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概论
一、基督教概论
二、中世纪哲学概论一、基督教概论
一、基督教简史
1 、起兴时代。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是犹太教的一个小派
别,其创始人是耶稣。
2 、使徒时代。基督教受到犹太教主流支派的排挤和迫害,
耶稣在复活之后指引他的门徒到外邦传教。使徒的伟大功绩是将
基督教传到罗马帝国各地,并做了初步改造教义的工作,使基督
教从犹太教中完全脱离出来。
3 、教父时代。因为基督教主张一神论,反对罗马帝国所盛
行的偶像崇拜和多神论,另外,早期基督徒秘密聚会,有一套与
罗马人的习俗格格不入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以造成了他们
与罗马上层以及普通民众的隔阂和冲突,因而被视作蛊惑人心的
异端邪说和民间宗教而遭到罗马帝国的镇压和迫害。教父为基督
教辩护,并开始整理教义。公元 313 年,罗马帝国颁布《米兰敕
令》,确立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教父以及大公会议做了统一组
织和规范教义的工作。
4 、国教和欧洲之纽带的时代。公元
393 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虽然
西罗马帝国后来被蛮族灭国,各种文化成
果毁于一旦,但是唯独基督教保存下来,
它充当起文明的教师,教化蛮族,使蛮族
皈依,或从异教徒变成基督徒,或由持异
端意见的基督徒变成信仰纯正的基督徒。
因此,虽然在中世纪西欧国家四分五裂,
缺乏统一的政治力量,但是基督教是联系
欧洲人的核心纽带,教皇成为最高的权威
,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一、基督教概论
二、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同: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一些基本主张和信念,例如,一神
论、伦理化的宗教、 《旧约》、圣教历史、罪孽意识以及救世福音
。
异:第一、外在的、强制性的律法主义与内在的、自律的信仰
主义的对立。
犹太教要求奉行外在的、强制性的律法和祭祀仪式,忽略信徒
的内在信仰和动机,而基督教关注内在的信仰和道德,不过并不废
弃律法,相反要成全律法,只是反对拘泥于律法,强调只有出于内
在的信仰,奉行外在的律法和祭祀才是虔诚的行为,否则就沦为形
式主义和伪善。
例如,当法利赛人指责耶稣的门徒在安息日在路边拾麦穗时,
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
(《马可福音》)
耶稣:“凡看见妇女就动邪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
了。”(《马太福音》)
保罗:“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马书》)
一、基督教概论一、基督教概论
犹太教具有狭隘性和排他性,认为犹太民族是与上帝
立约的民族,是上帝的选民,因而比其他民族地位崇高,
并且将割礼作为这种立约和选民身份的外在标志。这引起
了其他民族的反感和厌恶。基督教放弃了男信徒必须施行
割礼的戒条。在他们看来,灵魂是否洁净的标志不是肉体
上的标志,例如,割礼,而是心灵的虔敬。
基督教的核心精神:耶稣:“第一要紧的,就是说:
‘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
、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说:
‘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那文
士对耶稣说:“夫子说,神是一位,实在不错;除了他以
外,再没有别的神;并且尽力、尽智、尽力爱他,又爱人
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种祭祀好得多。”耶稣见他回答
得有智慧,就对他说:“你离神的国不远了。”(《马可
福音》)一、基督教概论
例子:对待仇敌的态度
犹太人虽然主张教内人士要互相宽容,相亲相爱,
但是因为长期受外部势力压迫,因而强调要对仇敌复
仇: “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
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出
埃及记》)。
耶稣:“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
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
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你们听见有话说
, ‘当爱你的邻居,恨你的仇敌’。只是我要告诉你
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
(《马太福音》)
第二、弥赛亚主义的末世论的社会解放
理想与唯灵主义的灵魂获得救赎的学说的对立
。
犹太人虽然长期受外族压迫,但是他们
坚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一定会得到上帝的庇
护,他们渴望出现一个弥赛亚( Mashiah ),
即受膏者,也就是犹太人的王,来拯救他们,
惩罚他们的敌人,将他们带入到享受一千年幸
福的王国。可见,这种信仰充其量只是一种社
会解放理想,社会解放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之中
,并且解放之后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之中,享受
世间的美好生活。
