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或“危险的增补性”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哲学小说。要在卢梭的作品中正儿八经 地找思辨式的哲学,肯定要失望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著作中有 极为丰富的哲学资源。《爱弥儿》曾经让康德爱不释手,以至于废寝 忘食,打破了奉行终身的作息制度。康德说,正是卢梭的著作把他引 向了正路,教会他要尊重普通人,告诉他什么是自由。《爱弥儿》展示 了卢梭的写作才华,当这样的才华与炽热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结合 在一起时,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卢梭 50 岁时,《爱弥儿》问世,此前不久,他完成了《社会契约论》 和《新爱洛绮丝》。这3本书,其内容(分别涉及教育学、政治学、文学) 和文体是完全不同的,卢梭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全部的构思和写作,而 且每一部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了经典之作。

《爱弥儿》充满了孩童般的天真与热情,但像蘸着眼泪写的,这样 的风格符合卢梭的性情。如果把它和卢梭几年后写作的《忏悔录》联 系起来,就更清楚了:它们一方面洋溢着情感,渴望爱和幸福;另一方 面则是对痛苦、空虚、恐惧的感受,从而产生了形而上学的焦虑。卢 梭的立场是惊世骇俗的:已知的教育和文明是对人本性的摧残! 《爱弥儿》具有哲学史和教育史上的双重价值。

一引子:婴儿

我们生来的状态是柔弱的,我们需要强壮;我们是无助的,需要 外在力量的扶持;我们是蒙昧的,需要理性。所有我们生来所缺失的 一切,所有当我们成人时所需要的一切,都要由教育来增补。卢梭提出,人从三个方面接受教育:自然、人、事物或社会环境。自然方面的 教育其实是自然的培育,就像我们身体器官的生长;我们从周围环境 中获得经验,这是事物对我们的教育;我们所接受的文明或学校教育 则来自人。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不同的,自然的因素完全不受我们控 制,环境只部分地受我们控制,只有人的教育完全由人来控制。在人 对人的教育中中,存在着巨大的误区:成人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教导的那 样说话和行动。

自然是一种习惯吗?如果自然是一种习惯,是否有因强迫而成 的习惯呢?是否有与自然相悖的习惯?教育,特别是来自人的教育, 就是培养某种特定的习惯。但是这样特定的习惯符合人的本性吗? 卢梭说:“我们生来是非常敏感的,以各种方式受我们周围环境的影 响。”①我们的感官寻找那些引起愉快的东西,对沮丧的东西关上大 门。在卢梭看来,教育的三种类型是相互冲突的,简单地说,或者做 自然人,或者做公民,不能兼而有之。“自然人为自己活着,他就是整 体,只靠自已;公民只是分数中的分子,他的价值依靠分母,依靠整体 和团体。”②社会组织就是使人脱离自然,把人的独立性换成依赖性。 你不再是你,而是罗马人、日内瓦公民、中国人。这样培养起来的意 识是,爱祖国甚于自己的生命。自然人任性,按自己的性情爱与恨、 说与笑;公民忘我。公共教育就是使人成为公民。

在公民或社会的秩序中,每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分工和位置,人接 受教育,以适合他的位置。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平等的。真 E的教育不是用种种规范加以束缚,而是要顺其自然。“我们生命的 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我们的教育从自己开始。”③我们要充分享有白 已的生命,但并不对抗死亡,死像生一样自然。“生命不是呼吸,而是 行动,使用我们的感受、心灵、器官,利用我们身上使我们意识到自己 存在的一切因素,生命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对生活敏锐的感受。

①② 卢梭:《爱弥儿》,第7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③ 同上书,第9页。

一个人可以活 100岁,却是从来没有活过。”①没有活过的人是不知道 自己真正需要的人,因为“我们的智慧是受奴役的偏见,我们的习俗 在于支配和强迫。文明人从生到死都是奴隶,婴孩时被捆绑在襁褓 里,死时尸体则被钉在棺材里,人类漫长的一生都被人自己的制度 所监禁”②。卢梭的意思是,人一出生就丧失了自由,倘若没有畸形的 教育,人反而会更加聪慧。襁褓是残忍的,它损害了健康和性情,人 临世的第一个感觉是痛苦,卢梭以此来解释婴儿的哭泣,它是一种抱 怨。我们给自己后代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束缚。卢梭首先把这样的 结果归咎于母亲,因为她忙于享乐,或其他事务,放弃自己对后代的 义务,把哺育孩子的事情交给奶妈(这与18世纪的社会风气有关),由 此引出了一连串极具哲学隐喻意义的议论:奶妈充当了陌生人孩子 的“母亲”,孩子从一开始就面临非自然状态的“培养”。“一个以母亲 的身份哺乳别人孩子的女人是一个坏的母亲。”③因为她与孩子之间 没有自然感情的纽带。做母亲的权利和做人的权利一样是不可转让 的,亲妈眼见自己孩子更爱另-一个“母亲”,这是残忍的。但是,如果为 了防止这样的恶果,阻止孩子与“代理母亲”的感情交流,使奶妈成为 喂奶的“机器”,其代价是孩子不懂得爱。

“奶妈”的“增补性”具有道德形而上学意义,它是一种危险的增 补性,一种“原罪”,一切坏事的源泉,从此自然的道德被扭曲了:没有 母亲,哪有孩子?她们“互不相认”,怎能相爱?最本原的乐趣开始从 人的生活中异化出去。它增补出一个自然的习惯,就是大人的强迫 和孩子的忍耐:我们只让孩子做我们要他做的,孩子还没学会说话就 学会了服从。卢梭笔下的爱弥儿就是身处这样环境的典型:他是一 个孤儿。卢梭称自已就是爱弥儿的父母,除了有相互同意的契约,他 决不与爱弥儿分开。卢梭要亲自教育爱弥儿,不让别人沾边。“那个 智者洛克,他曾经把生命的一部分献给医学研究,他劝我们别让孩子 服药……我则更进一步,因为我自己从未曾看过医生,我决不会派人

