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0年)

一、伊壁鸠鲁学派

哲学的目的:“寻求生活宁静之道”

哲学的定义:通过论辩和讨论的方式来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

心灵烦恼和恐惧的原因

1、奇异天象即自然灾害引起的痛苦
2、对死亡的惧怕
3、人际矛盾与冲突

针对这三个原因,分别提出了原子论的宇宙观、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和快乐主义的伦理学

1、原子论的宇宙观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改进:原子除了有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形状、次序、位置等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重量上的区别。 提出原子具有偏斜运动(“偏离”)的思想,避免了由原子只有必然性导致的宿命论观点。

神就居住在原子世界的缝隙之中 ,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

2、感觉主义的认识论

感官是“真理的报导者”

“ 永远要以感觉以及感触作根据 ”

感觉本身的真理性:没有什么能够驳倒感觉

灵魂本身也是原子构成的,死亡与感觉无关

3、“快乐论”的伦理学

社会契约与洁身自好

“快乐”并不是声色犬马的放荡,而是 指肉体上的淡泊和精神上的安宁

快乐即幸福、即善

消除对神灵、死亡的恐惧和节制自己 的欲望,是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乐于行善,安于忍恶”

————————————

一、主要代表

伊壁鸠鲁( Epikourus ,公元前 341- 前 270 年),雅典人,创办了自己的学校“花园”;卢克莱修( TitusLucretius Carus ,约公元前 99 年 - 前 55 年),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哲学家和诗人,代表作是《物性论》。

二、哲学学科分类

“ 伊壁鸠鲁把哲学分成三个部分:准则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准则学是其体系的导论( ephodous )。……他们称准则学是研究标准、本原和哲学最基本部分的学问;物理学是研究生成、灭亡以及自然的学问;而伦理学研究应追求什么,应避免什么,研究人生及终极目的。”(拉尔修)

三、原子论的物理学

德谟克利特: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只有形状、位置和次序的不同,没有性质的差异。

伊壁鸠鲁:

1 、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

“ 原子和虚空都是永恒存在的。”

“ 有些事物是复合而成的,有些物体则是组成复合物的元素。元素是不可分割的、不变的,如果万物没有全部被毁灭而变成虚无,那么当复合物分解以后,它们都保持自己的性质,因为它们具有牢固的本性,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们分解。因而,本原必定是不可分的有形实体。”

2 、原子的特性

第一、德谟克利特:原子形状的差别是无限的,大到无穷,小到无限。但是这与原子是看不见、不可分的东西这一观点冲突。

伊壁鸠鲁:原子并没有各种各样的体积,因为如果是那样的,那么存在具有大到可以看见的体积的原子。但是原子不可被感知。

“ 不要以为原子有各种各样的体积,以免同现象矛盾。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有许多种体积。这个附加使情感到和知觉到的事物异于解释。但如果把各种各样的体积归于原子,并无助于事物间性质的差异。而且要是那样的话,那么,大得可以看见的原子就应进入我们的眼界之内,但它却从未被看到。我们也无法设想原子怎么能够变成可见的。”

因此,“原子的形状具有数不清的差别。……每种具有同一种形状的原子在数量上是绝对无限的,但是原子形状的差别却不是绝对无限的,只是数不清而已。”

第二、原子有重量。

“ 除了形状、重量、体积以及必然伴随着形状的属性而外,原子实际上不具有可感事物所具有的性质。”

“ 原子除了形状、体积和重量以外,没有其它性质。 ”

原子运动的原因:一是因为它的重量,这造成向下运动,二是因为它们的碰撞,这造成偏斜运动或向上运动。

“ 如果它们穿越虚空,畅通无阻,那么原子必然是以同等速度运动的。因为当没有事物阻挡他们时,重的原子并不比细小的和轻微的原子运动得更快。只要它们能找到适合于它们体积的道路,只要它们不碰到障碍,那么小的原子也不比大的原子运动得更快。无论是它们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向上或偏向的运动,还是那由于重量而产生的向下的运动,都不能影响它们的速度。”

只有肯定有偏斜运动,才可能打破机械运动的命运锁链,承认有自由意志。有了它,人才能对自己抉择的行为负责。

“ 如果一切的运动都永远是互相联系着, / 并且从古以来新的东西总是 / 在一定的秩序中出现,而原初种子 / 也并不以它们的偏离产生出某种运动的 / 新的开端来割断命运的约束, / 以便使原因不是永远地从原因接着来, / 那么,从何处大地上的生命得到这自由的意志, / 它如何能从命运手中被夺取过来,——这个 / 我们借以一直向欲望招引个人前去的地方 / 迈进的意志?这个我们借以同样地 / 在运动中略为偏离,不在一定的时刻、一定的空间路线,而在心灵自己退促的地方偏离的意志?因为无疑地 / 在这些事情中乃是每个人的意志本身 / 给予了发端,因此透过我们所有的四肢,新开始的运动就流遍全身。”(卢克莱修)

四、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1 、灵魂是感觉的主体。没有灵魂,也就没有感觉。而灵魂由精致的原子构成,它与身体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它们,灵魂也无法感觉。

