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四章 “知识就是力量”-在线阅读

第十四章“知识就是力量”

了解了培根的思想,您可能会同意歌德

的话: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于他的时代,

他的优点和伟大却属于他自己。

培根善于创造名言,他的著作可以称为《培根名言录》。

在他的所有名言之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一句了:“知识就是力

量。”也许它也是无数名人名言中最有名的一句,从东方到西方

的人们都在不厌其烦地复述它,引用它,仿佛它就是真理的代名

词。

不错,知识就是力量,意思是一旦我们认识了自然,也就获

得了知识,获得了力量——征服自然的力量!

这句名言既是培根思想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

我们知道,培根生活于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如我们在《西

方历史的故事》中所表明的,它是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全面复兴。

它提倡“人本主义”,也就是说,在这个复兴之中,人,而非上帝,

是中心,是以人为本,而非像以前的社会、历史与学术一样,是以

神为本。

对于复兴时代的科学而言,“以人为本”也可以用另一个词

255来说,乃是“以自然为本”,是“自然本主义”,好听一点,是“自然

中心主义”。

这个自然中心主义的代表和开山鼻祖就是弗兰西斯·培

根。

前面讲培根的传时我们就说过,他12岁进剑桥大学不久,

就对成天搞些无聊争论的经院哲学恨之入骨,决心全盘推翻它,

建立起崭新的哲学。

他这崭新的哲学不再像经院哲学一样是把某人——如亚里

士多德或者奥古斯丁——的某个理论当做出发点,而是以自然

为基地,从观察自然、师化自然中汲取宝贵的知识。

培根的哲学是围绕如何教人类从自然中汲取知识这一中心

进行的,因而当我们探寻他的思想之体系时,也可以像慕容家的

武功一样,“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知识为中心,再从这个中心

出发找出培根的思想之链:

第一步是先陈明何谓知识,以及知识从哪里来。

第二步是讲清楚找到这个知识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例如需

要破除四大幻象等。

第三步里培根系统地提出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佳方法——

归纳法,这一向被看做是培根最伟大的贡献。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贡献,虽然培根的品德不怎么样,但人们

还是挺尊敬他的,包括我。

我们下面将大致地以上面三步为依据来讲解培根的哲学。

人是自然的仆役与解释者

我们已经知道,培根

是一个矛盾的人:是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人。上一章我们讲过

256了他的渺小,现在我们来讲他的伟大。

许多人认为培根最伟大的功绩是《新工具》第一卷。因为正

是在这里培根告诉了人们获得知识的妙法。

这个妙法听起来玄,说起来却挺简单,可以一言以蔽之:知

识来自于经验。因此《新工具》的第一条格言就是:

人,既然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他所能做的和懂的,

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于自然过程中所见到的那么

多,也只是那么多。过此,他既不能懂什么,也不能做什么。

从这段名言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即人是自然的仆役。这当然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自然不

是一个有手有脚有脑子的人,没法儿真的使唤我们。培根的意思

是说,人应当像仆人尊重主人一样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旨意

——自然规律——行事。

第二是人是自然的解释者。这个命题可以换句话来说,就是

人能解释自然。

人固然是自然的仆人,然而这仆人并不是奴隶一般低三下

四、毫无主见的。他更像是一位高级秘书,能够仔细地观察、分

析、研究其主人,发现其意旨,并用人类的语言解释之,实行之。

我们知道,培根所处的时代是经院哲学处于垄断地位的时

代。关于经院哲学我们前面讲托马斯·阿奎那时已经说过了,它

的特点是以神为中心,是神学。哲学则是神学之婢女。培根提出

人是自然的仆役,与之无疑是针尖儿对麦芒儿。因为在基督教看

来,人只是神的仆役,这与哲学是神学之婢女是从不同角度断言

同一命题。

257由上面可以看出来,培根对经院哲学是有看法的。他认为经

院哲学家们把亚里士多德建立的体系勉強同神学结合起来,并

且将之视为百分之百的真理、最神圣的教条。当经院哲学家们研

究哲学时,总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查找出某些教条,然后以

之为不言而喻的公理去思考一切,包括自然。这是十分错误的,

在《新工具》第一部中他说:

就现在的情形而论,由于有了经院学者们的总结和体

系,就使得关于自然的谈论更为困难和更多危险了,因为

那些经院学者们已经尽其所能把神学归成极有规则的一

套,已经把神学规划成一种方术,结局并还把亚里士多德

的好争而多刺的哲学很不相称地和宗教的体系糅合在一

块儿了。

这样的典型例子就是伽利略那个有关自由落体的著名实

验。

我们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就读过这有趣的故事。中世纪的经

院哲学家们认为一个物体落地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也就是

说,越重的物体落地越快。由于这是伟大的亚里士多德的话,在

经院哲学家们眼中“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千年以来就想

当然地这么认为了,从来没有人实验一下,例如高高举起一块大

石头,一块小石头,两手同时一松,看它们怎么个落地法。

伽利略通过简單的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他登上高高

的比萨斜塔,两只手分别拿个铁球,一个重于另一个十倍,同时

一松手,一会兒,只听一声巨响,两球同时落地,那经院哲学家相

信了多年的神圣教条就这么简單地寿终正寝了。

258类似的例子在经院哲学里有很多,培根以犀利的目光发觉

了经院哲学之谬误在于其整个体系的基础就是谬误的,因此它

的谬误乃是整体的谬误。人类如果想找到真理,了解自然,解释

自然,非得寻找一条全新的认识之路不可。

这条全新的认识之路就是我们本章的后边要讲的寻求知识

之路。这里只简单地提一下:这条路就是经验之路,即人类想要

认识自然,不能从理论出发,不管这理论多么权威,而必须从经

验出发,而后才达到普遍性的理论。如培根自己所言:

钻研和发现真理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从感官和特殊

的东西飞越到最普遍的原理,其真理性即被视为已定而不

可动摇,而由这些原则去进一步判断,进一步发现一些中

级的公理。这是现在流行的方法。另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

特殊的东西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直

至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原理。这是正确的方法,却迄今为

止还未实行过。

上文中所谓“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当然就是经验。

至于何谓经验,我不想多说,有些东西是不说明白,一说反

倒不明白了。

简而言之,经验就是我们凭自己的感官,例如眼、耳、鼻、舌、

皮等感受外界自然事物而得到的东西,例如我们通过眼看到一

树灿烂的桃花,通过耳听到一个姑娘吃惊的呐喊:“哇噻!”大体

如此。

从这里又可以看到,经验同自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用这样

一个等式表达经验:经验=感官+自然。这个自然就是指自然界

259中存在的万事万物,从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直到大便阴沟,无不

是自然之物,也无不是经验的对象。

这些经验就是我们了解自然的出发点,换言之即是知识的

出发点。

然而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问题:在知识与经验之间

是什么关系呢?能否说“知识=经验”?

