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悲剧的诞生》-六-在线阅读

/N

关于阿尔基洛科斯,学术研究已经发现①是他把民歌引入文

学中的,而且由于这一功绩,在希腊人的一般评价中②,此公便获

得了与荷马并肩的殊荣。但与完全阿波罗式的史诗相对立的民歌

是什么呢?无非是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两者的一种结合过程的

Perpetuum vestigium[永久痕迹]③;民歌的惊人流传,遍及所有的

民族,总是不断滋生更新,对我们来说乃是一个证据,表明那自然

的双重艺术冲动是多么强大:这双重冲动在民歌中留下了痕迹,类

似于某个民族的纵情狂欢活动永远保留在其音乐中了。的确,历

史上也必定能找到证据,证明每一个民歌丰产的时期如何强烈地

受到狄奥尼索斯洪流的激发,而这种洪流,我们必须始终把它视为

民歌的根基和前提。

不过,我们首先得把民歌看作音乐的世界镜子,看作现在要为

自己寻找一种对应的梦境并且把这梦境在诗歌中表达出来的原始

旋律。所以,旋律是第一位的和普遍性的东西,它因而也能在多种

文本中承受多种客观化。在民众的质朴评价中,旋律也是最为重

要、最为必要的东西。旋律使诗歌产生,而且总是一再重新产生出

来;这一点正是民歌的诗节形式要告诉我们的:在最后找到这种解49

① 关于阿尔基洛科斯……]1872年第一版:关于阿尔基洛科斯,希腊史告诉我

们。——编注

② 在希腊人的一般评价中]为1872年第一版所没有的。——编注

③原文为拉丁文。——译注50

悲剧的诞生

释之前,我对此现象的观察总是不免惊讶。谁若根据这一理论来

审视一部民歌集,例如《男童的神奇号角》①,他就将找到无数的例

子,来说明这持续生育的旋律是怎样迸发出形象的火花的:这形象

的火花绚丽多彩,突兀变化,纷至沓来,显露出一种与史诗假象及

其静静流动完全格格不入的力量。从史诗角度来看,抒情诗的这

个不均衡和不规则的形象世界简直是大可谴责的:这无疑就是特

尔潘德②时代阿波罗庆典上那些庄重的流浪史诗歌手干的事。

于是,在民歌创作中,我们看到语言高度紧张,全力去模仿音

乐,因此从阿尔基洛科斯开始,就有了一个骨子里与荷马世界相悖

的全新的诗歌世界。由此我们描绘了诗歌与音乐、词语与音响之

间唯一可能的关系:词语、形象、概念寻求一种类似于音乐的表达,

现在遭受到音乐本身的强力。在此意义上,按照语言模仿现象世

界和形象世界还是模仿音乐世界,我们可以区分出希腊民族语言

史上的两大主流③。人们只要深入想一想荷马与品达在语言色

彩、句法构造和词汇方面的差异,就能把握这种对立的意义了;的

确,人们不难弄清楚,在荷马与品达之间④,必定奏响过纵情狂欢

的奥林匹斯笛声,直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一个音乐已经极其发达的

时代,这笛声依然令人陶醉激动,而且确实以其原始的作用,激发

同时代人的一切诗歌表现手段去模仿它。在这里我愿提醒读者注

① 《男童的神奇号角》:由德国浪漫派作家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编辑的德国民歌

集,第一集出版于1805年,第二、三集出版于1808年。——译注

② 特尔潘德(Terpander,约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诗人、音乐家,相传是希腊七

弦琴的发明者。——译注

③主流]据誊清稿:一种非音乐的与一种音乐的主潮。—--译注

④ 在荷马与品达之间]1872年第一版:此间(在荷马与品达之间)。——编注六

51

意我们时代的一个熟知的、似乎为我们的美学一味反感的现象。50

我们一再体验到,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如何迫使个别的听众形成

一种形象的说法,尽管一首乐曲所产生的不同形象世界的组合看

起来是缤纷多彩的,甚至于是矛盾的:靠此种组合来练习可怜的才

智,却忽视了真正值得解释的现象,这委实是我们的美学的本色。

的确,即使这位音响诗人自己用形象来谈论一首乐曲,比如把一首

交响曲称为“田园交响曲”,①把其中一个乐章称为“溪边景色”,把

另一个乐章称为“乡民的欢聚”,这些名堂也同样只是比喻性的、从

音乐中产生的观念——而且绝非音乐模仿的对象——关于音乐的

狄奥尼索斯内容,这些观念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未能给我们什么教

益,甚至没有堪与其他形象比肩的独特价值。现在我们必须将这

个把音乐发泄到形象中的过程,转嫁到一个朝气蓬勃、具有语言创

造力的人群身上,方能猜度分成诗节的民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整

个语言能力如何通过全新的音乐模仿原理而受到激发。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把抒情诗看作音乐通过形象和概念而闪

发出来的模仿性光辉,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问:“音乐在形象和概

念的镜子里是作为什么显现出来的?”音乐显现为意志(叔本华所

讲的意志),也即显现为审美的、纯粹观照的、无意志的情调的对立

面。在这里,我们要尽可能鲜明地区分本质概念与现象②概念:因

为按其本质来看,音乐不可能是意志,原因在于,倘若音乐是意志,

①贝多芬的著名作品,又称《F大调第六交响曲》,其中第二乐章为“溪边景色”,

第三乐章为“乡民的欢聚”。——译注

②此处译文未能体现名词“现象”(Erscheinung)与上文动词“显现”(erscheinen)

