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叔本华的社会背景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 年2月22日出生于但泽[Danzig,今波兰北部格但斯克(Gdansk)的旧称],祖上有荷兰血统。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具有世界主义的胸怀,为其取名“Arthur”,因此名为英、法、德各国所通用。母亲是当时活跃在文学沙龙中的一位著名作家。1797—1799年,叔本华随同父亲一起去法国,在那里学习了法语和法国文学。1803—1804年,他又周游了荷兰、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并在英国接受了私人教育。广阔的视野无疑是先于书本的一种教育,令其终身受益。叔本华无愧父亲为其所取“Arthur”之名, 他没有国家主义精神,志趣广泛。他喜好并精通英、法两国的语言和文学,并且同样爱好艺术和伦理学、印度哲学和佛教,但却厌恶基督教。17岁时,在父亲的再三要求下,他开始学习经商,但他却志在做 一名学者。同年,父亲去世,这对叔本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以后 的岁月里,叔本华一直对父亲表示怀念、感激和爱戴。相反,叔本华 同母亲一直不合,经常互不来往,这主要是因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 叔本华对女人的鄙视也许跟他对母亲的不满有关。

1807年,19 岁的叔本华依照自己的兴趣,开始学习希腊文、拉丁 文及古典文学。1809年10 月,他进入哥廷根大学,开始学习医学,主 要上的是自然科学的课程,但在第二年就转向了哲学研究。在舒尔 策(G.E.Schulze)的指导下,他研读了柏拉图康德的著作,这两位 哲学家是极少数为叔本华所非常敬重而鲜有微辞的哲学家,对他的 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华莱士(Wallace)在《阿尔图·叔本华生平》(Life of Arthur Schopenhauer)中说:“他运用康德的思想形式建立 起其观念中现象和实在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视角。同时,在柏拉图哲 学中,他看到这位神秘的禁欲者是与尘世中肉体存在的变换不定相 对的,将真正的实在逐入一个超越的世界(a transcendent world)。简 言之,康德柏拉图仅仅是用来阐明他的思想的;他们为他提供了演 讲的主题、方法和术语,借此,他为自己的哲学体系编织出了确定的 纲要。”1之后,他又研究了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及其他一些哲学家的 思想。1811年,叔本华怀着满腔的热情步入柏林大学,但迎来的却是失 望,无论是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F.E.D.)还是费希特都令他不 满。1813年,他将论文《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Ueber die vier 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提交给耶拿大学,获得博士 学位。1814年,他迁至德累斯顿,开始思考人性中的内在冲突(inward discord)问题,并再次迷恋上印度哲学。印度哲学是其哲学思想的第三 个主要来源。他声称谁接受了古印度智慧的洗礼,谁就对他的哲学思 想做好了准备。根据华莱士《阿尔图·叔本华生平》记载,早在 1808 年,施莱格尔(F.Schlegel)就将其著作《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Language and Wisdom of the Hindoos)推荐给叔本华阅读,使他对印度哲学 产生了景仰。他还在魏玛认识了东方研究学者迈耶(Fr.Majer),后者 使他对印度的历史研究发生兴趣。2 在德累斯顿的四年(1814— 1818),叔本华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此书很快由布罗克豪斯(Brockhaus)出版社出版。 在1815年,叔本华还撰写了一本小册子《论视觉和颜色》(Ueber das Sehen und die Farben),并因观点的不同而同歌德一度断绝往来。 1820年,叔本华作为无俸讲师(Privatdozent)登上柏林大学的讲 台,但由于他“胆敢”与当时著名的官方哲学家黑格尔在同一时间开课,也由于他生性焦躁,不善做剖理分析,结果没有到学期末就停课 了。这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自此他对以黑格尔为首的大学教授更 是极力抨击。1822年,他辞去大学职位,又开始游历,因途中罹病, 再次回到柏林,寄宿于旅店。大概因为柏林是叔本华事业的失败之 地,他一直郁郁寡欢,正是在此处发生了世入对其表示不满和不解 之事:他因一位妇人屡次聒噪不休而将其推倒在地,致其终身残疾, 而叔本华也因此必须在此妇人有生之年负担其赡养费。这一段时 间是叔本华一生最不得志之时,举世推崇黑格尔哲学,而其著作几 乎无人购买。