回答是:这个等式既对又不对。说它对,因为经验本身确实

又可说是一种知识,例如我们用眼睛看到食蚁兽有一个长得吓

人的嘴巴,当有人问我们:“你知道食蚁兽是什么样子的吗?”我

们可以回答说:“知道!它的嘴长得吓人哩!”说它不对,因为经验

常常又不等于知识。例如,经验如果要得到表达就必须用语言,

而语言却并非经验的东西。所以一般而言,知识的主体并非经验

本身,而是将经验加工之后所得到的东西。加工第一步就是语言

的加工,即用语言表达经验;第二步就是对经验本身的加工了。

至于具体方法,例如要破除四大幻象、要与理性结合等,我们等

会儿再讲。

那么将经验加工之后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所

言的事物的“性质”、“规律”,等等。这些东西有的与经验相去不

远,如万有引力,这规律所揭示的与我们平时用双眼看到和双腿

感到的差不多,有的与经验就差远了,例如地球绕太阳公转,我

们用双眼看到的可是太阳绕地球转啦!

培根认为,这些性质与规律就是知识或知识的基础。他认为

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只是个别物体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纯粹

的个体活动,然而在哲学里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它的研究、发

现和解释构成了知识与知识之基础。

培根有时也称这些规律为“形式”,他认为形式就是支配和

260构成简单性质的那些规律和规定性,这些形式换言之就是知识

甚至真理,培根认为正是由于形式的发现,人们才可以在思想上

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得到自由。

由上面整个的叙述我们可以找到培根对“知识从哪里来”这

一问题的回答。我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达之:自然+感官→经

验;经验十加工→规律;规律→知识。

我们不妨称之为“知识三步曲”。

当然获得知识远不是这么简单,它要经过更加复杂的程序,

破除许多障碍,这些就是我们下一节所要讲述的内容。

通向知识的曲径于 上一节中我们大体讲述了知识

从何处来,现在我们开始讲解人类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

首先我们要明了的是,这条通向知识之途不是平坦的阳关

大道,而是荆棘丛生的羊肠小径。它不但窄如羊肠,荆棘丛生,而

且沿途有敌人重兵把守,敌人在关隘要道上设下了许多城池关

卡,阻止我们的通过。

这样,要想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知识之城,必须像带着嫂

子找哥哥的关羽一样,过五关斩六将。

说得倒容易,问题是怎么过五关斩六将呢?

这呢,古人也告诉我们了,《孙子·谋攻》云:“知彼知己,百

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打赢这场夺取知识之战,就要做到不

但知己而且知彼。

何谓知己?即我们先要知道自己在追求知识之战中拥有一

些什么利害武器,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这就是知己。

261何谓知彼?就是我们还要知道阻挡我们的敌人设了些什么

样的关卡,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攻而克之。

这就是知己知彼,如此之后,我们方可夺关斩将,最后得到

知识这个美貌佳人。

我们先来知己,看看自己有些什么样的厉害武器。

我们有两件厉害武器:一是他在,二是自在。

何谓他在?很简单,就是自然。

这是培根知识论的第一原则。因为培根之知识论不同于中

世纪知识论的中心,就是他认为知识不来自于头脑自身,也不来

自于某个权威,而是来自于自然。这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

何谓自在?就是我们自己,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

作为人,我们有两样东西:一是感官,眼、耳、鼻、舌、皮等;二

是脑袋,一个装满了各式各样好东西的脑袋。

正因为有了感官与脑袋,就使得我们拥有了另外两种能力:

感觉和思维。这是我们夺取知识之胜利果实的两件厉害武器。只

要善于运用就能无坚不摧。这也是我们人所拥有的第一件厉害

武器。

知己之后我们再来知彼:看看敌人在通往知识之路中有些

什么样的关卡。

第一个关卡是经院哲学。我们知道经院哲学在中世纪牢牢

地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乃至肉体。而经院哲学,正如培根所言,是

不能生孩子的修女。

精确地说,我认为应该是石女,因为修女是正常的女人,不

但有这个能力,而且事实上也生了数不清的孩子哩,大家只要读

读《十日谈》就知道了。

说经院哲学不能生孩子,意思是说它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262不但如此,它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犹如一座巨大的关卡,阻住

人们走向知识。

第二个关卡则比较古怪,因为它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己!

看了这句话大家也许会奇怪:难道人既是自己的敌人,又是

自己的朋友么?这岂不自相矛盾?

