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洛克“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洛克在批判了天赋观念论之后,提出了他关于知识起源的理论。 他说:

我们可以假定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标记,没有任 何观念,那么它是怎样具有那些标记和观念的呢?人的纷繁而 无限的想像在人心上画出了几乎无限多样的图案,那么人心是 从哪里得到如此丰富的标记和观念的呢?它是从哪里得到理性和知识的全部材料的呢?对此我用一句话来回答:是从经验来 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最终是来自于经验 的。我们观察到外界的可感对象,观察到我们自己所知觉和反 省到的心灵的内在活动,这种观察为我们的理智提供了思维的 全部材料。这就是知识的两个源泉,我们所具有的一切观念,或 我们自然会具有的一切观念,正是由此来的。①

洛克将前一个来源称做感觉,将后一个来源称做反省。由前一个来 源我们得到了颜色、声音、滋味、气味、触觉等各种感觉观念,由后一 个来源我们得到了知觉、思想、怀疑、信念、推理、认知、意欲等反省观 念。洛克认为感觉和反省是我们的一切观念的“唯一”来源,他将入 的理智比作黑屋,将感觉和反省比作黑屋的两扇窗子,知识之光只有 通过这两扇窗子才能射入到理智中来。不论我们的思想如何崇高, 直达天际,不论人心如何玄思妙想,任意驰骋,都不能稍微超出感觉 和反省所提供的思想材料之外。

洛克关于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的论断成为英国经验主义的基本 原则,而且对后来各种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影响。不过,从理论 发展的历史看,这一原则并不是洛克首创的,因为在古代思想中我们 已经可以看到这一原则的粗浅表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权威托 马斯·阿奎那也明确肯定了这一原则。阿奎那受阿威森纳(Avicenna)、阿威罗依(Averroes)等伊斯兰哲学家和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影响, 放弃了奥古斯丁等人的先验论传统,否认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概念, 认为不能被感觉到的东西,也不能被理智所接受,进而提出了一切知 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的论断。因此,我们在考察洛克关于一切知识起 源于经验的原则时,不能认为它仅仅是洛克根据近代实验科学的实 证材料而得出的结论,还应看到它与以往哲学理论的联系。可以说, 洛克的原则不是一个孤立的发明,而是在哲学发展的新阶段上,借鉴

洛克《人类理智论》,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77—78页。

和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作出的新的理论责献。

由于洛克承认观念有两个来源,强调不论任何观念必由其中之 一而来,似乎两个来源是并行不悖、互相独立的,所以很容易使人认 为他主张的是一种二元论。不过从洛克的论述看,我们不能简单作 这样的论断,因为他明确认为,在观念的发生过程中,两种观念出现 的顺序有先后之分,而且如果没有感觉观念,反省活动就无法进行, 所以不能将感觉和反省同等看待。比如洛克说:

如果有人要问,一个人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了任何观念,我 想,真实的回答是,当他最初有了某种感觉的时候,他才开始有 了观念。因为既然在感官未将任何观念传入心灵的时候,心灵 中没有任何观念出现,所以我想,理智中的观念是与感觉同时 出现的……而后心灵又开始反省自己对由感觉得到的各种观 念的作用,并因此给自己提供了一套新的观念,我称之为“反省 观念”。①

显然,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感觉观念,然后心灵才能对 感觉观念发生作用,当心灵对自己的这些作用进行反省,反省观念才 出现了。就此而言,感觉是观念的原始来源,反省是次生的,后者依 赖于前者。正由于洛克在观念的来源问题上坚持了感觉在先、反省 在后的观点,才使他虽然高度肯定理性演绎知识的确定性,却仍然能 够站在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没有最终滑向诉诸纯思想(反省)的 理性主义。

洛克将感觉和反省当做观念的两个不同来源,实际上不是着眼 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着眼于它们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感觉涉及 的是外界物体的可感性质,反省涉及的是人内心的活动。由于这两 种对象的不同,由此产生的观念也不同。洛克的本意是通过区分观

