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实践哲学体系

在有限自我的直观结束的同时,就是有意识的反思的开始。这 就是说,自我由于意识到先验抽象,才可能使自己自为地超越于一切 对象之上,才可能把自身认做理智。然而,这种把自身当做理智的行 动是绝对的,自我从此就不可能再用理智行动进行解释,理论哲学的 锁链因此而中断。在理论哲学超越自己界限的时候,我们就进入实 践哲学的领域,因为实践哲学仅仅是用自由意志、无上命令等公设来 确立自身的。这样,由自然建构和意识形成的两个序列也都归入到 自我意识的精神中,进入到自由意志的序列里。

正如谢林自己所说,他在这里阐述的实践哲学体系并不是一种 道德哲学,而是“一般道德概念的可思议性与可解释性的先验演 绎”①。他把这个部分归结为以下几条原理:第一条原理是,绝对的抽 象即意识的开端,只能从理智的自我决定得到解释,这个原理着重解 答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共同原则。第二条原理是,理智的自我决 定的活动,只能由这种理智之外的一种理智的特定行动得到解释,它 要对意志活动、对自我何以会成为客观的问题作出说明。第三条原 理是,意志活动必然是以外在对象为目标,这条原理给出了实践哲学 的基本规定,如道德法则、自由、随意性、无上命令等,这里的主要内 容是历史哲学。

在谢林看来,意识的开端来源于理智涉及自身的一个行动,这是 理智的自我决定或理智自己对自己的行动,这里的关键在于,这时的 自我自为地进行创造活动,具有提出理想和实现理想的二重性,这是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188页,商务印书馆,1983。

实践哲学的依据。虽然自我在理论哲学阶段也提出理想,但那只是 一种下意识的创造,而“在实践哲学里概念与实践、提出理想与实现 理想完全是一回事”①。理智的决定是最广义的意志活动,它作为意 志活动就必定有意向,即指向一定的对象,所以,它虽然是自由的,但 它又表现为一种欲求(Trieb)或意愿(Wollen)。一旦自我把这种欲求 或意愿指向某个特定对象,那么,理智的活动就会因此而受限制,因 为如果我能希求一切东西,我就决不能希求某种确定的东西。这样, 通过自由而成为可能的行动就是现实的。进一步讲,自我的这种行 动本身是自由的和有意识的,既然它受到限制,那这种限制就不是在 它自身之中,而是来自自我之外的其他理智的行动。这就意味着,在 自我以外存在着诸多理智,而自我作为有意愿的、自由的存在者,首 先必须是客观的和现实的。谢林认为,自我的自由在涉及对象方面 受到限制,这并不意味着自由被取消,而只能说自我在对象中遇到阻 力,需要自我作出自我限制;反过来说,这同样意味着,自我需要作出 自我决断。就后者而言,自我在涉及特定对象时仍然是自由的。

不过,全部意志活动不只是这种客观的、现实的活动,它还包括 既是观念的又是现实的活动。意志中的这种主观或纯粹观念的东西 并不指向任何外在事物,而是仅仅指向那种包含在意志活动本身中 的客观东西,这种东西无非是自我决定本身。自我决定本身是一种 纯粹的意志活动,是有意识的自由或“随意性”,如果它想具有客观和 现实的意义,它就必须由一条公设来规定,这就是“你只应该希求一 切理智所能希求的东西”②。这就是说,作为纯粹意志的道德也必须 通过理智的判断和选择才能在客观世界中具有现实性。进一步说 这种道德只有通过外部世界才能成为客观的,于是,道德法则就进入 自我意识之中,并作为自我意识的条件而演绎。

谢林与康德和费希特不同,康德和费希特是用专著来讨论实践 哲学所遇到的国家制度和法律规则,而谢林对此仅仅在这一章的附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191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 226页。

论中予以简单的讨论。关于法律,谢林非常明确地说,其本质就是强 制作用,它保证个人自由在一切存在者的相互作用中不被取消,它只 是“针对那种从个人出发、又返回到个人的私欲”①。由这种法律建立 起来的法律制度仿佛就是更高级的“第二种自然界”,在这里没有私 人感情,而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任何干预他人自由的私欲都会受到法 律的惩戒。谢林在这里还看到,仅仅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完善还 不够,为了使各国摆脱相互对立的自然状态,还必须使法治原则得到 普遍传播,并建立一种超越各个国家组织、保证各国制度的国家联 盟,“它可以调度一切其他国家的力量,去制裁任何一个图谋不轨的 国家”②。

但是,对谢林来说,实践哲学最终要解决的是自由与必然相统一 的问题,而谢林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则显然不同于康德那种把自由与 必然作为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而悬搁起来的二元论,谢林把这个命 题演变为历史哲学的建构,变成绝对进行启示的历史。而谢林的历 史观也不像后来的黑格尔那样,认为人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谢林承认,历史是一个包含着无限进步的概念,但人并不一 定能认识和估计历史的进步,“理论和历史是完全对立的东西。人之 所以有历史,仅仅是因为他要做的事情无法按照任何理论预先估计 出来。就此而言,任性是历史的女神”③。但另一方面,谢林又认为, 完全没有规律的事情或无目标、无计划的事物也不配被称为历史,只 有自由与规律的统一,才构成历史的特点。谢林由此看到,一方面是 各国的法律制度及其联盟的建立,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它 们都是自由与必然统一的体现。人发挥自由能动性,人建立和完善 各种制度的行动都发生在历史中,同时也与历史必然性结合在一起。 不过,在这样的历史中,自我意识到自身是自由和行动着的个体,却 不能把自己理解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这就是说,“人虽然在行动本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234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 238页。 ③ 同上书,第 240 页。