答案是:正是!而且一点也不矛盾,只要我们稍微辩证地看

一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人可否自杀?当然可以。人可否自

救?当然可以!这不就行了?实际上世间万物皆如此,都像一柄

双刃剑,既能益于我们亦能危害我们。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试着

找找,看能否找到什么东西是绝对无益的或绝对有害的?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本书第六章《理想之国》中《不

真实的个体》一节。

当然,这个敌人不是人整体的自己,而是我们的某些缺憾,

正是这些缺憾阻挠我们自己,使我们不能摘到知识之果。

这些缺憾具体而言就是培根提出的四幻象说。

冲破幻象}幻象说是培根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他认为

人类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首先必须冲破四个幻象。

四个幻象 所谓幻象,英语称做“idol”,就是假象、偶像的

意思。我想大家都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幻象,例如在漆黑的夜晚突

然看见前面有个影子一闪,您身边的女友捂着脸一声惨叫:“鬼

呀!”这就是假象,因为鬼是不存在的,所以那看到的鬼当然就只

是一个幻象了。

不过培根的幻象还有一些特殊的、哲学化的意义。它是指人

类之作为人,作为拥有语言与思想的人,作为自己等而产生的假

263象。正是这些假象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真理的过程中不但不能

顺利前进,还常常导致谬误。

人类要认识真理必得首先破除这些幻象,此后才得认识世

界。正所谓“不破不立”。

人类所要破除的第一个幻象是“种族幻象”。

何谓“种族幻象”?它就是“种族的幻象”。

从字面上看它由“种族”与“幻象”两个词构成。什么是幻象

我们已说过,现在只要知道“种族”就能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了。

“种族”在这里并不是黄种人啊、白种人啊这个种族常用的

意思,它有比人种更深的含意。具体而言,如果把黄种人、白种

人、黑种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混血人种加在一起,就是这里的“种

族”之意了。这个意思也可以用一个字表达出来,您可以猜猜这

是个什么字。

您会回答说:“这哪用得着猜?就是人呗。”

不错,就是人,因此,所谓“种族幻象”就是人之作为人而导

致的幻象。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有头脑、有智慧的人会产生幻象呢?

培根认为,人正是因为有了智慧和头脑才有了幻象,它们乃

是产生幻象的根子。为什么呢?且听我道来。

人是充满虚荣心又容易骄傲的动物。自从其拥有了智慧,就

像一个有了万贯家财的阔佬,浑身像充了氢气一样,轻飘飘起

来,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之外的其它万物,认为它们只

是人的仆从。用哲学化的话来说,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如古希

腊的智者普罗泰戈拉所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

264

1不存在的尺度。

这种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使人类在观察世界、认识万物时,

总以自我为中心,就像阿Q所言:“我喜欢谁就是谁。”但实际

上,人类并没有这么大本事,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甚

至常常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我们的诸感觉器官,论视觉,

我们看不到一公里远,看不见分子和原子,论听觉,我们听不到

超声波和次声波,论嗅觉,我们比狗差得远。不止是无能,人的感

觉还常常会有错误,产生幻听、幻视等。这些都说明,人的认识只

是“人”的认识,而非宇宙万物本身。所以,在认识与事实之间必

定存在差别。

许多人并不肯承认这一点,他们总幻想自己的认识是明白

无误的,一旦提出一个认识,不管它是对是错,总敝帚自珍,沉醉

在虚幻的满足之中。即使事实表明它错了,也总不肯承认。像培

根所言:

人类理解力一经采取了一种意见之后

不论是由于

得到普遍承认与信仰还是由于它合乎自己的理解,便会强

迫每一件其他的事为之添加新的支持与旁证;而且,即使有

非常令人信服的大量例证表明事实正好相反,人们对这些

实例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嗤之以鼻,要么用个别的差异来排

斥和拒绝它们。人们总是怀着强烈而有害的偏见,不肯放弃

先入之见。有个人被带到一座庙里去看那些从一次海难中

死里逃生者悬挂在那里的还愿匾,并被问及他是否认识到

了上帝的威力。……“但是,那些对上帝起过誓却又遇难了

的人的画像在哪里呢?”这个人问道。回答得好!所有的迷

265信都是如此,不论是占星术、凶吉兆、因果报应,还是与此相

似的其他迷信,其信奉者只看见那些应验的事,却忽视了甚

至不愿意看那些没有应验的事,尽管失灵之事发生得更经

常。

培根的这个说法真是对极了。他陈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

实:当人类面对自己在宇宙中的有限性时一种共同的态度是盲

目自信。

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它使得人类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我

们可以打个比喻,人类用这种独断的态度去认识事物就像用一

面凹凸不平的镜子去照东西,这样照出来的镜中像自然不是事

物的真实形态。如果人类想要获得真确的认识,首先就必须放弃

这种独断的认识态度,砸烂这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正视自己作为

人的不可避免的有限性,然后再谦逊客观地去认识世界,这就像

要看到事物的真实影像,首先就要使镜子变得平整一样。

人类这种认识的缺憾,即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客观事物

为中心的独断态度所导致的就是培根称之为“种族幻象”的东

西。这也是人类认识中的第一个幻象。

第二个幻象叫做“洞穴幻象”。

何谓“洞穴幻象”?这是与“种族幻象”相对应而言的幻象。我

们知道,“种族幻象”是人因为人这个种族整体的缺陷而导致的

幻象,相对这个来说,“洞穴幻象”就是人之作为个体而导致的幻

象。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

人。所以人都是各有特征的。特征这个东西当然像性格一样,有

好的也有不好的。也就是说,人各有缺点,各人都有自己的不完

266

1全性。例如,有的人看问题喜欢从好的方面看,觉得世界上什么

都好,特别是明天,总感觉明天会更好;有的人则是悲观主义者,

像叔本华一样,觉得人生即是痛苦和空虚。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不

是太好,正如也不是太坏,希望总是有的,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十

之八九。

我们都听说过瞎子摸象的故事,几个没见过大象的瞎子摸

象,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把扇子,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根柱子,摸

到尾巴的说大象像根绳子。他们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是

因为他们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站在大腿边的摸到了大象的大

腿,站在耳朵边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也可以打个比方说,他们

都是躲在自己的洞穴里去感觉大象,因而产生了认识的谬误。

这种因个人的原因而产生的认识谬误就是“洞穴幻象”。我

们也可以用培根自己的话来说:

“洞穴幻象”是个人的假象。因为每一个人(在一般人性

所共有的错误之外)都有他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发生曲

折和改变颜色;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特有的天性;或

者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与别人的交接;或者是由于读书

和他所崇拜的那些人的权威;或者是由于印象产生于具有

成见的人心中或产生于漠然无动于衷的人心中而有所不

同;或者是由于其他类似的原因。因此,人的精神(按其分配

于不同的个人而定)事实上是一种变化和富于动乱的东西,

并且好像是受机会支配的。因此赫拉克利特说得好,人们之

追求科学总是求之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而不是求之于公

共的大天地。

267无论这成见产生于什么原因,反正它是由于个人的天性之

不同而成的。这些夭性使人就像那只蛙一样,以为天只有井口那

么大。

人类的第三个幻象是“市场幻象”。

目前的西方哲学有一个趋向,就是所谓的“语言转向”。也就

是说,有许多哲学家认为,哲学问题与其说是哲学的问题,不如

说是语言的问题,具体地说,是语言的澄清问题。哲学就是澄清

我们在语言的使用中所犯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即对语词的形而

上学的谬用,用卡尔纳普的话来说,正是古今中外有这么多哲学

争论的根源。举个最好的例子来说吧,我们知道,哲学中一个基

本词汇是“存在”。由它而引出了无数的哲学问题,而且是最深奥

的哲学问题。例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萨特的《存在与虚

无》,都是最难懂的哲学书之一,也是最难懂的书之一。

这些关于存在的问题不但难,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是

不可回答的,即根本没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

都是自说自话,自己玩儿自己的深沉。这种对于最基本的问题都

没有答案是哲学最大的弱点之一,也令哲学被许多人认为空洞

无物。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卡尔纳普等逻辑实证主义者们认为,这

是因为哲学家们,具体而言是形而上学家们,犯了一个语言的错

误,即他们误用了语言。例如,“存在”这个词,用英语来表达就是

“being”,也就是“是”的意思。这个词本来只是个系动词,它是不

可能表达一个具体的事物的。但那些形而上学家们冒冒失失地

把“being”当做某种具体存在的东西。这就是无数所谓哲学界的

千古难题产生的根源。

这个问题一说起来我们可以说上个三天三夜,或写一整本

268书,现在且不说它。但我们至少已经看出人类的许多问题,不管

它是不是哲学的,都是由对于语言的误用造成的。这种因为人们

对语言的误用而造成的认识错误培根称之为“市场幻象”。用他

自己的话说,就是:

人们是靠谈话来彼此联系的;而语词的意义是根据俗

人的了解来确定的。因此如果语词选择得不好和不恰当,

就会大大阻碍人的理解。……语词显然是强制和统治人的

理智的,它使一切陷于混乱,并把人引诱到无数空洞的争

辩和无聊的幻想之中去。

培根认为,经院哲学家们正是利用语词的这种缺憾而大搞

无聊的争论。例如他们臆造出许多根本没有具体所指的概念,像

“the unconditioned”、“absolute”、“being itself”,等等。当这些

词,例如,“存在”被用成像一个事物名称时,无意义的句子就会

产生,这些句子就组成了经院哲学家们的形而上学。而这些概

念,除上面的外,还有如“无限物”、“第一推动力”之类,根本没有

实际内容。经院哲学家们却用这些空头概念建立了大量的哲学

命题甚至哲学体系。这些东西其实只是表明了他们的无知,虽然

他们竭力想用深沉的言语来掩而盖之,但只是掩耳盗铃,结果欲

盖而弥彰。

大家只要稍微接触过哲学,八成也会遇到过这些问题,甚至

为它们伤过脑筋,例如想明白“何谓存在”甚至“世界的本质是什

么”之类典型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大家只要仔细想想,或者看

看哲学史,就会知道它们其实根本没法儿回答,就像经院哲学家

们没法儿回答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一样。

269当然他们可以为之搞数不清的辩论与争论,得出数不清的

结论与理论,然而这些东西除了浪费口水和纸张还能做什么呢?

它惟一实在的意义也许是让谈论这些问题的形而上学家们挣点

版税稿费、有口饭吃。

培根给人类指出的最后一个幻象是“剧场幻象”。

这个“剧场幻象”好理解,简而言之,它就是权威。培根指出,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去朴素地

认识的,而常常是在所谓权威们的指引下去认识的。这些“权

威”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让人们这样想那样做,就像当人们在

看戏时,看到舞台上的演员流泪,他们就跟着流泪,看见演员笑,

就跟着笑——好像他们为之哭为之笑的事情是真的一样。他们

没有想到,这一切只是演员们在做戏,在瞎胡闹,那些令他们落

泪的事也是子虚乌有的。

这不由令我想起了一句话: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在培根眼中,这世界其实也是个大舞台,只不过一般人是看

戏的,而演戏的是少数人而已,这少数人便是所谓的权威。他们

为我们这些看戏的常人造出许多的权威理论,让人们去信奉它

们,把它们当做不可更改、绝对正确的教条。

所以大家要警惕,看清楚这些“剧场幻象”的虚伪本质,并且

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以上就是培根为我们指出的阻碍人们正确认识万事万物的

四大幻象。不难看出培根说得极有道理。

但我想,更重要的不是知道它们,而是突破它们。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求得公理!

经验是知识之母 上面说过作为人的厉害武器是感觉

和思维。那么我们通过它们所获得的是什么呢?当然是经验。这

270也就是培根的获得知识的第一个原则——经验认识的原则。

这个原则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知识是存在的反映,这是

经验认识的基础。

我们知道,经验之为经验,首先要有被经验者,就像我们吃

东西首先得有食物一样,然后才谈得上吃,像一句俗语所言“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也“难为无饭之吃”。

这个被经验者就是外在世界,就是自然的万事万物。这我们

在《人是自然的仆役与解释者》中就已经说了。

有了被经验者后,知识就有原料了。因为在培根看来,知识

乃是存在的反映,这就像事物与其镜中之像一样。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存在乃是一切的存在,从最漂亮的小

