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前言-在线阅读

前 言

我们没有自知之明.我们是认识者.但并不认识我们自身。这里的原因很清楚:我们从未追寻过我们自己,因此,怎么可能发生我们有一天忽然认识自己的事呢?人们有理由说:“你们的珍宝所在之处,也就是你们的心灵之所在。”我们的珍宝就存在于我们知识的蜂巢里。我们就像天生的有翅膀的动物和精神的采蜜者,总是为之而忙忙碌碌,我们的心里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把某些东西“送回家”。至于有关生活,有关所谓的“经历”,我们当中有谁足够认真地对待它?或者有谁花去足够的时间对待它?我担心,我们在这些事情上从来没有认真过.我们的心不放在那里.甚至我们的耳朵也从未聆听过。这里更像有一个心不在焉的教徒和陷入沉思的人,中午十二下的响亮钟声突然把他震醒.他自问道:“刚才究竟是什么在敲响?”而我们却在此之后摸摸自己的耳朵,非常惊慌和非常尴尬地问道:“我们刚刚究竟经历了什么事?”甚至还会问道:“我们究竟是谁?”然后我们计数刚刚所说的我们经历中的、我们生活中的、我们存在中的令人惊慌的十二下钟声。哎呀!我们却数错了.…我们必定是没有自知之明,我们不理解自己,我们肯定把自己都看错了。“每个人都是最不懂自己的人”这一永恒的命题恰恰适用于我们,因此,我们对自身而言并不是“认识者”。