①② 卢梭:《爱弥儿》,第10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③ u上书,第13负。

为爱弥儿找医生……医生只能杀了他。”①不吃药与不要奶妈的理由 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有“危险的增补性”。卢梭不相信药的作用:“药 既不能增强健康,也不能延长生命,这种无用的技术比无用还坏,因 为它浪费时间……如果时间花在使我们痛苦上,就比浪费它还遭。”② 卢梭之所以从孩子谈起,是因为孩子最符合人的本来状态。卢 梭称人的教育从出生就开始了。这时,人还不会说话,没有知识,只 有最基本的需要,理性时代还没有到来。孩子第一个意识到的体验 是纯粹情感上的快乐和痛苦,那么,怎么引导孩子呢?“容许孩子获 得的唯一习惯应该是没有习惯。”③放任孩子,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 事,让他纵情感触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而对教育来说,这样的东西越 多越好。④ 卢梭甚至注意到孩子不会说话前的喃喃言语,这是只有母 亲才懂的语言。它其实不是词,而是姿(肢)态,痛苦和欢乐全写在脸 上。这时,还没有善恶观念,因为分辨善恶是理性的事。

二童年:躲避词的诱惑

卢梭认为,脱离婴儿期的标志是语言替代了哭闹。“这个增补是 相当自然的,一种语言替换了另一种语言。”⑤比如,当不小心摔了一 跤时,爱弥儿不再哭,而说“我很疼”,他知道了符号的意义。符号代替 了事物,这是另一种危险的增补性,因为从此他接受“话(词)”的教育, 从那里萌生种种道德想像。其危险倾向在于:“话语”教育增生出愚

① 卢梭:《爱弥儿》,第22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同上书,第 23 页。 ③ 同上书,第 30 页。 ④ 卢梭说,一个从小就习惯蛇和蜘蛛的农家孩子,长大后决不会怕这两样东西。 反之,倘若从来没见过蛇和蜘蛛,当你第一次着到,这时无论你年龄多人,总是害怕 的。他谈到教育爱弥儿的方法:“所有孩子都害怕假面具,一开始,我让爱弥儿看一幅 带着笑脸的面具……然后,我让他看面孔温和些的面具,最后才是恐怖丑陋的。如果 我熟练地安排了这些阶段,爱弥儿对最后的丑相一点儿也不害怕,而是朝着它笑,就 像见到那个笑脸面具一样。”(同上。) ⑤同上书,第41页。

蠢的、学究气的命令式方法,从而使孩子不是独立地学习。倘若没有 来自大人向孩子灌输的那些应不应该的说教,孩子自己会观察得更 好。教会孩子回避划伤手指的小刀的不是“疼”这个词,而是皮肤的 疼痛本身。孩子在童年时遭受的苦难越多,成人后的苦难反而越少。 生命是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我们实际上也是用这个标准衡量幸 福和不幸。有得必有失,或有生必有死。当孩子得到词语,并试图用 词代替事物本身时,就开始向成入领域迈出最重要的一步。这也是 孩子结束天真、走向不幸的根源:词是理性的,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 当我们以这样的语言“教育”孩子时,其实是培养他们习惯于满足这 些词,以及由词滋生的观念。卢梭举了个例子,即 18世纪常见的老师 对孩子的道德说教: 老师:你一定不要那么做! 孩子:为什么不? 老师:因为它是错的。 孩子:错的!什么是错的? 老师:就是不允许你做的。 孩子:为什么做被禁止的事情就是错的? 老师:你要是不服从就会受罚。 孩子:那么,我就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再做。 老师:我们会看见你。 孩子:那我就藏起来。 老师:我们会问你当时在做什么。 孩子:那我就撒谎。 老师:你不应该说谎话。 孩子:为什么? 老师:因为这是错的。①

① 卢梭:《爱弥儿》,第54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这是一种循环说教命令,其中并没有真正的证明,孩子始终处于 不理解的状态。这是好的教育吗?孩子不可能真正懂得他们还没有 能力知道的事情。“孩子有他自己观察、思考和感受的方式,最愚蠢 的莫过于试图用我们的方式替换它们。”①因为我们的方式使孩子感 到痛苦,这个痛苦的根源来自孩子的行为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在这 样的情况下,孩子保持愉快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并 认为只要自己没有被发现,就没有做错。这里虚伪的究竟是孩子还 是老师的“话语”呢?从效果上,孩子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不是因为信 服,而是由于害怕惩罚。当老师自以为说服了孩子时,其实他只是吓 着了孩子。这就是词语对孩子自然状态危险的增补性效应,它教会 了孩子撒谎,…种不得不学会的能力(否则就会有痛苦),“然后,孩了 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词语的冠冕堂皇 引者)隐藏起诡秘的动 机,你自己落入孩子欺骗你的圈套,使你看不到他们的真面目。只要 有机会,孩子就会用空洞的词语敷衍你”②。这是孩子成长的规律吗? 它不但是危险的,而且是可怕的。换句话说,卢梭认为使孩子堕落的 真实原因正是我们的教育,而拯救孩子的有效办法是消除惩罚制度, 因为说谎是用来对付这个制度的。在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教育中,撒 谎是没有必要的。“我肯定爱弥儿很多年都不会知道撒谎为何物,很 清楚,他的幸福越少依赖别人的意志或观点,他对撒谎越没有兴 趣。”③成人经常听不懂孩子的话,就像孩子不懂大人在说什么。孩子 说的同样的话语,大人听出的意思和孩子想说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观念往往没有秩序、断断续续,其实并不是在确信什么,却极 其活跃。别让孩子允诺什么④,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自己说的话,因为

① 卢梭:《爱弥儿》,第54贞,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同上书,第55页。 ③ 间上书,第67页。 ④ 比如,经常听到大人以愚蠢方式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你长大了做什么?“把他 们没有的东西给他们,让他们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作出判断。另……个错误是试图让 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与他们现在无关的事情,像他们未来的兴趣,他们长大时的幸福。” (同上书,第72页。)成人的术语对孩子是无意义的。

他们弄不懂这些词的道德含义,而视为空洞无物。成人总在向孩子 灌输词的抽象。在孩子学会这些词所代表的观念之前,这些词是无 用的,甚至会产生误解。以成人的判断代替孩子的判断,会使孩子陷 入迷茫,慢慢地,他长大后再不会独立地判断。①

孩子需要的是赤裸裸的真理,老师却教给他们寓言。在18世纪, 所有孩子都学习拉封丹寓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狐狸与乌鸦》。孩 子们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与寓言作者所想的完全不同,孩子所欣赏 的恰恰是作者所排斥的:“在以上的寓言中,孩子们嘲笑乌鸦,但是他 们都喜欢狐狸。”②狐狸得到了乌鸦嘴里掉下的肥肉,孩子们学会了如 何利用别人的缺点!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一个多么严重的教训, 这个寓言会教唆出贪婪的孩子!个人行为和社会道德之间发生了可 怕的断裂。卢梭阻止爱弥儿接触这样的寓言,因为其寓意是爱弥儿 理解不了的。

