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九章 维也纳学派及其双杰-在线阅读

第九章维也纳学派及其双杰

维也纳学派打下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半壁

江山。

这一章我们要讲的内容比较特殊,我们不但要讲具体的人,

还要讲学派。

这个学派就是维也纳学派。

维也纳学派的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不过,在现代西方

哲学中,它的地位十分显赫,可以说,没有维也纳学派的努力,现

代西方哲学,尤其是英美哲学,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模样。

我们只要从这样一个事实就可以知道:现代西方哲学大体

上分成两大块,英美一块,欧洲大陆一块,其中英美一块又以分

析哲学为主体,而分析哲学的主体则应当是维也纳学派的思想。

维也纳学派被公认为是整个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

之一,就如《美国百科全书》所言:“与20世纪的任何其他学派

的思想相比,这个学派的影响也许是最为持久的。”它的理论虽

然自学派诞生以来有了不少的改变,然而基本思想“却依旧保

持其权威地位,是今日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力量之一”。

不过这还不是我要在这两章里专门讲述维也纳学派的唯一

226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希望通过对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思想

——批判形而上学——的分析来使大家对何谓哲学这个基本的

问题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石里克与维也纳学派 我们首先讲维也纳学派的

源头,再讲石里克和维也纳学派的发展。

维也纳是闻名世界的音乐之都,那里还有一所大学也是非

常有名的,那就是维也纳大学。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之一,建校于14世纪,现在仍然属于欧洲最好的大学之列,其医

学院曾培养出弗洛伊德这样的学者,它的人文学科也很有名,维

也纳学派就诞生在这里。

1895年时,维也纳大学设立了一个归纳科学与哲学讲座,

从这个讲座的名字我们不难看出它是一个兼具科学与哲学特色

的讲座,这就注定了主持这个讲座的人将不是传统的纯哲学家,

当然也不是纯科学家,而应当是具有科学修养的哲学家,或者是

具有哲学修养的科学家。讲座之所以有这个特点,是因为这个

讲席本来是为马赫特设的。

马赫这个名字大家都听说过吧,他是19世纪最杰出的科学

家之一,在生理学、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还

是相对论的思想先驱之一。为什么维也纳大学要为马赫设立这

个讲座呢?原来,马赫早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后来在科学研究

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他又十分重视哲学研究,并在哲学上同

样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哲学观点主要是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

于感觉经验,并认为自然科学的一切原理,除非能够从经验上得

到证明,否则不能成立。我们以后会知道,这也正是后来维也纳

227学派的主要观点之一。为了使马赫回到母校任教,1895年维也

纳大学特地为马赫设立了这个兼具科学与哲学特色的讲座。

马赫在这个教授席位一直工作到1901年。此后,又由波尔

兹曼、施特尔等人主持讲座,他们也都是兼具科学与哲学修为的

人。这样,维也纳大学形成了将科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的传统。

更重要的变化发生在1922年。这年,石里克应邀主持这个

讲座。

在继续讲维也纳学派之前,我先来讲讲石里克。

石里克1882年4月生于柏林。他的父亲本来是个贵族,但

具有自由思想的父亲反对贵族等级制,于是主动放弃了贵族称

号。他的父亲是个有才干的人,后来成了一个颇有成就的企业

家。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石里克从小就生活在精神自由、物质富

裕的环境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并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18岁时,石里克中学毕业,成绩优异。他决定以游学的方

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他先进入了海德堡大学物理系,因为他

觉得物理学是所有学科中最为清晰而严密的学科,能够揭示自

然界最普遍的法则。不过他并没有将目光只局限在这一学科,

而是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如美学、伦理学、

历史学等,具备了远非一般大学生所能及的知识基础。以后,石

里克又在瑞士的洛桑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等校学习。1904

年,他在本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普朗克的指导下写出了

《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这篇具有独创性的博士论文,取得

博士学位。

1908 年石里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这是一本关于人

生哲学的小册子,叫《生活的智慧》,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

228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其中有这样的话:

无论何处,只要见到一个人,我们就应当感到如同突然

见到恋人那样愉快;只要听到“人”这个字眼儿,就应当引

起最和睦友爱的联想。

同时,石里克也在进行哲学研究。1910年,他应聘到罗斯

托克大学担任哲学讲师,他就职演说的题目是《从现代逻辑学

看真理的性质》。身为哲学家的石里克依然十分关注科学尤其

是物理学的进展,他与当时许多最著名的科学家,例如伟大的物

理学家普朗克、爱因斯坦,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等都保持着联

系。

这时候,石里克最关注的科学理论是相对论,他不但从科学

的角度欣赏相对论,而且敏锐地意识到相对论对人类的哲学视

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1915年时,他写出了《相对论原理的哲

学意义》,两年后又写了《当代物理学的空间与时间》。

石里克的著作得到了爱因斯坦本人的赞赏,他甚至写信给

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波恩,希望能帮助石里克得到哲学教授

的席位。

1918年,石里克出版了他的经典之作《普通认识论》。这本

书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哲学产生的影响,

该书的出版甚至被称为标志一种新哲学的诞生。在这本书中,

石里克的基本观点就是既反对康德的先验哲学,否认先验综合

判断之类的存在,又反对马赫将一切实在归结为感觉经验的哲

学观,他认为在感觉之外还有独立于人类这些观察活动的物理

客体。不过,总的来说石里克的思想仍然属于经验主义,强调经

229验是一切知识之基础。

《普通认识论》的出版使石里克声名鹊起,成为当时最有威

望的哲学家之一。1920 年,他终于得到了教授职位,地点是基

尔大学。

又两年后,1922年,石里克来到了更加著名的维也纳大学,

担任归纳科学与哲学讲座的教授。

由石里克来继任这个职位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我们前面说

过,这个讲座兼具科学与哲学的特色,因而主持这个讲座的人也

必须同时在这两方面修养深厚,这样的人并不多,而石里克就是

这少数人之一,就如他后来的高足费格尔所言:“石里克是一个

非常博学的人……他在哲学史和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的修

养。”

同年,石里克还应邀在莱比锡召开的德国科学家与物理学

家协会一百周年大会上做了演讲。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本来是

爱因斯坦,只是因为爱因斯坦临时有事,改由他人代读论文,论

述相对论的物理学意义,第二个发言的就是石里克,他演讲的内

容是阐述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在维也纳大学任教对石里克的一生以及维也纳学派的诞生

