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序-在线阅读

本书谈及的事物难以计数,如果其中某一件与我的期望相反而冒犯了读者,那绝非因为我用心不良。我生就不喜欢与人抬杠。柏拉图为自己出生在苏格拉底时代而感谢苍天。我也对苍天怀有感激之情,因为它让我出生在如今我生活于其中的政体里,因为苍天要我听命于它让我爱戴的那些人。

我有一个请求,但又怕得不到允准,那就是不要仅仅翻阅了寥寥数页就对这部花费了二十年心血的著作妄下断言,受到赞许或贬斥的应该是整部著作,而不是其中的某几句话。想要探明作者的意图,也只有读完整部著作才能发现。

我首先对人进行了研究,我认为,在千差万别的法律和习俗中,人并非仅仅受到奇思异想的支配。

我提出了一些原则,于是我看到: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实例乖乖地自动对号入座,各民族的历史只不过是由这些原则引申出来的结果,每个特殊的法则1法文中的 loi一词,可作“法”、“法律”、“法则”、“规律”等多解,孟德斯鸠笔下的这个词的含义也不固定,因而译文需要根据上下文酌定。此处的“法则”一词,原文也是loi,译者认为译为“法则”较为达意,妥否,请读者斟酌。——译者或是与另一个法则相联,或是从属于另一个较为普遍的法则。

当我回首古代时,我竭力把握住古代的精神,以免把事实上彼此有别的实例视为相同,或是看不出表面相似的事例之间的差异。

我的原则绝非出于自己的一孔之见,而是从事物的本性演绎出来的。

在这里,只有看到许多真理与另外一些真理彼此相联时,我们才能感知这些真理。思考得越仔细,越觉得这些原则确凿无疑。我并未陈述这些原则的细枝末节,因为,谁能事无巨细地把这些细节和盘托出而不感到厌烦呢?

突兀似乎是当今著述的特征,但在本书中却绝对找不到任何突兀。只要把眼界哪怕稍稍放宽一点点,突兀就会立即消失。突兀之所以显现,原因在于拘泥于事物的一点,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我撰写此书,绝对无意贬斥任何国家中业已确立的东西。每个民族都能在本书中为自己的准则找到理由,我们并可由此作出这样的推论:一些人幸运地生就洞悉国家政制,唯有他们才能提出关于改制的建议。

启迪人民并非无关紧要。官吏的成见始于民族的成见。在蒙昧时代,干尽了坏事也毫无疑惧。在开明时代,做了天大的好事也依然战战兢兢。我们看到了旧时的弊病,试图予以纠正,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纠正本身也会有弊病。如果担心坏会变得更坏,那就莫如别去碰它,如果不相信好能变得更好,那就莫如也别去碰它。我们观察局部,只是为了对整体作出判断;我们考察一切原因,是为了看清一切结果。

倘若我能向所有的人提供新的理由,促使每个人热爱他们的义务、他们的君主、祖国和法律,在他们所在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政府和每一个岗位上更加感到幸福;果真如此,那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倘若我能让理政治国的人获得更多的知识,懂得如何发号施令,让听命于他们的人在遵命行事时有了新的愉悦,果真如此,那我就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倘若我能促使人们捐弃成见,那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我在这里所说的成见,并非使人对某些事物毫无所知,而是令人浑然不知自身为何物的那些东西。

唯有在努力诲人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将包括普世之爱在内的普遍美德付诸实践。人是能屈能伸的,能在社会上适应他人的思想和看法,也能认识或丢失对自己的认识。当本性被揭示时,人能够认识它;当本性被遮掩时,人便失去了对本性的感知。

这部著作,我多次提笔,又多次搁笔。我曾无数次扔掉草稿,让它们随风飘去2原文为拉丁文 ludibria ventis,转引自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第六章第 75行:“莫让他的歌成为风的玩物。”——译者,我每天都觉得慈父之手垂落下去3原文为拉丁文 Bis particececidere manus,转引自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第六章第 33 行。传说中的雅典建筑家和发明家戴达罗斯(Daidalos)与其子伊卡尔(Icare)一同成功越狱,但是,伊卡尔在逃亡途中不幸坠岩丧生。戴达罗斯后来试图作画描绘其子坠岩的情景;作画过程中,“慈父之手两度垂落。”——译者,尽管我主观上并无意图,实际上却在追求我的目标,我既不懂得规则,也不知道什么是例外。我找到了真理,却又丢失了4原文为意大利文 Ed io anche son pitore。——译者。然而,当我一旦发现了我的原则,我所追寻的一切便一股脑儿向我涌来。在二十年间,我眼看着我的这部著作萌生、成长、成熟和完成。