洛克《人类理智论》,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91页。

念的两个不同来源,将作为知识材料的两种不同观念区分开来。不 过当他这样做时,由于表述得不严谨,他毕竟宣称观念有独立于感觉 的另一个来源,使人误以为他主张二元论,同时也在理论上留下了漏 洞,遭到了后人的责难。孔狄亚克是洛克的追随者,他认为反省在原 则上就是感觉本身,它是观念从感觉导出所凭借的途径,洛克将反省 作为观念的“来源”是“不确切的”,它使洛克的体系蒙上了阴影。莱布 尼茨则抓住洛克的这一“不确切”为自己的先验论辩护,他说,所谓反 省无非是对我们内心中的东西的注意,而我们内心中已有的东西决 不会是感官提供的,因此我们就不能否认人心中有天赋的概念存在, 他还举出实体、同一性、理性等概念为例。杜阁尔德·斯图尔特也认 为,洛克的说法表明,他承认理智活动中必然暗含着的那些观念是以 理智本身为源泉的。

在讨论观念的起源问题时,洛克还对“心灵永远在思想”的观点 进行了批判,这个批判实际上是针对笛卡尔关于心灵的定义提出的,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由这一观点引出的先验论的结论。因为按照笛卡 尔的定义,心灵是与物体完全不同的实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 在于思想”,从这个定义可以推出,心灵必然永远在思想,否则它就不 是心灵。而如果一旦承认心灵永远在思想,那么就不能不承认,心灵 一开始就具有作为思想之对象的观念,它们不是通过经验进入人心 中的,而是心灵原来就有的,因而是天赋的。洛克的批判是他对天赋 观念论批判的继续。

洛克的批判十分机智,也很有效,他的主要证据是人们的经 验。他指出,“心灵永远在思想”不是自明的命题,而是一个事实 的命题,事实命题的真实与否,只能靠经验来证明。比如对于“我 昨夜是否整夜在思想”这个命题,只能靠我昨夜的经验事实来证 明,而不能事先假设心灵永远在思想,然后以此为根据来推断我 昨夜一直在思想,就好像我不能根据钟表行走时它就是在思想的 假设,来证明我的钟表昨夜一直在思想一样。洛克充分运用人在 睡眠时有做梦与否两种状态的经验来驳斥心灵永远在思想的观 点。一个人如果睡而无梦,那就足以证明他的心灵在睡眠时并未思想,“人的每一次瞌睡都会使宣称其灵魂永远在思想的人的学说 发生动摇”①。如果有人辩解说,睡而无梦时心灵仍然在思想,只不过 心灵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想,或者意识到了但不能记忆,这种说法也 是难以置信的。因为这就等于说人的灵魂和人格都变成二重的,一 个是沉睡时的灵魂和人格,另一个是清醒时的灵魂和人格,两者可以 互无联系、互无意识、互不关心,那么,人格的同一性如何能够成立就 难以理解了。洛克进而指出,即使人在做梦时,心灵中的观念也是以 人醒时得到的观念为材料,这些观念都是来自感觉或反省,而且只有 心灵和肉体相结合时才能得到,除此以外我们从未发现任何所谓心 灵天生就有的观念。他还用儿童理智发展过程的事实来证明心灵并 不是永远在思想。他说,如果我们观察婴儿的成长变化,就会发现, 婴儿初生时大部分时间都在沉睡,没有能够进行思想和推理的迹象。 可是当婴儿不断由感觉提供观念,从而获得思想的材料,婴儿就逐渐 苏醒。婴儿得到的思想材料越多,他的思想就越丰富。

观念是知识的材料,是一切知识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要进一 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考察这些材料本身。于 是,在确定了观念的起源之后,洛克马上着手对人类所具有的各种观 念进行分类,把它们列举出来,分别对它们的性质、特点和形成作出 说明。这一说明构成了《人类理智论》第2卷的主要内容。