都是至关重要的。当时,在维也纳大学,或者说是整个维也纳,

都有这样一种风气:某些志同道合的人们总爱定期在某处聚会,

一般是每周一次,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例如也生活在维也纳

的弗洛伊德,他就在整整七年里,每个星期三都与他的一批支持

者在他的家里讨论精神分析问题。这时候维也纳已经有一群哲

学爱好者在聚会了,他们大都不是专业的哲学家,而是经济学

家、社会学家、数学家等等,他们每逢周四都会聚集在某家咖啡

馆,讨论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如何将当时飞速发展的科学与哲学

230结合起来。

石里克来到维也纳后,自然也加入了这些讨论者之列。在

极尊重知识的德国与奥地利,大学教授得到人们高度的尊敬,其

社会地位几乎超过任何其他职业者,包括官僚与贵族。由于这

时候石里克已经是维也纳大学的教授了,是伟大的马赫讲席的

继任者,而且谦虚谨慎,待人友好,石里克迅速成为讨论者的中

心。

这时候聚集在石里克身边的都有一些什么人呢?我们列举

其中最重要的四位,分别是魏斯曼、纽拉特、费格尔、克拉夫特。

首先是魏斯曼,他是一个年轻的犹太人,他将成为石里克的

助手,是与石里克关系最密切的人。

还有纽拉特,他是维也纳学派中一位特别重要的人物,维也

纳学派另一位重要人物费格尔是这样描绘他的:

纽拉特是一个十分博学的人,特别在历史和社会科学

方面。他也是维也纳学派实证主义观点的有力宣传者。他

身材魁伟,精力充沛,事业心很强,富于组织才能。他还非

常机智,善于在讨论和辩论中采用最锐利的辩证方法。

纽拉特是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曾就学于维也纳大学,获哲

学博士学位。他是一位经济学家,曾在维也纳商学院执教,又是

一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短命的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任职。后来他回到维也纳,认识石

里克后立即加入了他的圈子,成为其中最活跃的成员之一。他

还毕生致力于国际科学统一化的运动。

费格尔是维也纳学派最早的成员之一,他一开始时读的是

231工业化学,因为受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转攻物理学,后来又

读了石里克的《普通认识论》等著作,兴趣转向哲学。1922年,

他到维也纳大学跟从石里克学习哲学,这年他写出了《爱因斯

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1924年,正是他与魏斯曼一起倡议,以

石里克为中心在每周星期四晚上举行讨论会。1929年时他出

版了第一本著作《物理学中的理论与经验》,受到爱因斯坦的称

赞。

克拉夫特就年纪而言是维也纳学派中的老大哥了。他生于

1880年,比石里克还大两岁,也是维也纳人,1899年进入维也纳

大学,1903年以《外部世界的问题》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在维

也纳大学图书馆工作,1914年他成为维也纳大学讲师,不过直

到1925年才当上助理教授。他是维也纳学派最忠诚的支持者,

一生都在宣讲维也纳学派的理念。

当然,还有一个我们所熟悉的成员——洪谦教授。他是石

里克的学生,也频繁地参与了他们的讨论,成为维也纳学派的正

式成员。克拉夫特在他的《维也纳学派》中写道:“洪谦博士,同

样是维也纳学派的一个成员,现在是北平大学(即北京大学)的

一个教授,以前在中国武昌的武汉大学。”虽然洪谦并不是维也

纳学派的重要成员,但毕竟是正式成员,在现代中国的所有哲学

家中,他是唯一一个具有如此地位,或者说如此履历的人物。又

因为洪谦教授乃是我直系的师祖,我也算得上是维也纳学派的

嫡传呢,真是与有荣焉!

比这几个人更重要的是卡尔纳普。实际上,如果讲在哲学

史上的地位,他才是维也纳学派中最著名、最重要的人物,堪称

20 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因此,我们将在后面专门讲述他

的生平事迹。

232此外,还有另一个人物哥德尔也积极参加了维也纳学派的

活动,不过由于他根本不是哲学家,因而不能算是维也纳学派的

正式成员。哥德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与数学家之一,

提出了著名的“哥德尔证明”,即证明在任何一个严格的数学系

统中,必定有以本系统内的公理不能证明其成立或不成立的命

题。他的这个证明彻底击垮了任何试图为数学建立严格的逻辑

基础的企图——这其中就包括罗素的企图,罗素在撰写《数学

原理》时正是出于这样的企图。

到1924年时,由魏斯曼和费格尔倡议,石里克的星期四小

组讨论会正式固定下来了,当然以石里克为中心,我们现在可以

称之为“维也纳小组”了。这个小组的影响迅速扩大。

正是在这一年,小组来了一个重要的成员——卡尔纳普。

卡尔纳普比石里克小11岁,他卓越的才华令石里克感叹不已,

于是,石里克虽然年长位尊,但对卡尔纳普十分尊重,他诚恳地

邀请卡尔纳普来维也纳大学给他的小组成员们讲解他的思想。

当时卡尔纳普还根本称不上是名人,石里克这种礼贤下士、诚恳

待人的态度令卡尔纳普感动不已,他立即参加了小组的活动。

卡尔纳普后来是这样评价这个小组的;

维也纳小组的特点是,讨论时采取坦率的非独断主义

的态度。每个成员都乐于不断地让别人或自己重新检验他

的观点。大家本着合作而不是竞争的精神从事研究。我们

的共同目的是齐心协力澄清和洞悉各种问题。

我认为,在小组的讨论中这种志趣相投的气氛之所以

能够形成,首先当归功于石里克的那种自始至终的善良、宽

容和谦逊的品格。

2331925年,卡尔纳普在维也纳大学大学讲学,第二年就正式

成为维也纳大学的员工,也成了维也纳小组的核心成员。

这时候维也纳小组的影响已经很大,而且人们已经将这群

志趣相投、思想新颖的哲学家当作一个团体来看待。在这种背

景之下,他们决定正式成立一个组织来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主要是性格活跃、爱干这类事儿的纽拉特的主意。他认为尽

管当时有维也纳哲学学会,但这是一个传统的哲学学会,是崇尚

形而上学的学会,与他们反形而上学的立场——这也是维也纳

学派最主要的立场·

迥异,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新的组织,一

个适合于表达他们自己的哲学观念的组织。

1928年,这个组织成立了,就是“马赫学会”,由石里克任主

席。之所以命名为“马赫学会”,一是因为他们的观念与马赫有

相通之处,马赫可以说是维也纳学派思想的先驱,二是因为现在

石里克所担任的讲座教授之职以前就是为马赫所设立。

第二年出现了一个变数。这年波恩大学想聘请石里克担任

教授,它所出的优厚待遇令石里克有些心动,但他还没有答复时

就应邀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石里克在美期间由卡尔纳

普和纽拉特主持学会工作。这年年底,他们得到了石里克的消

息——他决定不去波恩,终身留在维也纳。

石里克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这时候维也纳学派的事业正

方兴未艾,在这种情况下离开损失太大,二是在维也纳大学这几

年里,他深深感受到这里良好的学术气氛,对于一个学者,还有

比这更重要的吗?

