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霍布斯论宗教

霍布斯专门论述宗教的著作不多,但在宗教对人类生活有重要 影响的时代,他的著作又不能不大量涉及宗教方面的问题。他对宗 教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或国家理论服务的,是与 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现象相联系的。霍布斯的论述主要涉及以下 三个方面:(1)上帝的存在和性质;(2)宗教的起源;(3)教权和世俗权 力的关系。此外,霍布斯还用大量篇幅猛烈抨击罗马教会的种种罪 行,无情揭露了“化体说”等流行神学理论的荒谬性,作为一种社会批 判,这些论述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论述 并不重要。

一上帝的存在和性质

根据霍布斯关于哲学排除神学的论断,根据他的机械唯物论世 界观,人们往往把他说成是否认一切神灵存在的无神论者。对这个 说法需要澄清和分析。首先,霍布斯并不否认上帝的存在,他提出了 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他说,我们承认有各种各样的结果,这些结果意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394页,入民出版社,1972。

味着在它们之前有产生它们的能力,这个能力意味着具有这个能力 的某个东西存在;这个东西一定也是被它之前的别的东西产生的,这 个别的东西又一定被它之前的其他东西所产生;如此推进,必定会到 达一个永恒的东西那里,它是一切能力的原始能力,一切原因的第一 原因,它就是人们所说的永恒的、无限的、全能的上帝。①霍布斯的这 个证明并不新鲜,它实际上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因果关系的证 明的翻版。其次,霍布斯说在哲学(知识)的范围内排斥神学,并不等 于他主张在崇拜和信仰的范围内取消神。他认为,我们根据自然理 性的指示制定了自然法,我们也同样根据自然理性的指示崇拜和信 仰神,否则我们关于神法与自然法的一致性,关于神权和世俗权力的 关系就无从谈起。在此意义上,他也承认上帝的存在。他在《论公民》 和《利维坦》中都说了如下相似的话:“要知道自然之光教导我们的对 上帝的崇拜是什么,我愿意从上帝的属性说起。首先,我们显然应当 认为他有存在这个属性,因为任何人都不会愿意敬仰他认为不存在 的东西。”②由上述可知,不论由于何种原因,霍布斯并没有否认上帝 的存在,在教会势力十分强大,宗教影响无处不在的时代,他似乎也 没有决心和勇气公开彻底地主张无神论。而且他的“无神论者”的称 号也主要是由反对他的宗教观点的教士们加给他的。不论他心中实 际怎样想,他本人明确否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他把“无神论”一词看做 是最有损名誉的。当然,他也不认为主张无神论是犯了弥天大罪,而 只把它说成是“轻率”(imprudence)。

虽然我们不能说霍布斯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他反对宗教迷 信、反对神学谬论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在对上帝的看法上,他采 取了神学争论中的一个常用办法,即将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God is)和关于上帝的性质的问题(What Cod is)区分开来。在前者,他承 认上帝的存在;在后者,他认为,我们除了用无限赞美之词来推崇上 帝之外,实际上对上帝的性质毫无所知。他指出,上帝是永恒的、无

① 见霍布斯《人性》,载于《托马斯·霍布斯著作集》第4卷,第59—60页。

② 蛋布斯:《利维坦》,载于《托马斯·霍布斯著作集》第3卷,第350—351页。

限的、不可理解的,所以当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情感、想像和人的 属性来推断上帝的性质时,一定会曲解和贬低上帝,甚至等于否定 了上帝的存在。在此,我们的科学知识也是无能为力的。他说:“我 们不应争论神的性质,因为据认为在上帝的自然之国中,我们对万 物的性质只是根据理性来探究的,也就是说,是从自然科学的原理 出发来探究的。可是,我们凭这些原理至今没有获得关于上帝的性 质的知识,我们甚至无法做到充分理解我们自己身体的性质或其他 任何生物的性质。因此,我们从那些争论中得不出任何结果,而只 是根据我们的少量观念将一些名称轻率地加诸于神圣的主。”①就 这样,霍布斯抽象地承认上帝的存在,具体地否定上帝的可知,把上 帝只作为崇拜和敬仰的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关于上帝性质 的一切神学谬论。

二宗教的起源

霍布斯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他试图从人性出发 说明宗教的起源,按照他的说法,就是在人身上发现宗教的“种子”。 他认为,宗教主要起源于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命运的恐惧,这种恐 惧首先是由于人对原因的探求引起的。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出于对 自己未来生活的关心而探求事物的原因。当人看到任何事物的产生 都有原因,就会关注引起自己生活祸福的原因,当入对这些原因茫然 无知的时候,就会对未来产生忧虑、不安和恐惧。这时,人们就会凭 借想像,将祸福的根源归之于某个不可见的力量,这就是神。因此神 最初是由人的恐惧创造出来的。由于人的想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 这样创造出的神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多神观念的起源。如果人 出于探求事物原因的欲望,并不到此止步,而是继续寻找原因的原 因,最后必定会相信有一个原始的、终极的原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永恒、无限、全能的上帝,这就是一神观念的起源。

霍布斯:《论公民》,载于《托马斯·雷布斯著作集》第2卷,第217—218页。

由于人对神的实际性质一无所知,所以只能按照人自己的情形 来想像神,按照人自己表示尊敬的方式来崇拜神,按照人由过去推断 将来的习惯,用一些偶然相合的事情作为神预示将来类似事情的征 兆。所有这些都是宗教的萌芽。当有人或者根据自己的创造,或者 根据上帝的命令,对这些萌芽进行加工整理,就形成了两类不同的宗 教。前者属于入的政治,它宣布了世俗君主要求臣民履行的义务,后 者是神的政治,它包含了对基督徒的各种戒律。

