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时间-绵延”与“内在化”问题之展现

“时间”作“绵延”观,使得“时间”不可“量化”,而只能作“性质”观。 传统的哲学当然也考虑到“变化”的问题,但是“变”有"量变"与 “质变”之分,“空间”的“变化”是“量”的方面的,而“时间”之“变”则只 是“质”的方面的。

“时间”的“质”,并不是通常所谓的“物体-物质-材料”“属性”的那 种“质”。“物体”的“属性”仍是从“物体”的“整体”中“分割”出来的,是 可以用“概念”来把握的,因而它的思维模式仍是“空间”“推理”型的, 这种类型的“质”与“量”相通,于是黑格尔有“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 起“质变”之说。柏格森所谓“时间”之“质”,乃是“绝对”的“质”,它不 是“物体-物质-材料”的“属性”,不是通常意义上“实体(substance)” 的“偶性(attribute)”。

柏格森“时间”之“质”,乃是“绝对”的“异”,因而它不可能“重复”, 不可能“逆转”,用20世纪末法国激进哲学家喜欢用的名词来说,就是 “绝对”的“他者”,只是在柏格森看来,此种“绝对他者”只是“时间”之 特性。而如今这些哲学家因为考虑到后来结构主义的问题,又将“时

① 见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第68页等处,商务印书馆,1958。

间”“外化”为“空间”,“在”“空间”里“存放-存留-存在”的“时间”,乃是 “有限”的,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柏格森的“时间”则是“绝对”“内 在”的。

“时间”“绝对”“内在”意味着什么?“时间”之“绝对内在”意味着: “时间”不是“物体-物质-材料”的“属性”,而是“意识”的特点。于是, 柏格森从对“时间”的独特立场上直面“物质-意识”的关系这样一个传 统的哲学问题。

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随着经验科学日益发展、特别是心理学作 为一种实验科学的发展,认为种种心理现象常常可以“归结”为“物理现 象”,“心理”和“物理”之间的界限于是渐渐地打通以致泯灭,这样哲学 家共同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意识-心理”究竟能不能完全归结为“物 质-物理”?在德国,从布伦塔诺到胡塞尔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遂有 “意向性”理论之进入哲学,他们都是努力在“物质”和“意识”之间划出 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柏格森也有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他所 划出的界限在于“物体-物质-材料”是“空间”的,而“意识”是“时间”的。 不仅如此。在柏格森看来,“时间”唯有“在”“意识”中,“时间”被 柏格森“内敛”“吸收”为“意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柏格森尽管经常 批判康德,但在“时间”的“内在性”这一点上,仍受康德影响,至少康德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外在形式”不同而为“内在形式”,支持了柏格 森的看法。而所不同的是在“形式”问题上,柏格森的“时间”不是“形 式”的,而是“实质”的,尽管决不是“质料”的。

所谓“意识”为“时间”之“存在方式”,意味着“意识”不同于“物质” 的“因果”关系,它是一种“绵延”,不可分割为“原因”与“结果”,“意识” 为“自由”。柏格森为反对“意志”“(被)决定论”而不遗余力,因此他同 意将他《论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书名改为《时间与意志自由》。他在 法文原版的“序言”中指出,全书前两章论“心理强度”和“绵延观念”都 是作为第3章“意识状态-意志自由”的引言而写的。这就是说,他的 “质量观”和“绵延观”等等,都是为了论证“意识-意志自由”的。

当然,“意志自由”并不是哲学的新问题,自从奥古斯丁以来,已 经是欧洲哲学不可绕开的难题。康德在这方面的工作,更是不可忽略的。不过康德关于“意志自由”是从“实践理性”角度,强调“理性”本 身就有“实践”的能力,而不必借助“理论理性”。但是由于康德将“时 空”纳入“理论理性”范围,则“实践理性”,或者他的“纯粹理性”就“实 践”言,则是“超时空”的,“意志”“无时间-非时间”。这种观点与康德 将“意识”划分为“知识性”和“实践性”有关,也和他将“意识”归结为 “理性”有关,当然也与“理性”不能完全“排除-悬搁”、“镜像-思辨 (speculative)"有关。

在柏格森看来,“意识”和“物质”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因果” 关系,因而“诸意识”之间也不可能是“因果”关系。柏格森为此甚至不 怕“二元论”之讥。

“意识-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否也如同“物质-物体”那样有一种“因 果”关系,也是从笛卡尔以来就为哲学家所殚精竭虑的问题。柏格森 从“时间-绵延”的观点出发,认为“意识-思想”之间的关系,乃是“自 由”,而非“必然”的“因果”关系。

“自由”的关系是“非决定”的关系,也就是,人们的“理性”不能对 “自由”关系作出“推断”,“自由”的“进程”不可“预见”。

“时间”“绵延”为“不可分割”,为“无限”,永远“在”“过程”之中。 一切“因果”之“推断”,都是“中断”了“过程”以后的“论断”。无论“由 因求果”,或者“由果求因”,都是“中断”了“绵延”来“看”,于是,“看”到 的“已经”是“结果”,是“既成”的“事实”。

