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Democritus],色雷斯岛的阿布德拉人,一说雅典人。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
一生游历四方,知识渊博,著作分为十三组共五十余部(篇),内容几乎涉及当时的所有学科,分为伦理学、物理学、数学、文学和技术五大类。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著作宏富,包括物理学、伦理学、数学、音乐、技术等方面,均失传,著名的有《大宇宙秩序》[Megas diakosmos](一说留基波著)、《小宇宙秩序》[Mikros diakosmos]、《论自然》[Peri physeos]、《论人性》[Peri anthropou physeos]、《论心》[Peri nou]等,留有残篇。
古希腊最博学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 希腊自然哲学的高峰
“ 在我的同辈人中,我漫游了大地的绝大部分,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我看见了最多的地方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而在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方面,没有人超过我,就是埃及的所谓土地测量员也未能超过我。在那里作客时我已年近八十岁了。”
在众多自然哲学家中,“最系统、最始终一贯,并且可以应用于一切物体的学说,是由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亚里士多德)

主要观点:
1、原子与虚空
“原子”一词在希腊语中的原意是指“不可分割”的东西,德谟克利特把它看作构成万物的最后单位,宇宙由原子和虚空共同组成。
原子的特点:不可入性、数量无限、性质相同。
2、原子与运动
原子的能动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在激烈的碰撞过程中, 不同形状的原子相互结合, 形成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
严格的机械决定论:“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 旋涡运动既然是一切事 物形成的原因, 这在他就被称为必然性。”
3、影像说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首次明确表达: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 这种 影像通过空气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 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
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倾向:感觉的知识是“暗昧的 ” , 理性的知识是 “ 真理性的 ”;原子和虚空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
原子论
“ 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其余一切都只是意见。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没有任何东西从无中来,也没有任何东西在毁坏之后归于无。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它们在整个宇宙中由于一种漩涡运动而运动着,并因此而形成一些复合物:火、水、气、土。因为这些东西其实也是某些原子集结而成的,这些原子由于它们的坚固,是既不能毁损也不能改变的。太阳和月亮是由同样的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光滑的和圆的,灵魂也是由这种原子构成。”(拉尔修)
( 1 )词语解释
“ 原子”( atom )的希腊词是 atomos , a 是否定前缀,而词根 tome 的意思是“分割”,合起来意思是“不可分割的东西”。“虚空”( empty )的希腊词是 kenos 。它并非空气,但也不是虚无或非存在。虚空相当于人们今天所说的真空,它是空洞无物的空间,为原子提供运动场所。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德谟克利特:不存在的虚空也存在,它是物质可以被分割以及可以运动的必要条件。原子和虚空都是永远存在的,与巴门尼德的“存在者”相同。
( 2 )原子的属性及其构成万物的方式
第一、原子是微小的、不可见的、绝对充实且没有空隙的粒子,它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
与巴门尼德的“存在者”一样,原子永远存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从有到无。不过,“存在者”只有一个,而原子有无限个。
“ 因为真正的存在是绝对充满的。可是这充满却不是一,而是由无数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因为很小,所以是看不见的。这些微粒在虚空中运动(因为虚空是存在的),产生就是由于它们的联合,毁灭就是由于它们的分离。它们由于彼此接触而发出和受到影响,因此存在不是一。变化是由于它们的聚集和纠缠。” (肯定了多和运动)
第二、原子是同质的,没有性质的区别:“它们(指原子)在形状上彼此不同,但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就像从一块金子上剥离出来的许多金屑。”
不过在形式上有区分,正是这造成了事物的差异性。
“ 那些把根本实体看成一个的人,把一切事物的产生归之于这唯一实体的变化,其根源是疏散和密集。和这些人一样,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也把元素之间的区别看成其他事物的原因。这些区别有三种:形状、次序、位置。因为他们说,存在仅因形态、相互关系和方向而不同。形态属于形状,相互关系属于次序,方向属于位置。比如 A 和N 是形状不同, AN 和 NA 是次序不同, I 和 H 是位置不同。” (亚里士多德)
