。

多年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孜孜以求的就是"照着讲"和“接着讲”,既 续写中国哲学的辉煌,又弘扬中国思想的力量。

“哲学研究应当回到对文本的深入体贴和解释中去。只有尊重文本才能深入,只 有深入才能看到精彩。"杨立华相信,从灰烬中重生的“理”和“礼”,可以给个体 和社会带来信心与安定。

/////

我们从未远离中国哲学

01.读书周刊:关于中国哲学,总有人宣称“中国没有哲学”,或者说“中国传统思想不应 用哲学一词来概括”。

杨立华:我跟这个声音作了很多年的斗争。其实,在西方哲学史上,并没有什么标准形态的 哲学。即便在分析哲学如此盛行的情况下,难道就不能讲黑格尔,就没有现象学了吗?黑格 尔再伟大,反黑格尔的叔本华就不是哲学家么?

既然没有标准形态的哲学,怎么就能说中国没有哲学呢?

我个人对哲学的理解是这样的: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理性的、成体系的思考。其中 有三个基础要素:第一个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是成体系的 思考。

以此观之,中国当然有自己的哲学。

现在的关键是,先哲们的思想精华如何准确继承与科学弘扬。

举个例子,我们偶尔说一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在用《论语》了;“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就用到了《老子》;感叹一句“大器晚成”,虽然是误解,但又一次用到了《老子》。 在郭店楚简中,这句话写作“大器免成”。意思是,只要成器就一定不够大,真正的大器一  定不能成器。

这些只言片语,对我们的生活一直在起作用。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远离过中国哲学。 对此,我们要有自信,也要更加珍惜。

/////

为何传统上不喜欢“盈和满”

02.读书周刊:讲中国哲学,孔子是绕不过去的。据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看不上”孔子, 认为他的思想理论太过“世俗”?

杨立华:包括莱布尼兹伏尔泰等人在内,欧洲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崇敬孔子的。到了 黑格尔那个时代,德国哲学取得巨大进展。黑格尔的原话我记得是,最好不要把《论语》翻 译成德文,因为本来我们挺尊敬他的,但翻译成德文,就会发现说了很多“道德教条”。

中国哲学当然是指向现实人生的。

孔子的哲学、孔子的思考,对人伦日用有着具体的指导。以《论语》为基点,孔子的思想完 全可以体系化地构建起来。《中国哲学十五讲》重点讲了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价值论证部 分,就是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应该的,它为什么应该,它背后的根据是什么。

进一步来看,孔子的思路是,符合天道且符合人性的,就是对的,就是应该的。我们常常以 为老子爱护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其实,老子的天道跟人性之间、跟人的表现之间分裂

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孔子始终强调,人性和天道之间是一以贯之的。可以说,孔子的哲 学提供了最简洁、最朴素、最强有力的价值论证。

孔子的哲学是高度理性化的。在我看来,孔子哲学是中国文明的“此世性格”的体现。中国 文明从根本上讲是围绕“此世”而非“彼岸”来展开的。在其根本的目光里,没有那么多虚 构的概念,如原罪、彼岸、末日审判之类,而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用简单朴素的目光来看待 这个并不完满的世界。

03.读书周刊:您在书中称赞,老子的思想是“留白的智慧”。可这样的“留白”似乎也让 《老子》遭受了不少误解?

杨立华:讲老子哲学的最大麻烦在于,《老子》这本书争议太大。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这本 书到底是什么时代成书的?钱穆一生都坚持,《老子》晚于《庄子》。

第一,《老子》晚出的证据确实比较多。例如,《老子》里面有明显的“反学”概念。这应 该是针对儒家、针对孔子、针对《论语》而说的。《论语》第一句话里就有“学而时习之”, 所以老子要“反学”。由此推断,《老子》至少要晚于《论语》。

又如,《老子》里面讲“不尚贤”,正与《墨子》“尚贤”思想相对。所以,应该也晚于《墨 子》。

第二,《老子》的多个版本里都有“三十辐共一毂”。可考古证明,30根辐条的战车 要到战国末年才有。春秋末年的车,辐条数远没有这么多。余嘉锡先生在《古书通 例》中指出,古时候的很多经典都有一个成书过程。就拿《论语》来说,我个人认 为,前十篇编成的时间较早。所以,前十篇相对来说更整齐,第十篇《乡党》述孔 子的行状,很像是书后的附录。

