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悲剧的诞生》-十四-在线阅读

十四

现在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当苏格拉底那一只巨人之眼,那从未

燃起过艺术激情之优美癫狂的眼睛,转向悲剧时会是何种情

形——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他的眼睛不可能愉快地观入狄奥尼索

斯的深渊——那么,说到底,这眼睛必定会在柏拉图所谓“崇高而

① 柏拉图的描写]参看柏拉图:《会饮篇》223c-d。-—编注

② 拜倒在这个偶像面前]准备稿:拜倒在这个偶像面前,其姿势让我们回想起在

卢伊尼(Luini)伟大的《受难图》中神圣的约翰。尼采无疑在卢加诺(Lugano)(1871年

春季)看到过贝尔纳迪诺·卢伊尼的这幅壁画。雅可比·布克哈特在其《向导》(Cice

rone)[译按:此书全称为《向导——意大利艺术品临赏导论》]中写道:“……终于在天

使的圣玛丽亚教堂(S.Maria degli angeli)看到这幅巨大的壁画《受难图》(1529年)了

……尽管带着卢伊尼的种种缺陷,但这幅画作……已经因为某个人物的缘故而值得探

访,这个人物就是正在向垂死的基督宣誓的约翰。”——编注

92102

悲剧的诞生

备受赞颂的”①悲剧艺术中看到什么呢?某种相当非理性的东西,

似乎有因无果和有果无因的东西,而且整个是如此多彩和多样,以

至于它必定与一种审慎的性情相抵触,而对于多愁善感的心灵来

说却是一个危险的火种。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唯一弄得懂的是何种

诗歌艺术,那就是伊索寓言,而且肯定是带着那种微笑的适应和将

就态度。在《蜜蜂和母鸡》这则寓言中,诚实善良的格勒特②就是

以这种③态度赞颂诗歌的:

你看看我身上,诗歌有何用场,

对没有多少理智的人,

要用一个形象言说真理。④

但在苏格拉底看来,悲剧艺术甚至不能“言说真理”,姑且不说

它面向的是“没有多少理智的人”,也即并不面向哲学家:我们有双

重理由远离悲剧艺术⑤。与柏拉图一样,苏格拉底也把悲剧艺术

看作谄媚的艺术,这种艺术只表现舒适惬意之物,而并不表现有用

的东西,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弟子们对此类非哲学的刺激保持节制

和隔绝的态度;其成功之处在于,年轻的悲剧诗人柏拉图为了能够

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首先焚烧了自己的诗稿。然而,当不可战胜

① “崇高而备受赞颂的”]参看柏拉图:《高尔吉亚》,502b。——编注

② 格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1715—1769年):德国启蒙运动作家和

诗人,著有戏剧、小说多种。——译注

③ 这种]1872年第一版:这个[译按:此处仅有指示代词之别,无关乎意

义]。———编注

④ 你看看我身上……]参看格勒特:《著作集》(Behrend),第1卷第93页。——

编注

⑤ 艺术]眷清稿:艺术,而且偶尔也要警告人们提防艺术。——编注十四

103

的天资起而反抗苏格拉底的准则时,它们的力量,连同那种惊人性 93

格的冲击力,始终还是十分强大的,足以迫使诗歌本身进入全新

的、前所未知的地位中。

这方面的例子就是刚刚提到过的柏拉图:在对于悲剧和一般

艺术的谴责方面,柏拉图无疑并不落后于他的老师所搞的天真的

冷嘲热讽;但基于完整的艺术必要性,柏拉图却不得不创造出一种

艺术形式,后者恰恰与他所拒斥的现成艺术形式有着内在的亲缘

关系。柏拉图对旧艺术的主要责难——旧艺术是对假象(Schein

bild)的模仿,因而属于一个比经验世界还更低级的领域——首先

并不是针对这种新艺术作品的,所以我们看到柏拉图力求超越现

实,去表现作为那种假现实之基础的理念。但这样一来,思想家柏

拉图却迂回地到达了这样一个地方,就是他作为诗人始终有在家

之感的地方,以及让索福克勒斯和整个旧艺术庄严地抗议他的责

难的地方。如果说悲剧汲取了全部先前的艺术种类,那么,在某种

古怪的意义上,这个说法同样也适合于柏拉图的对话,后者是通过

混合全部现存的风格和形式而产生的,它飘浮在叙事、抒情诗、戏

剧之间,在散文与诗歌之间,因此也打破了统一语言形式这一严格

的老规矩;犬儒学派的作家们在这条道上就走得更远了,他们有着

极其斑杂多彩的风格,在散文形式与韵文形式之间摇摆不定,也达

到了“疯狂的苏格拉底”这一文学形象,那是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扮

演的形象。柏拉图的对话可以说是一条小船,拯救了遇难的古代

诗歌及其所有的子孙们:现在,它们挤在一个狭小的船舱里,惊恐

地服从苏格拉底这个舵手的指挥,驶入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沿途的 94

奇妙风光令这个世界百看不厌。柏拉图确实留给后世一种新艺术104

悲剧的诞生

形式的样板,即小说的样板:小说堪称无限提高了的伊索寓言,在

其中诗歌与辩证哲学处于一种类似的秩序中,类似于后来多个世

纪里这种辩证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即作为 ancilla[奴婢]。此即诗

歌的新地位,是柏拉图在魔鬼般的苏格拉底的压力下把诗歌逐入

这个新地位中的。①

在这里,哲学思想的生长压倒了艺术,迫使艺术紧紧依附于辩

证法的主干上。在逻辑公式中,阿波罗的倾向化成了蛹:正如我们

在欧里庇德斯那里必能感受到某种相应的东西,此外必能感受到

狄奥尼索斯元素向自然主义的②情绪的转化。③ 苏格拉底,这位柏

拉图戏剧中的辩证法主角,让我们想起了欧里庇德斯的主角的类

似本性,后者必须通过理由和反驳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由此常常

陷于丧失掉我们的悲剧同情的危险中:因为谁会认不清辩证法之

本质中的乐观主义要素呢?——这个要素在每一个推论中欢庆自

己的节日,而且唯有在冷静的清醒和意识中才能呼吸:这种乐观主

义要素一旦进入悲剧之中,就必定渐渐地蔓延开来,使悲剧的狄奥

尼索斯区域萎缩了,必然使悲剧走向自我毁灭——直到它跳进市

民戏剧中而走向灭亡。我们只需来想想苏格拉底的原理的结论:

“德性即是知识;唯有出于无知才会犯罪;有德性者就是幸福者”;