伊奥利亚地区的哲学(一元论)以及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多元论):本原、四根和种子具有质的区分。困难:难以用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以及无数的种子解释无穷多样的宇宙万物。
原子论:用同质的原子解释一切。但是没有性质区分的原子如何能够构造出纷繁复杂的事物?原子在数量关系和形式结构(形状、次序和位置)上存在着不同,由此造成事物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原子的形状、位置以及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用数量关系来规定质。
例如,火的原子细小、圆形、平滑,所以火的性质是活泼、易动、明亮,而土的原子比较大并且粗糙,所以它的性质就是厚实、凝重、灰暗。
德谟克利特:最早区分了事物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结构这类性质(第一性质)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等可感性质(第二性质)。
真实存在的是第一性质,第二性质是第一性质与人的感官相互作用的产物,并不真实存在。
“ 德谟克里特说颜色并不是本身存在的,物体的颜色是由于 [ 原子 ] 方向的变化。”(亚里士多德)
“ 德谟克利特主张在自然中颜色是不存在的,因为元素是没有性质的,只有一些结实的微粒和虚空;由微粒构成的复合物,全靠元素的次序、形状和位置而获得颜色。除了元素的次序、形状和位置之外,就只是一些现象。颜色的现象表现为四种:白、黑、红、黄。 ”(艾修斯)
“ 德谟克里特主张黑色相应于粗糙的原子,白色相应于光滑的原子,他也把各种滋味归因于原子。”(亚里士多德)
例如,粗糙的原子会投下阴影,并且不容易穿透,所以就造成了暗黑的感觉;光滑的原子有较多的虚空,较为稀松,不会产生阴影,容易渗透,所以造成明亮而透明的色感。
第三、原子内部充实,没有空隙和空间,所以无法变化。但是它们在虚空中可以相互作用,产生碰撞和冲击。不同原子因为形状互补所以结合起来,因为形状相同所以相互排斥,由此就演化出宇宙万物。
“原子由于已经说过的彼此不同以及其它差别,在虚空中运动和互相冲撞。它们运动,它们碰击,并且互相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所以在某一时刻处于结合状态,是因为它们能相互吻合,相互捕捉;它们中有些是有角的,有些是带钩的,有些是凸出的,有些是凹陷的,还有无数别的这样的差别;所以它们能够互相钩住,组合起来,直到周围某些更强的必然性来撼动它们,将它们分离开来。他谈到这种相互结合和分离,不仅涉及动物和植物,也涉及世界上一切可感知的物体。”(辛普里丘)
( 3 )思考
第一、德谟克利特所说的运动基本上是机械运动,因为原子本身没有性质变化,没有生成、毁灭或相互转化,只是在移动位置,产生结合和分离。
用机械位移运动来解释一切复杂的运动。
“ 那些不主张这类原因【指目的因】的人,他们用虚空说明运动,——他们用虚空说明的运动只能是位移运动。” (亚里士多德)
第二、对于原子为何会产生运动,他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 因为他们说有永恒的运动。但是为什么有这样的运动,以及这个运动是什么,他们却没有说;而且,如果世界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运动,他们也没有告诉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
“ 因为如果不同的元素都是互相强制而不得不运动的话,每一个还必然由于被强制的反抗而有自然的运动,而最初的动者乃是自然运动的原因,不是强制运动的原因。如果运动没有最后的自然原因,则在这系列中每一个前项总是被强制而动的,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无限的过程。”
如果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找不出一个最初的动力因,那么在推理上就会导致无穷后退,永远无法确定运动的原因。
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指责不成立,因为德谟克利特不像他的前辈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以及亚里士多德本人那样区分质料和动力。他一开始就承认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因而不需要解释原子的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如果非要提问,就已经预设了运动不是原子固有的属性,将二者分裂开来,自然就会寻找外在的动力因。
回击:这个辩护有问题。即使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也需要解释,不能将一种现象需要解释理解为要解释就意味着否定这种现象。
例子:对灵魂的能动性的解释
“ 德谟克里特说,灵魂和生命是一回事。它是原始的、不可分的物体。由于它的精细和它的性状,它有产生运动的能力。最能运动的形状是球形,这就是心和火的形状。”
“ 引起运动的东西主要是,首先是灵魂;他们相信本身不动的东西是不能引起别的东西运动的,所以把灵魂看成一种运动的东西。因此,德谟克里特说灵魂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他把那些球形的原子称为火和灵魂…… 他们主张球形的原子构成灵魂,是因为这种形状的原子最适合穿过一切事物,自己运动着,同时使其他的一切运动。他们认为灵魂就是动物身上产生运动的东西。”
释义:灵魂是运动的,正是它导致身体的运动。不过,灵魂也是原子,那么它为何能运动呢?因为它有一种球形形状,所以最适合穿过一切事物。
但是这只是表明它具备穿过一切事物和使其他事物运动的前提条件,并没有解释它的运动的原因。
另外,他将灵魂视作火或热的东西。如果是这样的,那么火或热的东西因为有能量,所以能向外扩散,使其他不动的东西运动起来。但是既然原子只具有形状、位置和次序的差异,灵魂如何可能像火一样?即使能,如何能够解释仅仅因为上述三点不同,有的物体会成为能动的火,有的物体成为无法运动并且靠火来推动的物体?