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都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洛克对观 念进行分类所依据的是分析原则。他首先指出,要了解知识的本性, 就不能不认真注意观念的一个基本区分:有的观念是简单的,有的观 念是复杂的。他认为,各种观念不论如何复杂,都可以分析为简单观 念,一切复杂观念最终都是由简单观念构成的。在洛克的时代,对复 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直至分析到它的最简单的成分,以获得对事物本 质的认识,是科学和哲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比如,波义尔的化学元 素说是建立在分析概念上的,霍布斯试图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发现事

洛克《人类理智论》,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85页。

物的原因,笛卡尔将思想的对象分为简单的性质,莱布尼茨打算将全 部概念和真理分析成像字母表中的字母那样的原始成分,伽桑第采 用古代原子论的原则来理解自然界的结构。洛克将观念分为简单的 和复杂的,显然受到当时分析方法的影响,尤其是波义尔和伽柔第更 直接的影响。他认为,人可以将心中的简单观念组合成复杂观念,也 可以将复杂观念分解为简单观念,就如同人可以将外部世界中的物 质微粒或原子组合成物体,也可以将物体分解为物质微粒或原子一 样。洛克的分析有特殊意义,他将分析运用于作为认识材料的各类 观念,是认识论史上一次开创性的尝试。他不但全面揭示了各类观 念和概念的性质,为后来的哲学家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财富,而且还进 一步指出了一切知识都可以还原为原始经验(简单的感觉观念和简 单的反省观念)的原理,丰富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为后来的讨论提 供了一个基础。

洛克认为简单观念有如下特性:首先,简单观念是心灵被动接受 的,不论是简单的感觉观念,还是简单的反省观念,都是如此。也就 是说,简单观念不是心灵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强行进入人心中的。 当外界对象作用于感官,心灵不能不得到相应的感觉观念,比如当光 线刺激人眼,人心中一定会出现光亮的感觉;当心中有感觉观念出 现,心灵又不能不对它进行反省(最初的反省活动是知觉),于是一定 会得到相应的反省观念。这些最初出现的观念都是简单的,对于是 否接受这些观念,心灵没有决定或选择的能力,也不能改变和清除它 们,就像一面镜子不能拒绝、改变、消除映在它上面的影像一样。其 次,简单观念都是单纯的、不可再分的。虽然外界物体的各种性质是 互相混合不能分离的,可是它们刺激感官在心中产生的观念却是单 纯的、不能再分的。一朵花在人心中产生的颜色、香味等观念是各自 独立互不混合的。最后,简单观念归根结底是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 起的,它有客观的根据,因此它是“实在的”。而且,简单观念出现在心 中时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它们永远是清晰分明的,没有任何疑问和 混淆,心灵也不能对它们作任何歪曲和虚构,就此而言,它们是只真 不假的。洛克认为,简单观念是知识的原始材料,人类知识的大厦就是用这些材料建造起来的。在他看来,正是简单观念的这种不容心 灵歪曲的强入性、单纯性、实在性和真实性,使经验成为人类知识的 可靠源泉和牢固根基。

简单观念是原始的材料,复杂观念是心灵用简单观念造成的。 心灵接受简单观念时是被动的,但它在造成复杂观念时是主动的。 它的主动能力有三种:第一,心灵可以把几个简单观念组合成一个复 合观念,从而造成各种复杂的观念,比如各种样式和实体的观念,这 是心灵的组合能力;第二,心灵可以将两个观念并列在一起,同时观 察它们,从而得到关系的观念,比如父与子、大与小、因与果等关系的 观念,这是心灵的比较能力;第三,对于各种特殊事物的观念,心灵可 以将其中同样的观念与其他相伴的观念分离开来,得到普遍性的观 念,这是心灵的抽象能力,比如心灵可以将在石灰、雪、牛奶中所见的 颜色观念分离出来,得到“白”的普遍性观念,这个观念可以代表一切 同类的观念。① 由于受当时机械论自然观的影响,洛克所说的这三种 能力都有机械性的特点:组合只是数量的增加和扩大;比较是将观念 并置,只注意其外在的联系;抽象是不考虑事物各部分的互相关联, 只将某一成分机械地从整体中分割出来。