这部著作如果能够获得一些成功,我认为主题的宏伟是主要原因。不过,我并不认为自己毫无才具。当我看到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伟人们在我之前撰写的那些著作时,我满怀敬仰之情。但是,我毫不气馁,我与勒科莱乔一样,也要说:“我也是画家。”5勒科莱乔(Le Corrège),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著名画家,本名安东尼奥·阿莱格里(Antonio Allegri)。他在见到拉斐尔的名作《圣赛希尔》时,萌发了与之一决高下的雄心,于是说了这句话。——译者

  • 1
    法文中的 loi一词,可作“法”、“法律”、“法则”、“规律”等多解,孟德斯鸠笔下的这个词的含义也不固定,因而译文需要根据上下文酌定。此处的“法则”一词,原文也是loi,译者认为译为“法则”较为达意,妥否,请读者斟酌。——译者
  • 2
    原文为拉丁文 ludibria ventis,转引自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第六章第 75行:“莫让他的歌成为风的玩物。”——译者
  • 3
    原文为拉丁文 Bis particececidere manus,转引自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第六章第 33 行。传说中的雅典建筑家和发明家戴达罗斯(Daidalos)与其子伊卡尔(Icare)一同成功越狱,但是,伊卡尔在逃亡途中不幸坠岩丧生。戴达罗斯后来试图作画描绘其子坠岩的情景;作画过程中,“慈父之手两度垂落。”——译者
  • 4
    原文为意大利文 Ed io anche son pitore。——译者
  • 5
    勒科莱乔(Le Corrège),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著名画家,本名安东尼奥·阿莱格里(Antonio Allegri)。他在见到拉斐尔的名作《圣赛希尔》时,萌发了与之一决高下的雄心,于是说了这句话。——译者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七卷 第二章-在线阅读

    第二章 阿里斯通 (约公元前320—前250年) 秃头阿里斯通(Ariston the Bald),开俄斯人,也有人称他“号笛 (Siren)”,他认为行为的目的是那种对一切事物都保持完全中立的、既非 德性也非邪恶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中立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对它们一 视同仁。他把智慧之人比喻成一个好的演员,如果叫他去扮演瑟赛蒂兹 (Thersites)或阿伽…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310
  • 第四节失望与悲观

    霍克海默与其同道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对产生这种现实状 况的精神基础——启蒙的尖锐批判,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找到一条 改变现存社会状况的出路。就霍克海默个入而言,他在晚年越来越 陷入到悲观主义的泥淖之中,并且试图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思 想来化解批判理论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这里我们简约地概括霍 克海默晚年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一,霍克海默否认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340
  • 第二节现象学的哲学

    如果说胡塞尔宣告了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法,那么,舍勒就是将 此方法付诸实施的第一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运用得比胡塞尔本人更 为娴熟、更为精彩。 当然,即便舍勒一再承认他受益于胡塞尔现象学,他也从未掩饰 ① 亨克曼:《马克斯·舍勒》,第40—56页,慕尼黑,贝克出版社,1998。 他与胡塞尔的差异,他从不承认自己是胡塞尔的学生。他曾说,虽然 他和胡塞尔具有相同的方法…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351
  • 赵林-《天国之门:西方文化精神》-导论 天国理想与尘世生活-在线阅读

    学术界在对中西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时,往往会强调二者之间的个重要差异,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种重现世、尚事功的世俗性文化,它的重心始终落在现实的人伦关系之上,其结果就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盛行的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等一系列实践性的伦理规范;与此相应,则把西方传统文化看作一种重彼岸、尚超越的宗教性文化,它的重心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至少是在漫长的中世纪)是…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4日
    15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