我对我们的道德偏见之起源的思考

这篇论战檄文讨论的正是这个问004

题——最初简要地表述在以前出版的一本格言集里,这个集子题名为《人性

的,过于人性的———-写给自由精神的一本书》。它开始是在索伦特撰写的,

那时是冬天,冬天允许我像一个旅游者那样停止旅游,俯瞰我的精神业已漫

游过的那个广阔而又危险的国度。这件事发生于1876年至1877年的冬季,而

这些思考本身还要早些。现在的这本论著基本上重新吸取这些同样的思想,

我们希望,长久的间隔时间会使这些思想更成熟、更明确、更坚定、更完

善。我迄今仍然坚持的这些思想,在此期间已经是更加相互依赖、相互交织

和相互弥合,这就愈加增强了我内心的乐观信念。我的这些思想从一开始就

不是个别、随意、偶然地产生的,而是来自一个统一的根源,来自一个认识

的基本意志,这个基本意志在深层发布命令,表述得越来越明确,并要求更

明确的内容。仅此一点才是与一名哲学家相称的。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孤

立地存在的权利。我们既不能孤立地犯错误,也不能孤立地发现真理。确切

地说,正如一棵树因为这种必然性才结出果实一样,我们因为这种必然性才

产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肯定与否定、我们的假设和疑惑。它

们都是互相亲近、互相关联的,同时又都是一个意志、一种健康、一块地

产、一个太阳的证明。我们的果实合乎你们的胃口吗?然而,它与这些果树

有什么关系!它与我们,与我们这些哲学家又有什么关系!……

在我身上有一个我自己都不乐于承认的顾虑,它关系到道德,关系到所

有迄今被赞扬为道德的东西。这个顾虑在我的生命中出现得如此的早,如此

的自发,如此的连续不断,如此的与环境、年龄、楷模、出身相矛盾,以至

于我几乎有权把它称为我的“先验”(Apriori)。由于这个顾虑,我的好奇

和我的置疑不得不停留在这个问题上:究竟什么是我们的善与恶的起源。事

实上,当我还是13岁男孩的时候,就开始寻找恶的起源的问题。我在那个被

称之为“一半是儿童游戏,一半是尊敬上帝”的年纪,为此写了我的第一篇

文字游戏,也是我的第一篇哲学习作。我那时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尽

管它还稚嫩,就是尊奉上帝,同时也把上帝当作恶之“父”。这就是我的005

“先验”想要我做的?难道这就是那新生的、不道德的,至少是非道德的

“先验”,以及由此表述出来的如此反对康德的如此令人困惑不解的“绝对命

令”?而我曾经多次倾听这个“绝对命令”,并且不只是倾听……所幸的是,

我逐渐学会了区别神学的偏见和道德的偏见,并且不再在世界的背后寻找恶

的起源。某些史学的和哲学的训练,包括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一种与生俱有

的选择意识,很快就把我的问题变为另一个问题:人在什么条件下为自身构

造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什么价值?迄今为止它们是

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的发展?它们是否是生活困惑、贫困、退化的标志?或者

与之相反,它们自身就显现了生活的充实、力量和意志,或者显现了生活的

勇气、信心和未来?对于这些问题,我业已找到和勇于找到某些答案,我区

分了各个时代、民族和个人的等级,对我的问题条分缕析,从答案中推引出

新的问题、新的研究、新的推测和新的可能性,直到我最终拥有了一个独特

的领域,一块独特的境地,一个完整的、被隐瞒的,然而又是生机盎然的世

界,它就像不为人知的秘密的花园……啊!我们这些认识者是多么幸福,假

如我们懂得长时间沉默的话!……

最初激发我公开阐述我对于道德的起源之假设的,是一本清楚而健康、

明智而大胆的小册子,这本书第一次向我明确地表现了诸种道德谱系假设的

一种逆反的和反常的方式———真正的英国方式,它以其与一切相对、与一切

相反的吸引力而吸引我。这本小册子的书名叫《道德感受的起源》,作者是

保尔·里博士,1877年出版。我或许还从没有读过像这样一本我对其每个命

题、每个结论都不赞同的书,而我在读该书时却毫无烦恼和急躁。在前面提

到的我那时正在撰写的那本书中,我有时提到这个小册子中的一些命题,这

并非为了反驳这些命题——我能用反驳创立什么呢——而是出于一种积极的

精神,即用可能性代替非可能性,或许是用一种错误代替另一种错误。如前

所述,我那时第一次披露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那些论文完全是探讨这些假

设的。我那时笨拙得就像在最后还要对我自己掩盖某些东西似的,我还缺少006

表述这些特定事物的特定语言的自由自在,我甚至还有某些倒退和彷徨。在

细节方面,读者可以比较我在《人性的,过于人性的》一书中第51页关于善

与恶的双重起源的阐述(即产生于贵族阶层的善与恶和产生于奴隶阶层的善

与恶);第119页及以后几页关于禁欲苦行的道德的价值和起源;第78页、第

82页,第二卷第35页关于“习俗的道德”,那是非常古老和原始的道德形式,

它远离利他主义的价值评判方式(里博士和其他所有英国道德谱系学家都把

它视为道德价值评判方式自身);第74页中的“漫游者”,第29页中的“清

晨”,第99页中的关于正义的起源系作为平等力量之间的一种平衡(力量均

衡是一切契约的前提,因此也是一切权利的前提);此外,在《漫游者》第

25页和34页中还有关于刑罚的起源,恐怖的目的对刑罚既不本质也不本原的

论述。(正如里博士所认为的那样:恐怖的目的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于刑

罚,但始终是次要的和附带的。)

