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间归档:2024年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七章 中世纪早期的哲学-在线阅读
罗 理智的黑暗时期的到来。摧毁罗马政 治权力的野蛮人也捣毁了西欧的文化制 度。学术研究陷于停滞,因为实际上整个古 代文献都流失了。在接下来的的五六个世 纪里,哲学得以维系是靠着基督教的学者 们,他们成了古希腊著作传到西方的渠道。 早期三个有影响的思想家是波埃修、伪狄 奥尼修斯和约翰·司各脱·爱留根纳。 9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大帝雄 心勃勃地打算复兴古典学…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六章 奥古斯丁-在线阅读
6.1 奥古斯丁的生平 奥古斯丁十分关注自己的个人命运,这为他的哲学活动提供了推动力。从很小时候 开始,他就苦于一种道德上的深刻的困扰。这种困扰激发了他内心对智慧和精神上的宁 静的毕生追求。354年,他出生在非洲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城。虽然他父亲不是基督 徒,但是他母亲莫尼卡却是这个新信仰的虔诚信徒。16岁时,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开始学 习修辞学。迦太基是一个生…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在线阅读
在 体系之后,哲学转向了一个新的发 展方向。四个哲学家群体对形成这种新的 研究方向起了推进作用,这四个哲学家群 体分别是伊壁鸠鲁学派、斯多噶学派、怀 疑论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当然,他们都 受到其先行者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看 到:伊壁鸠鲁学派依据的是德谟克利特的 原子论的自然理论。斯多噶学派运用了赫 拉克利特的渗透万物的火的实体概念。怀 疑论学派建立了某种基…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在线阅读
4.1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68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生于色雷斯东北海滨的小城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 顿国王的医生。很有可能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一般科学的兴趣在他幼年时代就得到了 培养。在他17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前往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他作为一位学生和学派的 一个成员,在那里一直待了20年。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有“博览群书”之称并被誉为“学园 的头脑”…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柏拉图-在线阅读
柏 拉图对知识的全面论述是如此有 力,以至于他的哲学成为西方思想 史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他的前辈们关 注单个的重大问题,柏拉图则不然,他把 人类思想所关注的主要问题都综合进了 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中。最早的希腊哲学 家即米利都学派的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 物质自然的构造,而不是道德的基础。同 样,埃利亚派哲学家巴门尼德和芝诺的主 要兴趣是论证实在是不变的、单一的…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二章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在线阅读
第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则将哲学的关注 点转到了对人类的研究。他们不去问“事 物的终极原则是什么”等一些关于宇宙的 大问题,而是提出一些与道德行为有着更 直接关系的问题。哲学由主要关注科学问 题转而关注基本的伦理问题,这一转向能 在下述事实中得到部分解释:前苏格拉底 哲学家们彼此之间并没有能达成任何一 种统一的宇宙概念。他们对自然提出了各 不相同的解释,这些解释…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一章-在线阅读
人类已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千百万年。当然,我们不能知道最早的人的所有经历和思想。然而,我们还是有理由设想,那时的人们就像现在一样被一种想要解释世界的欲望所驱使。或许我们最早的先人们思考过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在动物中是否是独一无二的,在包围着他们的大地之外是否还有一个世界。他们或许也曾经想知道,对于道德行为或社会秩序,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适用于他…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前言-在线阅读
前 言 哲学之历史,浑如一部史诗演义。有先祖历尽艰辛,开宗立统,泽被后世,令人仰止;有 后人标新立异,构怨于同宗,甚或触怒政教当局。家族间世代苦苦相争,然鹿死谁手,时常 难见分晓。世易时移,此一部家史亦渐令人生后胜于前之感:不合时宜之道淡出视野,创新 求异之说取而代之——然每每不过昙花一现而已。是故有大哲尝云,哲学史乃“思想历险 之征程”。按本书之立意,即在…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七版译者序-在线阅读
第七版译者序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的这本《西方哲学史》,作为西方哲学 史的大学本科教材,目前在英语世界非常流行,已印行到第七版。中译本根据第七版,并参 照当代哲学的发展,比前面几版有所增补。按照这种写法,可以预料,只要作者健在,隔几 年就会有一部新的哲学史问世。史家的思想紧紧地与时代的进展平行,这正是哲学史家所 …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八版译者序-在线阅读
第八版译者序 美国学者斯通普夫和菲泽两位教授所著《西方哲学史》自 2003年第七版出版后,最近 经过修订的第八版面世了,仅此便足以说明这本书在国外英语世界受欢迎的程度,以及作 者不断修正和补充自己的思想的“日新”精神。我曾在2005年出版的该书第七版中译本序 中预言:“可以预料,只要作者健在,隔几年就会有一部新的哲学史问世。史家的思想紧紧 地与时代的进展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