“ 我们必须认识到灵魂是由精致的原子所组成的有形事物,渗透在整个构架之中。……因而它跟构架的其余部分保持着极紧密的联系。所有这些都为灵魂的功能和情感、为灵魂运动的敏捷、为思想及为我们所缺少它们便无法生存的所有事实所证明。进而,我们必须记住灵魂是产生感觉的最重要的原因。不过,要是它不以某种方式限制在构架的其余部分内,也不可能产生感觉。但是构架的其余部分通过为灵魂提供了这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自身也从灵魂得到一份上述的性质,但是它不拥有灵魂的全部性质,因而灵魂一旦离去,它就失去了感觉,因其自身不具备这种能力。”

2 、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

“ 我们的准则是只有为感官直接感知,为心灵直接把握的才是真实的。”

“ 我们必须把所有真实存在和所有我们观念所依赖的清晰的感官证据认作终极。要不然,一切事情都会充满不确实性和混乱。”

“ 我们必须绝对遵从感觉,即是说,遵从当下呈现的形象,无论是心灵的还是其它标准的;同样也遵从当下情感的形象。这样,我们就有了工具来判定那需要证实及尚未知晓的事物。”

理性来自于感觉,并且与感觉相符才是真实的。

“ 物体的存在是感觉自身通过一切经验而证实的。如果理性试图从已知推出未知,它必须依靠感觉。”

“ 没有什么东西能驳倒感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同类的感觉,因为它们的有效性相等;一个感觉也不能驳倒另一个异类的感觉,因为二者所判别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理性也不能驳倒它们,因为理性是完全来自感觉的。没有一个感觉能驳倒另一个感觉,因为我们对它们给予了同样的注意。感觉的真实性保证了我们理性的真实性。……我们如果要认识未知的事物,就必须从简单明白的事实开始。因为一切观念都是在理性的微弱的帮助下,通过直接接触、类推、比拟、组合等途径从感觉中得来的。”

“ 如果你排斥所有感觉,你就没有标准可依据,这样就无法判定那些甚至你认为是错的的判断。”

五、快乐主义的伦理学

1 、快乐是至善、人生目的以及幸福的内容。

“ 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把情感作为判别一切善的准则。因为快乐是我们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所以我们并不选取所有的快乐。要是它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我们常常会放过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忍受一时的痛苦将会使我们获得更大的快乐,我们还常常认为痛苦优于快乐。所有的快乐由于天然与我们相联,所以是善的,但并不是都值得抉择。正如所有的痛苦都是恶,但并不是都要避免一样。”

2 、快乐不是指感官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 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的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及其它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所有这些的始点及最大的善即是审慎,因此审慎甚至比哲学更为珍贵,其它德性都是从此产生出来的。它教导我们说,如果审慎的生活,不光荣不公正,便不可能生活得愉快。如果生活得不愉快,也不可能活得审慎、光荣和公正。因为德性和愉快的生活已结成一体,愉快的生活不能与之分离。”

3 、只要克服恐惧,才能获得快乐。

“ 我们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免除痛苦和恐惧。一旦达到了目的,灵魂的骚扰也就平息了。”

“ 当我们理解使心灵产生极大恐惧的事物及其同类事物时,心灵快乐的界限也就达到了。”

4 、人最恐惧的事情是“天象、死亡和痛苦”。无知导致恐惧,通过研究自然哲学认清恐惧的对象,就能享受纯净的快乐,获得幸福。

“ 如果我们既不为对天象的变异所搅扰,也不为以某种难以说明的方式影响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所牵挂,也不为对痛苦和欲望的适当界限的忽视所苦恼,那么,我们就不需要研究自然哲学。”

“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整个宇宙的本性,但又惧怕传说告诉我们的东西,那么,他就不可能排除对最主要的事情的恐惧。因而没有自然哲学的研究,便不能享受纯净的快乐。”

5 、通过获得理性的认识,消除因为对于神、死亡以及欲望的错误观念而导致的痛苦。

例子: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既然所有烦恼中最可怕的“死亡无非就是感觉的剥夺而已”,那么它与还活着因而具有感觉的我们毫不相干,“因为当身体分解成其构成元素时,它就没有感觉,而对其没有感觉的东西与我们无关。”

“ 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因而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没有干系。对于生者来说,它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根本就是不死的。但一般人有时把死亡看成最大的坏事加以躲避,有时又把它看成是生命中灾难的停止而加以期待。有智慧的人并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他并不认为生是一种恶事,也不把死看作是灾难。”

生死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本身无所谓苦乐。如果对于生人们怀着欣喜的心情接纳,那么,对于死亡不应该同样如此吗?超脱生死,不以生喜,也不以死悲,反之亦然。

六、困难

幸福主义伦理学主张幸福是灵魂的无纷扰,而要实现这有赖于理性的知识和判断,不能听凭个人的感觉经验和情感。但是依据其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理性认识和判断的来源和标准是感觉经验和情感。而人的经验和情感本身是盲目的、主观的。

此外,原子和虚空都是不可感知的,而感知是判断事物存在的标准,那么如何能够说它们是本原,真实存在呢?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