的直接联系,或也可把“现象”(Erscheinung)译为“显现”。——译注52

悲剧的诞生

则它就会完全被逐出艺术领域了——因为意志本身乃是非审美的

51 东西——;但音乐却显现为意志。因为,为了用形象来表达音乐的

现象,抒情诗人就需要一切激情勃发,从爱慕的细语到癫狂的怒

号;受制于那种要用阿波罗式的比喻来谈论音乐的冲动,他把整个

自然以及置身于自然中的自身仅只理解为永远意愿者、欲求者、渴

望者。① 不过,只要他用形象来解说音乐,他自己就稳坐在阿波罗

式静观的宁静大海上面,即使他通过音乐的媒介直观到的一切都

在他周围处于紧迫而喧闹的运动中。的确,当他通过这同一个媒

介洞察到自身时,显示在他面前的,乃是处于感情未得满足的状态

中的他自己的形象:他自己的意愿、渴望、呻吟、欢呼,对他来说,都

是他用来解说音乐的一种比喻。这就是抒情诗人现象:作为阿波

罗式的天才,他通过意志的形象来阐释音乐,而他自己则完全摆脱

了意志的贪欲,成为纯粹清澈的太阳之眼。

我们上面的整个探讨都坚持了一点:抒情诗依赖于音乐精神,

恰如音乐本身在其完全无限制的状态中并不需要形象和概念,而

只是容忍它们与自己并存。抒情诗人的诗作所能道出的,不外乎

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并没有——以最高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已

然包含于那种迫使他用形象说话的音乐中。正因此,音乐的世界

象征决不是靠语言就完全对付得了的,因为它象征性地关涉到太

一(das Ur-Eine)心脏中的原始矛盾和原始痛苦,因此象征着一个

① 因为,为了用形象来表达……]据准备稿:因为,为了把音乐现象形象化,抒情

诗人就需要一切激情的勃发和协调:他不仅把自身当作永远意愿者来谈论,而且也赋

予自然这样一种欲求和渴望之波动:根据前面的探讨,这一点同样也要这样来理解,恰

如整个此在(Dasein)、世界的有限性向我们显现为一种持续的意愿和生成。-—编注七

53

超越所有现象、并且先于所有现象的领域。与之相比,一切现象毋

宁说都只是比喻:所以,作为现象的器官和象征,语言决不能展示

出音乐最幽深的核心,倒不如说,只要语言参与对音乐的模仿,那

它就始终仅仅处于一种与音乐的表面接触中,而音乐最深邃的意

义①,则是所有抒情诗的雄辩和辞令都不能让我们哪怕稍稍接近52

一步的。

① 意义]1872年第一版:内核。——编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一编 第二卷 第二章 第三节-在线阅读

    第三节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的系统展示 一般说来,任何地方出现了原理,这都只能归功于纯粹知性,后者不仅仅 B198 是相对于发生的事情的规则的能力,而且本身就是原理的根源,根据这些原 A159 理,一切东西(只要是能作为对象向我们出现的)都必然服从于规则,因为没 有这些规则,现象就永远不能有资格得到与之相应的对象的知识。甚至自然 规律,当它们被看作是知性的经验…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660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说明-在线阅读

    说明 《论法的精神》最初几版中没有这个说明。当时冉森教派的批评家因孟德斯鸠不把美德视为君主制的原则而大为恼火,甚至指责他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为了回应这些指责,孟德斯鸠补写了这个说明,首次刊出于1757年版,此时孟德斯鸠已经过世。——译者 为了正确理解本书的前四章,必须注意,我所说的美德,在共和国里就是爱国,也就是爱平等。这既不是伦理美德,也不是基督教美德,而…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366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卷一-在线阅读

    形而上学 卷(A)一0 章一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980a 1 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25 1 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 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 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② 动物在本性上赋有感觉的官能,有些动物从感…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6日
    583
  • 第三节真理的基本性质与分类

    在对真理的构成因素作分析后,赫伯特进一步将真理的基本性 质概括为七个命题,它们分别是: (1)“真理是存在的”。这个命题用于反对对真理的无知和怀疑。 (2)“真理与事物自身一样永恒、一样古老”。这个命题将“存在” 规定为真理的主题,从时间上规定了真理的范围。它说明凡是存在 ① 赫伯特:《论真理》,第90页,洛特里奇/托莫斯出版社,1992。 ②同上书,第81…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539
  •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二章 生活的意义-在线阅读

    第二章 生活的意义 “也许,我过去生活得不对头吧?”他脑于里突然出现了这个想法。“但是又为什么不对头呢,我做什么都是兢兢业业的呀?”他自言自语道,接着便立刻把这唯一能够解决生死之谜的想法当作完全不可能的事,从自己的脑海里驱逐掉了。——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开篇问题 1.填空:“生活是_______” 例如: 生活是一盘棋,只是你不知道这盘棋最…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35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