赤裸裸的真理不是书本上的。卢梭显然认为文字会伤害孩子弱 小的心灵。“于是,当我试图摆脱孩子的功课时,我摆脱的是引起孩 子悔恨的主要原因,即他们的书本……爱弥儿在12 岁时也不会知道 书本为何物。”③学习阅读对孩子竟然是有害的!文字对孩子是个异 物,它首先教会孩子的,是服从异己的观念,学会与一个陌生者独语, 在文字上寄托全部感情!这是脱离实际的开始。这样的学习不是愉 快而是残忍,“因为孩子被迫获得某种违抗他愿望的技艺(读书写 字一—引者),使用这技艺的目的超出他的理解力”④。卢梭无视文字

()稳在《爱弥儿》第76页下的脚注①写道:“大多数哲学家的学习也像孩子的 学习……我们在做梦,一个糟糕夜晚的梦,它就是哲学。你们会说我也是一个做梦 者,这我承认,但是我梦见别人梦不见的东西……我留给读者去发现在我的梦中是否 有些对醒着的人有用的东西。”就是说,有两种梦,哲学之梦之所以糟糕,是因为哲学 家们往往-一代又一代学习书写连他们的老师也没有弄清楚的东西;而卢梭的梦是献 给清醒者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做卢梭式的“启蒙”,以与伏尔泰式的启蒙相区别。 ② 卢梭:《爱弥儿》,第79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③ 同上书,第80页。 ④同上书、第81页。

方便了入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他从文字中看到了欺骗,即虚假的交 流。文字在人性中增补出虚伪,而失去天真。在卢梭看来,与其让孩 子作文字上的训练,不如强健他们的身体。这是斯巴达人的教育。 与健康的身体相适应,还要训练孩子有敏锐的感觉: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触觉。这5种感觉越是灵敏,越能保持人的自然原始性。

三少年:自然经验的膨胀

孩子是弱小的,缺失很多东西,他逐渐长大的过程就是在身体和 精神上“填补”的过程,使他在两方面都“强壮”起来,以满足由于他过 去的柔弱所不能满足的需要。这就进入卢梭所谓教育的第三个阶段 (12—15岁):这时期,孩子身体上的成熟比心理上的成熟更快,因头 最强烈的热情——爱情,他们是不太懂的。于是,少年有了“多余”的 能量,他怎样利用它呢?卢梭认为,少年首先有身体上的冲动,他的 能量要有一个出口,他是好动的;其次有心理上的好奇,伴有意识活 动,他要知道更多的东西。但是,他还没有理性,他没有脱离感性的 世界。“感性是理性的唯一向导。”①这时的少年还没有书本知识,他 只有生活世界。也许他会读一些词,但仅此而已,他还不会思。“不要 由于你的教诲让他知道什么,而要让他自己学习什么。不要教给他 科学,而要他自己发现科学。如果你用理性代替他的好奇心,他就会 停止思考,他就只是别人思想的游乐场。”②让少年自己思考!与其让 少年看地球仪上的大海冰川川,不如让他身临其境,因为他懂了你谈的 究竟是什么:新鲜而实证的印象直接撞击着心灵,是它而不是符号唤 起热情。但是“老师”只想让少年注意各种符号。当然,卢梭这里诉诸 的不是胡塞尔意义上的“回到事物本身”(一种看不见的现象),而是 洛克“白板说”意义上的经验,以及复杂的经验;来自不同感性的组 合,一种感受叠加起另一种。“如果爱情及其愉悦不曾光顾过少年, 小鸟的歌唱怎能唤起淫欲的情感?”③

①② 卢梭:《爱弥儿》,第131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③ 同上书,第133页。

卢梭提倡,除非万不得已(不用符号揭示不出事物自身),不可用 符号代替所指代的事物。“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会只集中于符号,以至 于遗忘了事物。”①孩子学会的符号越多,眼镜的镜片越厚,离事物的 自然状态越远。其实,重要的与其说是教给他知识,不如说是培养他 的情趣,以及经过长期观察,培养出能保持长久注意力的兴致。回答 这个问题的不是老师、家长,而是孩子自己。卢梭不希望少年接触哲 学,因为少年更应该学习的不是从一般公理(抽象真理)推出例子的 三段论。现在需要的不是哲学方法,“还有另外的方法:每一个具体 的例子都暗示着另一个例子,总是指向系列中的下一个”②。这不就 是替换或增补吗?但替换者是另一个例子,而不是观念,是活的东 西,不是思想。多数哲学家是没有创造力的,因为他们有抽象真理的 约束。传统的学习只是接受被认为是天然正确的东西,它只让大脑 接受同一,在无差别的死寂中,我们的思考能力走向僵化和退化。卢 梭用例子的增补代替无差别的观念的增补,他看重例子之间的差别 性,认为只有这样才真正发挥心思的灵活和创造性,使其成为自己的 主人。当“主人”的一切全依赖“仆入”伺候时,做主的就是仆人。工具 的创造要有一双能灵活摆弄物件的手,心灵的创造也需要这样的 “手”,它是对精细差异性例子(偶然性)的敏感,那些例子就是心灵的 物件。

一切增补性的物件本来是为了更加方便而设计出来的,比如文 字代替记忆,望远镜和显微镜代替肉眼,如此等等。但是,在享用由 于这些技巧和仪器代替活的经验而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付 出代价,因为我们将渐渐依赖那些增补物,以至于记忆力减退,不再 相信自己的双眼。离开文字的记载和仪器,我们就不会作判断。“我 们的仪器越精巧,我们的感觉越粗糙,越笨拙。”③

卢梭以为,少年更需要了解的是事实,而不是原因。我们真正的

① 卢梭:《爱弥儿》,第133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同上书,第135页。 ③ 同上书,第139页。