第三、德谟克利特虽然正确地指出万物的运动都有原因,但是他错误地将这种原因看作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这会导致严格的决定论或宿命论。
“ 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漩涡运动既然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这在他就被称为必然性。”(拉尔修)
例子:种橄榄时挖出宝藏,秃鹰从高空猛扑乌龟而撞破了脑袋,上街购物碰上了要找的人,这些都有必然的原因,而不是偶然的。
小结
机械论
将物质的不同性质还原为原子在数量关系和构成结构上的差异,把空间与物质分割开来,将它视作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外在条件,将物质的纷繁复杂的运动简化为原子在虚空中的位移运动,肯定物质的一切运动都遵循严格的必然性和规律。
“ 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原子论者力图不引用目的或最终因的观念来解释世界”,“但是经验表明机械论的问题引到了科学的知识,而目的论的问题却没有。原子论者问的是机械论的问题而且做出了机械论的答案。可是他们的后人,直到文艺复兴时代为止,都是对于目的论的问题更感兴趣,于是就把科学引进了死胡同。”
因此,“原子论者的理论要比古代所曾提出过的任何其他理论,都更近于近代科学的理论”,“原子论者要比批评他们的人更科学得多”(罗素)。
德谟克利特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之大成,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如果说,希腊哲学以重整旗鼓的活力从研究人类思想和意志(在启蒙时期希腊哲学所忙碌的研究活动)转回到形而上学的伟大问题,并在这条道路上达到最高峰,他们发展了古代最有价值的思想,他们是古代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德尔班)
古代文献记载
德谟克里特的哲学
他的学说是这样: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别的说法都只是意见。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求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这些东西其实是某些原子集合而成的原子由于坚固,是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的。太阳和月亮同样是由光滑的圆形原子构成的,灵魂也由这种原子构成;灵魂就是心。我们能够看见东西,是由于影像投进了眼睛的缘故。
一切都遵照必然性而产生;涡旋运动既然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也就是他所说的必然性。人生的目的在于灵魂的愉快,这与快乐完全不同,人们由于误解把二者混同了。在这种愉快中,灵动平静地,安泰地生活着,不为任何恐惧、迷信或其他情感所苦恼。他把这种愉快称为幸福,此外还给它取了许多别的名字。各种性质都是约定的,只有原子和虚空是自然的。
原子有哪些区别
(1)留基波和他的伙伴德谟克里特说,充满和空虚是根本元素。他们主张一个是存在者,另一个是不存在者,这就是说,充满和坚实构成存在者,空虚和疏松构成不存在者(因此他们主张存在者并不比不存在者更实在,因为虚空并不比坚实不实在);这两者是一切事物的质料因。那些把根本实体看成一个的人,把一切事物的产生归之于这唯一实体的变形,认为变形的根源是疏松和致密。同那些人一样,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把元素之间的区别看成其他一切事物的原因。这些区别有三种;形状,次序、位置。因为他们说,事物的不同仅仅在于形态、相互关系和方向。形态属于形状,相互关系属于次序,方向属于位置。所以说,A与N是形物不同,AN与NA是次序不同,工与H是位置不同。
(2)德谟克里特假定了充满和虚空,他说,一个是作为存在着而存在,一个是作为不存在者而存在。他又说到存在者的区别在位置、形状和次序上。这三者是种,包含着对立的属。位置的属是高和低,前和后;形状的属是有角和无角,直和圆。
原子论与早期各派哲学的关系