“绵延”永远只能是“正在进行”。对于这种“绵延”“正在进行”的 “自由”“过程”,是人们无法“预见”的。人们当然有能力“推断”、“预 见”“空间”中发生的“事情”,但不能因此而将这种“决定论”引进“意 识-意志-时间-绵延”中来,以此否定“自由”。既然“时间”永在“进 行”,人们就没有理由说在某一“点”上,人们已经“穷尽”“以前”的“一 切条件”,从而有“根据”“推断-推论-预见”“尚未”出现的“未来”。在 “时间”的“绵延”中,“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纠缠”在一起,“不可分 割”,“绵延”乃是一“混沌”,“自身”“自足”,亦即“自由”,“我中有你”,“你 中有我”,“互相纠缠”、“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依赖”。“在过程中”,其 实并无“原因”和“结果”可“分”,也就无由“由果推因”和“由因推果”。“意识-意志”这种“非因果”的“自由-绵延”关系,乃是一种“创造” 的“过程”,“时间”永远“在”“创造过程”中。这个“创造过程”因其不可 重复、不可逆转而不具有“同一性”,“创造”意味着“异”,因而这个永远 的“过程”又是“永久的异化”过程。

“永久的异化”一方面固然是“变化-进化”,一方面又不同于一般 的“创生-进化论”。柏格森在他的《创造进化论》这本著作中,经常批 评斯宾塞的陷于“数量”增减的“进化论”,而提倡一种不断“异化”的 “创化论”。“同质”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并非“创造”,亦非“进化”,只有 “性质”的“异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和“进化”。在柏格森这 里,“自由”与“创造”有一种内在的实质性关系,而不仅仅像康德那样, 由“理性”的“实践行为”“推出”必有一个“自由意志”在。

在柏格森“创化论”里,“时间”的“绵延”本身就是“自由”,就是“创 造”,也就是“生命”,是“活”的“意识”,是“精神(esprit)”,而不仅仅是 “理智(intelligence)”。“理智”对于认识外物,认识世界,认识“空间” 中的“物体-事物”,是很有用的。然而这还不是人类“精神”的“创化”, 而“精神”高于“理智”,“理智”是“空间”性的,“精神”则是“时间”性的、 “绵延”性的。“理智”为“必然”,“精神”则“自由”。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 德国启蒙运动

    作为一个迟到的民族,德国的启蒙运动比英国和法国的来得要 晚。启蒙运动大约在17世纪末才在德国开始,在18世纪20—50年代 达到离潮,然后在70年代左右开始遭到猛烈批评,再加上其内部观点 纷争,遂呈没落之势。这时它转而对其自身进行批判性反思,康德及其 代表作《什么是启蒙?》(1784)可看做启蒙运动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一主要特征 虽然在时间上要晚于英国和…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650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结语-在线阅读

    结语 我本来准备以尼采作为这一卷的结尾,但后来终于发现,倘若一本哲学史将结束了哲学黑格尔式旧时代的叔本华放在第一卷的结尾,而把继叔本华后将哲学推向崭新境域的另一个伟大的悲剧式哲学家且刚好处在新世纪转折点上的尼采放在第二卷之开首,那是极有意思的。 因此,我在这里避开了尼采。然而我要郑重建议大家继续阅读我的《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在那卷的开篇我便会叙说尼采令人扼…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314
  • 尼采-《权力意志》-[19.1888年9月]-在线阅读

    [19.1888年9月](1) 19[1](2) 〈一〉 人们经常问我,〈到〉底为什么我要用德语写我的书?对此,我的回答永远相同:我热爱德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小小的不明智。如果德国人不读我的书,我会怎么办呢?我就会更加努力,力求公正地对待他们。——还有,谁知道呢?也许他们后天就会读我的书了。 二 新德国表现出大量遗传的和传授的本事:以至于它可以在片刻之间…

    书籍分录 2025年9月12日
    111
  • 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上部-在线阅读

    这个男孩名叫【圣地亚哥】。夜幕降临时,圣地亚哥赶着羊群来到一座废弃的老教堂前。很久以前,教堂的屋顶就塌掉了。原来圣器室的位置长出了一棵高大的无花果树。 男孩决定在这里过夜。他把羊群全部赶进破烂不堪的大门,随即挡上几块木板,防止它们夜间出逃。这个地区没有狼,但有一次一只羊在晚上逃了出去,害得他花了一整天时间去寻找。 圣地亚哥将自己的外套铺在地上,躺了下来,把刚…

    书籍分录 2024年12月18日
    450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三章-乙-四-在线阅读

    四 逻辑学 此外,还必须考察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它千百年以来备受尊 崇,正如它今天极受轻蔑一样。虽然逻辑在这里才初次被提到,而 且在以后整个哲学史里面也说不上有另外一种逻辑(除非我们把 402 怀疑论的否定算作逻辑,否则就完全没有别的了):这里仍然不能 ①“政治学”,第三卷,第一三章(八一九)。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对它的详细内…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38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