当然,相对来说,儒家的传承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论语》是孔子的第一代弟子 记录下来的夫子言行,然后由第二代弟子搜集整理而成。《论语》成书无论如何不 会晚于孟子的时代。《孟子》引用了很多《论语》的话,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对《论 语》的解释。

当然,五千言规模的《老子》形成得较晚,并不意味着《老子》里面就没有春秋时期的内容。 只是我们没有可靠的方法把其中的早期思想分辨出来。

《老子》的成书应该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看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种加起来只有1300 多字。有人认为郭店本是摘抄本,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一方面,甲本、丙本之间有重复,如 果是摘抄,怎么会重复?另一方面,以摘抄本作为随葬品不大合乎情理。所以,郭店楚简的 三种《老子》,应该是早期流传的三种传抄本。

以“万物之生"为例,我觉得传世本《老子》里可能有不同的思想系统———“有生于  无”是一个系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另一个系统。“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念,严格来说跟“有生于无"是有所不同的。传世本《老子》 很可能是一个拼合版。

总的来看,老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智慧的体现。中国人传统上不喜欢“盈和满”,强 调月盈则缺、水满自溢。老子讲柔弱胜刚强,孔子则讲谦退、讲不伐。伐就是伐善 施劳的意思;不伐,即不要刻意夸耀自己的长处、表白自己的功劳。这都是留余地 的意思。

/////

为何不选《荀子》和《易传》

04.读书周刊:听说以前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您经常失眠。写作《中国哲学十五讲》, 状态又是怎样的?

杨立华:写这本书最耗精力的部分是孔孟老庄和嵇康五章。庄子的挑战尤其大。

古往今来,真正理解、研究庄子的,思想最深刻的无外乎郭象和王夫之,后面就是章太炎。 他们之所以“解庄”解得好,不是说他们原原本本地解释了庄子,而是他们能与庄子展开对 话。想达到这样的高度,还是有难度的。

研究庄子哲学的一个最大难点是,很难确定哪些内容是庄子本人写的。《庄子》内、 外、杂三篇,很明显不是同一个作者。好在刘笑敢先生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给 出了有说服力的考证:内七篇早于外、杂篇,是战国中期的作品,所以,应该是庄  子本人所作。我们今天研究庄子本人的哲学,只能以内七篇为本。

同时,写庄子的时候,还要注意避免“以老解庄”。事实上,庄子和老子的哲学方向 差别非常大。老子在《庄子》里也没那么重要,《庄子》内七篇里老子一共出现过 3次,跟孔子的出场次数相比差了很多。

此外,不能一上来就直接拿《庄子》里的某句话来论证庄子的思想。除非庄子在文 章中的直述,否则就不能简单地把某个人物说的话当成庄子本人的思想。

05.读书周刊:讲述中国哲学史,“十五讲”的篇幅够吗?为何没有辟出章节讲荀子?

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并不是中国哲学通史,而只是想带领读者深入中国古  代一流哲学家的思想内部,了解他们的哲学问题、致思方式,让读者有具体的收获。 它是简明本写法,不见得有多通俗。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没有足够的爱好,没有  认真地阅读,可能会很难读进去。

确实,有人质疑过为何不放《荀子》《易传》等。类似要求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 加了后,会不会有人指责这是“先秦哲学十五讲”呢?其他的名家要不要讲,墨家要 不要讲,法家要不要讲?

如果说弥补一点点遗憾的话,那就是可以把嵇康换成僧肇。僧肇是佛教中国化的里 程碑式人物,被称为“秦人解空第一”。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里,将其视 为魏晋玄学的巅峰。

但在现有“十五讲”的篇幅里,已经没法再减了。“先秦四家”不能再少了吧?王弼、郭象 不讲,魏晋玄学讲什么呢?“北宋五子”要么就不讲,要讲就得全讲。到了南宋,朱熹无论 如何也得讲吧?明代要是不讲王阳明,这本书肯定要被骂死。讲了朱熹,讲了王阳明,能舍 得陆九渊么?陆九渊的思想也许没那么详密,但他的思想格局非常大。

这样一来,就剩一个名额了。给谁呢?给嵇康吧。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我个人影响特别 大,他的诗也好。虽然在哲学表达上深度可能不够,但这样一个精彩的人,难以舍弃。

06.读书周刊:书中专门介绍了王弼、郭象,他们的“知名度”似乎并不怎么高?