1831年,柏林发生霍乱,叔本华遂移居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开 始过隐居生活,直至1860年去世。在这里,他完成了其他几部重要著 作:《自然界中的意志》(Der Wille in der Natur,1836),《论自由意志》 (“Ueber die Freiheit des Willens”,1839),《论道德的基础》("Ueber die Grundlage der Moral”,1840),《附录和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1851)。《论自由意志》和《论道德的基础》分别是挪威 和丹麦两所皇家科学院的征文,前者获得了褒奖。两篇征文后以《伦 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Die beiden Grund probleme der Ethik)为名出 版。叔本华在其前大半生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主要著作的销量 很低,在大学中也没有一席之地。直至1851年《附录和补遗》的出版, 他才迎来了光辉的时日。这是一本论说文集,不仅是对他的主要哲 学思想的补充,同时包括了他对文学、宗教及生活诸方面问题的思 考。它首先吸引的是一般读者群,而不是哲学领域的教授们,并且是 由于前者才引起了后者的注意。

叔本华的哲学之路是不顺利的,这不但与时代环境和通行的哲 学流派有关,也同他自身的性格和为文特色有关。叔本华其人乖张 孤僻、固执偏激却又开拓自新、坚定自信,其文尖酸讽刺、悲观沉郁却 又明晰透彻、热情生动。一句话,他同当时的主流哲学格格不入,但 又无疑指示出了新的哲学发展方向,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先驱者和开 拓者。他之所以反对大学哲学教授,不仅是因为其失败的大学教授 经历,更主要的原因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叔本华崇尚自由创造和反省思维,反对对传统观念、信条及术语的不假思索的继承。他不再运 用历史的思维方式,不再运用辩证法,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创造性地思 考哲学问题。3 他认为他的同时代者(不只是黑格尔),都是以历史的 方法认识实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实在,实在在历史过程中展现。 但历史的方法只可能对既成的事实进行说明,只是科学和哲学的助 手,而无法认识实在本身。据此,叔本华批判康德以后的德国古典哲 学家背叛了康德所开创的道路,开始满足于理性的自我实现,走向封 闭。相反,勇于革新和创造的哲学家打破一切传统,必然以艺术家的 姿态改造哲学,他们是天才的创造者。这里,叔本华所指的正是康德 和他自己。也正因此,他反对任何宗教信仰,对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 基督教神学嗤之以鼻。他说:“人们的宗教信仰并非来自于理性的确 证,而只不过是一种在童年时代就被灌输进来的东西而已。”4宗教只 是历史遗留下的牙慧,只是弱者借以安身的方式。叔本华之所以成 为一个真正的自由创造者,也得益于他继承了大批遗产,不用为生计 而放弃任何东西:不用效忠于官方,也不惧怕以黑格尔为首的提倡 “绝对理性”的学院哲学家。

与大学哲学教授的乐观精神相对,叔本华对人生持悲观的态度。 游历欧洲时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法国东南部海港土伦的奴隶和经过 大革命之后颓败的里昂)使他萌发了对世界本质的悲观意识。19 世 纪的浪漫运动更加促进了这一意识。浪漫主义崇尚情感、崇尚美的 生活,在狂野和梦幻中将一切传统的教条和规章摧毁,将艺术和科 学、艺术和生命的界限打破,个体的创造和个体的价值就是一切。这 些都与他的精神品性相一致。在这种浪漫的气息中,浪漫主义者们 同时感受到梦幻之后的空无和对生命的至大讽刺。无尽的向往和热望在有限的时空中是无法获得满足的,人生是悲苦的。浪漫主义的 感伤情绪感染了叔本华:生命在本质上是痛苦的、无聊的,幸福只存 在于生命的某一些瞬间。

同大学教授的抗争,实际就是同康德之外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的 对抗。叔本华在古典哲学内发起了一场革命,但他又无法完全摆脱 古典哲学。虽然他多次明确表示其哲学同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等 人有着巨大差别和本质对立,但仔细剖析,内中的传承是不可否认 的。叔本华是德国古典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 物。他关于意志和表象的划分是由康德的自在之物和现象而来,并 将自在之物确定为意志。他将黑格尔绝对精神中的感性成分吸收到 他的意志中来,意志成为一种感性的、现实的力,具有创造性。叔本 华的“意志”不再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绝对理性,而是“非理性的”原 创力;但他的“意志哲学”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开理性,而是将理性的 反省思维作为认识世界本质的一种可能方式。意志的“非理性的”特 征又造成了意志和表象之间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状况,意志哲学陷 入困境。叔本华转而利用柏拉图的理念来否定意志、化解矛盾。意志在艺术(理念)中,暂时得到了解脱,但理念又带来了新的矛盾。他 进一步走向对意志的完全否定,一种神秘的宗教抑制——禁欲。意 志的肯定和否定,就是意志及其解脱之路;欲求和解脱就是叔本华整个哲学的主旨和发展线索;艺术、禁欲和哲学就是叔本华对世界本质 的三种考察方式。