其实,那时一些比我自己的或者其他人的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更为重要

的事情,更让我操心(或更确切地说,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只是达到目的的

诸多手段之一)。对我来说,我更关心道德的价值——在这方面,我必须几

乎独立地向我的伟大老师叔本华论战,那本书,即那本书的热情和暗中的异

议,就像当面指向叔本华一样(那本书因此也是一篇“论战檄文”)。那本书

特别地探讨了“无我”的价值和同情本能、自我否定本能、自我奉献本能的

价值,而叔本华恰恰美化、神化这些东西,并使之超然化,直到最终他还把

它们视为“价值自体”,并且在此基础上否定生活和他自己。我所说的一种

越来越本质的猜疑、一种越来越深刻的怀疑,正是针对这些本能的!我正是

在这里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危险、人类最精致的迷惑和引诱————人类将被引向

何处?走向虚无?我正是在这里看到了末日的来临,看到了停滞、回顾往事

的疲倦、反抗生活的意志,看到了关于临终疾病的温柔而忧伤的兆示。这种

越来越流行的同情道德甚至传染、弄病了哲学家,我把这种道德理解为我们

业已变得可怕的欧洲文化的病兆,一种通向新佛教、通向一种欧洲人的佛007

教、通向虚无主义的弯路?现代哲学家们偏爱和过高评价同情是一个新鲜

事,以前的哲学家都一致不承认同情的价值。我只例举柏拉图、斯宾诺莎、

拉·罗切福考和康德,这四个人的思想相差得太大,但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

的:藐视同情。

同情和同情道德的价值的问题(我是有害的现代情感弱化症的反对者),

最初似乎只是孤立的事情,一个只对个人的问题。但是,谁坚持探讨这个问

题,学会提出问题,谁的情况就会与我以前的情况一样:一个广阔的新视野

呈现在他面前,如同眩晕般的一种可能性紧紧地吸引他,各种各样的狐疑、

猜测、恐惧相继袭来,对道德、对一切道德的信仰就会动摇

最终会提出

一个新的要求。让我们公开它——这个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

值,首先必须对这些价值的价值提出疑问。为此,还必须认识这些价值得以

产生、发展和推进的条件和环境(道德被视为结果、病征、面具、伪善、疾

病和误解,但道德也被视为原因、药物、兴奋剂、阻碍和毒品),迄今为止,

这一认识既不存在,也未受到呼唤。人们把这些“价值”的价值看作现成

的、事实上的和毋庸置疑的;人们迄今为止丝毫没有怀疑和动摇过“善人”

