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机器、时间和生命

德勒兹使用机器这个概念来重新思考伦理学。他用机器描述一 种内在的生产,不是通过某人的某物的生产,而是为了自身的生产,

① 德勒兹、伽塔里:《哲学是什么?》,第79页,伦教,1994。

一种无根的时间和生成。同时他用机器的概念思考时间的激进而开 放的本性,并 构造了一种 伦 理 学 的 新模 式。而 非 地域 化 (déterritorialisation)的观念则直接和机器的概念相关,因为一部机器 没有主体性或机体中心,它只不过与其产品相关,它就是它所做的, 没有家或者根,是一个不断非地域化的过程。

在《反俄狄浦斯》和《干块高原》中,德勒兹认为:“机器并非一个隐 喻,而是说,从字面意义看,生命就是一部机器。”①这是德勒兹伦理学 的主要观点。一个有机体就是一个有同一性和目的的有限整体。一 个机械体就是一个有特殊功能的机器。但是,一部机器只是它的关 系,它不是任何东西造的,它不为任何东西,而且没有排他的同一性。 我们可以用自行车和人的关系说明这点。自行车显然没有目的或者 意向,它只有在和另一个“机器”,例如入体联系起来时才会工作。而 这两个机器的产品只有通过它们的联系才会取得。在和机器联系 时,入体变成了自行车,自行车变成了一个工具。但是,我们可以想 像不同的关系产生不同的机器。自行车摆在展览馆就成为一个艺术 品,当人体拿着一个画笔时就成了一个艺术家。我们所有的封闭的 机器,例如包括机器体的入体,是完全有自动功能的钟表机械体,它 们的形象都是机器的作用和假象。所有的生命只是就它和某些其他 机器相关时才有意义,在它的关系之外不存在现在的生命。我们只 有表象、形象或思想,因为这里已经存在与机器的关系:眼睛和光有 关,脑和概念有关,嘴和语言有关。生命并不是一个特权的点,生命 就是和心灵或者脑有关系的机器的一种增殖。德勒兹使生命摆脱了 有机论的或者基础论的模式,使感情摆脱了存在。生命是感情互动, 是遭遇机器或者纯粹机器的关系和产品的一个能动集合。生命是由 区别于存在的感情组成的,而身体是通过时间、通过生成产生的,于 是就有了感情的历史和政治。艺术和哲学并不表现现成的世界,它 们是制造关系或者生成的“欲望机器”。

① 德勒兹、伽塔里:《反俄狄浦斯》,第201页,明尼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 社,1983。

“生命是一种时间之流或绵延,而时间是一个差异的生成的过 程,这个过程不断产生新的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机器的概念思考这 个过程。同时,生命也是一个没有根据、目的或者单一意向的诸关系 和增殖的过程。”①我们通过机器和关系的增殖去思考事件。一个事 件并不固定在时间之内,它是时间的新方向的一个创造物。但是,我 们常常试图通过把一个事件,例如把人的生命作为一切时间和事件 的起源来使时间同质化,并因此获得根据。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一事 件都起根据的作用,那么我们已经使时间的能动力量服从它的一个 结果。这是一种保守主义的错误,因为这会压制生命的力量,使生命 毫无作为,失去了未来。因此,对于生命来说,唯一真正的重复乃是 差异的重复,永恒地重新肯定生命的创造性的差异。如果哲学和艺 术要成为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唯一的条件是它们要向差异和每一 个新的思想行动提出挑战。哲学和艺术承诺通过机器实现绝对的非 地域化,这并非承诺要摆脱这种或那种教条或形象,而是承诺形象的 自由流动和无限的创造性。“机器、时间和生命既体现了差别,又再 现了重复。资本主义正是通过机器产生的一个历史时期,使人变成 了欲望机器。它无处不在,时而不知疲倦,时而停歇。它呼吸、发热、 吃喝拉撒、性交。它就是这个‘本我’,在任何地方它都是不折不扣的 机器:机器的机器,齿轮交错、机关重重。每个人都是他自身机器的 组装者。”②欲望机器的概念既包含着对欲望的理解,也包含着对机器 的重新理解。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二十章 宗教的基本立场-在线阅读

    第二十章 宗教的基本立场 宗教的基本立场,是实践的立场,在这里,也即主观的立场。 宗教的目的,是人的安适、得救、福乐;人对上帝的关系,不外就是 人对自己的得救的关系:上帝是被实现了的灵魂得救,或者说,上 帝是实现人的得救、福乐的无限权力。①基督教跟别的宗教的尤 其突出的区别,便在于它最为强调人的得救。所以,基督教不称自 己为关于上帝的学说,而称自己为关于得救…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20日
    208
  • 第五节格列高利的“人论”与向神之路

    尼斯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yssa,335—394)生于卡帕多奇亚 的该撒利亚,大巴西尔的弟弟。学过法律、修辞学,喜欢哲学。曾被流 放,进过修道院。后成为尼萨城(Nyssa)的主教。他作为高级神职人 员的特点是已婚,那时主教是可以结婚的,允许主教结婚的状况直到 692年特卢尔会议(Tpyλλbcknü Coòop)才发生改变。他一生的时间跨 度…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385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二卷 论观念-第二十二章 论混合的样式-在线阅读

    第二十二章 论混合的样式 §1.斐 让我们过渡到混合的样式。我把它们和较简单的 样式区别开,后者是仅由同类的简单观念复合成的。此外,混合的 样式是一些简单观念的一定组合,这些简单观念不是被看做有一种 固定存在的任何实在事物的特性标志,而是离散的和独立的,是心 灵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而它们就以此与实体的复杂观念相区别。 德〔要正确地理解这一点,得回顾一下我们以…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8日
    100
  • 柏拉图-《法篇》-第十卷-在线阅读

    第 十 卷 雅典人 有关伤害问题已经讲完了,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阐 884 述一条关于暴力案件的法律原则:无人可以拿走他人的物品和家 畜,也不能未经业主许可擅自动用邻居的财产,这种行为是上述一 切伤害的开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伤害都是此类行为的结果。年 885轻人的放荡与蛮横逞凶是最重要的伤害案件,如果被当众冒犯的 对象是神圣的,那么这种伤害就是最大的,如果被…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1日
    382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在线阅读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路德维希·安德里亚·费尔巴哈(1804—1872)曾在柏林大学旁听黑格尔的课,后转入埃尔兰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编外讲师。1830年,他匿名发表《论死亡与不朽的思想》,遭到宗教势力的强烈谴责,其作者身份被披露后被解除执教资格。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写作。1839年,费尔巴哈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正式与黑格尔哲学决裂,1841年写作出版…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36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