教师是经验和情感。“我不喜欢词语的解释,年轻人很少注意它们, 也记不住它们。事物!事物!对它我已经说得太多了。”①我们的教 育太强调词(认字),而卢梭则说他厌恶书本,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我 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文字不应该刻在石碑上或写在纸上,而应铭记 于心!因为心境有活的经验和情感。卢梭大声呼吁:我只有一本书, 就是自然,它就是爱弥儿的图书馆。“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它与亚 里士多德有关吗?不,它是《鲁滨孙漂流记》。”②鲁滨孙独自生活在一 个孤岛上,离开了人群。这时,对他来说,要紧的不是从事什么艺术, 而是找到食物,保存生命。爱弥儿也要这样,不是向书本学习,而是 向事物学习。爱弥儿就是鲁滨孙,鲁滨孙急切地掌握现实有用的东 西,垒一个窝栖身,造-条船逃离。当他初步解决吃、穿、住,有了闲暇 时,突然感到了孤独,希望有个伴儿,那个“星期五”。在自然状态下, 鲁滨孙的价值观是事物的有用性。但是,卢梭认为;

由一般社会对各种艺术所建立起来的价值与其实用性相 反,它们甚至是直接按照其无照性估价的……最有用的技艺(卢 梭这里指鲁 滨孙从事的体力劳动——引者)得到的报酬最 少……另一方面、那些被称做艺术家而非手工业者的人只为富 人和有闲人工作,想像自己从事的无聊琐事所具有的价值…… 这种徒然劳动的真正价值是纯粹想像的。③

这是价值的扭曲!必须让爱弥儿摆脱这样的价值,一种时间和精力 的浪费。

但是社会必然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星期五”的出现而到来,卢梭 不得不在某一天告诉爱弥儿:除了你自己,还有其他人存在。天才的 卢梭洞察到社会首先来自经济的需要——商品交换。用货币的一般

① 卢梭:《爱弥儿》,第143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间上书,第147页。 ③ 同上书,第149页。

观念(或物的等价物)与特殊的物品交换。卢梭认为: 没有交换就没有社会,没有一个检验的共同标准就没有交 换,没有平等就没有检验的共同标准,所以每一个社会的第一个 法则是在人或物中所约定的平等。与自然的平等不同,人与人 之间约定的平等必须导致一个实证法,即政府和国王……物之 间约定的平等导致货币的发明,只有货币能比较各种不同事物 之间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货币是社会的真正纽带。① 或者说,国家和货币都是从人的自然状态下异化出去的身外之 物,增补之物。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和文字一样也是符号,具有符号 所具有的一般缺点:在使人进步的同时也使人退步甚至堕落,因为它 们使人失去无知,不再天真。人类一旦离开伊甸园,就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告诉爱弥儿以上的事实?答案是,等到 孩子逐渐脱离自然状态后。少年开始知道,除了在自然状态下的基 本需要之外,每个人还有自己的特殊能力和需要,每个人自发地倾向 于更适合自已的领域。所谓交换也是个人能力之间的交换,每个人 都为别人贡献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利用了别入的能力。于是,自然人 成为公民。爱弥儿脱离自然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他再也不能只感 受事实,他不得不作判断,学习过程就是判断的过程。按照卢梭的一 贯主张,我们可以说,知识的增加使人更“聪明”,“无知”却使人更“幸 福”。换句话说,知识与聪明成正比,与幸福感成反比。“我们知道的 越多,我们犯的错误越多,所以无知是回避错误的唯一方式。不作判 断就不犯错误。”②那么,知识与幸福,哪一个更真呢?我们选择哪一 个呢?卢梭选择了后者,而且认为幸福感存在于自然状态。知识的 判断越多,反而离事物的真实状态越远,因为“判断”常说自己所不知 道的东西,判断的叠加或者增补就更加危险。

① 卢梭:《爱弥儿》,第152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同上书,第167、168页。

到现在为止,虽然少年爱弥儿的自然经验在膨胀,但他基本上还 局限于自然的事物,还不知道什么是形而上学。他知道了人与物之 间的自然关系,但还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他还没有抽象 能力,也没有想像能力,一种夸大观念的危险能力。特别是,爱弥儿 还没有死的观念,还搞不清死意味着什么。可以说,死作为人最大痛 苦的根源,与爱弥儿是隔离的。“自由地活着,不依赖入类事物,是学 会如何死亡的最好方法。”①这也诠释了以上无知的幸福。爱弥儿只 想到他自己,只依靠自己;他还不会关注他人,不会利用别人。他天 真地以为别人和他是一样的。他不会判断,所以也没有错误。他的 身体是健康的,精神是敏锐的,心灵是自由的。他的热情还没有扩展 到他人,他还没有焦虑和烦恼。他不骄傲也不自卑,情绪平和。在自 然状态所允许的范围内,爱弥儿是幸福的。

四成长的热情与烦恼:自恋与他恋

逝者如斯夫!卢梭感慨道,在我们学会如何生活之前,生命已经 过了1/4,而在生命的晚期,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享受生活。成长时我 们不知道如何生活,当我们知道时,已经太晚了。在这两者之间,睡 眠、工作、忍受各种各样的忧伤又要占去时间的 3/4。生命太短促了, 享受生命的时间太少了。“所以说,我们出生过两次:生为实存与生 为生命,生为人的身体与生为一个人。”②出生后的自然状态与真正投 入生活世界是两回事。在青春期的大门口,爱弥儿的特点是什么呢? 他开始萌生差别意识,而在这之前,他对别人的印象是模糊的,他甚 至不太知道男孩和女孩的区别。但是,爱弥儿毕竟要渐渐长大了,卢 梭所谓第二次出生,就是指爱弥儿要参与社会生活,具体地说,是他 成长中的热情及其变化。

与马克思从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寻找人的本质不同,卢梭认为入 的本性是热情、激情、爱、恋情等。直白地说,马克思说吃饭重要,否则

① 卢梭:《爱弥儿》,第167、168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同上书,第172页。

人活不了;卢梭说爱重要,否则就没有享受生命。“我们热情的起源, 所有其他事物的原因和根源,与人共生的唯一根源,只要人活着就不 会离人而去的源泉,是人的自恋;这样的热情是人的原始本能。”①卢 梭的意思是说,自恋是人最原始的感情,如果没有外界的影响,如果 不是看到别人的存在,自恋就会以原始状态存在下去。卢梭把对别 人的感情看做自恋的一种增补,这样的增补同样是必需的。但是,像 以上提到的所有增补形式一样,热情的增补也存在着种种陷阱和危 险。在我们看来,真正面临危险的可能是占梭自己,难道爱情也是自 恋的增补,从而成为不自然的?