杨立华:相较于嵇康,王弼、郭象反倒没有什么争议。在中国哲学史上,两人的地位极高, 对后世哲学家也产生了普遍影响。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奠基者。他以言简意赅的论证代替烦琐注释,以抽象思维摒弃象数之学, 以义理分析取代谶纬迷信,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的迂腐学风,开创了一代新学。

郭象是西晋大哲学家,其著作《庄子注》在古代一直是影响最大的《庄子》注解。传世的《庄  子》本,其实就是郭象整理修订后的本子,可以称为“郭象本”。当然,郭象在注释《庄子》 时,是将《庄子》的内、外、杂篇看作一个整体的。同时,郭象的哲学自成体系,并不完全  符合庄子哲学的宗旨。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精英层面普遍陷入极为深刻的虚无主义之中。一方面,政权更迭频 仍,社会斗争复杂,个体生命变得异常柔脆;另一方面,特定的历史条件,又让士大夫精英 集各种优势于一身,包括权力、财富、名望、时尚、艺术、思想等。“天下”不是士人们最 在乎的东西,他们最在乎的是怎么活得有区别。这样一来,天下就不可避免乱起来了。

北宋时期恰恰相反,文人士大夫“太在乎天下了”,所以也麻烦。他们谈论任何事情都上纲 上线,所有的斗争最终指向道义之争,没有妥协的余地。

/////

为何说程朱陆王是“同道人”

07.读书周刊:您在书中将陆九渊称为“极端化、纯粹化、简单化的孟子”,理由何在?

杨立华:我特别喜欢陆九渊的“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一切从人的本心 出发,认为恻隐、羞辱、辞让、是非就是人的本心,一切事情根源于人的本心,天地万物也 因此都源于人的本心。同时,又极为重视孟子的义利之辩,强调儒家哲学中的自主性。这正 是他单纯而又伟大的地方。因为这几点,确实是儒家哲学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当然,孟 子的思想更丰富,不是陆九渊所能穷尽的。

▲陆九渊,南宋哲学家,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

陆九渊的思想是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达到高峰背景下产生的。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儒家的 生活方式已不再受到质疑。换言之,不是在佛老面前怎么自我辩护的问题,而是怎么接纳佛 老的问题。

从宋代到明代,儒学复兴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怎样通过哲学的方式在整体上为儒家的生活道 路确立基础。在这样的大方向上,张载的气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作出了不同的探索, 可谓复兴运动上的“同道人”。

08.读书周刊:陆九渊与朱熹的“鹅湖之会”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辩论会。请问,这 是一场怎样的思想交锋?

杨立华:在“鹅湖之会”上,当时中国最伟大的几位思想家都聚在了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有 趣的现象。当一个伟大时代出现的时候,往往会集中涌现几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 这几人通常交集还很多。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其实就是由这几个最高峰决定的。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就讨论本身来看,鹅湖之会没有特别深刻的东西。朱陆之辩有一个非常长的脉络,真正的巅 峰要到陆九渊晚年。在“鹅湖之会”上,双方的分歧主要是在为学方法上,即如何培养道德 人格,关键点是需不需要读书、怎样读书? 朱子强调“致广大而尽精微”;陆九渊推崇“先 立乎其大”,把尊德行放在首位。

09.读书周刊:王阳明又是怎样把心学推上巅峰的?