石里克的决定让他维也纳的同志们兴高采烈,他们决定好

好表现一下,一来感谢石里克,二来正式宣传他们的学术理念,

234形成真正的学术流派。

这样的结果就是《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诞生。这

本书由卡尔纳普、纽拉特等起草,题献给石里克,在序言中说明

是为了“作为对他回到维也纳所表示的感激与喜悦”。

这本书也是维也纳学派成立的宣言书。从此,一个新的学

派——维也纳学派——在欧洲哲学界诞生了,这颇有点儿像中

国武侠小说里某位武林高手的开宗立派,以这种方式成立学派

在西方哲学史上仿佛是前不见古人,后也难见来者呢!

1930年,在牛津大学举行了第七次国际哲学大会,维也纳

学派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国际哲学舞台。大会上,石里克做了题

为《哲学之未来》的报告,其中有这样的话:

一个哲学家如果除了哲学以外别的什么也不知道,那

么,他就如同一把既没有刀刃又没有刀柄的刀。现今一个

哲学教授往往不能把任何事情搞得更清楚些,这就意味着

他并没有做哲学工作,他只不过谈谈哲学或者写一本有关

哲学的书而已。这种情况在将来是不可能发生的。将来的

哲学工作的结果不是写出更多的哲学书籍来,但是所有的

书将以哲学的方式来写。

同年,维也纳学派又有了一件好事,他们接管了维也纳的

《哲学年鉴》,并将之改名为《认识》,成为了维也纳学派的重要

刊物。此前,马赫学会又编辑了一本专题文集《恩斯特·马赫

学会出版物》,后来纽拉特又主编了《统一科学》丛书,石里克主

编了《科学的世界观点》丛书,它们都对维也纳学派思想的传播

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2351934年,石里克又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

大会,在会上宣读了关于整体性问题的论文。

除了参加这些内容广泛的国际哲学大会外,维也纳学派这

时候还在筹备自己的专业学术性国际会议。这时候维也纳学派

的国际影响已经很大了,甚至有维也纳学派的分支,例如布拉

格。这时候卡尔纳普已经到了布拉格,在那里的德意志大学自

然科学部主持自然哲学讲座。虽然他的离去给维也纳的同志们

造成了很大损失,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未始不是好事,因为在

布拉格,卡尔纳普并没有丢下维也纳学派,而是在那里找到了新

的同志,在布拉格建立了维也纳学派的分支。此时,在其它地

方,例如哥本哈根、芝加哥、伦敦、华沙甚至开罗,都有支持维也

纳学派的哲学家们。这样的结果就是1935年在巴黎索尔本召

开的国际科学哲学大会。这次会议得到法国政府和巴黎的国家

科学研究所的支持与赞助,有二十多个国家的170 位代表出席,

其中包括罗素,他还致了开幕词。

这次大会是维也纳学派兴盛的标志。这时候维也纳学派无

疑已经是欧洲最为流行、得到最广泛支持的哲学流派。大会还

决定支持纽拉特的一个庞大计划,出版统一科学的国际科学百

科全书。这套庞大的百科全书名为《国际统一科学百科全书》,

于1938年开始出版。

1936年,第二届国际统一科学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参加

会议的约有一百人,伟大的物理学家 N.波尔致开幕词。此后三

年,统一科学国际大会分别在索尔本、英国的剑桥、美国的哈佛

大学举行。直到1939年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大会

才停止召开。

写到这里,我要回过头去讲述一件事,这件事对于石里克和

236整个维也纳学派思想的形成都有莫大的影响,这就是石里克与

维特根斯坦的交往。

1921年,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发表了,第二年又以

英德对照的形式单独出版。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们一看到它,立

即像触了电一样,简直视若圣书。从1924年起的三年里,这本

书一直是他们讨论的中心与主题,他们先逐字逐句地朗诵《逻

辑哲学论》,再逐字逐句地讨论。平常不讨论时,他们也几乎人

手一册,对每个字每个词都细细品味。

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感到《逻辑哲学论》像是一个神秘的宝

库一样,虽然他们已经从中发现了不少珍宝,但显然还有更多的

东西有待他们发掘。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向维特根斯坦当面请

教。维特根斯坦也是维也纳人,按理说应该很方便,问题是那时

维特根斯坦已经不在维也纳了,他到了奥地利南部,在一所偏僻

的乡村小学里教书。

1924年,石里克给维特根斯坦去了第一封信,希望能够去

他所在的学校拜访他,信中有这样的话:

作为一个仰慕您的《逻辑哲学论》的人,我很久就希望

与您会晤。但由于教学工作和其他任务,使我在来到维也

纳差不多五个学期当中一再地未能实现这个愿望。

……您的名字在我们的小组中经常被提到,特别是由

于我的同事、数学家莱德曼斯教授在一次讲演中介绍了您

的工作,使我们对您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我们这里,许多人

——包括我本人在内·

都确信您的基本思想的重要性和

正确性,而且我们都迫切地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点儿力量

来使您的观点更广泛地为人们所了解。

237堂堂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以如此充满敬意的语气给一个小

学教师写这样的信,由此可见石里克的为人是何等的谦逊与坦

诚。这里只有对天才与智慧发自内心的尊敬,毫无一切基于名

誉、地位等的世俗之偏见,石里克的心可谓一尘不染。

收到石里克的来信后,维特根斯坦也被感动了,他以最热情

友好的态度给石里克回信,表示期待着与石里克的会面,甚至表

示这将会给他最大的快乐。这种热情对于一向拘谨冷傲的维特

根斯坦也是极为难得的,这恰恰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精诚所

至,金石为开!