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实际上是以同样的方法、同样的理论解释了一切事物,把最初的本原当作他们的出发点。有些古人曾经认为存在者必然是一个并且是不动的;他们说:因为空的空间是不存在的,既然在存在者以外没有空的空间,那就不可能有运动;既然没有空的空间把事物分隔开来,存在者也就不能是多个的。如果有人主张宇宙不是连续的,是分隔的,它的部分互相接触,而并不主张存在者是多个,不是一个,有空的空间存在,一一那也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如果它在每个点上都可分,那就没有一,因而也没有多,整个宇宙就是空的;如果说它在一个地方可分,在另一个地方不可分,那就很象是武断的虚构;因为它可以分到什么程度呢?为什么它的一部分不可分,是充满的,而其余的部分是分割的呢?根据这个理由,他们又说不能有运动。他们随着这些推理越出了感觉,不顾感觉,相信应当依从论证,因而说宇宙是一个并且是不动的,还有人说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任何界限都是由空的空间划分的。这就是他们所发表的关于真理的看法,这就是他们这样看的理由。单就论证而言,似乎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可是如果我们诉之于事实的话,持这种观点就很象是发疯了。决没有一个人疯到如此地多,糊里糊涂地以为火和冰是一回事。只有那些正确的事情,和那些习惯上以为正确的事情,有些人才疯到看不出区别来。
然而,留基波认为他有一个理论是与感觉协调的,既不排除生和灭,也不排除运动以及事物的众多。他一方面向经验让步,另一方面也向一元论者让步,认为没有虚空就不可能有运动,认为虚空是不存在的,存在者没有任何部分是不存在的。他说,因为严格意义下的存在者是绝对充满的,可是这充满者却不是一个。正好相反,充满者有无限多个,由于体积微小,是看不见的。它们在虚空运动(因为有一个虚空);它们的结合就造成生,它们的分离就造成灭。
感觉和思想是什么
(1)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说感觉和思想都是身体的变形。
——艾修斯:《学述》
(2)留基波、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主张感觉和思想是由钻进我们身体中的影象产生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影像来拉触他,是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思想的。
——艾修斯:《学述》
(3)其他的哲学家说感觉是自然给予的,留基波,德谟克里特和第欧根尼却主张感觉只是约定的东西,也就是说,感觉是意见和情感所决定的。在原子和虚空这两种元素以外,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可以理解的。只有这两种元素是自然给予的,那些由于原子的位置、次序和形状而彼此区别开来的对象都是偶性。
——艾修斯:《学述》
(4)德谟克里特说禽兽没有理性,圣贤和诸神则有一些更高级的官能。
——艾修斯:《学述》
(5)很多别的动物从同样的对象得到和我们相反的印象,甚至每一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印象似乎也不是永远相同。这些印象中间哪些真哪些假是无法决定的,因这些并不比那些更真,彼比一样。因此德谟克里特说,要未是根本没有什么真的,要末是我们见不到真理。总的说来,这是因为他们认定知识就是感觉,感觉就是身体的改变,所以他们说我们感觉到的现象必然就是真的。
(6)德谟克里特明白地说真理就是现象,与显示于感官的东西毫无区别,凡是对每一个人都显现、井且每一个人都觉得存在的东西,就是真的。
——费罗培门:《论灵魂》
(7)德谟克里特说了“颜色是约定的,甜是约定的,苦是约定的,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从而贬低了现象之后,又让感官用下面的话来反对理性:“无物的理性,你从我们这里取得了论证以后又想打击我们你的胜利就是你的失败。
——伽仑:《论医学经验》残篇
(8)在名叫《规范》的著作中,德谟克里特逐字逐句说:“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认识与这完全不同。”他指出真实的认识优于暗昧的认识,接着又说:“当暗眛的认识在无限小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见、再也闻不出、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塞克斯都:《反数学家》