叔本华吸收了前人的丰硕成果为已所用,化为自己哲学体系的 一部分,并由此开创出了意志哲学,昭示了欧洲哲学的新方向。

  1. 华莱士:《阿尔图·叔本华生平》,第66页,伦敦,沃尔特·司各特出版社, 1890。 ↩︎
  2. 迈耶著有《婆罗贺摩或印度宗教》(Brahma or the Religion of the Hindoos), 参见同上书,第106页。 ↩︎
  3. 关于叔本华对黑格尔历史方法的批判和叔本华本人的思想方法,参见华莱士 《阿尔图·叔本华生平》,第1章,伦敦,沃尔特·司各脱出版社,1890。这里,华莱士 认为叔本华属于英国传统,因为英国的哲学主流一直是在大学之外的,大学教授居于 次要地位。相反,德国传统是大学教授占主导地位。 ↩︎
  4. 叔本华:《附录和补遗》第2卷,拜讷(E.F.J.Payne)英译,第328页,牛津, 克拉伦登出版社,1974。 ↩︎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埃斯库罗斯悲剧-《报仇神》-(二)第一进场歌-在线阅读

    (二)第一进场歌 歌队 (第一曲首节) (左半歌队) 啊,啊,姐妹们,我们真不幸哪! (右半歌队) 我们忍受了痛苦,一切都白费。 天哪,我们遵到巨大的不幸, 无法忍受的灾难。 (左半歌队) 野兽挣脱了捕网,顺利逃脱。 (右半歌队) 我们被睡眠征服,丢掉了猎物。 (第一曲次节) (左半歌队) 啊,宙斯之子啊,你真狡猾。 (右半歌队) 年轻的神明践踏衰老的神灵。…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3日
    500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基督教的意义-在线阅读

    第十八章 自由独身与修道之 基督教的意义 类之概念以及类生活之意义,随着基督教的产生而消失了。 前面曾经说过,基督教并不在自身中包含有教养之原则,——这个 命题,在这里得到了新的确证。当人扬弃了类跟个体之间的区别, 并且将这种统一设成为至高存在者、上帝时,当人把人性之理念仅 仅当作神性之理念时,对教养的需求也就消失了;人在自身中具有 一切,在自己的上帝里面具…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20日
    296
  • 第三节12世纪的两个学派和阿贝拉尔

    一12 世纪的“知识复兴”和沙特尔学派 (一)12世纪的文艺复兴 在中世纪的历史上,文化发展起伏跌宕,有黑暗也有晨光,其 中共发生了三次文艺复兴(Renaissance),第一次是在查理曼大帝 (Charlemagne 或 Carolus Magnus,742—814)的 9 世纪所发生的 加洛林时代的文艺复兴,那个时代的阿尔昆(Alcuin)就梦想在法 国…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456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卷十三-在线阅读

    卷(M)十三 ① 章一 我们先已在“物学”论文中②陈述了可感觉事物的本体与 物质,以后又③讨论过具有实现存在的本体。如今,我们研究的问 题是:在可感觉本体之外,有无不动变而永恒的本体,若说有此本10 体,则又当研究这是什么本体。我们应该考虑到各家的主张,倘彼 诚立说有误,吾人当求免于同样的瑕疵,如吾人之用意与诸家不无 相通而可互为印证之处,则吾人亦可无憾于自…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7日
    769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七章 高贵的罗素-在线阅读

    第七章高贵的罗素 这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贺麟先生在他的《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之《伯特兰·罗 素》一章里,讲过这样一段言简意赅的话: 罗素是今日蜚声世界,几乎无人不晓的大哲学家。他 是一个聪明而常识又极为丰富的人,擅长文章。他的著作 流利清楚,妙趣横生,算是今日哲学著作中最是才华溢满的 篇章了。 这几句话将罗素的许多特征都描述出来了。的确,他是哲 学界的传…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17日
    67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