一、基督教概论
基督教并不认为耶稣基督实施的救赎是社会解放运动
,相反,他们更关注灵魂的得救,而不是肉身的得救,并且
这种得救不可能在现世中实现,只能在来世中实现。基督教
区分了灵魂与肉体、尘世与来世。耶稣不是犹太教所传说的
引导社会解放,改变犹太人的现实命运,使他们过上好日子
的犹太人的王,而是拯救所有人的灵魂,使人由会死的得以
不朽的神。天国并不在尘世中,而在尘世之外,或者说在人
心中。
“ 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
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
界。 ” (《约翰福音》)
“ 法利赛人问上帝的国几时来到,耶稣回答说,上帝的国
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
,在那里。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加福
音》)
一、基督教概论 三、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关系
最初,原初基督徒认为哲学与基督教信仰是对立的,
水火不相容:
“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
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
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
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
成愚拙吗?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
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
了。”(《哥林多前书》)
“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
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
去。”(《歌罗西书》)
一、基督教概论
二者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克服的差异:
第一、在对神的理解上,希腊哲学经历了偶像崇拜和多神论
的阶段,逐渐出现了一元的理性神。例如,克塞诺芬尼批判了神
人同性同型说,提出神是全视、全知、全闻的,苏格拉底接受灵
精神或第一推动者,普罗体诺主张太一是第一本体。不过,这种
理性神与基督教的神不同:
首先,它不是位格性的存在,而是理性本身。这种超验的理
性神是感性世界的终极原则和根据,不可被感知,只能靠理性来
把握;
其次,它的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借助于一定的质料。
当然,这种区别并非不可调和,非位格的理性神可以被位格
化,只有这样,才能被人感知和崇拜,同样,位格神也可以被理
解为感性世界的根据和终极原则。
一、基督教概论
第二、希腊哲学具有极强的理性主
义精神,无论是在探究自然时还是在考
察何种生活是值得活的这类伦理问题时
,无论是在立论时,还是在批判别人的
观点时都运用理性论证,讲道理。
但是在早期基督教中,教导都以
直言命令“你应当这样做或那样做的”
形式出现,不允许信徒进行理性思考,
辨析其合理性,只需要说这是来自圣父
的启示、圣子的恩惠和圣灵的感动就无
可置疑了。这种虔信往往被理性主义者
视作愚昧、迷信。
一、基督教概论
理性主义与信仰主义的对立看似不可调
和,但是基督教只要想维护自己的同一性或
认同并向外传播,它就必须用语言和思维来
清晰地陈述哪怕是再深奥的义理,因而它必
然会走向理性化;同样,理性主义也并不完
全排斥或否定高深的信仰,明智的理性主义
者只是断言有些东西超出了理性认识的范围
,有些在理性看来是荒诞的,但是并不由此
独断地认为凡是超出理性的范围或者与理性
冲突的就是错误的、不可能的,只是要保持
沉默,而对理性可以理解的东西,理性尽可
能去理解。
一、基督教概论
第三、希腊哲学家都追求现世的幸福,尽管他们对于幸福的理
解各异。这种幸福是尘世的,凭借自身的努力就可能得到。但是基
督教所寻求的不是现世的幸福,而是来世的拯救。幸福是对此世中
所行的德行的回报和奖赏,但是在现世没法得到。
与此相应,虽然一些希腊哲学家承认灵魂存在并且是不朽的,
可以轮回转世,并且灵魂高于肉体,但是并没有绝对到将肉体视作
是罪恶的渊薮,相反都肯定肉体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只是反对纵欲
享乐,要求用理性管控和疏导激情和欲望,因而灵魂与肉体并没有
完全对立起来。另外,他们也没有彼岸的观点。这一点在伊壁鸠鲁
学派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神秘主义气息最浓厚的新柏拉图主义也
只是试图通过静观,一刹那灵魂出窍,达到与神合一,获得一种妙
不可言的体验,也没有说要人完全抛弃肉体,只是要防止它使灵魂
堕落。
但是基督教明确表达了对肉体的怨恨,强调对来世和彼岸的盼
望。
一、基督教概论 一、概况
时间:公元 2-16 世纪。
特点:超验性,信仰的时代,内在性,信仰与理性的关
系是核心问题。
阶段:
( 1 )教父哲学:从公元二世纪到六世纪,基本上处于罗
马帝国的统治之下。这段时期承接早期基督教的使徒时期,即
公元一世纪,为基督教所做的贡献:将经文规范化、教义系统
化、信仰正统化、教会组织制度化。
( 2 )经院哲学( Scholasticism or Scholastic
philosophy ):从公元九世纪到十四世纪,在大公教会创办
的学校中加以传授的以神学为主要内容、以论辩推理的辩证法
为主要方法的哲学。
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二、教父哲学
时代背景:在基督教兴起的两个多世纪中,基督教处于被压制乃至被