姐到最丑陋的姑娘,从最香的香草到最臭的大粪,无不是存在,

无不是经验的对象。

通过知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一原则,我们的知识大厦就有了

一个坚固的基础。

当然这还远不等于获得了知识,就像我们得到了铁矿石不

等于获得了钢铁一样,是什么将存在这一原料加工成知识呢?当

然是经验了。用另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有一个大特点就是从理论出发去寻找理

论,而不是去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从自然之中寻找知识,但由此

能得到知识吗?经院哲学家们当然认为能。但培根可不这么认

为,因为经院哲学家们虽然能得到许多结论,然而这些结论根本

没资格称为知识,而只是一些无聊的废话。

培根认为知识应当起源于经验,也就是说要从对自然的观

察中得到知识。

感觉,乃是我们获得知识的第一个具体步骤,然后才能往其

271它步骤进发,得到知识,这是培根所再三强调的。他认为全部对

自然的解释当由感觉始,由感官的知觉沿着一条径直的、有规则

的、谨慎的道路达到理智的知觉,即达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

强调认识从经验开始,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原

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培根经验主义有两个中心:一是存在,

二是感觉。二者结合便形成了经验,经验一旦形成便成为了知识

——培根称之为“真正的概念和公理”——的基础。

但大家千万莫要以为培根认为经验本身就是充分的知识与

真理。相反,他认为如果要将经验上升为知识与真理,还需要走

一段漫漫长路,一段“径直的、有规则的、谨慎的道路”。这意思就

是:经验要成为知识与真理必须对经验本身也提出一定的要求,

我们不可因为经验是知识之母就产生对它的盲目崇拜,经验之

不一定生知识与真理,就像母鸡不一定都会生蛋一样。母鸡一般

而言会生蛋,但不一定!

那么,对经验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要求呢?

首先,我们应当尽量使经验更加准确。须知人的感官有时是

会骗人的,例如有许多人声称看到过鬼,但鬼这个东西我是不相

信的,因为鬼不是上帝,上帝只有一个,而且连神学家们也不知

道生活在哪里呢。可鬼据说是到处都有的,但我从北京到海口,

从乡下到城市,从荒郊野岭到通衢大道都走遍了,可连鬼影都没

见一个呢。还有,医学上有所谓的幻觉,就是说人在某些情形下,

例如患了某些病,就会“看到”某些东西,“听到”某些声音,可实

际上他们所听所见的并不存在。这种幻觉在神经病人身上最常

见,但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能发生,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类体

验。

所以当我们接受经验时,还必须对经验本身进行一下考察,

272

l使之准确,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要使经验尽可能地丰富,也就是说我们努力多拥

有经验。这样,在准确而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达到

“真正的概念和公理”了。

除了这些从生活实践的感觉中获得经验的正常途径之外,

培根还找到了另一条经验之途——实验。

他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诚然重要,然而也

有许多缺憾,例如人们在经验的过程之中比较被动,常是外物给

我们以经验,而非我们去经验外物,所得出来的经验也比较浅

显,甚至弱到我们无法知觉。由此培根主张另一种得到经验的方

式:实验。他认为通过实验所得到的经验比平常所感受到的不但

要准确,也要深刻一些,由此我们也可以更加迅速准确地探索真

理,获取自然之奥秘。

培根这个说法当然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自然界直接提供给

我们的东西一般而言的确比较浅显,也常常不那么准确或精确。

但实验就不同了,它能更加精确地表述一切,弥补自然之不足。

我曾听到过一个笑话:两个女研究生,是师姐妹,有天为谁比谁

胖争了起来,先在外面用磅秤一称,有一个重了大约半公斤,但

她不服气,说是另一个鞋轻,结果脱了鞋一称,两人看上去就差

不多了,但又好像一个要重点儿,两人都有点儿怪脾气,为了证

明究竟谁重,竟然到了实验室,用高科技的精密仪器去量体重

了。

这个笑话真不真我不知道,反正我没看见。但这说明人的经

验有时是不准确的,若借助于科学仪器,通过实验我们便能更敏

锐地感觉。

培根关于经验是知识之母的最后一点,是他认为即使我们

273已经由经验达到了知识与真理,这并不说明可以就此把经验抛

到一边了。相反,这时经验又有一个重大使命:检验真理。我们

知道,从前经院哲学家们当发生矛盾时,不是用手去证明,而是

用嘴去证明,他们引经据典,用《圣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们

的话去证明自己才掌握了真理。但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没有什么

结果了,直到最后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培根认为用这种方法是不能证明真理的,检验真理惟一正

确的方法是经验。只有在实际的经验之中人们才能知道孰真孰

假。就像物体重量与下落速度的关系,如果到了博学的神学家们

那里,相信他们可以为此辩论七八年,最后说不定还是赞成亚里

士多德的权威说法。但其实这根本用不了七八年,七八分钟,甚

至七八秒钟就可以了。又例如经院哲学家们相信女人的肋骨比

男人多一根,原因是《圣经》里有这么几句话: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

助他。”……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

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

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

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

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

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由这段话经院哲学家们推论说:男人的肋骨应该少女人一

根,因为他被神取走了一根。其实要证明这话的真假再容易不过

了,只要解剖两具尸体,用眼睛“经验”一下就成了。但经院哲学

家们却宁肯停留于纯粹的思辨。

274理性是知识之兄 重视感觉与经验只是培根思想的一

面,他还有与此相对的另一面:重视理性。在培根看来,经验无疑

是知识之母,然而人在获得经验之后并不等于获得了知识,要将

经验上升为知识还有待于一样东西的帮助,这就是理性。而且理

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同感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更要密切,算得

上同胞兄弟,所以我称理性为知识之兄。

对于何谓理性,这个问题也属于那种你不问我还知道,你一

问我就不知道了的一类。这里不能细致地去说,只大体如此说:

理性有两个主要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表示当人类在看待一件事

务或处理一样事物时,能够避免感情用事,而是冷静地、客观地、

正确地看待、处理这件事物,这时它与“理智”的含意差不多。它

的第二个意思则表示一种能力,指人类不但能凭感官感受一个

事物,而且能用大脑思维,即我们不但能看到它的颜色,听到它

的声音,尝到它的味道,摸到它的温度,我们还能更深刻地了解

它,像一句老话所说,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例如我

们看到花儿是红的,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眼睛就不知道了,

但理性可使我们知道,那是因为花儿里有一种呈红色的“花青

素”的缘故。

培根很重视理性的作用,因为在他重视感觉与经验的同时

也深深地发觉了它们的局限性。他说,那些太大或太小的、太近

或太远的、太快或太慢的东西凭感官我们都是看不见或看不清

楚的,还有那些我们看得太多、习以为常了的东西也是这样,不

能有正确的感觉。这也许听起来有点怪,其实一点也不,您只要

问问大夫们,那医院里的药香是不是很难闻?他八成会睁大眼

问:“什么药香?我怎么闻不到?”您看,那我们一踏进医院大门就

给熏得捂鼻子的味儿,他成天在这里竟然闻不到!那是为什么

275呢?是因为习以为常了的缘故,就像一句老话说:入芝兰之肆,久

而不闻其香;入鮑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培根认为感觉的这种局限性不但使我们不能感觉,而且“人

类理解力的最大障碍和扰乱却还是来自感官的迟钝性、不称职

以及欺骗性。……由于这样,可触物体中所包含的精髓的全部就

隐蔽于斯而不为人们所察。”

所以,既然感觉与经验有这局限性,人类该怎么办呢?培根

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感觉在展现其局限性的同时也提供

了一个消除这些局限性的工具,令我们能弥补由其导致的缺憾

与错误。

具体地说主要有两个工具:第一是实验,第二便是理性。关

于实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说理性。

培根认为,由经验所得来的东西一则有其缺憾与错误,二则

即使正确也不能称其为完整的知识。可以这样说,经验只是提供

了知识的原料,而使知识由原料上升为真正知识的便是理性。

那么理性是如何将經验变成知识的呢?如果就我们今天的

话来说,理性很好办,它是经过“抽象”的法子用经验来炮制知识

的。但培根却不这么认为,他还不认为有我们现在所谓的由个别

上升到一般、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抽象。在他看来,理性所用的

法子乃是一种收集、消化,然后排列、整理之类的工作。例如他那

著名的“增减表”法就是如此。这个方法就是,当我们想寻找某个

现象的原因,就通过观察与实验来寻找某些因素,将它们一一列

起来,当这个因素增或减时,如果那个现象也随之增减,那么就

可以说这个因素便是那个现象的原因。

例如某位男士,他觉得某个女士可能爱上了他,因为他觉得

那晚她与他在一起时,她十分兴奋,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276甚至好像看他时也脉脉含情哩。但只是“好像”而已,他并没有十

分把握。主要是因为那晚还有许多其他人在场,焉不知她是不是

对别人脉脈含情?

怎么办呢?他就可以利用一下培根的“增减表”。他先把那

晚在场的朋友们都找来,请他们再去拜访她。他呢,先用个什么

法子,使她看不见他而他看得见她,例如在她房间里装上闭路电

视或者躲在什么地方之类,然后让那些人先于他一个个进去。如

果他看到当那些人一个个进去时,她虽然高兴,眼睛里并没有什

么特別的表情,然而当他一走进去,她立刻便露出了幸福的微

笑,眼睛也一下放了光,这就说明此女已无可救药地落入了对该

男士的爱情之陷阱。

当然我这是有意举个让大家轻松一下的例子,并不高明,培

根举的例子也许更精确。

通过这些收集、消化、排列、整理之类的工作,理性便可以将

经验上升为知识了。

培根认为,这个用理性对经验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必不可少

的,就像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一样。他把那些只重经验不重理性的

人喻为“蚂蚁”,而把只重理性不要经验的人称为“蜘蛛”,他曾做

过一个著名的比喻:

历来研究科学的人要么是经验主义者,要么是独断主

义者。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他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独断

主义者好像蜘蛛,他们从自身把网子造出来。但蜜蜂则采

取一种中间的道路。它从花园和田野里的花朵采集材料,

但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變和消化这种材料。真正的哲

学家也应该这样。

277培根这个比喻十分有趣,就是到了现在还管用。现在哲学界

也有许多“蚂蚁”,他们大量地收集各类材料,然后用剪刀加糯糊

造出一本教科书,里面压根儿没有自己的思想。另一些人则几乎

不读或者极少读哲学著作,但成天想着要创造一个伟大的哲学

体系,能解决所有哲学问题甚至能解释整个宇宙。我曾经有过一

个这样的朋友,我刚上大学时他就跟我说,他创造了一个伟大的

哲学体系,比马克思的伟大多了。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的体系

似乎还只存在于他的口头上。

理性固然重要,然而培根更重视的毕竟是经验。他再三指

出,理性的作用是有限的,千万不可让理性自由化。这样就会再

次陷入培根最为警惕的经院哲学泥潭里了。用他自己的话说:

“与其给理智加上翅膀,毋宁给它挂上沉重的东西,使它不能跳

跃与飞翔。”

在经过以上的三个程序,即首先冲破由于人作为类、自身,

还有社会传统等导致的幻象,然后从感性出发,再将理性与感性

相结合起来,这之后,将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就构成了一条

通向知识之道。这条“道”中的每一步都不能省略,它们都是横亘

在我们通向知识之宝藏路上的关隘,只有将它们一一征服,才能

最后进入宝库,得到无价之宝——知识与真理。

以上就是通向知识的曲径。

真理的指南针

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过程中,培根

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并非具体的零碎真理,而是发现了真理

的方法。

278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有两个大夫,一个高

明无比、医术通神,另一个从没有临床行医,但他发明了一种新

疗法,能治好过去的不治之症。请问:两人谁能救治更多的病人

呢?

当然是那个发明了新疗法的人。

须知一个高明的大夫,哪怕他一天工作十八小时,一小时救

4个病人,一天可以救72个,一生行医五十年,一共能治好的病

人不过20万——对于临床大夫们这个数字已是天文数字了。然

而有的人一生所救的病人却远远超过最好的大夫,连100万都

不止。这是什么样的大夫呢?

就是发现新疗法的大夫。例如琴纳,他发明了种牛痘的方

法,每年有多少儿童因之而保住了生命?还有伊戈纳斯·塞梅尔

斯,他找到了诊疗产褥热的方法——在他发明这个方法前,每年

有无数的母亲和她们新生的孩子因此病死去——又挽救了多少

母亲和她们孩子的生命?

