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巴克莱的生平与著作

乔治·巴克莱(George Berkeley)于1685年3月12日出生在爱 尔兰的基尔肯尼郡。他的祖父是英格兰人,1660年王政复辟后移居 爱尔兰。他的父亲出生在英格兰,母亲是爱尔兰人。

1696年夏,巴克莱入基尔肯尼公学就读。1700年3 月,入都柏林 三一学院学习。170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70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并于同年当选为学院教管会成员。在三一学院学习期间,巴克莱广 泛接触到当时学术界有影响的各种思潮,其中洛克笛卡尔、马勒伯 朗士、牛顿等人,以及以托兰德为代表的自由思想者的思想更为他所 熟知。同时他对数学问题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于1707年用拉丁文匿 名发表了《算术学》和《数学杂论》两篇文章。

1707—1708年间,巴克莱以随笔的形式写了两本笔记,共包括 888个条目,记录了他最初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其内容主要与他后来 的《视觉新论》和《论人类知识原理》有关。这两本笔记最初由爱丁堡 大学教授弗雷泽(A.C.Fraser)发现,并于1871年以《形而上学随想 摘记本》(Commonplace Book of Occasional Metaphysical Thoughts) 为书名发表。早在1905年就有人提出该书中两本笔记的顺序被搞错 了。1944年,都柏林大学卢斯(A.A.Luce)教授将两本笔记的顺序颠 倒过来,重新修订出版,更名为《哲学评论》(Philosophical Commenturies)。这部著作对于研究巴克莱早期哲学思想,尤其是他的“非物 质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709年,巴克莱的《视觉新论》(An Essay towards a New Theoryof Vision)出版。巴克莱说,该书的宗旨是考察我们以何种方式借视 觉来知觉对象的距离、体积和位置,考察视觉和触觉的差异,以及这 两种感官是否有共同的观念。这部著作是他为后来全面阐述非物质 主义所作的准备。

1710年,巴克莱发表了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论人类知识原 理》(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 of Human Knowledge)。 该书的副标题表明了它的宗旨:“探讨科学中的错误和困难的主要原 因,以及怀疑主义、无神论和反宗教的根据”。该书包括“绪论”和正文 的第一部分。此前,巴克莱于1708年写了“绪论”的草稿,后来由弗雷 泽发表,可以作为研究“绪论”的补充。正文第二部分的手稿在巴克 莱访问意大利时丢失,他无心重写,因此该书是一部未竟之作。据巴 克莱称,在第二部分中,他的理论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他所说的 “进展”究竟指什么,则不得而知。巴克莱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非 物质主义,其中“绪论”主要是对抽象方法和“抽象观念”论的批判,它 成为巴克莱的非物质主义的重要根据;正文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非 物质主义的基本原理,然后驳斥了可能提出的各种反对意见,最后论 述了非物质主义原理在各个思想领域的运用及后果。

《论人类知识原理》出版后,书中的观点受到广泛的讥讽和批评, 还有人将他与怀疑论者相提并论,这使巴克莱十分不快,他认为人们 没有读懂他的书,于是他又写了另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海拉斯和斐 洛诺斯的三篇对话》(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 以下简称《对话三篇》),进一步论证和阐述了《论人类知识原理》中的 观点。书中的斐洛诺斯是巴克莱的代言人,海拉斯是主张物质存在 的常识论者。该书于1713年6月在伦敦出版。它的对话体和通俗平 易的叙述使更多的入了解到巴克莱的观点。

在此之前,1709年初,巴克莱被任命为三一学院教堂的副主祭。 1712年,他将在三一学院的三次布道讲演整理成一本小册子,以《论 消极服从》(Passive Obedience)为名发表。这是一部政治学和伦理学 著作。巴克莱从一些基本的道德原理出发,证明对最高权力的“忠 顺”是臣民永远不变的道德义务,即使臣民认为最高权力的惩罚不符合理性和良心,也应当“消极服从”,用行动和暴力来反抗最高权力违 背了永恒的自然法和神法。

1713年1月,巴克莱来到伦敦,后又访问了牛津。同年10 月至 归年8月,访问了法国和意大利。在法国期间曾专程拜访了马勒伯朗 。1716—1720年,再次访问欧洲大陆。回国途中,用拉丁文写了 《论运动》(De Motu),全名为《论运动,或论运动的原理和性质,以及 运动传递的原因》,于1721年在伦敦出版。该书运用和发展了《论人 类知识原理》和《对话三篇》中的思想,是巴克莱重要的自然哲学著 作。同年,巴克莱有感于英国南海公司投机风潮所反映出的英国社 会的腐败和堕落,匿名发表了《论防止大不列颠的毁灭》(An Essay towards Preventing the Ruin of Great Britain)一文,在文中表达了他 的社会理想主义。1721年9 月,回到都柏林三一学院,11 月被授予神 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任高级研究员。1724年5月,任德里教区的教 长,并辞去三一学院的一切职务。