镇压的境况,教父们的工作主要为基督教信仰辩护,并处理希腊哲学与基
督教信仰的关系,有些教父将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纳入到基督教信仰
中,提出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在 313 年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之后,基督
教教会的活动公开化,此时面临着统一各地教会的教义、教规和组织的问
题,教父们的工作主要是批判各种异端思想,确立了诸如上帝论、基督论
、三位一体论等正统的教义和大公( Catholic )教会。
与此时代背景相应,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护教时代( 2 世纪),代表:查士丁( Justinus ,约 100-166 年)
、伊里奈乌( Ireneaus ,约 126-202 年)、德尔图良( Tertulliamus ,
约 160-225 年);
理论化和系统化时代( 3-5 世纪),代表:克莱门( Clemens ,约
150-211 年)、奥利金( Origen ,约 185-254 年),集大成者:奥古斯丁
;
终结时代( 6 世纪),代表:托名的狄奥尼索斯( Pseudo
Dionysius )、波爱修( Boethius ,约 480-524 年)。
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处理理性与信仰、雅典与耶路撒冷
、希腊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两种方案:
( 1 )信仰主义:将理性与信仰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信
仰是超理性或反理性的。代表:德尔图良。
他将基督教信仰与包括希腊哲学在内的一切哲学对立起
来,认为二者存在着天壤之别,完全没有共同性和一致之处
,并且谴责哲学,说它们是人和魔鬼的学说,只反映了现世
的智慧,并没有认真深入地解释上帝的旨意,另外,哲学往
往培育和教唆出异端。
“ 让斯多亚派、柏拉图、辩证法和基督教相混合的杂种
滚开吧!我们在有了耶稣基督以后不再需要奇谈怪论,在欣
赏了福音书之后不再需要探究。 ”
二、中世纪哲学概论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信仰主义完全否定了理性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结合
的可能性,认为有了虔诚的信仰就不需要理性的探究
和考察: “不要知道你不该知道的,因为你该知道的
你已经知道。……对于信仰的规范来说,什么也不知
道就是知道一切。 ”
这种唯独信仰的主张在其论述基督从死中复活的
观点时表述最为清楚: “上帝的儿子钉在十字架上了
,并不因为这是耻辱的就让人耻辱;上帝的儿子死了
,正因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被埋葬
后又复活了,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确定无疑
的。”
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正因其荒谬,所以我才信
仰”( Credo, quia absurdum est )。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 2 )理性辩护主义
肯定基督教与希腊哲学具有一致性,为基督教的合理性辩护,同时进
一步论证希腊哲学存在缺陷,它比基督教低下,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
例如,查士丁首先提出了“基督教哲学”这个概念,论证希腊哲学与基
督教是一脉相承的,不过,前者只是部分地言说了逻各斯,而只有后者才完
整地表达了逻各斯。
《约翰福音》中的道成肉身的道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世界中
,向所有人启示理性的规律,它启发了很多智慧的希腊人,例如苏格拉底和
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所说的灵异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但是他们只是部分地
认识了道,看到了道所启示出来的理性真理,并没有看到道本身。
“ 无论哲学家们和立法者们发现和公布了什么,他们都是根据逻各斯的
部分艰难地获得这种发明和认识的。”
只有当道成肉身,化作基督之后,基督徒才完全地认识道。因此,只
有基督教才是真正可靠有益的哲学,只有它才能把握真道或真理。
“ 我们的宗教显然比所有人类的学说都优越,因为为我们而降临的基
督是完全的逻各斯。 ”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克莱门反对一些早期基督徒将哲学视作罪恶和魔鬼的产
物的观点,认为希腊哲学不是魔鬼,而是上帝的赐予,因而
与其他事物一样是好的,也能教导人走向基督。
“ 在(希腊)哲学里虽然只有如同普罗米修斯窃取的火种
那样微弱的光芒,但也能燃成显示上帝智慧和力量的大
火。 ”
“ 哲学教育希腊人走向基督,就像律法教育犹太人走向基
督一样。因此,哲学为应由基督引向完善的人开辟了道
路。 ”
不过,他最终还是认为希腊哲学存在着缺陷,只是对东
方智慧的窃取,因而只是上帝的智慧的不完善的启示。如果
说希腊哲学是一切知识的主妇,那么包括东方智慧和基督教
在内的“智慧则是哲学的女王” 。
这句话后来被改造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知识和哲学
为神学和宗教信仰服务。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三、经院哲学