卢梭认为,自恋的自然基础是保存自己的生命,这是孩子的第一 天性和感情,他的第二种感情才是爱别人,这样的感情源自他需要周 围人的友善和帮助,所以无论自恋还是他恐,都说明人的本性为善。 孩子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学会对同类的善意,最好让孩子与感情 淳朴的人在一起,延长他的天真、幸福的时期。卢梭说;

一个好出身的年轻人可以保持他的天真到 20 岁……人的弱 点使他成为社会的,每一种感情都是一个缺失的符号;如果我们 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我们就很难想到与他们联系,所以我们渺 茫的幸福根源于我们的弱点。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是一个隐士。 只有神能享受绝对的幸福……如果一个不完满的生物自身是缺 失的,他能享受什么呢?……我不懂一个什么都不需要的人如 何能爱什么东西,我也不懂一个什么也不爱的人能是幸福的。② 人的弱点和缺失是天生的,所以才有增补的问题。什么是人性的弱 点呢?其中之一是同情弱者。卢梭紧接着上面说道:“因此,对我们的 同类,我们的情感与其说是为他们的喜悦,不如说是为他们的忧伤所 吸引。”③同类的悲伤感情更能引起共鸣。卢梭引出了两条线索,人共

① 卢梭:《爱弥儿》,第173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③ 同上书,第182页。

同的需要引出的是共同利益原则,人的情爱(博爱)则是源于人的苦 难。因为人在本性上是不幸福的,苦难越多,体验越复杂、深刻,越能 升华为文学和哲学,而快乐却是简单的。人的弱点和缺失还表现在, 此人的快乐在彼人身上传染的不是同样的快乐或爱,而是嫉恨。我们 在潜意识中把快乐的人排斥在我们的同类之外。怜悯别人是一种享 受,因为当我们把自己放在受苦人位置时,闪念却是,幸好我们还没有 像这个可怜人一样遭罪。嫉妒别人是一种痛苦,因为被嫉妒者有我们 所没有的“幸福”,而这样的“幸福”本来是我们可以有的。作为自恋的 增补,怜悯是积极的,它使我们感到惬意;嫉恨是消极的,它剥夺我们的 幸福感。卢梭的态度是,要爱弥儿多怜悯,少嫉恨。

卢梭不是乐观主义者,无论是王公贵族的华丽,还是乞丐的褴 褛,在他眼里都是可怜的、赤裸的、注定要死的。当爱弥儿懂得自己 的苦难时,就开始长大了。这时,他应该是16岁,但是,他还未成人, 因为他还很少想到别人的苦难。按以上种种,爱弥儿踏入社会的第 一步是萌生怜悯之心,懂得不仅是自己,而且整个同类都在受苦,并 因此而流泪。在卢梭的哲学里,观念浸透着情感,否则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怜悯他人,特别是那些今生也不会有我们这样“幸福”的可 怜人。同样的道理,有权势的人欺负老百姓,他们的权力越稳固,压 迫就越肆无忌惮。我们也理解了最无威胁感和恐惧感的皇上“最”能 善待诚惶诚恐的草民。总之,社会越专制,越容易培养起消极情感。 卢梭认为,要教育爱弥儿不是以贵族,而是以平等的身份怜悯他人; 要教育爱弥儿有威胁感和恐惧感,因为那些可怜人的不幸可能有一 天就落在自己头上。

我们太容易从表面上判断别人是否幸福。人们在相互交往时 往往蒙着假面具,“世人一向戴着伪装,他几乎不是他自己,自己认不 出自己,当被迫与人为伴时他很不舒服”①。但是人不得不与入为伍, 这既是幸福也是不幸的根源。与人交往的标志是说话和笑容,但真

① 卢梭:《爱弥儿》,第172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正的幸福所享有的不是词语和笑脸,而是心灵的独处。孩子的感情 简单,只有悲、哭、喜、笑,表情天真、烂漫;成人面部表情复杂,他已习 惯于假笑,堆起许多不必要的肌肉,好像悲与喜的中间状态,皮笑肉 不笑,以致脸上痕迹越多,城府越深。所以脸谱中的坏蛋是满脸横 肉,而观音菩萨的脸则千篇一律,简单得似无表情。

热情向外的第一个冲动是怜悯,它印证的是良心,所谓的“不忍 人之心”,其感情的积极增补就是善。反之,由嫉恨增补的则是恶。自 由、平等、博爱在卢梭这里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冲动的感情、迸发的 呐喊,就像初恋时说的“我爱你”不是由三个词组成的观念。“爱”这个 词不是被少女理解,而是打动了她,于是少女对示爱者含情脉脉。卢 梭说:“只靠理性,没有良心的帮助,我们不能建立起任何自然法,如 果全部的自然权利不仰仗人心某些本能的需要,那么这些权利就只 是白日梦。”①就是说,自由、平等、博爱源于自然而然的良心本能的需 要,否则它们就是几个不可理喻的空洞词语。卢梭并没有走向道德 形而上学,所谓抽象的善良意志是康德的方向,康德把卢梭那里人的 自然权利当成“绝对命令”,这是对卢梭立场的思辨式引申,或是扭曲。 可见,所谓的自然权利缘起于道德感情。在卢梭看来,要联系道 德谈政治,否则就没有政治。当人之间的差别超出自然状态所允许 的范围,人离开他人无法生活时,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 国家便出现了。卢梭倾向于这样的看法;人本性是善的,是社会环境 使人为恶。让爱弥儿投入社会是害了他,所以卢梭一再拖延爱弥儿 “入世”的时间,不让他接触别人,好像周围都是坏人似的,因为爱弥 儿不得不与一个异物(国家)打交道。这个由社会契约产生的异物一 开始就有虚假、特权、腐败的影子。

卢梭反对道德说教,因为说教使爱弥儿被动地等着,等别人告诉他 什么是对的,这样他就失去了自己发现的快乐。自己体验而不是说出 快乐。第一次自发地说出道德感的人是天才,重复它则是乏味,丧失了