在这三种能力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抽象能力,因为洛克认为前 两种能力是入类和畜类共有的,只有抽象能力是人类独具的。为了 进行交流,人在进行抽象时,除了要将某种共同的观念分离出来使 之成为普遍性的观念,还必须用普遍性的词来代表这个观念,比如 上例中可以用“白色”一词来代表一切白的颜色。洛克认为,畜类之 所以没有抽象能力,主要原因就在于畜类不会使用普遍的语言。 他说:

① 在《人类理智论》的第1版中,洛克根据不同的类型,将复杂观念区分为样式、 实体和关系三种。在《人类理智论》出第4版时,洛克在第2卷第12章的第1节插入 了一段话,根据心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能力来说明各种不同的复杂观念是如何形成 的,比较切近于他对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关系的构想。不过,洛克对前一种说法没有 作任何相应的修正或改动,于是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不协调之处。

畜类是完全没有抽象能力的,而且人具有普遍的观念,这一 点将人与畜类根本区分开来,也是畜类的官能所达不到的。因 为在畜类中我们显然看不到任何迹象,表明它们使用了代表普 遍观念的普遍记号。由此我们有理由想像,它们没有抽象或造 成普遍观念的能力,因为它们没有使用词语或任何别的普遍 记号。①

在这里,我们涉及到了洛克的语言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首先,洛克认为,观念是私人的,人们要进行思想交流,将自己内 心的观念让别人知晓,必须用词语作为观念的标记。而词语正因为 是观念的标记或代表观念,才具有意义。在西方语言哲学理论中,这 一观点被称做“观念论的意义理论”,即把词语所代表的某种“心像” 作为它的意义。实际上霍布斯已经大致提出了这个理论,不过洛克 的表述更明确。他说:“词的用处是作为观念的明显标记,词所代表 的观念是词的恰当和直接的意义。”②观念论的意义理论是西方语言 哲学中早期的意义理论之一,后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最终被其 他的意义理论所取代。

其次,与抽象和普遍性词语相联系,洛克提出了关于共相概念的 唯名论观点。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是特殊的,没有普遍性。普遍词语 之所以能用于特殊的事物上,是因为它们是普遍观念的标记,而普遍 观念又是从各特殊事物的观念中抽象出来的,它们能够作为各个特 殊事物的代表。因此,虽然所谓的共相概念可以用于各个特殊的事 物,但是它们本身并不实际存在,它们只是普遍观念的标记,实际上 是理智的发明和创造物。比如,在前面石灰、雪、牛奶的例子中,我们 从三者中抽象出普遍观念“白”,然后用“白色”一词作为这个普遍观 念的标记,“白色”就成为一个共相概念,它可以用于那三个特殊事物 之上。洛克的以上论述有很大缺陷,比如,按照他对心灵能力的机械

洛克《人类理智论》,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139页。

② 同上书,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430页。

理解,他无法满意地说明抽象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因为如果我们可以 从特殊事物中分离出一个观念,那么不论能分离出此类观念的事物 有多少,在逻辑上这些观念仍然是各个特殊的,不会成为普遍的或一 般的。而如果我们心中并无普遍观念,将共相概念说成是普遍观念 的标记就失去了根据。后来巴克莱正是利用洛克的观点的这个缺陷 来攻击抽象学说和物质的概念。

洛克将复杂观念分为样式、实体、关系三类。实体观念是洛克 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本章第5 节将专门论述。样式是西方近 代哲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笛卡尔斯宾诺莎把样式看做是实体的 变形,是思想和广延的各种不同形式或方式,洛克将样式看做是复 杂观念,它们依赖于实体,受实体的影响。洛克将样式分为两类:一 类是简单的样式,它们是心灵对同一种简单观念进行组合、扩大、重 复而形成的复杂观念,比如时间、空间、数目、无限等;另一类样式是 混合的样式,它们是心灵对不同种类的简单观念进行组合而成的, 主要是道德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概念。与心灵被动接受简单观念 的情形不同,心灵在形成混合样式时是主动的,它可以不考虑这些 混合样式是否在自然中有对应的原型。关系是心灵对各种观念进 行比较而形成的复杂观念,关系有多种多样,比如因果关系、同一 性、差异性、比例等,其中因果关系是最广泛的一种关系。洛克用大 量篇幅分别对各种样式、实体、关系进行了列举和说明,提出了许多 有价值的见解。