杨立华: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达到了“心即理,心外无理”这样一个思想洞见的高度。总 的来看,他的思想比陆九渊来得详密:

第一,王阳明的思想有自己的体系,晚年提出“致良知”说后更加圆融。

第二,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可以说包含非常高深的主体性哲学思维。如果有 必要的话,阳明心学完全可以展开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

第三,王阳明使儒学真正成为普通人的哲学,甚至可以说开启了儒家意义上的启蒙时代。

程朱最大的局限就是他们的影响力主要局限于读书人层面,百姓还是“日用而不知”的“浑 浑噩噩”。王阳明的思想是真正朝向了普通人,他要点亮所有人的生命激情,把人的主观能 动性充分激发出来。所以,才有“满街皆圣人”的说法。这是儒家理想的一次飞跃。

王阳明有一个比喻,就是用黄金来形容人的差别。一个是斤两,一个是成色。哪怕只有一钱  黄金,只要成色十足也是千足金。要做到这个千足金成色,就要用最饱满的热情去面对生活。

我们讲雷锋精神,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什么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是分量很小但成 色十足。

III 如何在生活中亲近哲学

10.读书周刊: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应该怎样进一步亲近哲学?

杨立华:不管知识结构怎样更新迭代,普通人还是应该养成系统性思维,或者说看事情要有

一点哲学眼光、要有批判性思维。

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读书,读正确的书,正确地读书。如果全是读一些成功学的书、心灵 鸡汤的书,读得越多可能越糊涂。

读正确的书,要读经典;正确地读书,要少读一点、读精一点、读深一点。人的生命太短暂 了,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见识。道理见得深,践履上才能笃实真切。

读书不是读给别人看的,所谓“为己之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中国是否有形而上学? “做中国哲学”再思考

    陈少明|著 原载于《哲学动态》2019年第9期  01 “中国哲学”的界定 这个界定是整个论述的基础。为了加深印象,我先采取排除法,即从中国哲学“不是什么”入手。 首先,“中国哲学”并非中国哲学史。哲学史作为一个学科,是西学传进中国以后,我们的前辈借助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对中国古典思想做重新整理与叙述的产物。这个学科建立的意义,让中西文化在形而上的层次上,提…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303
  • 漫谈西方文史哲049-早期经验论之培根2

    那么有这么多东西在阻碍学生的进步,我们应该怎么来推动这个学术的进步,以便为人类的生活谋取福利。 对,这是培根要进一步要做的事情。就他正面要做的事情,那么他提出了要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这些研究。 那么这个方法的话就是归纳的方法。 当然了,培根这个归纳的方法,它其实已经就是说并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这个简单的、简单枚举的这样一种归纳法。 这是最一般的形态,我们…

    未分类 2025年8月10日
    85
  • 漫谈西方文史哲005-早期希腊哲学之米利都学派2:阿那克西曼德

    好,下面呢,我们就进入第二个哲学家。第二个哲学家叫阿拉格西曼格,这个里面可能就要费点口舌了。那我们要花一点时间来讲他。 他呢大家可以看,他是和泰勒斯的朋友和学生,他的鼎盛年大概在公元前五百七十人,是吧?那么这个人呢,也是米利都的,都是米利都啊。最早米利都三个人知道米利都三杰是吧,分别是 泰勒斯、阿拉克西曼德以及阿拉克西曼德的学生。阿拉克西米尼。这三个人。 那…

    未分类 2025年8月9日
    97
  • 中国式聊天:表面上聚在一起,实质上没有什么生命交流

    作者丨杨照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聊天能力正在快速衰退。 在跟朋友的聚会中,我们的聊天话题永远都只能围绕着明星的八卦、别人的隐私、生活的牢 骚,除此之外,再也聊不出什么新鲜的有质量的内容。因为缺乏真正的文化生活,我们无法 跟人聊对世界的深层次认知,只能无休止地堕入窥探他人隐私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对此,台湾作家杨照发出了自己的审思:“人与…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23
  • 漫谈西方文史哲021-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之苏格拉底3道德哲学

    那么第三点呢,就是关于道德,这个道德学。 我刚才说了,苏格拉底认为,我们人不应该去认识自然,而应该认识自身,对吧?因为我们人呢,是神的作品,而我们通过人认识自身呢,我们分成两个方面,一个通过人的肉体的认识。我刚才讲了,通过我们的肉体,我们的器官的认识,我们发现神在我们身上的目的。 是吧,呃人这么和谐,人身上,这么这些器官的安排,如此充满了目的性,可以充分证明…

    未分类 2025年8月10日
    6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