接到维特根斯坦的回信后,石里克立即再次去信,表示要立

即去拜见维特根斯坦。他挑选了几个有才华的学生与他一道去

了维特根斯坦任教的那所位于乡野之地的小学,遗憾的是这时

候维特根斯坦已经辞职了,并且不知去向。

石里克不是一个容易气馁的人,他找到了其它办法。原来,

维特根斯坦的豪富家族在维也纳是鼎鼎大名的,他的一位姐姐

叫丝腾洛堡,是维也纳社交界的名流。石里克便找到了丝腾洛

堡,托她将自己的一本著作转赠她弟弟,并请她转告维特根斯

坦,他希望能带几个人与维特根斯坦见面,讨论哲学问题。

不久他收到了丝腾洛堡女士的信,信中告诉他,维特根斯坦

现在不能与他讨论哲学问题,因为他正忙着为她设计一座住宅。

信中还表明,如果维特根斯坦有了时间,可以同石里克讨论他所

要讨论的问题,但维特根斯坦只见石里克一个人。

到了1927年年初,丝腾洛堡女士正式向石里克发出了邀

请,请他在某一天到她家里午餐。

后来,据石里克夫人回忆,石里克这天“以一种朝圣者的虔

238诚态度”去见维特根斯坦,回来时“带着一种欣喜若狂的神情”。

虽然维特根斯坦几乎与任何人都难以相处,但石里克是极

少数的例外之一,他们的友谊自从见面第一天就开始了,并且一

直保持下去。维特根斯坦对石里克表示了难得的好感,并且对

石里克渊博的知识与高深的文化修养表示钦佩。

此后,石里克与维特根斯坦又见了几次面,有感于石里克诚

恳的请求,维特根斯坦终于同意石里克带人来自己这里。一开

始是石里克的助手魏斯曼,后来卡尔纳普、费格尔等也来了。不

用说,他们也是怀着朝圣者的心态见维特根斯坦的。在维特根

斯坦讲话时,他们仿佛像是虔诚的教徒在聆听教主的圣谕纶音,

连大气都不敢出呢!

从1927年夏天起到1928年年底,维特根斯坦与上述石里

克等人进行了多次长谈,每一次对维特根斯坦的听众来说都是

享受。

虽然不能说石里克百分之百地接受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于石里克以及维也纳学派的影响之深可

以说是深入骨髓的。如卡尔纳普后来所言,石里克在思想方面

甚至在性格方面都深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甚至于有时到了盲

目的程度。学派中有些人不但在思想方面接受维特根斯坦的主

张,甚至在行为举止与衣着方面都有意无意地模仿维特根斯坦。

这就是天才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候几乎是一种魔力。

但到1929年初,维特根斯坦表示他只同意见石里克和魏斯

曼,不想见卡尔纳普和费格尔了,更不想见维也纳学派的其他成

员。他对石里克说,他只愿意同那些“握着他的手”的人交谈。

不久维特根斯坦就去剑桥了,先是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接着便成

了剑桥大学的研究员,后来当了教授,从此就定居在英国了。不

239过他并没有中断与维也纳学派的联系,他与石里克和魏斯曼相

当频繁地通信,当他在学校放假期间回到维也纳时,也总会与石

里克和魏斯曼见面,像以前一样进行内容十分广泛的讨论。讨

论的地点有时是在丝腾洛堡女士的家里,有时是在石里克家里,

有时甚至还在挪威,那里有一所供维特根斯坦家族春秋消闲用

的大宅子。

同样是在1929年,有一件事却令维特根斯坦感到不快。我

们说过,这年《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发表了,维特根斯坦

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写信给魏斯曼说:

正因为石里克不是普普通通的人,所以人们总希望他

注意,不要让他们的“良好意愿”使他和他所领导的维也纳

学派由于自我吹嘘而变得荒谬可笑。……“抛弃形而上

学”好像成了什么新东西!维也纳学派所取得的成就应当

显示出来而不是说出来……名家里手是通过他的作品而为

世人所知的。

不难看出来,维特根斯坦对这种大张旗鼓地开宗立派的做

法相当反感,认为有哗众取宠之嫌,他希望维也纳学派通过他们

的著作,而不是一份宣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以前,维也纳学派与维特根斯坦的讨论,魏斯曼都做了详细

的记录。维特根斯坦本来认为这种记录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和

传播他的思想,但到1932年,他突然觉得这样可能会使他的思

想在公开的传播中被曲解,因此他便不许魏斯曼见他了。从此,

他只与石里克一个人见面。1933年夏天,他与石里克到了意大

利,在那里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每次他回到维也纳,仍然都要

240与石里克见面。这时候他们早已不是单纯的导师与追随者的关

系,而是真正的朋友了。这种友谊将持续石里克的终生。

然而从30年代起,维也纳学派虽然表面上仍然兴盛,但已

危机四伏了,并最终导致学派的解体。

1931年时,作为核心成员的费格尔被美国依阿华大学聘为

教授,离开了欧洲。1934年,另一位重要成员汉恩教授意外辞

世。还有纽拉特,他是一个政治活跃分子,1919年时还在巴伐

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任职,希特勒上台后,他逃离了奥地利。

1936年,已经很有名气的卡尔纳普也到了美国,接受了哈佛大

学的名誉博士学位,随即被芝加哥大学聘为教授,从此定居在遥

远的美国。魏斯曼这时也离开了奥地利,迁居英国,在牛津和剑

桥任职。只有克拉夫特仍然留在维也纳大学,但他也在1938年

被解除了教职。

从《现代西方历史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不是出在

维也纳学派成员们的身上,而是当时的政治局面使然。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同属德意志民族的奥地利被纳粹

操纵,动荡的时局已经容不下一张小小的书桌了。1934年2

月,由纳粹党的死敌社会民主党人主持的维也纳市政府被推翻,

社会民主党人遭到通缉,其中就包括纽拉特,他不得不逃往荷

兰。

虽然维也纳学派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性组织,但在纳粹的统

治之下,是不容许有什么学术与思想的自由的。石里克从不过

问政治,不会向纳粹宣誓效忠——像这时候某些哲学家如海德

格尔所做的一样,更没有丝毫种族观念,他仍然坚持要犹太人魏

斯曼当他的助手,并且在他的学派里还有好几位成员是犹太人,

这几点就足以让纳粹憎恨他和他的学派了。

2411934 年,马赫学会被强行解散,虽然石里克是地地道道的

德意志人,但却被一些敌视他的纳粹诬为犹太人。更为严重的

危险来自于一个叫尼尔布克的家伙。

尼尔布克曾是石里克的学生,他后来患了精神病,莫名其妙

地痛恨石里克和他的学派,多次公开扬言要杀掉石里克。警察

曾因此拘留过他,但由于没有罪证很快将他释放了。尼尔布克

还经常给石里克打恐吓电话,令石里克心神不安。

1936年4月22日上午,当石里克像往常一样踏上维也纳

大学的楼梯准备去上课时,早就埋伏在近旁的尼尔布克突然跳

将出来,对准石里克连开四枪。

石里克当场死亡,年仅54 岁!