身是自由的,但在其行动的最后结局方面却取决于一种必然性,这种 必然性凌驾于人之上,甚至于操纵着人的自由表演”①。

这里显然存在着矛盾:虽然人是自由的行动者,并且是有意识地 在创造,但发生的结果却是无意识的。谢林对此解释说,个人在实现 最终目的方面是有限的,只有整个族类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同时从 更深刻的意义上讲,自由与合乎规律的统一只有借助于某种更高的 东西才是可思议的,这种更高的东西既不是主体、意识或理智,也不 是客体、规律或必然,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这种绝对同一性是绝 对单纯的东西,一般是不能称谓的,它“仿佛是精神王国中永恒的太 阳,以自己固有的夺目光辉把自己掩盖起来,它虽然从未变成客体, 但在一切自由行动上标出了自己的同一性,同时对于一切理智都是 同一个东西,是一切理智由以分为各种级次的看不见的根源,是我们 心中自我决定的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直观者)的永恒中介,同时是 自由中包含的规律性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中包含的自由的根据”②。

这种纯而又纯、完全不能称谓的东西当然不会是我们知识的对象,而 只能是绝对,是上帝,是我们所假定的信仰对象。世界历史由此变为 绝对不断启示的过程,人只是在这个过程里扮演自己的角色。谢林 最终走的还是康德和费希特的理路,在知识不够的地方,就把它推给 信仰。只是他没有明确说出这一点,从而给自己增添了神秘主义的 色彩。③

正是基于上述思想,谢林才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命运,支配这个时期的是完全盲目的力量。第二个时 期的特点则是隐蔽的命运呈现为自然规律,人的一切作为从这个规 律来讲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第三个时期是指对未来的预见,因 为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未来在上帝那里,所以未来就是“天意”显现

①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第245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 250 页。 ③ 谢林后来对这里讨论的自由与必然的统一问题也不满意,特意撰写《自由论》 去阐释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面一节里对谢林的有关理论予以专门的讨论。

的时期。这种历史观显然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宿命论的色彩,它与谢 林的哲学倾向多少有某些相吻合的地方,尽管他始终说自己是一个 先验唯心论哲学家。

但是,谢林又不是一个完全的宿命论者,他在解释我们的有意识 活动并不能得到合乎目的的结果但却能与无意识活动相会合的现象 时说,这种会合表现了原始的和谐,并为合乎目的的产物所证实,所 以,我们只有认识自然的合目的性,认识业已表现为和谐的艺术作 品,才能完整地理解历史概念。这样,谢林就进入先验唯心论的最后 阶段—对目的论和艺术哲学的探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 黎德哲学概况

    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立和发展为后来的哲学思考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对哲学进行系统反思的哲学家中,托马 斯·黎德是一个重要人物。他通过对近代哲学,尤其是以休谟为代 表的经验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以“常识”原则为基础的新理论。 追随他的是一批苏格兰哲学家,尽管他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但他们都 一致主张以“常识”作为哲学的基本原则,因此,他们被称做“常识…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304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卷十三-在线阅读

    卷(M)十三 ① 章一 我们先已在“物学”论文中②陈述了可感觉事物的本体与 物质,以后又③讨论过具有实现存在的本体。如今,我们研究的问 题是:在可感觉本体之外,有无不动变而永恒的本体,若说有此本10 体,则又当研究这是什么本体。我们应该考虑到各家的主张,倘彼 诚立说有误,吾人当求免于同样的瑕疵,如吾人之用意与诸家不无 相通而可互为印证之处,则吾人亦可无憾于自…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7日
    317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三卷-第一章-在线阅读

    一 我们已经讲过伊那科斯的一族,从柏罗斯说到赫剌克勒斯的子姓,其次要讲阿革诺耳的一派了。因为如我们曾经说过,利彼亚因了波塞冬生有两个儿子,柏罗斯与阿革诺耳。柏罗斯君临埃及人,生了前已说过的那些子女,阿革诺耳则走到腓尼基,娶了忒勒法萨,生了女儿欧罗珀和儿子卡德摩斯、福尼克斯与喀利克斯。但有人说欧罗珀不是阿革诺耳的而是福尼克斯的女儿。宙斯爱上了她,自己变形为一头…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283
  •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一卷-在线阅读

    第一卷 【1】既然探究本原、原因或元素的一切方式都须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才能得到知识和理解——因为只有在我们认识了根本原因、最初本原而且直到构成元素时,我们才认为是认识了每一事物——那么显然,在关于自然的研究中,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有关本原的问题。 从本性上讲,研究的途径是从对于我们更易知晓和更加清楚的东西到对于自然更加清楚和更易知晓的东西;因为对于我们易于知晓和…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362
  • 尼采-《悲剧的诞生》-二十一-在线阅读

    二十一⑥ 让我们从上面这种规劝的⑦口气转回到沉思者应有的情绪上 来。我要重复一遍:只有从希腊人那里,我们才能了解到,悲剧的 ① 这歌叙述着]据1872年第一版付印稿:这歌梦想着。-—编注 ② 此处“存在之母”(Mütter des Seins):参看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第6173- 6306行。——译注 ③ 此处“幻觉、意志、痛苦”德语原文为Wahne,…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4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