至此,洛克考察了各种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完成了对人类全 部知识材料的起源、分类、性质、特点和形成方式的说明。在这一说 明中,他始终强调,不论观念如何复杂,它们都是心灵以不同方式用 简单的感觉观念和反省观念造出来的,它们最终都可以追溯到观念 的原始根源——感觉和反省,它们都确证着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的 基本原则。同时,洛克对知识材料的说明也为进一步说明人类知识 本身的性质、范围和确定性等认识论问题作了准备。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尼采-《权力意志》-[7.1886年底至1887年春]-在线阅读

    [7.1886年底至1887年春](1) 〈第一章:“什么是真理?”〉 〈第一节:谬误心理学。〉 7[1] 谬误心理学 自古以来,我们都把某种行动、性格、此在的价值置于意图之中,置入目的之中,而人们都是为这种目的之故而作为、行动和生活的:趣味的这样一种古老的特异反应性,最终会发生一种危险的转折,——假如事件的无意图性和无目的性越来越多地进入意识的前台。于是,…

    书籍分录 2天前
    18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二十二章-在线阅读

    第二十二章 法与使用货币的关系 第一节 使用货币的原因 蛮族那样没有商品可供交易的民族,以及仅有两三种商品 像 可供交易的开化民族,只能通过以货易货进行交易。到非 洲腹地通布图①去以食盐交换黄金的摩尔人商队,因而就 不需要货币。摩尔人把食盐堆成一堆,黑人则把金粉堆成一堆,如果金 粉的含金量不足,那就由摩尔人从盐堆中取走一些盐,或者由黑人添加 一些金粉,直到双…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571
  • 埃斯库罗斯悲剧-《报仇神》-(六)第一合唱歌-在线阅读

    (六)第一合唱歌 歌队 (第一曲首节) 生我的母亲,母亲黑夜啊, 生我为死人和活人的苦难, 现在请听吧,那勒托之子 使我们遭受蔑视, 他夺走了逃跑者, 那个属于我们的 净杀母罪的祭品。 (叠唱曲) 这支歌为牺牲吟唱, 使他的神智变糊涂, 使他的心智不清醒; 埃里倪斯们的梦幻曲, 无需竖琴音韵的伴和, 把心灵束缚,使凡人枯萎。 (第一曲次节) 严厉的摩伊拉已把…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3日
    497
  • 第四节 以幸福与快乐为宗旨的伦理学

    以原子论的自然哲学科学地理解整个宇宙的本性,消除对死亡、天象和各种神灵的恐惧,获得灵魂的宁静,这是伊壁鸠鲁建立伦理学的前提。他的新伦理学交融经验与理性,以幸福与快乐为其基本宗旨,确立一种个体本位的价值观,确认人的自然权利,并据以提出一种以契约的正义与友爱、合作为世界共同体伦理基础的社会伦理观。这种崭新的伦理学,是对城邦本位的希腊传统伦理学的挑战,是对苏格拉底…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521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一章 圣人哲学家-在线阅读

    第十一章圣人哲学家 阿尔贝特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说这位 托马斯·阿奎那同学是“哑牛”,但有一 天他的声音将让全世界侧耳倾听。 上一章我们讲述了基督教诞生与成长的故事,接下来,我将 从一个哲学家的观点入手让大家去了解这个问题:什么是基督 教的主张? 这个人就是托马斯·阿奎那,一般被称做“圣托马斯·阿奎 那”,这个“圣”就是圣师之意,就像我们称孔夫子为“至圣先师…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23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