在这三种乐观主义的基本形式中,蕴含着悲剧的死亡。因为现在,

① 誊清稿接着有如下句子:我们还要拿第二个例子来看看,苏格拉底多么粗暴地

对待了缪斯艺术。——编注

②自然主义的]1872年第一版:自然真实的。——编注

③ 在逻辑公式中……]誊清稿页边:作为阿波罗元素之残余、狄奥尼索斯元素之

情绪的“倾向”。——编注十四

105

有德性的英雄必定是辩证法家,德性与知识、信仰与道德之间必定

有一种必然的、可见的联合,现在,埃斯库罗斯的先验的正义解答,95

沦落为“诗歌正义”①这一浅薄而狂妄的原则了,连同其通常的

deus ex machina [解围之神]。

现在,面对这一全新的苏格拉底乐观主义舞台世界,合唱歌队

以及一般地悲剧的整个音乐的和狄奥尼索斯的基础会如何显现出

来呢?显现为某种偶然的东西,显现为某种——尽管完全可以忽

略掉的——对悲剧之起源的回忆;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合唱歌队

只能被理解为悲剧和一般悲剧元素的原因。早在索福克勒斯

里,就已经显示出②那种有关合唱歌队的窘境——一个重要的标

志是,在他那里,悲剧的狄奥尼索斯根基已经开始碎裂了。索福克

勒斯再也不敢把获得戏剧效果的主要任务托付给合唱歌队了,而

倒是限制了合唱歌队的范围,使之显得几乎与演员处于同等地位

上,就仿佛把它从乐池提升到舞台上了:而这样一来,合唱歌队的

本质当然就完全被毁掉了,尽管亚里士多德恰恰对于这种有关合

唱歌队的观点表示赞同。对于合唱歌队地位的改变,索福克勒斯

至少是用自己的实践来倡导的,据传甚至还写了一本著作来加以

张扬;这是合唱歌队走向毁灭的第一步,而毁灭过程后面诸阶段,

在欧里庇德斯、阿伽同③那里,以及在新喜剧中,以惊人的速度接

① “诗歌正义”(poetische Gerechtigkeit):指文学作品中强调的罪与罚之间的因

素联系。deus ex machina[解围之神]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在悲剧结束时确保惩罚和报

应。——译注

② 显示出]1872年第一版:开始。——编注

③ 阿伽同(Agathon,约前445—约前400年):古希腊悲剧作家,名声仅次于三大

悲剧诗人。——译注106

悲剧的诞生

踵而至。乐观主义的辩证法用它的三段论皮鞭把音乐从悲剧中驱

逐出去了,也就是说,它摧毁了悲剧的本质——这种本质只能被解

释为狄奥尼索斯状态的一种显示和形象化呈现,解释为音乐的明

显象征,解释为一种狄奥尼索斯式陶醉的梦幻世界。①

可见,如果我们必须假定,甚至在苏格拉底之前就已经有一种

反狄奥尼索斯的倾向,只是在苏格拉底身上这种倾向获得了一种

空前出众的表达,那么,我们就不必害怕这样一个问题,即:像苏格

拉底这样一个现象究竟指示着什么?面对柏拉图的对话,我们固

96 然不能把这一现象把握为一种仅仅消解性的否定力量。苏格拉底

的欲望的直接效果无疑就在于狄奥尼索斯悲剧的瓦解,而苏格拉

底深刻的生活经验本身却迫使我们追问:苏格拉底主义与艺术之

间是否必然地只有一种对立的关系?一个“艺术苏格拉底”的诞生

究竟是不是某种自相矛盾的东西?

因为对于艺术,这位专横的逻辑学家时而有一种缺失之感,一

种空虚之感,感觉到自己得受部分责难,也许疏忽了某种责任。正

如他在狱中对朋友们讲的那样,他经常做同一个梦,梦里说的总是

同一个意思:“苏格拉底,去搞音乐吧!”②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日子,

他都用这样的想法来安慰自己:他的哲学思考就是最高的缪斯

术,他并不认为神灵会让他想起那种“粗鄙的、通俗的音乐”③。最

① 誊清稿接着有如下句子:[为了看透希腊悲剧的内在核心,我们有埃斯库罗

斯: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学说此外还能给我们什么呢?一些完全可疑的东西,它们已经