石里克走了,维也纳学派的成员失去了主心骨,从此再也没

有什么星期四讨论会了。到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

学派成员已经四散逃亡,维也纳学派完全解体。

卡尔纳普传

谈完了维也纳学派和石里克,我们要

专门来谈谈卡尔纳普。

在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当中,卡尔纳普实际上是最为著名,

也最为重要的一个。由于石里克的早逝,他的许多伟大思想来

不及表述,因此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卡

尔纳普不同,他活了近80岁,有足够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思想,

完成自己的工作。

卡尔纳普1891年生于德国西北部巴门附近一个叫隆斯多

夫的地方。他的父亲名叫约翰尼斯·卡尔纳普,出身贫寒,但他

的父亲不甘于贫穷,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发家致富,过上了好日

242子,还娶到了一个有知识的妻子。老卡尔纳普的妻子出嫁前名

叫安娜·德普费尔德,她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出版过关于教学方

法之类的作品。她很以父亲为骄傲,在卡尔纳普还是一个儿童

时她就开始撰写一本有关她父亲的传记,这令卡尔纳普非常着

迷,并由此喜欢上了写作。

卡尔纳普的父母都是虔诚但不狂热的基督徒,他的母亲告

诉儿子:人关键是要过上善良的生活,至于信奉何种宗教并不是

特别重要的事。这种宽容精神从小就感染了卡尔纳普。

卡尔纳普还有一个姐姐,姐弟俩最初的教育是在家里由母

亲执教的,在大约三年时间里,母亲每天给他们上一个小时的

课。这三年的课程相当于他们的小学学业。

卡尔纳普7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幼年丧父是人生何等的

不幸不言而喻。为了摆脱这种阴影,母亲带着一家搬到了巴门。

卡尔纳普在那里上了中学。

在中学里,卡尔纳普最喜欢数学与拉丁文这两门课。他说:

“数学以其概念的精确性和纯粹的思维证明结论的可能性吸引

着我;而拉丁文则以其合理的结构使我产生了兴趣。”

1909年时,卡尔纳普一家又从巴门迁往耶拿。第二年,卡

尔纳普就近在耶拿大学注册入学。

在大学里,卡尔纳普先攻读哲学与数学,后来又加上了物理

学。在选课上他是个自由派,完全凭自己的兴趣而定。数学也

许是卡尔纳普最喜欢的科目了,这是他从中学时就保持下来的

爱好。

在耶拿大学,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弗雷格。

在这里,我要先讲讲弗雷格。

本来,弗雷格完全有资格在这本书中占有单独的一章,只是

243一则由于本书篇幅所限,二则由于弗雷格的东西太过技术性,涉

及太多的逻辑与数学的专业知识,行文表述会相当艰涩——这

也是他在世时得不到应有的承认的主要原因之一,讲起来很困

难,因此我将他那一章压缩成这里的一段插叙。

弗雷格生于1848年11月,出生地是德国梅克伦堡-什末

林地区的维斯玛。他的父亲名叫亚历山大·弗雷格,是一所女

子中学的校长,他的母亲名叫奥古丝蒂·比娅罗布洛特基。

弗雷格在家乡上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预科,1869年时,他

通过高级中学毕业考试,进了耶拿大学。他在耶拿大学上了两

年后,又转到哥廷根大学,在那里读书,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

和哲学等课程,像石里克一样,在科学与哲学两方面都有扎实的

基础。

1873年,弗雷格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

文题目是《论在平面上对想像图像的几何描述》。第二年,他以

《基于量的概念的扩展而建立的计算方法》获得了在耶拿大学

数学系讲课的资格。1879年,他发表了《概念文字》,不久成为

特邀教授,相当于副教授,算是有了正式的教职了。此后,有一

个说法是:弗雷格在这个职位上待了整整十七年,直到1896年

才成为“名誉教授”。还有一个说法是:直到1910年时,弗雷格

还是特邀教授。

原因可能是“名誉教授”的实际含义只是一个“名誉上的教

授”而已,是那些年纪大了却总是升不上正教授的人的一种安

慰奖,真正的职称还是副教授。1920 年时弗洛伊德也曾在维也

纳大学弄到过这种“名誉教授”。

1918年时,在耶拿大学执教了四十四年的弗雷格退休了。

七年之后,他逝世于德国的巴特克莱嫩。

244直到死时,弗雷格还是一个无名之辈,除了极少数人,例如罗

素,对他表示赞赏外,他在学术界毫无名气与地位可言,著作也几

乎无人问津。更可悲的是,弗雷格不像那些虽然有了伟大发现自

己却并不知道的人,如孟德尔之发现遗传的规律,这样的人当然

不会因为被忽视而痛苦,弗雷格本人却深信他自己成果的重要意

义,因此他不能不为自己遭到的这种冷遇而痛苦。他创建了一个

崭新的学科,它后来被称为“数理逻辑”,这个学科重构了整个数

学知识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重构了哲学,这就是分析哲学,弗

雷格乃是分析哲学的第一个主要的创立者,至于他的逻辑学,他

被公认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

对于弗雷格而言,可以聊以自慰的有两点:一是他毕竟在去

世后不太久就得到了应有的承认,二是他培养了一个杰出的学

生来传播他的思想。

这个人就是卡尔纳普。

当卡尔纳普来到耶拿大学时,弗雷格虽然年过60,正式职

称还是副教授,他也是整个耶拿大学年龄最大的副教授。这时

候弗雷格已经出版了他的经典之作《算术的基本法则》第一卷

和第二卷,由于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弗雷格只好自掏腰包,但

书出来后几乎没有丝毫的反响。于是,像卡尔纳普所说:“他

(弗雷格)对这种冷遇感到失望,有时候还很伤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卡尔纳普成了弗雷格的学生。这