1 、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他去世之后很多流传到阿拉伯世
界,西欧留存的并不多,再加上蛮族的长期侵略和蹂躏,
西欧文化成果所存寥寥无几,因而他的著作和影响也几乎
丧失殆尽。但是从十一世纪开始,随着古典文献的发掘整
理,尤其是阿拉伯世界所珍藏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开始回
流到西欧世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兴趣
,出现了将其学说与基督教思想加以综合的经院哲学。
由此,基督教内部就出现了两条路线之争:一条是坚
持柏拉图的共相是真实存在的实在论路线,另一条是坚持
亚里士多德的只有个体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的唯名论路线。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2 、实在论与唯名论
明确作为问题提出来的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 Porphyrius )。他
在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时提出了三个问题:共相或种属是独
立存在的,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共相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共相是与可感事物分离的,还是寓居于可感事物之中?波菲利并没有
对此作出回答,只是说:“这类问题是最高级的问题,需要下很大的
功夫研究” 。
三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首先,共相或种属是独立于人的理智而
存在的普遍实体,其次,它们是无形的实体;最后,它们存在于可感
事物中,并与可感事物一致。不仅如此,他还从共相出发区分了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柏拉图认为‘种’ 、‘属’等观念不仅被
理解为共相,而且是离开形体也存在着和自存着;至于亚里士多德,
则认为它们虽然当作无形的和普遍的东西来理解,但是它们却潜存于
可感知的事物之中。”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实在论( Realism ):普遍的共相是独立于个体事物的真
实存在,是比个体事物更基本和更重要的实体,构成了个体
的根据,而殊相或个体只不过是现象。
唯名论( Nominalism ):个体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共
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达个体事物的名称、概念或词语而已,
它们并不能独立存在,相反依赖于可感的个体事物以及人的
思维。具体而言,作为普遍本质它们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作为抽象概念存在于人的思维和语言之中。
一般而言,在王权与教权、凯撒与上帝以及理性与信仰
的关系上,实在论是教会的正统派,而唯名论被认定为异端
;实在论支持罗马教会,而唯名论支持世俗王权;实在论认
为可以通过理性论证上帝存在,而唯名论否定理性可以把握
上帝。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共相与殊相的关系的重要性:三位
一体以及大公教会这类东西都是共相,
如果否定共相是独立存在的,那么势必
会否定三位一体和大公教会,圣父、圣
子和圣灵不是同一个上帝实体的三种不
同的位格,而是三个不同的实体,也没
有所谓普世的、最高的大公教会,有的
只是具体的、有形的地方教会。
因此,唯名论往往被教会视作异端。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3 、阶段
兴起时期( 9-11 世纪),代表:爱留根纳( Johannes Scotus
Eriugena ,约 800-877 年)、安瑟伦( Anselmus , 1033-1109 年)、
阿伯拉尔( Abaelardus , 1079-1142 年)。特点:奥古斯丁主义和新
鼎盛时期( 12—13 世纪),亚里士多德成为哲学的最高权威,实
在论占据主导地位。三派:推崇奥古斯丁主义的弗兰西斯修会的哲学
家,如波拉文图拉( Bonaventura , 1221-1274 年),全面拥护亚里
士多德主义的拉丁阿维罗伊主义者,试图调和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
多德主义,使后者为教会所用,同时又清除其中的危险因素的多名我
会的修道士,例如,大阿尔伯特( Albertus Magnus ,约 1200-1280
年)和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 1225-1274 年)。
衰落时期( 13-14 世纪),唯名论兴盛。代表:罗吉尔•培根
( Roger Bacon , 1214-1292 年)、邓斯•司各脱( Duns
Scotus , 1274-1308 年)、威廉•奥康( William of Occam ,约 1285-
1349 年)和艾克哈特大师( Meister Eckhart , 1260-1327 年)。二、中世纪哲学概论
讲授内容:
一、奥古斯丁(最伟大的教父)
和实在论出现,以“经院哲学之父”安瑟
伦(实在论)和阿伯拉尔(概念论,实质
上是一种温和的唯名论)为代表加以论述
。
三、阿奎那(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四、司各脱、威廉•奥康(最杰出的唯
名论者,经院哲学的强有力的解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