的价值比“恶人”的价值要高的观念,而这种价值高是指促进、裨益和发展

人类(包括人类未来)的意义上的。假如真理恰恰与此相反,那么,情况会

怎么样呢?假如在“善”中也包含倒退的征兆,包含危险、诱惑、毒品、麻

醉剂,现实由此付出了未来的代价,会怎么样呢?或许会变得更舒适、更没

有危险,但也是更渺小、更低微?……假如永远无法企及人类的一种自身可

能到达的最高的强盛和壮观,这是否正是这种道德的过失呢?那么,这种道

德是否恰恰就是诸危险中的危险呢?……008

这幅远景展现在我面前之后,就足以使我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去寻找博学

的、大胆的和勤奋的同仁(我今天仍然在寻找)。用勇敢的新问题和新眼光

去徜徉广阔的、遥远的和隐蔽的道德王国———这是真实存在的、真实生存过

的道德,是值得的;这是不是近似于发现这个王国呢?……如果我在这方面

想到其他人,也想到业已提到的里博士,是因为我根本没有怀疑过,从他的

问题本质而言,他为了找到答案或许被迫采用新的方法论。我是否在这里欺

骗自己呢?不管怎样,我期望为一个敏锐和公正的观察者指出一个更好的方

向——通向真实的道德史的方向,并且合乎时宜地警告他提防这种英国式的

关于蓝色①的假设。显而易见,对道德谱系学家来说,比蓝色重要百倍的是

灰色,我想说的是原始文献、可以确实确定的东西、真实存在的过去,简言

之,人类道德史的全部丰富的、难以辨认的象形文字的文献!里博士并不知

道这些东西,但他读过达尔文的书。这样,在他的假设中以一种至少是令人

消遣的方式,让达尔文方式的猛兽和最时髦的,甚至“不再会撕咬”的谦谦

君子掺和在一起,而后者的面部表情有着某种善良的和敏感的冷漠,其中还

夹杂着一点儿悲观和疲惫,好像根本不值得如此认真地对待所有这些道德问

题。相反,对我来说,似乎根本不存在着比道德问题更为值得认真对待的事

物,为此人们将得到报偿。譬如,人们或许有一天可以轻松愉快地看待这些

问题。轻松愉快——或者用我的话来说,愉快的学问—就是报偿,这是对

长期的、勇敢的、勤劳的、默默的认真劳动的一种报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

都能这样做。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由衷地说:“继续前进!我们的古老道

德就会属于喜剧!”那时我们为酒神的戏剧“灵魂的命运”找到了新的剧情

和可能性,因为酒神在编剧时将利用这些情节和可能性,而人们可以为此打

赌,说他是描写我们存在的伟大的、古老的、永恒的喜剧大师!……

① 蓝色在这里也可意译为漫无边际。(注释均为译者所加)009

如果某人读不懂本文.或者觉得这些言论很刺耳、我觉得责任不一定在

我这里。这篇论文已经很清楚,当然前提

我设定的前提是:人们首先阅

读了我以前的论著、并且在阅读时肯下功夫、因为这些著作在实际上是不那

么容易读懂的。譬如我的《查拉图斯特拉》,我不曾让人成为这本书的专家

读者既可以不被这本书的任何一句话所伤害.也可以不对此十分入迷,只有

这样。他才能有权利分享这本书赖以产生的平静的氛围和它的光明、广阔、

深远和精确。此外,格言的形式也造成麻烦,因为人们现在不太重视这种形

式。一段十分深刻和真诚的格言是不能借以阅读而“解密的”.它只是解释

的开始.而解释尚需解释的艺术。我在本书的第三章展示了我在这种情况下

称之为“解释”的范例。这一章的开头是一段格言.这章本身就是对这段格

言的诠释。当然,为了练习作为艺术的阅读,有一件事是必须做的,它恰恰

在今天被人们所荒疏了。因此,“读懂”我的书就需要时间,读者为此无论

如何不能像“现代人”,而应该像牛那样

必须学会咀嚼。

1887年7月写于奥贝伦加登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二章-甲-在线阅读

    甲、智者派 理性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所发现并认为本质的概念,乃是简 单的否定,一切特定性、一切存在和个别的东西,都消逝到这个否 定里。在概念面前,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存在;概念正是无任何宾词 的绝对,对于概念来说,一切东西都毫无例外地只是一个环节;从 概念看来,可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钉牢的和固定的。概念正是赫 拉克利特的那个流转变迁,那个运动,那个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抗…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181
  • 赵林教授-《西方文化概论》-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概况-在线阅读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概况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生活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深受基督教信仰的影响,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分散混乱的政治格局以及愚昧无知的文化素质使得西欧人民对于基督教所宣扬的唯灵主义天国理想深信不疑。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在“黑暗时代”,基督教会扮演了对蛮族进行教化的文明教师角色,入侵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的文明教化过程是与他们皈依基督…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11日
    227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二先验方法论 第一章 第四节-在线阅读

    第四节 纯粹理性在其证明上的训练 A783 B811 在先天综合知识的一切证明中,对先验的和综合的命题的证明本身有这 样的特点,即理性在它们那里不可借助于其概念而直接转向对象,而是必须预 先说明这些概念的客观有效性和对它们进行先天综合的可能性。这决不只是 一个必要的谨慎规则,而是涉及到证明本身的本质和可能性。如果我想先天 地超出有关一个对象的概念,若没有一个…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07
  •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三编 近代哲学-本编小结-在线阅读

    本编小结 本编讨论的是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300年间的哲学思想,我 们称之为“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和中古哲学相比,这一时期的 哲学思想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在观念上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 无论从消极意义上还是从积极意义上看,它们中的许多东西亦构成 了现代文明的基本要素。 我们将近代哲学分为四个单元:经验论和唯理论、法国启蒙哲 学、德国古典哲学和黑格尔之后的…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0日
    109
  • 第四节生命冲动与道德宗教

    柏格森不仅关注生命冲动的“自由展开”,而且也看到人类因为 其社会性而必然会受到道德和宗教的限制。 柏格森认为,生命本质上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克服物质阻力的 冲动,即生命冲动,生命就是生命冲动。① 活着就是为了行动,它是一 股火山爆发式的冲击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整个世界,冲破物质的 防线,奔向人格向上、自由意志的最高境界。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力图 征服物质的反抗…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26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