医学如此,哲学亦如此。

为了知识与真理而奋斗的哲学家所能做的最大贡献也不是

一个个具体真理的发现,而是找到一种追求真理、达到真理的方

法。倘若用这个方法人们能更快更好地达到真理,那么他就像医

学界那些找到新治疗方法的人一样,是为知识与真理做出最大

贡献的人。

培根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因为正是他为人类找到了一种达

到真理的好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他的逻辑学,具体地说,是他找到的归纳法。

即使最激烈地批判他的麦考利教授也称这是他“最伟大的功

绩”。

279我们现在就来大致地看一下培根这个了不起的方法,这把

通向真理之门的万能钥匙。

我想大家很清楚什么是归纳法。它是同演绎法相对而言的

方法,演绎法是从普遍原理出发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方法。例如由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普遍性的前提可以推导出某个乌鸦,我

们姑且叫它美美,一定是黑的,尽管我从来没见过这只叫美美的

乌鸦。

下面是这个推论过程完整的表达式:

天下乌鸦一般黑。

美美是一只乌鸦。

所以,美美是黑的。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个表达式就是我们在讲亚里士多德逻

辑学时讲过的三段论。

这便是演绎法。

与之相对,归纳法乃是由个别推导出一般的过程。不过,较

之演绎法,归纳法似乎更要复杂一些。它有很多种,例如代数学

中有所谓完全归纳法,但实际生活中的归纳法并没有这么复杂,

举个例子吧:

太阳昨天升起了。

太阳今天也升起了。

所以,我相信太阳明天照样会升起。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归纳法样本,它就叫做简单归纳法。

显然,这种方法虽然也有归纳二字,然而并不可靠,只是一

种简单的列举。培根当然也知道它这点,因此它并不是培根的归

纳法,正如培根自己所言:“在建立公理之中,我们必须规划一个

有别于迄今所用的、另一种形式的归纳法。”那么什么是这“另一

280种形式的归纳法”呢?

简而言之,这另一种形式的归纳法首先是一种寻求自然事

物本质——按培根的说法即“形式”——的方法,这个形式实质

上就是自然之法则。

既然是法则,最重要的当然是看它如何施行,就像法律一

样,最重要的不是看上去如何完美,而是能否得到实施。

培根认为在我们运用归纳法之前必须注意一条基本规则,

就是要重新审定命题涉及的概念。

由于来自中世纪黑暗时代,那时的哲学家们为了探讨上帝

的存在以及耶稣背上的十字架有多重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

了许多概念,但这些概念有一个共同缺点:它们自身都是凝糊做

的,模糊一片,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性。

这样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当然就是:使用这些模糊概念

的命题也不可能是明确的。这就像我们想建一座坚固的大厦,可

是用的水泥钢筋都是伪劣产品,这样无论我们如何精心地设计,

认真地施工,建筑出来的大厦却不可能是坚固的。因为首先,它

的建筑材料就不是合格的。

或者,我还可以举个例子,例如我说这样一句话:赫斯是个

坏蛋。然后问您:我这句话对也不对?您当然会回答说:“我咋晓

得?我又不认识赫斯。”

对!就是这么回事,这就说明如要断定一个命题是对是错,

首先必须认识其中每一个概念,否则一切免谈。

培根正是这个意思,他深刻地发现,原来的形而上学家和经

院哲学家们虽然提了一大堆命题,可它们中许多概念是雾里看

花、朦朦胧胧。因此他的新方法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对那些传统的

模糊概念来个重新审定,以明确它们的含义。否则以后无论谈什

281么都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在明确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具体的归纳了。

培根认为,这个归纳法有三个步骤。

这三个步骤其实不用培根说,我们自己也可以想出来,不信

试试看。

第一步当然是要搜集一些材料,这就像煮饭一样,首先得有

米。

第二步是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这就是我们用米煮饭的过

程了。

第三步呢,就是从一些加工过的材料中得出结论了,这就是

吃饭吸收营养。

怎么样?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吧?想不到培根的哲

学方法这么简单。

的确如此,大家永远不要害怕哲学的难,其实哲学这东西只

是将我们生活中的常识用另外一些话说出来罢了,只是有的人,

尤其是有的哲学家有意无意地把这些话说得深奥无比,糊弄了

人。

当然,上面的三步只是简而言之,实际上要复杂一点、具体

一点,我们再来看看吧。

对于第一步,搜集材料,培根认为,这只是归纳法的一个准

备步骤,但也是整个归纳法的基础。

具体而言有两样材料:一是自然的,二是实验的。培根认为

这两样材料同样重要,甚至第二种比第一种更为重要。这正是培

根的归纳法的优越之处。

我们知道,说经验材料是认识的基础这句话虽然对,然而也

是相当俗气的,在培根几百年前就有人说过了,甚至对普通人都

282是常识般的东西。如果培根停留于之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在这里

谈他了。但他不是!培根认为,纯粹自然的观察诚然重要,但它

所能揭示的东西相当有限,而且真假混淆,不是最好的认识原

料。最佳材料应当是通过实验而得到的材料。我们又知道实验

其实就是对经验的环境与条件加以限制,如此得到的材料等于

是对自然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加工。这就像两堆大理石,一堆被打

磨得平平整整,另一堆则只是奇形怪状的毛坯,这样用经过加工

的大理石当然更能建造起美观坚实的大厦。

第二步不用说就是整理通过自然观察与实验得来的材料

了。

这就是培根归纳法的另一个突出优点。他为整理材料提供

了一整套美妙的法子,他美其名曰“三表法”。

何谓“三表法”?就是用“三表”来整理材料的法子。那什么

是“三表”呢?就是三个表喽,其实就是三种法子,应该叫做“三

法”才对。也许因为培根在用这三个法子分析整理材料时,爱把

有关材料列成一个个的表,所以称这种方法为“三表法”。入乡随

俗,我们也随他这么叫吧!