① 卢梭:《爱弥儿》,第196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灵性,成为说教,以致解释得越多,越无人听从,成了多余的话。这样的 立场针对的是道德形而上学:“我看到年轻学子在他们最有活力的时期 被局限在纯粹思辨的事物上,然后,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突然投 入人和事物的世界,这与理性和自然是背道而驰的。”①这等于把活生生 的人打入冷宫,好像生命就是在孤独的禁闭中冥思苦想。卢梭是在批 评康德这样的书生哲学家,但康德却为从卢梭那里得到的思想资源而 欢欣鼓舞,这是奇特而值得深思的现象。卢梭主张,让爱弥儿学习做而 不是说,向经验而不是书本学习。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就是让孩子说一 些“整齐划一的”话吗?我们期待孩子说出我们想听的话。开始时孩子 不感兴趣,而后机械模仿,以致他们不再会思想,只会说“现成话”,丧失 了敏锐的感受性和想像力。卢梭是主张“实话实说”的,他甚至主张不 要词的修饰,不要浪费过多的词去说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也不要把观念 寄托在论证和想像上面。卢梭说:“我尽可能不依赖论证,我相信自己 观察到的;我不把我的观念建立在自己想像的东西基础之上,而是基于 我曾看见的东西。”②但是卢梭却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人,可见浪漫主义的 本义与辞藻的华丽甚至想像无关。卢梭是洛克的学生!“经验的浪漫 主义”,用“心”感受生命而不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心”不是哲学 化了的“精神”,它其实是身-心,身体的感受性。

卢梭并不想在哲学上有所作为,“我不是什么伟大的哲学家,也 不希望是这样的人”③。他不愿意和人争论,也不愿去说服什么人。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说真话,就像他在《忏悔录》中表白的那样,他非常 重视动机。卢梭对哲学家从不恭敬,他假借一个圣徒说出这样的话: “我向哲学家请教,找他们的书,考察他们的各种理论;我发现他们都 同样地傲慢和独断,认为——甚至在他们所谓的怀疑论中——自己 知道一切,却什么也证明不了,相互嘲笑。”④进一步说,哲学家看不到

① 卢梭:《爱弥儿》,第211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同上书,第 217页。 ③ 同上书,第 228 页。 ④ 同上书,第 230 页。

自己智力的弱点和局限,又无根据地狂妄。哲学家一定要把精神延 伸到身-心感受的范围之外,而不肯承认那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哲学 家认为自己在感性之外有更可靠的理性,其实他们靠的是一种隐蔽 起来的想像。通过这样的想像,每个哲学家把世界装进自己事先安 排好的模式里,可谓雄心勃勃。卢梭认为哲学家从感觉增补出比较, 进而作出判断,因而判断词“be”是生成哲学的根源。卢梭说: 觉察就是感受,比较则是下判断;判断和感受不是一回事。 通过感觉,对象分别而单独地呈现于我,就像它们在自然中那 样;通过对许多对象的比较,我重新安排它们……我让一个对象 依赖另一个,以决定它们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或者发现它们更 一般的关系。在我看来,积极的或理智的存在物特有的功能就 是理解‘是’的权力。①

换句话说,卢梭划分了感性和理智。感性是基础,在先;理智是引申 或增补,在后——但是任何增补都是危险的,都会成为一种异已的、 压迫性的力量。卢梭在对爱弥儿的早期教育中,放弃比较和判断,只 是让他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与生活。比较,寻找一般性的关系,进而 作判断、这是脱离天真的出发点,是一种“不得不”发生的进步。同时 这也是退步,甚至隐含着堕落,它使天真(天真的另一说法是无知、蒙 昧、老实)的自然痕迹荡然无存。卢梭称理智是“积极”的,感受性是 “消极的”。“积极的”含义是征服、压迫、同化,“消极的是”只守着自己 的良心。判断词“是”也意味着交往,一种危险的交往。

日然感情、自然权利和自然法就是卢梭的自然宗教(神圣的感 受,不需要论证):“在自然状态下,理性②的权利只能把我们引向自

① 卢梭:《爱弥儿》,第232—233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卢梭这里所谓“理性”并不是理性主义者所谓的“理性知识”之义,而恰恰是情 感和经验。可以说,理性是卢梭从哲学中借用的词,它在18 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中有 自己特定的含义。

然的宗教,这就是我引导爱弥儿走的道路。”①这样的自然宗教不就是 自然道德的另一种说法吗?一种爱的宗教。爱弥儿在卢梭的熏陶下 渐渐长大了,他不仅知道自爱,也懂了要爱别人。这是基于人不可剥 夺的自然权利,也是启蒙时代“自由”一词的真正含义:个入在追求自 已的幸福和自由时,也要尊重别人同样的权利。毫无疑问,这里是含 有悖论的,它为自由设置了前提条件,自由不得不受到限制。自然权 利还告诉我们要爱一个陌生的他者,这是无条件的“命令”。从卢梭 到康德只须跨越一小步,只要把“感情”置换成“应当”,就到了道德形 而上学领域。按照卢梭的体会,订立社会契约是自然权利的过渡,道 德的自然权利也是政治上的自然权利。这是一种异化,它适用于卢 梭“越……越”的公式。② 这样的危险趋势是,一旦爱弥儿长大成人, 失去了天真,幸福也就结束了。“知识就是不幸”,这是卢梭的格言。 结果怎样呢?爱弥儿开始视他的老师卢梭为路人,躲着老师,疏远老 师。爱弥儿学会了利用别人,把人分成有用与无用的两种。他还知 道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欺骗别人。总之,爱弥儿看卢梭的目光“成 熟”了,一种可怕的成熟。当他不需要卢梭时,他的眼睛是疲倦的、不 宽容的。他的心扉已不向卢梭敞开。但是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卢梭教 他的,是社会环境使爱弥儿“堕落”。

堕落的原因之一是奢侈。“巴洛克风格”是不适合卢梭的,他甚 至谴责法语“下流”:

他们宣称法语比其他语言更高雅,我却认为法语更猥亵。 在我看来,语言的纯正并不在于回避粗鲁的表达,而在于根本就 不表达它……我们不能设想比《圣经》更优雅的语言了,这只是 由于它的语言简朴平易。同样的事物一旦被翻译成法文,就变

① 卢梭:《爱弥儿》,第278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卢梭自发地觉察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他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或丧失的必要 性: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退步。文明越发达,离自然状态就越远,人就越加堕落、虚 伪、狡诈。

得不庄重了。①

貌似高雅的法语竟然是“粗鲁下流的”。卢梭认为,这不是听起来而 是看起来。他接着说:“我应该对爱弥儿说的话听起来对他都将是纯 洁的,但是把这些声音变成文字则要求读者有一颗纯洁的心灵。”②卢 梭不喜欢法语的书面语:口语出自热情,文字却导致堕落!说话带着 感情,文字却是冷冰冰的空洞。文字又是声音的增补,它一出生就有 背叛心灵的倾向。文字有自我享受的欲望,所以它不但是奢侈的,也 是猥亵的。