为了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从1722年起,巴克莱策划在美洲的百慕 大建立一所学院,用来在当地印第安人和英国殖民者的后裔中培养 宗教人才。在得到英王乔治一世的特许和政府的拨款允诺后,1728 年,巴克莱携新婚妻子赴美,在罗德岛的新港附近建立新居,起名“白 厅”。1731年,巴克莱等待的政府拨款落空,建立学院的计划破灭,遂 于同年9月离美返英。在美期间,巴克莱结识了当地的一些学者,后 来被称做“美国哲学之父”的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是其 中之一。约翰逊深受巴克莱哲学思想的影响,两人关于哲学问题的 通信对于了解巴克莱的观点很有价值。巴克莱离美前将自己的房产 和大部分书籍赠给了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

1732年3月,巴克莱的《阿尔希弗朗,或渺小的哲学家》(Alciphron,or the Minute Philosopher)在伦敦出版。该书是在罗德岛时 的,由7篇对话组成,其宗目是捍卫基督教的信仰,反对当时的“自 由思想者”。它既是宗教哲学著作,也是伦理学著作,其中第4篇对话 提出了对上帝存在的一种证明,值得注意。1734年,《分析家》(The Analyst)一书出版。在书中巴克莱借讨论数学问题为宗教神学辩护,反对数学家中的“自由思想者”,其中关于数学的部分有一定的学术 价值,曾引起数学界的争论。

1734 年,巴克莱被任命为爱尔兰南部克罗茵教区的主教。此后 几年中,巴克莱开始关注爱尔兰的社会、经济、宗教等问题。他为此 写了《询问者》(The Querist)一书,分三部分分别在1735年、1736年、 1737年匿名发表。1736年发表的《向长官和掌权者的进言》(A Discourse addressed to Magistrates and Men in Authority),从论证行政 权力和宗教信仰的关系的角度来捍卫宗教。1749年发表的《向聪明 人进一言》(A Word to the Wise),表达了他要求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 徒联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的愿望。1739年后的几年,克罗茵教区发生 饥荒和瘟疫,巴克莱根据从美洲印第安人那里得来的知识,深入研究 焦油水的治病作用,并于1744年发表了他晚年最重要的著作《希里 斯》(Siris,意为“链”或“系列”),它的全名是《希里斯:关于焦油水的功 效及相关的和互相引生的其他各种论题的一系列哲学反思和研究》。 在书中,巴克莱首先介绍了焦油水的形成、制作过程和治病功效,然后 从研究焦油水的性质出发,广泛讨论了植物、化学和物理学等方面的现 象和原理,最后将论题从自然科学转到形而上学,提出了一种带有柏拉 图主义特征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希里斯》表明了巴克莱晚年思 想的重大转变,其中关于世界万物的普遍联系和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 作用等观点值得注意。不过,巴克莱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他的 早期著作确定的,这些著作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主要文献。

1752年夏,巴克莱与家人一同到牛津。1753年1月14日在牛津 的家中逝世。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萧焜焘-《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四-在线阅读

    四、扬弃费尔巴哈的唯心残渣向唯物史观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特征不只在于唯物主义的辩证性质,还在于它的彻底性质。即它不但唯物地解释自然现象,而且唯物地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恩格斯指出:连旧唯物主义者也免不了背叛自己,他们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0日
    554
  • 第二节人是环境的产物

    爱尔维修在他的另一本重要著作《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的序 言中,对当时法国社会制度和风俗感到失望。至于出版物,爱尔维修 认为,在法国,只有在禁书中才能找到真理,多数作品全是应酬话,向 权贵献媚,采用权贵的看法,照着他们的意思写,全无主见。专制制 度扼杀人的精神,培养精神的奴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爱尔维修认 为法国人的精神已经无药可医,他甚至取消了用化名发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433
  •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一章 哲学问题-在线阅读

    第一章 哲学问题 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勒内·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 哲学发端于令人困惑的个人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哲学意识…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787
  • 第七节 诗学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一种艺术哲学。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述美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489
  • 第六节 哲学·神学·宗教

    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倡导者,人类知识和理性的捍卫者,同时 也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当时代的潮流使科学与神学的对立、 理性与信仰的对立变得日益尖锐时,培根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求妥协。 在他看来,科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并非水火不相容,它们可以通过 划分各自的领域而避免冲突,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互相支持和补 充。培根的这一态度是十分真诚的,是他的真实思想的表现,在他…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50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