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我为什么遇事不那么悲观?

作者弗洛伊德

不久前的一个夏日,我同一位缄默的朋友,还有一位虽然年轻但已颇有名气的诗人在一 处生机盎然的乡间漫步。那位诗人对我们四围的美景赞不绝口,但却并未因此而感到愉 悦欢欣。

他想着所有这些美景都不免要灭亡,当冬天来临时,它们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如同人  的美貌,以及所有人们已经创造或可能会创造出的美和光彩一样。这样的想法令他伤怀。 所有他本来深爱和赞叹的东西,似乎于他,都因为注定只是昙花一现而失去了其本来的  价值。

我们知道,一切美丽、完美的东西都要凋零,这种趋势会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两种截然 不同的冲动感情。一种是陷入像那位诗人所感受到的伤心、失意中;另一种是对这种武 断的现实的反抗。

大自然和艺术的可爱,不可能真的消逝得无影无踪。相信这一点真是太没有头脑、太妄 断了。无论如何,这美一定会保留下来,逃脱所有毁灭的力量。

可是这种对不朽的要求只不过是我们希望它成为现实的强烈愿望的产物,事实可能恰恰 就是令人心痛的东西。我不知该如何辩驳世事无常的论调,也不会固执地坚信美丽、完 美的东西也有例外,不会都消逝。

但我却不赞同那位诗人悲观的观点:美的东西因其无常而会失去价值。恰恰相反,其价 值会增加!无常的价值是在时间上的稀少价值。

对某一事物的享受的可能性受到限制反而会抬高享受它时的价值。我以为,认为美转瞬 即逝的想法不应妨碍我们欣赏它时感到的愉悦。

说到大自然的美,虽然冬天会令它凋零,但第二年它又会复苏,因此相对于我们的生命 而言,可以说它是永存的。

人的身体和容颜之美会随着我们的生命旅程永远消逝,但这只会使他们有了一种新鲜的 魅力。

一朵只开放了一夜的鲜花似乎对我们来说并未因此而少了些可爱。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 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或者一项智慧的成果会因其在时间上的限制而失去价值。

的确,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今天所赞叹的画、雕塑会成为一堆尘土,或者我们的后人不 再能读得懂我们的诗人和思想家的著作,或者甚至地质时代也会到来,那时地球上所有 的生物都将不复存在。然而既然所有这些美和完美的东西的价值只不过由它对于我们感 情生活的意义而决定,它就不必比我们活得更长久,因此与绝对持久无关。

这些想法于我来说是无可辩驳的,然而我注意到我的这番议论并没有打动诗人也没有令 我的朋友信服。我的失败引导我去探究某种正起着影响他们的判断力作用的强烈的情感 因素,后来我相信我终于发现了那是什么东西。破坏他们对美景的享受的定是他们头脑 中对哀悼的抗拒。想到所有这些美景都将转瞬即逝让这两颗敏感的心先体验到了对它消 逝的哀悼;由于人的思想本能地对任何痛苦的东西都退避三舍,他们就感到对美的享受 由于想到它转瞬即逝而受到干扰。

对于失去我们所钟爱或欣赏的东西的哀悼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似乎很自然,他认为那是不 言而喻的事,但对于一个心理学家来说,哀悼则是个谜,属于那种不追溯到其他模糊的 概念,单凭自身无法解释的现象之一。

正如我们似乎都有一定的爱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力比多——它在最初的发展阶段被引 向我们自己的自我。后来(仍然是在初期),力比多从自我当中分离转向物体,于是这些 物体在某种程度上就进入我们的自我。如果这些物体被破坏,或者我们失去了它们,而 我们爱的能力(即我们的力比多)又一次获得了解放,于是它就既可以用其他东西来代替, 或暂时回到自我中。但为什么力比多与它所在的物体的这种分离的经历会是这么痛苦, 对我们来说还是个谜,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形成任何假设来解释,只看到力比多依附 于它所在的物体,而且对失去的东西念念不忘,即使手边就有一个替代物。这就是哀悼。

我与那位诗人的对话发生在战争爆发前的一个夏日。一年后战争爆发,把世界上的美都 毁掉了。战争不仅破坏了所经过的乡村之美,破坏了途中遇到的艺术作品,而且动摇了

我们对自己的文明成就的骄傲,对许多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崇拜以及最终战胜国家和种族 差异的希望。