卢梭的浪漫主义既不在于奢侈,也不在于下流,而在于感情的力 量。当爱存在时,对象的一切都是美的。这时,与其说爱对象本身,不 如说是爱自己的感情,因为“当我们停止爱时,我们过去所爱的人仍 然没有变,但是我们不再有同样的目光”③。浪漫随着感情一起消失 了。为何称浪漫呢?因为其中没有功利因素。但浪漫主义也是危险 的,它经不住想像的诱惑。浪漫的土壤是热情,在卢梭看来,热情是 相互的,特别是对异性的热情。最美好的热情是无知而自然的,就像 少女的初恋。初恋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天真无知,毫不猥亵。 功利是感情的天敌,财富并非象征着幸福。在卢梭眼里,愉快是 简单的:无聊、单调、乏味往往属于拥有财富和特权的人,他们空闲、 懒惰,靠追求奢侈时尚和烦琐的礼仪打发日子。卢梭的愉快也不是 思想之乐,而是身体之乐:积极而不单调的肢体劳动、户外运动等。 简单的愉快随手可得,就是过不单调或不重复的生活,创造性的生 活。“单调摧毁愉悦。”④但是另一方面,卢梭认为:

得到幸福要比它看起来容易 100 倍。如果一个有格调的人 真想获得惬意,他不需要富有;他所需要的只是自由,作自己(生

①② 卢梭:《爱弥儿》,第289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③ 同上书,第 294 页。 ④ 同上书,第 319 页。

活)的主人。我们有健康和每天的面包足矣……我和爱弥儿都 晓得这一点,而且他的心灵更加纯洁、健康。①

真是惊世骇俗的幸福观!它摆脱了直到现在为止大多数人的偏见。 可是,爱弥儿还是孤独的,他缺少自己的另一半。

五第二性

爱弥儿长大了,需要个伴儿,以寄托他的热情。卢梭叫她索菲。 出于天性,爱弥儿要找她,缔结神圣的婚姻,卢梭还得最后一次替爱 弥儿操心。在《爱弥儿》第5卷,卢梭描述的重点转向女性。索菲只是 一个符号,但她是卢梭选中的“模特”,就是说,女性所具有的一切优 点和缺点,索菲无所不有,她是一个标准的女性。除了索菲与爱弥儿 作为人的共有特征之外,两人只有性别的差异,而这是一个根本性的 差异。两人之间“每个部是对方的缯补,比较两人的困难在于,在两 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决定什么事与性别有关,什么事与其无关”②。 男性与女性为什么要相互增补呢,因为单独看哪一半都不是完美的。 但是卢梭有“男性中心论”之嫌,因为他认为男性由于强壮和拥有权 力而主动积极,女性由于奖弱而被动消极。“一旦承认这个法则,就 要说女性是特别为取悦第性而做成的。”③于是女性附属于男性,她应 该让他高兴而不是生气。女人的力量不是肌肉而是柔媚,她以柔克 刚,迫使男人为她贡献强壮,而使他奉献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得不到 她,这是她的本能。于是,强者反过来依靠弱者。卢梭认为,所有这些 依从的是自然法:女人刺激起男人的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实现有赖于 女人的愿望。如此,女性应该羞于肌肉的强壮。按照这样的思路,卢 梭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因为那里抹杀了性别差异,“而一旦证明

① 卢梭:《爱弥儿》,第320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同上书,第 321页。 ③ 同上书,第 322 页。

男女在体格和性情上有差异,就得说两性的教育也不一样”①。卢梭 遵循他的自然法则:一个女人越像男人,在男人眼里就越没有吸引 力,反之,男人对女人亦然。不要在女人身上挖掘男人才有的潜能, 这等于损害了她的天性。

索菲天生与爱弥儿不同,她比他更快活,更有言语天赋。“男人 只说他知道的,女人只说使她高兴的;一个需要知识,另一个需要品 位。”②所以浪漫总与女人在一起,男人的对象是直截了当的实用性 而当他以这样的实用性对待女人时,就会引起女人的烦恼。女性的 本能更不容忍欺骗,或她不会撒谎。她内心深处的话语不是说出来 的,她的眼神、呼吸、手指的摆弄就是她更好的语言。她自然的肢体 语言已经给出了答案,嘴上却说“不”,可是她说这话时温柔的语调是 不骗人的。所以与男性比较,女性还有另一种语言,她在口拙时比男 性更有办法。在这方面,说女性是爱的动物一点儿也不过分。女性 对哲学、数学之类惟恐躲闪不及,“寻找抽象思辨的真理、科学中的原 则和公理以及一切倾向于普遍性的东西,超出了女性能力所及的范 围,她们的学习是具体实际的”③。这真是一个有趣而充满矛盾的对 比。浪漫离不开想像,但不是思辨的,而是感性的想像,正因为如此, 哲学家之类与女性更加势不两立。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观察异性,她 更能直觉出男性是否有意于自己,哪怕他是个哲学家。

爱的动物首先是热情的动物,卢梭说的并不完全对,他自己就是 一个充满热情的人,至少在纸上是这样,他是浪漫主义的鼻祖,但他 是个男性。可是假如他只有热情,也就没有卢梭。他还有魔鬼…样 的思辨能力,但把它隐藏在充满感性的流畅话语中。卢梭说, 没有热情就没有真正的爱,没有一个被当做真正完美的但 总是呈现在想像中的对象,就没有热情……爱是一个虚幻,它的

① 卢梭:《爱弥儿》,第326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同上书,第 339页。 ③ 同上书,第349页。

实在在于它所唤起的情感,在于它所激发的对真正美的爱。美 不是在我们情感的对象中发现的,它是我们虚幻的创造。① 所以爱是一个非常不实际的东西,是一种危险的增补性。当你的“爱 人”说“我爱你”时,他或她并不能说出爱你的什么东西,这绝对说不 出来,因为爱和美一样都是再创造出的享受。其危险性就在于,所爱 的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而是自己的意愿所创造出来的意向对 象,因此,当爱存在或消失时,我所爱的人本身没有变,但是这个人对 我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了。

