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主义是公元前4—3世纪产生于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派别,代表人物有皮浪、阿克西劳、卡内亚德、埃奈西德穆及恩披里柯。
怀疑派哲学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哲学学说。它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因为对每一事物都可以有两种相互排斥的意见;既然人们什么也不能确定,就应该放弃判断,放弃认识,平心静气地求得精神的安宁。怀疑主义揭示了人们认识中的矛盾,在认识史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反对唯物主义,不相信理性的力量,否定科学知识,实际上为宗教迷信和神秘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_____
四、怀疑主义
一、阶段及其代表
公元前 4 世纪后半叶兴起,延续了约 500 年。分三个阶段
:
( 1 )早期实践派:提出了怀疑论的基本原则,不重视
理论建构,更多地将怀疑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实践。主
要代表:毕洛( Pyrron ,又译作皮浪,约公元前 365- 前
275 年),蒂孟( Timon ,公元前 320- 前 230 年)。
( 2 )中期怀疑论:柏拉图主义与怀疑论合流,由柏拉
图学院的成员构成,主要工作是批判。主要代表:阿尔凯西
劳和卡尔涅阿德。
( 3 )晚期怀疑论或罗马怀疑论:主要工作是将怀疑论
的思想系统化。主要代表:爱那西得穆( Ainesidemos ,约
公元前 100- 前 40 年)、阿格里帕( Agrippa ,生平不详,
约公元 1 世纪)和恩披里柯( Sekstus Empiricus ,公元 2
世纪中叶)。四、怀疑主义
二、怀疑主义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意识
恩披里柯将当时的哲学分为三类:独断派( Dogmatikoi )
多亚派。
三派的特征:“对于研究者来说,研究的结果自然或者是发
现所探寻的对象;或者是承认对象难以找到,无法认识;或者是
不断地研究下去。可能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在哲学研究者中
,有些人声称他们发现了真理。另一些人断定真理是不能认识的。
还有一些人则继续探索。”
“ 怀疑派,由于它在研究和探索中的活动也被称作‘研究
派’( Zetetike );由于研究者探索之后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也
叫做‘存疑派’( Ephektike );由于它的怀疑和探寻的习惯或
者它对肯定和否定不作决定的态度也被叫做‘犹疑
派’( Aporetic );由于在我们看来毕洛投身于怀疑主义比他
的前驱者更加彻底,更加明显地被叫做‘毕洛派’。” 四、怀疑主义
三、基本原则和目的
“ 怀疑主义是一种能力,它用一切方法把现象和判断对立
起来,由于被对立起来的事物、对象和原理、理由的完全对等,
我们就达到了一种保留意见,不作判断( epokhe )的状态,并
进一步达到了不动心( ataraksia )的境界。”
“ 怀疑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是:任何命题都有一个相等的反命
题与它对立。我们相信,根据这条基本原则,我们就能够避免独
断。”
现象指感知到的东西,对等指对于现象所作的不同判断同等
有效。
“ 不作判断是一种静止的心灵状态,由于它我们既不肯定也
不否定任何事物。不动心是心灵的不受干扰、安宁平静的状
态。”
要点:对真理是否存在以及一切观点是否正确不置可否,悬
置一切,达到不动心。它的对立面是迷信和独断论。四、怀疑主义
首先,怀疑主义者并不怀疑外在对象的存
在及其可知性,那是学园派的观点。他们只是
描述事物向他们呈现的样子,并不对事物本身
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 我们目前的任务是要大略地叙述怀疑主
义的要旨。首先必须声明,对于后面的论断,
我们并不确然地断定事物正如我们所述说的那
样,我们只是编年史家一样,简单地按每个事
物在目前所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把它们记录下
来。” 四、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者并不否定感知的现象,只是批判有关它们的判断,
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对一切判断不置可否,悬置起来。
“ 在对其原理的阐述中,怀疑论者是以一种非独断的方式陈述
对他显得如此的东西,报导他自己的印象,而不是对外部的实在事
物作任何肯定的论断。”
“ 断言‘怀疑论者否定现象’的人,我认为对我们的学说一窍
不通。因为,像上面所说过的那样,我们并不推翻我们不由自主地
要加以承认的感官印象。这些印象就是现象。当我们问实在是否像
它所显现的那样时,我们已经承认‘它显现’这个事实。我们的怀
疑并不涉及现象本身而只涉及对现象所作出的理论——这与探问现
象本身是极不相同的。例如,蜜对我们显得是甜的(这我们承认,
因我们通过感官知觉到甜味了,但它本质上是否也是甜的,我们认
为是一件可疑的事情,因为这不是一个现象而是一个关于现象的判
断),即使我们为反对现象而辩论,我们也并不是为了否定现象而
提出这些论证,而是要借此之处独断论者的轻率。”四、怀疑主义
其次,怀疑主义的目的是通过悬置一切判断获得安宁。
“ 我们已经说明了宁静是推脱判断的结果。”
“ 怀疑主义的起因,我们认为,是希望获得安宁。有才能
的人,为事物中的矛盾所烦扰,搞不清应当接受哪一方面,
于是进而研究在事物中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希冀通过
解决这些问题获得宁静。怀疑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是:任何命
题都有一个相等的反命题与它对立。我们相信,根据这条基
本原则,我们就能够避免独断。 ”
人,尤其是喜欢求知的人试图摆脱矛盾,获得安宁,他
们采取的方法是进行研究,分辨真理,获得正确的认识。但
是怀疑主义认为任何命题都有与之相反的等效命题,它们相
互矛盾,因而正确的方法不是进行肯定或否定,而是悬置一
切,不置可否,这样就能避免独断,陷入到论争中,因而能
获得真正的安宁。四、怀疑主义
四、爱那西得穆的十个论证
特点:从感知主体的状态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角度
论证感觉是各异的,因而对感觉所做的判断是不可靠的。
第一、不同类的动物的感官互不相同,因而对同一事物
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或印象。例如,葡萄藤对于山羊来说美味
可口,对于人类来说则苦涩难咽。
第二、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人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本质,
因而感受各异。例如,“同样的生活方式对一个人有害,可
对另一个人却有益。由此可得,判断必须免作。”
第三、同一个人的不同感官对于同一物体的感受各有不
同。“例如,一个苹果用眼睛看其颜色是浅黄色的,用嘴尝
其味道是甜的,用鼻子嗅其气味是香的”,“由此可得,所
呈现的事物并不比不同的事物更是这个事物。” 四、怀疑主义
第四、同一个人有不同的状态,因而“所获得的印象
也就多种多样,即使是精神失常者也不违反自然:要不为
什么他们与我们大不相同呢?”