霍布斯对宗教起源的说明表明了他从人性出发对宗教自然史的 关注,这种关注是当时启蒙思想的组成部分。他力图在宗教现象中 发现人的因素,这有助于消除宗教的神秘和启发人的理性。虽然总 的来说,他的说明仍然是初步的、不充分的,缺少有力的证明和必要 的材料,但是他毕竟作出了尝试,这是很有意义的。后来休谟在《宗 教的自然史》中对此作出了更加系统和详尽的阐述。

三教权和世俗权力的关系

霍布斯特别关心他的政治学说在一个宗教社会中的理论可适性 问题。他认为,他关于统治权以及臣民对君主的服从学说是建立在 自然法的基础上的,由于自然法与神法是一致的,所以他的学说与神 谕和宗教没有矛盾。而且,既然上帝根据自然理性的命令对世间一 切统治者实行统治,所以世间的国家权力不可能与神的权力相反对。 他还大量引用《圣经》中的经文为他的政治观点作辩护。

不过,霍布斯上述所说并非要将他的政治观点服从于教权和神 学,或者将两者调和起来,恰恰相反,他的目的是要在上述前提的掩 护下,抬高世俗权力的地位,贬低神的权威,尽可能清除宗教和神学 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霍布斯对所谓的神法的作用做了限制。比如,他认为,虽 然《圣经》的条文是神法,但起初它只对少数信仰他的人有约束力,并 未成为真正的法律,它只是在世俗统治者的同意下才被确定为法律 的,因为只有世俗统治者才有立法权。而且,不论神法还是世俗法, 都只能由世俗统治者来解释。在有关财产分配、正义和非正义等对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具体法律方面,除了世俗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外, 任何人以上帝的名义提出的意见都不能成为法律,也不能与世俗法 律相违背。对于教义中载明的所谓神谕,也应当运用人的自然理性 来思考和理解。

其次,霍布斯认为,在公民社会中,教权必须服从于世俗权力。 教权只从事信仰和教化方面的事情,对国家的统治是由世俗统治者 来施行的。而且,不论世俗统治者是不是基督徒,他都可以对臣民的 宗教事务发号施令。在一国之中只承认世俗统治的权威,不允许有 两个主权者。有些人提出用所谓的“至上之权”来对抗国家主权,用 教会法规来对抗法律,用教权来对抗俗权,这完全是为了混淆视听, 其结果只会造成国家的解体和内战。所谓的教会不过是信奉基督 教,并且只能在国家主权允许下聚会的一群人。他们必须根据国家 的法令活动,否则就是违法。由于世界上有许多各自独立的国家,各 国的基督徒必须服从本国的法律,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一切基督徒都 必须服从的普遍的教会。即使是基督的使者,如果他同时不是国家 的统治者,他就没有权力对臣民进行统治,他的命令如果违反了国家 的法令,入们就不应服从。

由上述可以看出,霍布斯的观点是与正统的宗教神学大相径庭 的。他试图从人性而不是从神性,从国家主权而不是从教会利益出 发,论证宗教的性质和作用。当然,霍布斯反对和批判现实的基督教 会,并不意味着他主张消灭宗教。他看到宗教能使群众驯服和教化,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所以他主张保留宗教。为与腐败的罗马教 会相区别,他把他理想的宗教称做“真正的宗教”。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梅林-《马克思传》-第十章-在线阅读

    第十章 王朝的兴替 (一)意大利战争[287]   1857年的危机并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期待的那样演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但是这一危机依然产生了革命的后果,不过这些后果只是表现为王朝的兴替而已。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相继形成;法兰西帝国却从世界舞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些变革的发生是由于双重的原因:一个原因是资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战斗中从来未曾亲自出马作…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2日
    386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在线阅读

    第六卷 【1】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非不及。而中庸是作为正确的原理或理性来表述的,我们就来讨论这一点。 在我们所说的品质中,正如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目标,具有理性的人,或者急迫些,或者迟缓些,总是以它为归向。中庸之道,也就是过度和不及的居间者,由于它以正确的理性为依据,就存在某种准则。然而,说一些这类的话当然是真理,但并不说明问…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30日
    341
  • 第五节《拉摩的侄儿》

    18 世纪法国文学带有启蒙的深深烙印,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文 学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哲理性,18世纪最著名的作家通常也是哲 ① 狄德罗:《修女》,第83页,巴黎,梅西多出版社,1991。 ② 同上书,第107页。 学家。第二,作品中的哲理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经常处于一种冲突状 态,容易使作品成为作者理念的一种变相的宣传,即先有一个预设 的观念,然后补充以文学的描述…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551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二十七章-在线阅读

    第二十七章 独节 罗马继承法的起源与沿革 这 个问题涉及极其遥远的古代,为探究其底奥,请允许我对 早期罗马法律进行探索,从中发现迄今尚未有人发现的 东西。 众所周知,罗慕洛斯把他那个小国的土地分给该国的公民①。我 认为,罗马继承法由此发轫。 土地分配法规定,一家的财产不得转移到另一家。法律据此规定 的继承人只有两类②,一类是本家继承人,即子女和曾经生活在父亲…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364
  •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八章 法国启蒙哲学-在线阅读

    第八章 法国启蒙哲学 正如恩格斯所说,18世纪是“以法国为主角的世纪”①。作为 人类历史上一次“光辉灿烂的黎明”②,法国大革命实践了法国启 蒙思想的基本原则,从而使这个时代以“启蒙的时代”而著称于 世。毫无疑问,18世纪以法国大革命而永载史册,然而如果没有 此前的法国启蒙运动,这场革命的胜利肯定是无法想象的。 由于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们自觉地承担起了反对封建…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0日
    76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