是1910年的事。

这年秋天,卡尔纳普偶然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有位名弗雷

格的人办了个概念符号讲座有点儿意思,就去了。在自传里,卡

尔纳普生动地描述了弗雷格讲座那令人感慨不已的情形:

245我们发现很少有其他学生参加这个讲座。弗雷格看上

去比他的实际年龄更老。他的身材并不高大,表情似乎有

点儿羞涩,性格也显得特别内向。讲课时他很少看听众。

当他在黑板上勾画他那符号体系的希奇古怪的图形,并加

以解释时,我们通常只能看到他的后背。无论是在课间还

是在课后,都没有一个学生向他提问或做些评论,似乎没有

什么继续讨论的可能性。

临近期末的时候,弗雷格明确地指出,他给我们介绍的

新逻辑可以用来构造整个数学体系。他的这些话引起了我

们的好奇。1913年夏季学期,我和我的朋友决定听弗雷格

的“概念符号”讲座的第二期课程。这一期全班只有我们

两人和一位退役少校。他完全是出于某种嗜好而研究数学

中的一些新观点的。……弗雷格在这个小组中大概感到更

加自在一些,因此态度也较为和缓,不过仍然没有人提问和

讨论。

从弗雷格讲课的情形我们就不难想像为什么他在世得不到

承认了。只有卡尔纳普这样有耐心也有相当基础的人才能理解

与接受弗雷格的理论,并且从中得到无比丰富而珍贵的启迪。

1914 年夏季学期,卡尔纳普又选修了弗雷格的数学中的逻

辑这门课。

我想,不但卡尔纳普要感谢弗雷格,弗雷格也要同样地感谢

卡尔纳普。在弗雷格与卡尔纳普两人中,卡尔纳普更像一位伯

乐,是他从弗雷格那看似枯燥的理论中看到了非凡的价值。

1914年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

发。战争爆发后,卡尔纳普在军队中服役并当上了军官。

246开始几年,卡尔纳普一直在前线作战。到1917年,卡尔纳

普被调往柏林,在一个军事机构中搞物理研究,他所在机构的任

务是研制新型无线电发报机和无线电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我们都知道,1918年,德国战败投

降。德国战败前后,许多地方的人民举行了起义,酿成波澜壮阔

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时间更早,俄国还爆发了“十月革命”。

卡尔纳普一开始对此都表示欢迎,他觉得这能够给德国和世界

人民带来新的希望。不过,他后来又说:“几年之后,我们从两

次革命中清楚地看到,它们所许诺的崇高理想并没有实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卡尔纳普回到了耶拿,但不久就离

开了,到了弗赖堡大学。他先通过一些考试,然后开始搞哲学研

究,并撰写博士论文。不过,他第一次完成的博士论文就出了一

个怪问题。

这篇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运动学的公理基础》。他将这篇

论文交给了耶拿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维恩教授,维恩教授看了后,

觉得它很有意思,但“绝对不属于物理学领域”,建议卡尔纳普

交给哲学系的鲍赫教授。鲍赫教授研究一番后,“他最后的判

断是,这个课题不属于哲学范围,而是属于物理学范围。”

卡尔纳普对这次的遭遇印象很深,他后来回忆说:

我的这个研究课题既不属于物理学也不属于哲学,这

样一场经历使我第一次看清了我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将继

续面临的困难。倘若有谁对那种依据传统的学术界线划分

而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感兴趣,那么他肯定不

会如他自己所期待的那样,被当作学科之间的桥梁建造者

而受到欢迎,相反,他将被双方同时视做局外人和令人生厌

247的入侵者。

到1921年,卡尔纳普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论空间》,并获

得博士学位。这篇博士论文如卡尔纳普在自传中所言,乃是他

哲学研究的开端。

《论空间》里表达了卡尔纳普最初的哲学思想。卡尔纳普

承认他主要是受了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弗雷格,另一个则是罗

素。弗雷格不用说,我们来看看罗素是如何影响卡尔纳普的。

罗素的大名卡尔纳普早就熟知了,因为罗素是弗雷格在上

课时提得最多的人。我们前面说过,罗素的一封信曾经令弗雷

格伤心绝望,因为他辛辛苦苦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厦一下子就被

罗素的一个悖论推倒了。大概在1919年时,卡尔纳普读到了罗

素的《数学原理》,两年后他又读了《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

识》,书中的一段话对于卡尔纳普影响尤其深:

对逻辑的研究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逻辑为哲学

提供了研究的方法,正像数学为物理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

一样。……

由此,传统体系中一切所谓的知识必须一扫而光,必须

建立一个新的开端。……对于大批的,并且日渐增多的科

学研究人员来说,新方法具有旧方法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因为这种新方法已经成功地解决了像数、无限、连续性、空

间和时间这样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我相信,哲学上

在不远的将来要取得一种胜过迄今为止的哲学家所做的一

切成就,唯一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造就一批既受过科学训

练又有哲学兴趣的专家。他们不为以往的传统所限制,也

248不被那些专事抄袭古人但又唯独不继承古人长处的人们的

文字把戏所欺骗。

这段话对于卡尔纳普的冲击之大怎么说也不过分,他是如

此评价这种冲击的:

我觉得罗素的这个呼吁就好像是针对我个人的。从现

在开始,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工作!的确,从此以

后,运用这种新的逻辑工具来分新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

题就成为我的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

的确,从此之后卡尔纳普一生的哲学研究方向便确定了,他

的哲学与他的研究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研究

分析一切,包括哲学、世界与知识本身。

由于《数学原理》很不好读,十分晦涩难懂,卡尔纳普决定

写一本通俗易懂的关于符号逻辑的教科书。当时他正在弗赖

堡,但弗赖堡大学图书馆里并没有《数学原理》。当时正值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经济凋敝,困苦不堪,卡尔纳普哪有