第一个表叫“本质和具有表”。这个名字有点怪,我们且听听

它的内容。

“本质和具有表”就是说我们在研究某一现象时首先要搜集

有关研究对象的正面例证。所谓正面例证,就是有这些性质的现

象。

一个好例子就是磨擦生热这种现象。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

磨擦一个什么东西,例如把一块布放在手上磨擦,一会儿布和手

就会发热。然而这磨擦是不是热产生的原因呢?

下面我就一直用这个经典例子来说明培根的归纳法是如何

283进行的。

第一步,“本质和具有表”,就是我们先找到一些磨擦发热的

现象。例如用布磨擦手,用铁丝磨擦石头,或者用纸磨擦木板,等

等,这些都会生热。

我们把以上这些现象一一陈列起来,就构成了“本质和具有

表”。

造好这个表后,就来第二个表了。

第二个表叫“差异表”,或者也叫“接近中的缺乏表”。它是同

“本质和具有表”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找出拥有所要研究现象的

例证,而它则是找出没有要研究现象的例证。例如要研究磨擦生

热,在找出磨擦生热的现象后,要再找一些没有生热的现象。例

如一块静立在南极的冰,或者一片随秋风飘零的黄叶,不过最好

还是那些铁丝、木板、石头之类,因为我们想知道的是磨擦是否

是产生热的原因,所以得找些方便磨擦——同时可以方便地不

磨擦——的东西,好做比较。

找这样的反面例证是必须的,因为如果这些木片石块不磨

擦,或者说停止磨擦的话它们也照样发热,就说明刚才的磨擦根

本不是发热的原因。

第三个表叫做“程度表”,或者也叫“比较表”。

我们在做好前面两个表之后,是否万事大吉了呢?是否说明

磨擦就是热的原因了呢?也许有人认为可以,当然大致是可以这

么说的。但培根认为这还不够,还要更有力地证实。这个更有力

的证实就是“程度表”。

怎么弄这个磨擦生热的“程度表”呢?很好弄。例如我们可

以找一块布、一块木片,再加一个温度计。先量一下布和木片的

温度,例如是 20℃,然后将布在木片上磨擦三十秒钟,量一下温

284度,记下来,再磨擦三十秒,再量一下温度,还可以过三十秒再量

一次。如果三次分别量得的温度是逐渐升高的,例如分别是

30℃、40℃、50℃,那就说明磨擦的的确确是生热的原因。但如果

三次量得的温度都是 20℃,那么虽然有许多现象表明磨擦就生

热、不磨擦就不生热,也难说磨擦便是生热的原因了,也许还有

别的什么神秘原因哩!

通过上面这个程度的例子,大家想必知道了“程度表”是什

么东西,以及怎样弄它了吧?

有了这三步后,我相信足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可信的结论了,

这也就是第三步要做的事了。

但培根还认为,在正式得出结论之前还应当把上面两步中

所用的各个例证进行总体的归纳分析。具体地说,是要用排斥和

否定的方法,把例证中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扔掉,只留下那些本·

质性的东西。例如在磨擦生热的几个例证中,除了磨擦与生热这

两兄弟外,还有木片啊、石头啊、皮子啊什么的,这些东西虽然为

磨擦与生热做出了贡献,但在这里均是次要的,我们完全可以不

用它们,而用别的东西来搞磨擦。

这样,我们做出结论时也应当把它们排除出去,我们不应当

说成“磨擦木头是布片生热的原因”,诸如此类。

在进行这样的排除之后我们就可以正式进行归纳了,也就

是说我们可以正式做出一个肯定的、可靠的、明确的结论了。

在上面的例子里,最后归纳出的结论就是:

磨擦是生热的原因。

三步到这里也就完成了,通过它们我们可以得到肯定的结

论。

这个结论就是具体的知识。

285说实在的,我虽然对培根的人格不以为然,但这并不等于认

为他的思想也不怎么样。如果我们试图为培根盖棺论定,应当预

先体味一下歌德的一句话:

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

他自己。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塞缪尔·克拉克

    塞缪尔·克拉克(Samuel Clarke)于 1675年出生在英格兰的诺 威奇。就学于剑桥大学卡尤斯学院。在校时就是牛顿学说的坚定支 持者,后来成为牛顿的朋友,并将牛顿的《光学》译成拉丁文。1715— 1716年,为捍卫牛顿的自然哲学思想与莱布尼茨进行了论战。克拉 克是神学家和主教,他的神学观点相当正统,但也有理神论倾向。他 的主要著作是1704年和170…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22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章 浪漫主义运动-在线阅读

    第⼗⼋章 浪漫主义运动 从⼗⼋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学和哲学,甚⾄于政治,都受 到了⼴义上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种情感⽅式积极的或消极的 影响。连那些对这种情感⽅式抱反感的⼈对它也不得不考虑,⽽且他 们受它的影响常常超过⾃知的程度以上。在这⼀章⾥我想主要就⼀些 不确定算是哲学上的事情,简单讲⼀讲浪漫主义观点;因为这种观点 乃是我们眼下要涉及的⼀段时期中…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129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一章 圣人哲学家-在线阅读

    第十一章圣人哲学家 阿尔贝特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说这位 托马斯·阿奎那同学是“哑牛”,但有一 天他的声音将让全世界侧耳倾听。 上一章我们讲述了基督教诞生与成长的故事,接下来,我将 从一个哲学家的观点入手让大家去了解这个问题:什么是基督 教的主张? 这个人就是托马斯·阿奎那,一般被称做“圣托马斯·阿奎 那”,这个“圣”就是圣师之意,就像我们称孔夫子为“至圣先师…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17
  • 第一节思想的力量:哲学、艺术和科学

    德勒兹在和伽塔里在合著的《哲学是什么?》中为了闡明思想的 力量,他们首先把哲学和艺术与科学区分开来。他们认为:“哲学是 一种力量,不是各种文本的集合,而是通过创造各种问题向思想提出 永恒的挑战。虽然哲学是一种力量,但它也可能遭遇其他的力量。 科学和艺术中的事件将需要和诱发哲学中的新问题。”①德勒兹坚持 认为,在探讨非功利知识的过程中,哲学、艺术和科学都不是纯…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5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