它玷污了我们的科学的崇高和公正,赤裸裸地暴露了我们的本能,释放了我们身体内邪 恶的幽灵,而我们本以为经过几百年最高尚思想的不断教育和熏陶,它们已永远地驯服 了。它使我们的国家又一次变得渺小,使我们远离了其他的世界。它剥夺了许多我们曾 钟爱的东西,让我们认识到许多我们曾以为一成不变的东西是多么的易逝。

毫不奇怪,我们的力比多,由于失去了这么多东西,更强烈地依附于所剩给我们的东西, 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最亲近的人的热爱,我们对拥有共同的东西的骄傲突然变得更为 强烈。

然而那些我们现在已经失去的财富,真的由于它们那么易逝、那么毫无抗拒力就对我们 不再有价值了吗?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是这样的,但对我则全然不是。我相信那些这样 想的人,他们本意似乎打算把它们永远抛弃,因为宝贵的东西证明是不会长久的,而实 际上却不过是沉浸在对失去的东西的哀悼中。如我们所知,哀悼不管有多痛苦,都有一 个无意识的目的。当哀悼使我们不用再牢牢抓住每一件曾经失去的东西,我们的力比多 便又一次自由了(只要我们仍然年轻、仍然有活力)。

我们可以用同样新鲜或更宝贵的东西来代替失去的东西。希望战争所造成的损失也能这 样。一旦哀伤结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对文明财富的高度评价并没有因为我们发现它们 脆弱易碎而丧失。我们将重新建起战争所毁掉的一切,或许在比过去更坚实、更永久的 基石上。

弗洛伊德著,本位摘自《论艺术与文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如果被PUA操纵,你该怎么做?

    来自@利维坦 日常生活中,“煤气灯操控”下的男女关系十分普遍,更重要的是,当事人(受害者或施害者) 往往身陷其中并不自知。 精神控制(Mind control)、洗脑(Brainwashing)、PUA(Pick-up  Artist)、煤气灯效应…...不论冠以什么称谓,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让受害者质疑自我都是其核…

    未分类 2024年10月15日
    222
  • 漫谈西方文史哲051-早期经验论之霍布斯2公民哲学

    然后我们来看他的公民哲学,或者说霍布斯的国家的学说,或者说关于这个人造物的学说。 关于这个人造物的学说呢,它是由原因来推结果,他要从简单的要素不断的叠加,或者组合,慢慢的描述这个国家的本质和他的产生。 对吧,最简单的构成国家的当然是人,没有人那就无所谓国家这个人造物了对吧。 所以呢霍布斯就最初的提出来比较简单的组合要素,对人的理解。 那么他提到了人的一些机能…

    未分类 2025年8月10日
    65
  • 哲学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作者「威尔 · 杜兰特,文章来自《哲学家》 一、作为粉碎机的哲学 哲学的兴起,往往预示着文明的衰败。 思辨源于自然,产生了自然主义;哲学于人而言,先是一种心理奥秘,进而成为一种社 会特征,并产生了个人主义。 哲学家并不总是渴望这些结果,但他们确实成就了这些结果。 他们觉得自己是国家不情愿的敌人:他们从人格的角度看待人们,而国家从社会机制的…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31
  • 人们最常犯的12个逻辑谬误

    由于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轻视,日常经验、风俗习惯、心理联想、情绪意向、利害关系……都 在妨害我们对是非真相的判断。为此,小编总结了12种最常犯的逻辑谬误,看看我们的思 维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01 赌徒谬误:强行联系独立的随机事件 赌徒时常有一种心态:我一直这么倒霉,下次该转运了吧?他一直这么好运,总得倒霉。事 实上,每一轮赌局都是独…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84
  • 漫谈西方文史哲011-早期希腊哲学之爱利亚学派2:巴门尼德

    下面呢我们来重点讲讲爱利亚学派的第二位,也就是我们可以说埃利亚学派的代表人叫巴门尼德。是吧一般我们说这个第四大学派一般都是以巴比德为代表,虽然他不是最早的奠基者,啊但是它是最重要的思想家。 那么巴门尼德呢,他是可塞诺芬尼的晚年时候的学生,也就是说,他是继承了这个科三,因为科三晚年定居在埃利亚,而 巴门尼德 向他学习。 但是呢,从资料上看呢,实际上啊真正引导巴…

    未分类 2025年8月10日
    8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