钱去购买昂贵的大部头《数学原理》,于是他写信给罗素,希望

罗素能帮他弄—套,旧的也行。不久,他收到了一个包裹,原来

是一封厚达三十多页的长信,信中是罗素亲手誊抄的有关《数

学原理》内容的重要定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竟然这样对待当

时还无名的卡尔纳普,卡尔纳普的感动自不待言。这封信也成

为了他一生最珍视的收藏之一。

从1922年开始,卡尔纳普开始写作《世界的逻辑构造》,

1925年完成,1928 年该书正式出版。它被称为是卡尔纳普最重

249要的哲学著作,也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主要经典之一。它的

主要特点就是将实在与现实不是当成我们所熟知的实在与现

实,而是关系与结构,是一张由各种关系织成的网,织成这张网

的乃是逻辑。现在已经由北京大学的陈启伟教授将它译成汉

语,作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之一出版。

1923年,卡尔纳普在埃兰根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见到了

赖因巴赫。赖因巴赫与卡尔纳普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学过

物理,后来又都投身于哲学,都是才华出众之辈。此后两人成了

好朋友,经常互相联系,将自己的思想交给对方去评判。赖因巴

赫后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科学哲学家,逻辑经验主义的创始人

之一。

不过,对卡尔纳普而言,认识赖因巴赫更重要的结果是通过

他认识了石里克,这是1924年的事。

这对卡尔纳普一生将产生重要影响。此前,卡尔纳普就像

一个独行侠一样,虽然武艺超群,但却无门无派,无所归属。认

识石里克之后,他立即加入到了维也纳小组——当时还不是维

也纳学派,并迅速成为小组中的核心成员。

石里克对卡尔纳普才华的重视与对他个人的尊重我们在前

面讲石里克的生平时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我只提一

段卡尔纳普在自述中的话:

对我的哲学研究来说,维也纳时期是我一生中最令人

鼓舞、兴奋和富有成果的时期。我的基本哲学观点和爱好

与维也纳学派之间的一致性远远胜过了我在其他团体中所

能找到的一致性。

250我们前面说过,维也纳学派受到了维特根斯坦的巨大影响,

卡尔纳普当然不会例外,可以说,维特根斯坦是弗雷格与罗素之

外第三个对卡尔纳普的思想产生最大影响的人。

卡尔纳普是1927年见到维特根斯坦的,由于有时候与维特

根斯坦意见不一致,到1929年维特根斯坦便拒绝见他了。这些

我们前面也都说过了。虽然与维特根斯坦有所争执,但卡尔纳

普对维特根斯坦还是非常崇敬,在自述中他是这样描述维特根

斯坦的:

……他(指维特根斯坦)的举止并不给人以傲慢的感

觉。一般说来,维特根斯坦富于同情心,而且心地也十分善

良,然而他过于敏感,容易激动。维特根斯坦的谈话无论关

于什么内容总是那么有趣、令人兴奋,他所选择的表达方式

也总是那么令人着迷。他的观点以及他对人和各种问题,

特别是理论问题的态度像一个富于想像力的艺术家,而不

像一个科学家。几乎可以说他像一个宗教中的先知或预言

者。每当维特根斯坦开始系统地阐述他关于某些特殊的哲

学问题的看法时,我们往往能够感到当时发生在他内心深

处的斗争。他剧烈而痛苦地挣扎着,试图通过这种斗争从

黑暗中走向光明。这些甚至从他极富表情的脸上也能看得

出来。直到最后,有时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之后,他

才终于找到了答案。他的陈述就像一件新创造的艺术品或

一项神圣的启示那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并不是说他好独

断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的某

些公理看来不可能存在任何疑问,但是维特根斯坦却常常

流露出自认其陈述并不是很充分的心情。维特根斯坦给我

251们的印象是,他的思想是通过天才般的灵感获得的。这不

禁使我们觉得,对于它们的任何一种严肃而合理的评注或

分析都将成为某种亵渎。

除了维特根斯坦外,卡尔纳普还与其他学派有着频繁的接

触,其中最重要的是柏林学派与华沙学派。前者是赖因巴赫创

立的,他与卡尔纳普是老相识了,后者的代表是塔尔斯基,这两

个学派的观念与维也纳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角度上说

可以看做是维也纳学派的旁支。

1930年时,卡尔纳普去了波兰首都华沙,在那里待了一个

星期,做了三次讲演,并与塔尔斯基有了个人接触。

这时候卡尔纳普又与另一个人也接上了线,这就是波普。

波普是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但这时候还不是那么鼎鼎有

名。1932年夏天,卡尔纳普与波普在阿尔卑斯山畅谈了多日。

卡尔纳普认为波普的观点与维也纳学派实际上是相近的,但波

普却总爱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

1931年时,卡尔纳普离开了维也纳大学,到了捷克斯洛伐

克的首都布拉格,在那里的德意志大学自然科学部主持自然哲

学讲座。不过由于两个地方隔得并不远,他能够经常回维也纳,

像以前一样与学派的同志们密切交流。

1933年时,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我们在《现代西方历史的

故事》中看到过,希特勒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挑起捷克斯洛伐

克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少数民族造反,这使得捷克斯洛伐克的

局势一片混乱,在卡尔纳普所执教的德意志大学中,有不少学生

甚至一些教授都是纳粹的支持者,这些都令得卡尔纳普想赶快

离开这里,到另一个能够安安静静地做学问的地方去,最好的去

252处当然是大洋彼岸的美国。

1934年,卡尔纳普刚好结识了两个美国哲学家,他们就是

芝加哥大学的莫里斯和哈佛大学的奎因,都是哲学界响当当的

人物。他们由于一向欣赏卡尔纳普的思想与著作,特意到布拉

格去拜访他。见到卡尔纳普后,他们决定想办法让卡尔纳普去

美国。

这年秋天,卡尔纳普应邀去了英国,在伦敦大学搞了三次讲

演。他还去远在伦敦南部的罗素寓所拜访了罗素。他与罗素进

行了内容广博的交谈,在自述中他说:

罗素的人格、他那从逻辑专门研究到人类命运的广博

知识、他对理论和实践问题采取的非独断主义态度以及对

世界和人类行为的高瞻远瞩的见识,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

刻的印象。

莫里斯和奎因在美国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先是哈佛邀请卡

尔纳普参加1936 年举行的三百周年校庆,芝加哥大学则聘请他

在1936年冬季去那里讲学,后来便正式邀请他加入芝加哥大学

的教职员队伍。

于是,1935年卡尔纳普高兴地离开了乱纷纷的布拉格,前

往美国。

参加完哈佛的校庆后,卡尔纳普到了芝加哥,从1936年起

的十六年里,他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那里。

在芝加哥大学,莫里斯专门为卡尔纳普创设了一个学术研

讨会,经常性地进行学术讨论,并发表学术演讲,使卡尔纳普觉

得生活在芝加哥真是自由而充实,唯一的遗憾是他发现他的听

253众们虽然有哲学才能,但却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尤其是数理逻

辑的专业知识,他们无法深刻地领会他的思想。

1939年,罗素来到了芝加哥大学,卡尔纳普参加了罗素主

持的讨论班。虽然他一直自认为是罗素思想的弟子,直到这时

他才真的成为了罗素的学生。也就在这年,卡尔纳普参加了在

哈佛大学举行的国际统一科学第五次大会,他又见到了久违的

维也纳学派的同志纽拉特。

此后没几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1940年,卡尔纳普到了哈佛,担任客座教授,他正式的职位

仍在芝加哥。这时候,刚好罗素与塔尔斯基也在哈佛,于是,卡

尔纳普、罗素、塔尔斯基还有奎因等又形成了一个小组,专门讨

论逻辑问题。

第二年,卡尔纳普放弃了德国国籍,宣誓成为美国公民。

1942年,卡尔纳普又从洛克菲勒基金会获得了一笔为期三

年的研究经费,也就是说,在这三年里他可以在自己选定的任何

地方生活,在那里一心一意地搞自己的研究。

1944年,卡尔纳普又回到了芝加哥,重新在芝加哥担任了

教学工作。

-1952年,卡尔纳普离开了芝加哥大学,因为一个更好的职

位等着他,这就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之职。这里的

职位乃是学者们最梦寐以求的,不但薪水高,而且没什么教学任

务,可以一心一意地搞纯学术研究,就是爱因斯坦也中意这样的

职位,罗素也曾经申请过,不过被拒绝了。

在普林斯顿的日子还有一件事最令卡尔纳普难忘,就是与

爱因斯坦的交往。这时候他们已经是同事了,由于在欧洲时就

是旧相识,异地重逢,他们有过多次来往,卡尔纳普是这样描述

254伟大的爱因斯坦的:

尽管他刚刚大病初愈,看上去更显得苍白和衰老,但是

他在与我的交谈中仍然显得兴高采烈。他喜欢开玩笑,说

完了就开怀大笑。对我个人来说这些谈话都是令人难忘和

极其宝贵的。尤其是因为在这些谈话中不仅反映出他伟大

的思想,也反映出他的迷人的性格。交谈中大部分时间我

都在倾听他的谈话,观察他的姿态和丰富的表情,偶尔也表

示一下我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卡尔纳普在普林斯顿工作到1954年。此后,他又应加利福

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邀请前往执教,担任哲学系主任。这段

时期的生活比较平淡,我们就不多说了。

1961年,卡尔纳普退休了,在家里专心从事有关归纳逻辑

的研究,直至1970 年逝世。

卡尔纳普的名字也许不为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卡尔纳

普在西方哲学史上的确是一个重要人物,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

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专业人士的话了解卡尔

纳普在哲学史上的真实地位,他就是当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

之一奎因,他说:

卡尔纳普是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认为他是30 年代后

哲学界中的卓越人物,正如罗素是30年代之前的卓越人物

一样。30 年代之后,罗素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荣誉仍在上

升,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他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可

是,在此之后的发展中,领导人物是卡尔纳普。

255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哈巴谷书-在线阅读

    哈巴谷书 1 章 1:1 以下是上主向先知哈巴谷启示的信息。哈巴谷心怀不平1:2 上主啊,我要呼求多久,你才垂听?你才救我们脱离强暴?1:3 你为什么要我看见这样的灾难呢?你怎能容忍这种坏事呢?我的周围尽是毁坏、强暴,到处都是打斗、争吵。1:4 法律没有力量,没有作用;正义永远不得伸张。坏人欺压义人,正义被歪曲了。上主的回答1:5 上主对他的子民说:“留心观…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6日
    31
  • 第二节知识学的转向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出版以后,它的艰深内容和一些特有的表 达,使不少人觉得它晦涩难懂,不仅遭到一些人的抱怨,而且还引来 不少非议。 面对这些批评,费希特表现得相当理智。在坚持知识学基本原 理的条件下,费希特坦率地承认知识学中的一些表述有缺点,比如, 他所假设的一些不证自明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并不是那样清楚明白, 理论知识学和实践知识学的划分与这个学说的本质不相…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48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四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学-在线阅读

    第⼆⼗四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学 我在本章⾥要讨论的是数学,并不是由于数学本⾝的缘故,⽽是 因为它与希腊哲学有关系——有着⼀种(尤其是在柏拉图的思想⾥) ⾮常密切的关系。希腊⼈的卓越性表现在数学和天⽂学⽅⾯的,要⽐ 在任何别的东西上⾯更为明显。希腊⼈在艺术、⽂学和哲学⽅⾯的成 就,其是好是坏可以依据个⼈的⼜味来评判;但是他们在⼏何学上的 成就却是⽆可疑问的…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65
  • 第八章 智者运动

    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起的半个多世纪,在以雅典为中心的希腊各地城邦,出现了一批智者掀起的思想运动,它开启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向希腊古典哲学的转折。智者运动是希腊民主制全盛的思想产物,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发生的一次人文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它不仅有其哲学思想,也涉及语言学、论辩术、修辞学、政治、伦理、宗教、文学艺术、史学等许多领域,而这多方面的思想也都有其人文哲学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230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三卷 阿勒珊德罗斯同墨涅拉奥斯决斗-在线阅读

    两军行进,气势压人 特洛亚人列好队,每队有长官率领, 这时候他们鼓噪、呐喊,向前迎战, 有如飞禽啼鸣,白鹤凌空的叫声 响彻云霄,它们躲避暴风骤雨, 呖呖齐鸣,飞向长河边上的支流, 给侏儒种族带去屠杀和死亡的命运, 它们在大清早发动一场邪恶的斗争。 阿开奥斯人却默默地行军,口喷怒气, 满怀热情,互相帮助,彼此支援。 -------- 有如南风把雾气吹到山岭上面…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39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