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罗素

当涅瓦河畔的炮声响起,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种目光掺杂着好奇和钦佩。

就像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一样,高尚的苏维埃理想,拥有 无穷的魅力。一时之间,国际上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几乎全都步调一致, 对苏维埃俄国给予了热情的颂赞。

令人尴尬的是,苏联在之后很长一段岁月里的表现,仿佛被恶意做空的股 票,跌破了所有人的心理价位。这真是应了那句话:试玉要烧三日满,辨 材须待七年期。鲁迅走得早,至死不改初衷;胡适活得长,有幸看到了乌 托邦另一面。这又应了一句话:活久见。

提起活久见,不得不说一个人——罗素。这位公知领袖、才子班头,是20 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活得最久的知识分子。

罗素活了98岁,并且曾经亲自游历苏联,因此,他在不同时期对苏俄的 看法,于我们似乎更有参考价值。

十月革命刚爆发时,罗素的态度与多数人并无二致,既兴奋,又期待。他 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向英国驻彼得格勒的大使打听苏俄近况,却因为隔得太远不得要领。1920年,罗素为了尽可能地观察当地局势,亲自去了一 趟俄国,并与列宁等人长谈。

亲身体验过苏维埃之后,罗素如冰水浇头,热情骤灭。在俄国有一种“斗 争哲学”,与罗素的理念格格不入。

罗素看来,俄国理论有两大谬误:一个是人性上的,一个是理论上的。

人性上的谬误,是幻想通过宣扬仇恨,以斗争的形式促成美好结果,以天 下大乱带来天下大治——却不去想,那些养成仇恨习惯的人,一旦取得胜 利,就会马不停蹄寻找新的仇恨目标。

理论上的谬误,则在于他们坚信,经济力量是唯一起支配作用的权力形式, 如果国家成为唯一的资本家,就能马上消除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却没有意  识到,这种做法只是造出了更加可怖的权威——所有人将生杀予夺的大  权,全都交托于政府官员。

从苏俄回来后,罗素写了一本小书,名为“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 这种不与时俱进的态度,惹恼了很多人。罗素成为了舆论的靶子,左右两 派都给他起了埋汰的外号。尽管如此,风言风语无法撼动罗素丝毫,他那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秉性不可动摇。离开苏俄后,罗素挥一挥衣袖,去 了中国。

斯时斯世,如罗素这般看透苏俄真相的中国知识分子少之又少,胡适没看 透,鲁迅没看透,其他人更看不透。

胡适这样的盗火先驱,也在不遗余力地为苏维埃鼓掌,他认为苏联人是理 想主义的政治家,正在做一个空前伟大的政治实验。鲁迅先生一反尖酸刻 薄的文风,写了好几篇热情洋溢的激赏文章。

偌大一个文坛,似乎只有二十四岁的徐志摩跟罗素英雄所见略同。事实上, 徐是罗素的粉丝,罗素《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甫一出版,小徐就找  来如饥似渴地读了,读完后,他针对苏俄问题,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俄 国人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与那天堂中间隔着一座血海, 人类得渡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于是,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罗素对苏俄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对罗素的态度。罗素来中 国后,力挺苏俄的鲁迅率先发难,跟他打了场不大不小的笔战。

罗素游玩西湖,看见轿夫十分辛苦,却有说有笑,不知忧愁为何物。罗素 受到震撼,遂撰文称赞轿夫乐天知命,懂得享受幸福。听了罗素的论调, 鲁迅颇为不满,也写了篇随笔,讽刺罗素:“如果轿夫能对坐轿的人不含 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的中国了”。罗素和鲁迅对“无产者”有着迥异的 看法,这源自他们对苏俄的不同态度。如今,那套鼓动仇恨的理论,所带 来的灾难,已成历史事实。罗鲁二人的这段公案,孰对孰错无需赘言。