太久地、无可救药地抵制了有关古代戏剧的深度考察:——]。——编注

② “苏格拉底,去搞音乐吧!”]柏拉图:《斐多篇》,60e。——编注

③ 粗鄙的、通俗的音乐]参看柏拉图:《斐多篇》,6la。——编注十五

107

后在狱中,为了完全问心无愧,他也勉强同意去搞他所轻视的那种

音乐。怀着这种想法,他创作了一首阿波罗颂歌,并且把几篇伊索

寓言改成诗体。驱使他做这些功课的,乃是某种类似于魔鬼告诫

之声的东西①;那是他的阿波罗式观点:他就像一个野蛮族的国

王,理解不了一个高贵的神的形象,而由于他毫无理解②,他就有

亵渎神灵的危险。苏格拉底梦里的那句话乃是一个唯一的标志,

表明他对于逻辑本性之界限的怀疑:他一定会问自己,也许我不能

理解的东西也未必径直就是不可理解的东西吧?也许存在着一个

智慧王国,逻辑学家被放逐在外了?也许艺术竟是科学的一个必

要的相关项和补充呢?③

十五

有鉴于上述最后几个充满预感的问题,我们现在必须来说一

说,苏格拉底的影响如何像在夕阳西下时变得越来越巨大的阴影,

笼罩着后世,直至今日乃至于将来;这种影响如何一再地迫使艺术

推陈出新——而且已经是形而上学上的、最广和最深意义上的艺

术——,以及这种影响本身的无穷无尽又如何保证了艺术的无穷

无尽。

① 某种类似于魔鬼……]誉清稿:并非那种魔鬼般的声音。——编注

②毫无理解]1872年第一版;1874/1878年第二版付印稿:不能理解。——编注

③ 也许艺术竟是科学的……]眷清稿:一个类似的梦现象必定已经向年迈的欧

洲里庇德斯指出被酒神女祭司撕碎的彭透斯。连他也向被冒犯的神祇献祭:只不过他

不是把《伊索寓言》,而是把他的酒神巴克斯放到祭坛上了。——编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五)第二场-在线阅读

    (五)第二场 (克瑞昂上) 克瑞昂 同胞们,听说奥狄浦斯国王 对我进行了可怕的指控, 我受不了,向你们诉冤来了。 如果他认为我在眼下的麻烦里 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伤害他, 背上这黑锅,余下的日子 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因为,如果不仅市民们说我坏, 你和朋友们也都这么说, 那么,这指控对我的损害 就不限于一个方面,而是无所不包的了。 -------- 歌队长 这…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29日
    704
  • 第二节法国启蒙时代知识分子宣言

    达朗贝尔的哲学著作是“大手笔”,因为它们通常针对的是整个 启蒙时代,集中了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的集体智慧。启蒙著作的一个 鲜明特点在于,与其他时代相比,哲学家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启蒙是一项伟大的公众教育事业。在用萧上,启蒙思想家们喜欢用 一些大字眼,他们自认为是一些扭转乾坤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类 现代精神各个领域深深刻有启蒙时代的思想烙印。在达朗贝尔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235
  • 第一节奥古斯丁:一个新的起点

    早期教父们在阐述、维护基督教教义的活动中,不管他们对希腊 哲学持什么态度,是吸收、利用,还是批判、拒斥,他们都无法回避希 腊哲学。因为他们是在一个早已被希腊化了的世界里从事传教与护 教的事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是他们最强有力的盟友,就是他 们最危险的敌人。这既是基督教走向世界的文化场境,也是希腊哲 学的历史遭遇。 然而,即使教父们批判乃至拒斥哲学,他们也必…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243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十六章 人文学科的崛起-在线阅读

    第十六章 人文学科的崛起 第一节 背 景 18世纪后半期,欧洲文化范围内出现了三种相对独立的 价值体系:科学、道德/伦理,以及艺术。这种思想分化涉及三 种不同的有效性主张。科学立足的是有关真的问题(说一个 主张是否正确,是说这个主张是否为真);道德/伦理涉及的是 规范的问题(说一个命令是否有效,是说这个主张是否正当); 而对艺术的研究则提出特定的审美问题(一…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29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六章 贝克莱-在线阅读

    第⼗六章 贝克莱 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53)因为否定物质存在 ⽽在哲学上占重要地位,在这个否定⾥,他有许多巧妙的议论作为根 据。他主张物质对象⽆⾮由于被感知才存在。那样说来,譬如⼀棵 树,假若没⼈瞧着它岂不就不再存在了;对这个异议,他的回答是: 神总在感知⼀切;假使果真没有神,那么我们所当成的物质对象就会 过⼀种不稳定的…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3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