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利维坦》-第三十九章 教会一词在《圣经》中的意义-在线阅读

第三十九章 教会一词在《圣经》中的意义

教会一词在《圣经》各篇中所指的对象不同。有时指上帝的去处,只是并不经常如此;所谓上帝的去处就是基督徒聚会公开举行圣礼的神殿,如《哥林多前书》(第xiv 章第34节)中说:“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象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

但这是在比喻的意义下指聚会的会众,后来就用来指大厦本身,以区别基督徒与偶像崇拜者的神殿。耶路撒冷的神殿是上帝的去处和祈祷者的去处;同样,基督徒用以敬拜基督的任何大厦也是基督的去处,因此,希腊教父便称之为主的去处,从这里,在我国的语言中便称之为教堂。

教会一字不指去处时,意义就和古希腊城邦的集会一字相同,指的是会众或被召前来听取行政长官讲话的公民聚会,在罗马共和国时称为concio,因为发言的人被称为会上讲话的人。当他们是由合法的当局召集来的时,就称为合法的会众;当他们是受喧嚣和煽动性的叫嚷的激动而集合起来时,就称为混乱的会众。

有时这字也指有权参与集会但未实际聚会的人,也就是指全体基督徒众,不论他们分散得多远都一样;比如《使徒行传》(第viii章第3 节)中就说:“扫罗就残害教会”,基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下被称为教会的头。有时指的则是一部分基督徒,如《哥罗西书》(第iv章第15节)中说:“请问……他家里的教会安。”有时也光是指选民,如《以弗所书》(第v 章第27节)中便说:“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沾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这儿教会所指的是得胜的教会、是未来的教会。有时这字指的是明证基督信仰的人聚合而成的会众,不论他们所明证的信仰是真的还是假的都一样,比如《马太福音》(第xviii 章第17节)中说:“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象外邦人或税吏一样。”意义就是如此。

唯有在上述最后一种意义下,教会才能当成一个人看待。

也就是说,唯有在这种意义下,它才有权具有意志、宣告事项、发布命令、受人服从、制定法律或作出任何其他行为。因为没有合法的会众的权力为根据,聚会的一群人所作出的任何行为都是当时在场、并协助其实现的每一个人的个别行为,而不象一个整体所作的行为那样是他们全体的行为;对于不在场、或在场而不愿作出这种行为的人说来,就更不能算是他们的行为了。根据这种意义,我便对教会提出一个这样的定义,说它是:“明证基督教信仰并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之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没有主权者的权力为根据就不应当聚会。”由于在所有的国家中,不得到世俗主权者承认的聚会都是不合法的,所以教会在任何禁止其聚会的国家中,便是不合法的聚会。

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教会是所有的基督徒都要服从的,因为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权力当局是所有其他国家都要服从的。在各自分立的国王和国家的领域之中都有基督徒存在,但他们每一个人都要服从自己的祖国,因之便不能服从任何另一个人的命令。这样说来,能够发布命令、审判案件、宣告无罪、判定罪行或作出任何其他行为的教会便形成一个由基督徒组成的世俗国家了,它之所以被称为世俗国家,是因为组成者是人,它之所以被称为教会,是因为其臣民是基督徒。世界上有世俗政府和性灵政府只不过是为了使人眼花缭乱,认不清品合法主权者而搞出来的两个名词而已。诚然,信徒的躯体在复活后非但是属灵的,而且也是永远不朽的,但在今生之内却是凡俗和可腐朽的肉体。因此,在今世之中,除了世俗政府之外,既没有国家的、也没有宗教的政府;也没有国家兼教会的统治者所禁止传布的任何说法能对任何人民是合法的。这统治者只能有一个,否则在一国之内,教会与国家之间、性灵方面与世俗方面之间、以及法律之剑与信仰之盾之间就必然会随之出现党争和内战;比这更糟的是,在每一个基督徒心中都必然会随之出现基督徒与普通人之间的冲突。教会的博士(圣师)被称为子民的牧者,世俗主权者也有这种称号。如果牧者不是一个服从另一个,使得牧者之长只有一人的话,就会有互相冲突的说法向人们传布,其中双方都可能是错误的,有一方错误则是必然的。这唯一的牧者之长根据自然法说来是谁,前面已经说明过了,那就是世俗主权者;至于《圣经》中把这职位赋给什么人了,我们将在往后的几章中看到。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序言-在线阅读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合著。1844年9月—1846年2月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写于1844年9月—11月1845年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以单行本出版。署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合著按1845年版原文刊印原文是德文 序言 在德国,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5日
    1.8K
  • 第二节“知识考古学”

    福柯有自己的“理论”吗?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如果理论是一套 与实践脱节的说教,他就没有“理论”,而只有“体验”,他的思想和写作 生涯就是这样的思想“经验”或“实验”。在这样的意义上,思想活动本 身也可以是一种实践活动。他为他的实验性思想起了一个名字,即 “知识考古学”。其实,就福柯使用这几个字的本意而言,并不是表示 ① 迪迪埃·埃里莲:《权力与反抗——米歇尔·…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560
  • 第二节实践理性与自由的实在性

    《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方式套用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格 式,全书分为要素论和方法论两大部分,要素论又进而分为分析论和 辩证论两大部分。不过,这仅仅是大体上的相同,而不是一一对应, 比如分析论里也有原理和演绎,但其他内容完全只是为了诠证实践 理性而安排的。如果从此书的论述内容的具体进程来分析,我们就 会看到,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逻辑结构方面,它与《纯粹理性批判》…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393
  • 梅林-《马克思传》-第十三章-在线阅读

    第十三章 国际的全胜时代 (一)英国、法国、比利时   《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前不久,即从1867年9月2日到8 月11日,国际在洛桑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但是这次大会不像日内瓦大会那样盛大。  总委员会在7月发出了一个通告 ,号召多派代表参加大会。这个通告极其枯燥无味地概述了国际成立第三年的活动。只有瑞士方面报告了运动不断发展的情况。不过,比利时的运动也在不…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2日
    469
  • 第五节 审美思想与艺术哲学

    在希腊古典文明时代,各种形式的诗歌与戏剧(悲剧与喜剧)的创作达到鼎盛的高峰。柏拉图本人也是富有文学天赋的才子,他的早、中期对话篇就是焕发文学才气的杰作。他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审美思想,并将它提升为他的理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理念论的高度审视美与艺术的本性,非常重视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将其视为他设计的理想城邦国家的重要内容。从他的中期对话《…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8日
    52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