随着的阅历不断增长,罗素对苏俄模式也看得也越来越深刻。他说,古今 中外的人们总在幻想“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毕其功于一役的社会革命”, 这样的想法很不错,但只能是痴人说梦。因为事实恰恰证明,给人类带来 了最多、最大灾难的,正是那些“高尚”的野蛮和狂热的信仰。

晚年的罗素致力于和平事业,他认为“人类时刻面临着灭顶之灾”。促使 罗素作出这个可怕的预言,是无时不在的核威胁与核讹诈。

罗素满怀忧虑地指出,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恐怖平衡将被打破,再没 有人会遵守禁核约定,投入战争的每一方,都会大量制造氢弹和原子弹, 而一场动用原子弹和氢弹的战争,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我们作为地球人 的 一 员,要么选择活在一起,要么选择共同死去。

个人的寿命再长,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哲人的思想,却 能超越时代而永驻。 罗素于1970年过世,但他对苏俄极权的判断、对核 战争的忧虑丝毫没有过时。

罗素说我渴望这个国家走向自由法治,我渴望世间无苦难,人人享太平。 我渴望任何一个国家、种族或主义,都屈服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自由、价 值与尊严之下。但是极权下那些卑微的生命和人性,却总让我满含绝望的 泪水。

罗素无法容忍自己成为狂热迷信之徒。他深知在复杂的历史处境中,没有人可以一劳永逸地 置身于理性、真理和光明的世界,而将敌手贬为愚昧、荒谬和黑暗的另一边。恰如罗素本人 所言:“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免予恐惧的自由,这是罗素所真正坚持的思想和行动底线。也正是这一点,让因思想独立而 “跳来跳去”的罗素,与犹疑来自于“看别人正在干什么,或者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 么”的人划清了界限。想了解西方文化,先读懂罗素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摆脱生命束缚的四种方法 作者|列夫 ·托尔斯泰

    自古以来,人类摆脱生命束缚的方法有四种:无知、享乐、毁灭或者懦弱。 自从无法在知识中找到答案,我对生活的探索便开始了,同时把希望寄托在我周围的人群。 我对与我差不多的人进行观察,并思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是怎样处理那个将我带入无法自 拔的困境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找到了一些解释。它们来自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与我差不多的人身&nbsp…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309
  • 梁漱溟:思维的八个层次

    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 第一层:形成主见 第二层: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第三层:融会贯通 第四层:知道不足  第五层:以简御繁  第六层:运用自如  第七层:一览众山小 第八层:精辟通透 梁漱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 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73
  • 哈佛大学的10个快乐习惯丨活在当下,探寻生命的意义

    当我5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当我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 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是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约翰 · 列侬 01. 要学会感恩 让自己变慢脚步,看看你的四周,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人行道上淡紫色的花,美丽 的日落,洗去你一天疲惫的淋浴,伴侣眼中的笑容。 当你的…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25
  • 漫谈西方文史哲060-唯理论哲学之笛卡尔3普遍怀疑

    天赋观念,这个就是他的整个起点,它的整个所有这些真知识的前提,就相当于欧式几何体的,那就是公理。 现在的问题呢,是要找到那些最简单的公理、最原初的出发点,我们才能够按照严格的方法推,以便扩展我们的知识。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要找那些初始的真观念、 那么为此呢,笛卡尔就进行了普遍怀疑。这就是我们讲的第四个问题,就是普遍怀疑。 普遍怀疑呢,对笛卡尔来说,他是针对…

    未分类 2025年8月10日
    67
  • 现代人只追求财务自由却从未想过心灵自由

    南都:您翻译的尼采著作近期再版。如您在尼采译著系列总序里提到,这是一个物质浪漫取 代了精神浪漫的时代,人们拼命工作,追求物质享受、梦想财务自由,却从未考虑过心灵的 自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阅读尼采有什么意义? 周国平:读尼采本身就是对这样一种物质浪漫的质疑。人光有物质浪漫行吗?一个时代光是 物质浪漫占主流,这个对不对?青年人是…

    未分类 2024年10月16日
    29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