灵魂是精细的原子构成的
(1)有些人说,引起运动的东西主要是、首先是灵魂;他们相信本身不动的东西是不能引起别的东西运动的,所以把灵魂看成一种运动的东西。因此德谟克里特说灵魂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原子的形状同原子本身一样是无限多的,他就把那地球形的原子称为火和灵魂,并且把它们比作空气中的尘埃,在窗口射进的阳光中可以看见它们浮动着;他在种子的混合体中发现了整个自然的元素。留基波也是这样看的。他们主张球形的原子构成灵魂,是因为这种形状的原子最适于穿过一切事物,自己运动着,同时使其他的一切运动。他们认为灵魂就是动物身上产生运动的东西。因此他们把呼吸看成生命的标志。
(2)德谟克里特说,灵魂和心1灵魂是生命的本原,心是认识的本原是一回事。它是原始的、不可分的物体。由于它的精细和它的形状,它有产生运动的能力。最能运动的形状是球形,这就是心和火的形状。
德谟克里特著作残篇
人应当怎样活着
(1)卑劣地、愚蠢地、放纵地、邪恶地活着,与其说是活得不好,不如说是慢性死亡。(D160)
(2)追对灵魂好的东西,是追求神圣的东西;追求对肉体好的东西,是追求凡俗的东西。(D37)
(3)应该做好人,或者向好人学习。(D39)
(4)使人幸福的并不是体力和金钱,而是正直和公尤。(D40)
(5)在患难时忠于义务,是伟大的。(D42)
(6)害人的人比受害的人更不幸。(D45)
(7)作了可耻的事而能追悔,就挽救了生命。(D43)
(8)不学习是得不到任何技艺、任何学问的。(D59)
(9)蠢人活着却尝不到人生的愉快。(D200)
(10)蠢人是一辈子都不能使任何人满意的。(D204)
(11)医学治好身体的毛病,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D31)
(12)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D2)
(13)人们在祈祷中恳求神赐给他们健康,不知道自己正是健康的主宰。他们的无节制残害着健康;他们放纵情欲,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健康。(D234)
(14)人们通过享乐的节制和生活的协调,才得到灵魂的安宁。缺乏和过度惯于变换位置,引起灵魂的大骚动。摇摆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灵魂是既不稳定又不安宁的。因此应当把心思放在能够办到的事情上,满足于自己可以支配的东西。不要光是看着那些被嫉妒、被羡慕的人,思想上跟着那些人跑。倒是应该把眼光放到生活贫困的人身上,想想他们的痛苦,这样,就会感到自己的现状很不错,很值得羡慕了,就不会老是贪心不足,给自己的灵魂造成苦恼了。因为一个人如果羡幕财主,羡幕那些被认为幸福的人,时刻想念着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不断搞出些新花样,由于贪得无厌,终于做出无可挽救的犯法行为来。因此,不应该贪图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有的东西,把自己的生活与那些更不幸的人比一比。想想他们的痛苦,自己就会庆幸命运比他们好了。采取这种看法,就会生活得更安宁,就会驱除掉生活中的几个恶煞:嫉妒,眼红,不满。(D191)
(15)应当认定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便把国家治理好。决不能让争吵破坏公道,也不能让暴力损害公益。因为治理得好的国家是最可靠的保证,一切都系于国家。国家健全就一切兴盛,国家腐败就一切完蛋。(D252)
(16)在民主国家里受穷,胜于在专制国家里享福,正如自由胜于受奴役一样。(D251)
(17)内战对双方都有害,它使胜败双方同遭毁灭。(D249)
(18)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办好大事,例如进行战争;不团结是办不到的。(D250)
(19)法律的目的是使人们生活得好。可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定要人们愿意幸福。对遵守法律的人,法律才是有效的。(D248)
(20)统治权自然属于上等人。(D267)
(21)你要象使用四肢一样使用奴隶,让这一些干这种活,让那一些干那种活。(D270)
(22)应该洞察到人生是脆弱的、短促的、多灾多难的,所以应该只要一份中等财富,把大量努力用在最必需的事情上。(D285)