卢梭引导他笔下的索菲成为他的热情所创造出来的女人,他的 浪漫成就了她的浪漫。“我把索菲给了爱弥儿,她就是爱弥儿印象中 的妻子形象,他希望从她那里得到幸福。”②爱弥儿也是卢梭热情的产 物,他的身上有卢梭的影子,索菲也就成了卢梭心目中的理想情人。 索菲喜欢打扮,也会打扮,但是她并不穿贵重的衣服,他甚至不知道 什么是时髦。她的穿着得体、简洁、幽雅,她最喜欢做针线。索菲的禀 性中有女人最大的优点。与巴黎女人比较,她热情、充实而不冷淡、 空虚;她给人愉悦而不设法取悦于人……索菲向往怎样的丈夫呢? 她有自己的想法。出身、财富、地位、风俗,所有这些都不构成她选择 的障碍。她只要他性情与她相投,不要别人对他的赞扬,只要自己幸 福。卢梭在索菲身上再一次施展了他的浪漫,一种自然朴实的浪漫。

六爱弥儿的幸福或卢梭的自由风格

卢梭说,他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是走路,是走还是停,何时走,何时 停,走多远,全看自己的心情,听从自己的意愿,一种完全自由的选 择。观赏田园春色、小桥流水还是激流瀑布,直行或者绕行,没有什 么外在的力量,可以强迫他的意志。岸边、丛林、岩洞,都有他的痕迹。 兴致好,不妨扎寨露营,否则,避之绕之。甚至,在渺无人烟之处,大漠

① 卢梭:《爱弥儿》,第354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同上书,第 356页。

荒丘,也不妨大胆前行,“因为我完全不依赖任何人,我欣赏自由人所 能享受的一切”①。我们可以把卢梭的这番话引申开来,它也就是《爱 弥儿》的文体风格,一种自由风格,无拘无束,洒脱,不是哲学,不是小 说,不是教育学,不是散文……但是这些门类都从它这里吸收许多, 包括思想资源、方法、格言,如此等等。这是一本没有章法的书,有描 述,有论证,有对话,有寓言,有细微处的情节,其自由表现在变化上, 可以尝试各种文体,于是就有了不同的快乐,闪烁于抽象与具体、思 辨与想像、幽雅与自然的乡土味之间,从而总不无聊,文字随着热情 源源不断。写书时的卢梭并没有真的在定路或旅行,但是,他不是在 用文字旅行吗?他不是在用类似的活语对作家和哲学家暗示什么 吗?卢梭说:

我们以远足这样合人高兴的方式能享受到多少变化了的快 乐啊!还不要说它能强壮身体,愉悦精神。我注意到那些坐在 装备良好的四轮马车上的人,他们萎缩在思想里,阴暗忧郁,或 面呈病态,而用脚走路的人总是轻松快活的,对一切都感兴趣。 我们就要到达过夜的营地时该有多高兴!粗茶淡饭多么味美可 口!……我们在硬板床上睡得多酣畅!如果你只是要去一个地 方,坐轻便马车足矣,如果你要旅行,则必须步行。②

走路之所以自由,因为靠的是自己的脚。走路也是劳动,劳动是快活 的源泉。那个坐在马车上的人之所以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因为他把 命运交给了别人。他不劳动,得到了方便,但失去了快活。走路的自 由同时也是困惑,快活的走路一定不是走老路。世界上本没有路,自 由就是选择的自由,选择你要走的路。选择没有走过的路就是创造, 创造是快活的,因为它不枯燥。走老路之所以乏味,因为它是模仿和 重复。不重复的路更可能在深山老林里的寂寞处,更可能是岔路和

① 卢梭:《爱弥儿》,第374页,伦敦,联合出版社,1950。 ② 同上书,第375页。

土路,卢梭让爱弥儿和索菲在乡下相爱,自由、浪漫而快活。就像伏 尔泰说的,重要的是开拓我们自己的家园!

卢梭的自由概念决不仅仅是一个词,或简单地归结为一种风格, 他的自由之真谛乃是幸福。我们所熟悉的18世纪许多术语(比如自 然权利、理性等)的着眼点都在于幸福,在于选择一条通往幸福之路。 与此同时,热情里也含着无聊和焦虑。我们无法简单地说卢梭对幸 福的理解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我们对自己存在的热情使我们如此 惶恐不安,我们宁可在寻找幸福中欺骗自己,也不能无所作为”①。这 语气中的无奈表明幸福中的形而上性质以及卢梭的固执已见。 《爱弥儿》还告诉我们,以真挚的情感表达深邃的思想的作品将 永久不衰。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赵林-《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第4卷 文化风采-第1章 罗马英雄主义-在线阅读

    第I章 罗马英雄主义 古希腊文明的历史主要是一部文化史,而古罗马文明的历史主要 就是一部政治和军事史。说起古希腊,人们通常会想起各种美轮美奂 的文化形态,如神话、史诗、竞技、雕塑、悲剧、哲学等;谈到古罗 马,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罗马人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英雄业绩。古 希腊文明在后世享有盛名的主要是一些浪漫睿智的诗人、艺术家和哲 学家,如荷马、埃斯库罗斯、苏格拉…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5日
    36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章 苏格拉底-在线阅读

    第⼗⼀章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个⾮常困难的题⽬。对有许多⼈,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少;对另有许多⼈,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多;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就⽆从肯定我们知道得究竟是很少还是很多了。毫⽆疑问,他是⼀个出⾝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是象智者那样为了钱。他确实是受过审判,被判死刑,并于公元前39…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15
  • 尼采-《悲剧的诞生》-五-在线阅读

    五 现在我们接近本书探究的真正目标了,那就是认识狄奥尼索 ① 艺术阶段]1872年第一版:艺术时期。——编注 ② 从上下文看,此处尼采所谓“四大艺术阶段”是指:神话(青铜或泰坦时代)、史 诗(荷马时代)、抒情诗(狄奥尼索斯时代)和雕塑(多立克艺术时代)。——译注 ③ 安提戈涅(Antigone)是俄狄浦斯之女,索福克勒斯同名悲剧中的女主人公,因 不顾国王克瑞…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85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八章 文艺复兴与强权政治——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在线阅读

    第八章 文艺复兴与强权政治[1] ——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 第一节 马基雅维利——作为权术的政治 尼古拉·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 1527)生活在文艺复兴末期的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 作《君主论》和《论李维的罗马史前十卷》中,讨论了政治领袖 为什么有兴有衰,什么是保住权力的最佳手段。在《君主论》 中,他主张绝对君主制…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5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