第五、处于不同的国家、民族、习俗、法律和传说信
仰下的人对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神以及世界的生
成和毁灭具有不同的认识。“至于谁正确,我们还是别作
判断吧。”
第六、事物总是混合在一起,因而它们呈现出的性质
是不同的,那么哪种性质是事物真实固有的性质呢?“因
为事物之间都是互相混合的,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纯粹的
自身。而总是与空气、光线、潮湿、干燥、热、冷、运动
、蒸发以及其他力量相联系。紫色在阳光下、月光下和烛
光下所呈现出来的色泽是有差别的。我们自己的肤色在中
午和傍晚也显得有所不同。” 四、怀疑主义
第七、事物必然处于一定的空间,有不同的距离。因此,
“离开地点和位置认识这些事物是不可能的。它们的本性是不可
知的”。
第八、事物的性质和量对人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适量饮
酒可增强体质,而饮酒过度会伤害身体。
第九、对象因为出现的频率和次数不一样使人产生不同的感
受。“对经常碰到地震的人来说,地震平淡无奇。天天可以看到
太阳也觉得它不足为奇。”
第十、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们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
可以变化,因而人对它们的感受并不是有关事物本身的,事物不
可知。“例如处在右方的事物并不是本性使然,而是由于它与其
他事物的相对位置而被这样认为的;如果其他事物的位置变化了
,那么这个事物就不再处在右方。”既然“所有的事物都与我们
的心灵相关联,相对的东西自身是不可知的。”四、怀疑主义
五、阿格里帕的五个论证
“ 他们提出这些论证并不是要取代前十个论证,而
是要通过这五个论证连同那十个论证,更详尽、更完整
地暴露独断论者的轻率。”
前面的十个论证主要从感觉经验的角度论述认识的
不可靠性。而人们认为还可以凭借理性推理获得知识。
因此,要彻底批判主张真理是可知的独断论,需要批判
理性是获得真理的可靠途径这种主张。
“ 较晚的怀疑论者留下了五个可导致推脱境界的论
证。它们第一个以观点的分歧为根据,第二个以无穷后
退为根据,第三个以相对性为根据,第四个以假设为根
据,第五个以循环论证为根据。”四、怀疑主义
第一、观点分歧。如果现象是人们凭借理性
可知的,那么人们对于同一现象就应该有相同的
判断。但是人们对它们有不同的,乃至完全相反
的判断,因而这说明世界本身对于我们来说是不
可知的。
第二、对象总是向我们呈现和显现的对象,
我们看到的总是与我们相关的对象,无法看到对
象本身。既然对象必然与判断主体及其伴随的知
觉相连,因而我们无法判断我们所看到的对象是
否就是对象本身,我们对这个呈现的现象所做的
判断是否与对象本身相符。四、怀疑主义
第三、无穷后退。为了证明一个东西为真,我们需要进一
步的证明。但是这个用来证明的证明也需要第三个证明证明它
,而第三个证明还需要第四个证明,依此类推,以至于无穷。
因为我们无法获得作为整个证明系列的起点的最初证明,所以
我们无法对所要证明的那个东西形成正确有效的认识,因而只
能对事物保留意见,不做判断。
当然,为了避免这种无穷后退的结局,人们可以采用其他
方法。
第四、采用假设法,即将某个东西作为自明的前提和假设。
但问题是:既然那个需要解释和证明的东西需要证明来证实它
,那么,这个前提或假设也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不能仅有“自
明的”这句话来加以搪塞,必须清楚解释它为何具有豁免权。
如果它具有,那么最初的对象为何不能有,为何采取双重标准
?既然拿不出有效的理由说明这个假设的合理性,那么它只是
一种武断的、无根据的假设。四、怀疑主义
第五、被解释的对象与进行解释的东西互相证明,互为
因果。但这是循环论证,我们必须先证明一个,然后用它
证明另一个,但是要证明后者,我们又需要证明前者。因
此,我们拿需要被证明的东西证明的东西来证明这个被证
明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命题中,我们既不能
肯定这个证明那个,也不能肯定那个命题证明这个,所以
对两者只好都加以推脱。”
相比于前面的十个论证,这五个论证更强,因为感觉经
验提供的东西只有经过理性的联结和判断才能形成命题,
进而才可能成为知识,所以感觉经验提供的东西最终都需
要理性的证明,而这五个论证却证明理性论证本身有缺陷
。
总结:“至今,对引导人达到推脱的境界的论证的论述已
经足够充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